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URL
1. 交易体系概述
市场价格的每一次运动,都是万千变量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都无法构成当前的走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是无序的,是随机的,是不确定的。因为每一个变量,都有可能影响最终走势。
不可否认,在交易中,这些外部变量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为。
试想,既然市场本身就是无序变化的,如果你自己的行为再变得捉摸不定,交易的结果就是随机的,长期来看,很难取得好的回报。
能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有一套可行的规范,用来识别无序波动中自己能理解的“有序”,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交易体系。交易体系就是连接内部(我们自己)和外部(市场)的桥梁,让我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过滤噪音、识别规律、管理资金、控制情绪、应对风险等。
没有交易体系的人,长期看来,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3L 交易体系,就是我理解、观察和应用市场的方式。
3L 体系的“3L”,代表了三个部分,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即:“动量(L)主线+最强逻(L)辑+量(L)价择时”。为了便于识别和记忆,我分别在三部分里面取了共同的“L”字母,简称“3L”体系。
- 第一个L:动量主线。所谓动量主线,可以简单理解为涨幅最靠前走势最强的板块。动量主线在这个体系里面是前置条件。最强的板块,肯定是市场资金的选择,这里面的核心,是杜绝主观思维,不是你自己分析哪些板块会走强,而是选择事实上已经走强的板块。
- 第二个L:最强逻辑。所谓强逻辑,可以用基本的四个条件去定性分析:“大风口,强逻辑,好赛道,超业绩”。选择逻辑强大的板块或个股,在这种高速上升的电梯中,会反复有机会,并且你出错的概率会小很多。
- 第三个L:量价择时。前面两个L 是准备阶段,用来识别主线,筛选标的,而量价择时则进入交易操作阶段。其核心识别 “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用来选择买点、卖点(止盈或止损)。
3L 交易体系融合了动量、趋势、量价、逻辑等要素,作用是在无序的市场波动中,过滤出群体行为的“有序”部分,使我们处在有概率优势的位置,从而提高成功率。一旦你的行为有了概率优势,长期来看,你就会获得稳定的回报。
3L 交易体系是我独家原创,在 2018 年 12 月开始整合、测试、回撤数据,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后,2019 年 11 月在实盘交易测试中,用 3L 体系在一个月之内捕捉到漫步者 120%的涨幅。2019 年 12 月 7 日,3L 体系正式提出。之后的不到两年,3L体系精准捕捉了猪肉、医药、消费电子、半导体、白酒、医疗服务等主升趋势性行情,很多个股走出数倍涨幅。
如果一年之内能捕捉两波主线主升行情,会有非常出色的收益率。这就是 3L 体系要达到的目的。
大家可能也感觉到,随着注册制的推出,股市不断扩容,中国股市的运行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同涨同跌的有清晰分界线的牛市和熊市很难出现,至少过去几年都是结构性的行情,只有轮动性牛市,只是部分板块和部分个股的牛市。换句话说,每个阶段都有走势强劲的板块,也都有走势很差的板块。
这种市场环境下,给了 3L 体系更大的生存空间,因为 3L 体系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的,不是主观地预测,而是客观地跟随,哪里有主线,哪里有趋势,3L 体系就会带你去哪里。
让市场告诉你,把你的钱投向哪里,在什么时机入市,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就是 3L 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大概用 30 个章节,详细讲解 3L 体系的各个环节,你准备好了吗?
2. 核心要素-趋势
3L 交易体系的三个 L“动量主线、最强逻辑和量价择时”,有一个共同的前置条件,或者说是被这个条件像一条线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条件就是“趋势”。“趋势”是 3L 交易体系的核心要素。
我在交易的思维模式里面讲了《交易的第一性原理》,这个“第一性”指的就是“供需格局不平衡产生的趋势”。3L 交易体系的整个核心部分,都是围绕“趋势”去构建的。
首先,第一个 L 动量主线,所谓主线,其实是趋势的加强或者延伸。当一个板块群体都在走向上趋势,并且强于其它板块,主线就形成了。换句话说,一个板块能成为主线,必定是这个板块集体(或者大部分个股)在走上升趋势,否则不可能成为主线。如果板块内,只有一两只个股走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个股表现一般,这不叫主线,这只能说明个股走的是独立逻辑。因此,主线就是群体趋势,是当下资金的最强意志。如果把交易看作是钓鱼,主线就是鱼群(资金)最活跃的地方,如果你想钓到鱼,在这里当然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当你选股在主线的时候,靠着群体趋势的力量,就能带着你向前走,哪怕你选得股很一般。这就是选择动量主线(群体趋势)的基本原因。
其次,第二个 L 最强逻辑,从趋势的角度理解,趋势是逻辑的结果,逻辑是趋势的基础。撇开趋势去空谈逻辑,是非常危险的。有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主观的逻辑推演,你总是认为这个逻辑(逻辑包含基本面)很强,但是市场就是不买账,你总是认为被市场错杀,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大亏以及漫长的等待。欧奈尔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大致的意思是,再好的股,只要它不涨,就不是好股。因为,请切记,再强的逻辑,只有被走势印证了才有意义,而这个印证,就是通过强劲的上升趋势去表现的。
再次,第三个 L 量价择时中,成交量和价格是供需格局变化的体现,所有的交易,都会以成交量和价格的形式去体现,当成交量和价格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影响股价向一个方向变动。举个例子来讲,一只个股被买家持续买入,在当前价位上卖出的人少,买家就要出高价才能买到,于是就体现在价升量增上,向上的趋势就产生了。量价择时的目的,就是选择趋势里面的关键点,首先是形成了向上趋势,然后再去识别关键点,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换句话说,量价择时也是要建立在趋势向上的基础上的。
因此,“趋势”在 3L 体系里面是最重要的,既是逻辑的结果,又是择时的基础。所以,我把“趋势”这部分,放在了整体体系教程的最前面,整个第二章,我都用来讲解趋势。
当你学会立足于“趋势”的角度去看市场,你看到的市场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你再也不会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被每个细小的波动吸引,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
3.2.1 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
一只股能让你赚钱,一定是通过“趋势”去表现的,无论它是价值股、成长股、概念股还是其它。假如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也许你不屑于技术分析,但是你仔细想想,你持有的价值股能给你带来盈利的时候,不就是走上升趋势的时候吗?如果趋势不在,再好的股,再有价值,你依然会亏钱。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实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随趋势,和主流趋势保持一致,顺势而为。这样既能提高成功率,还能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
因此,交易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是识别趋势,然后才是检验逻辑、识别买点。趋势不在,一切都免谈。
换句话说,如果非要给我们的交易找一个依据,我想这个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趋势”。在交易里面,“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
“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分两个层面,一是在买入的时候,要耐心等趋势确立,只做趋势向上的个股;二是当趋势终结的时候,要第一时间退出,避免心存侥幸的死扛。
一、耐心等趋势确立
很多人在看好一只个股的时候,通常是“看好就买入”,而没有“等趋势确立”的概念,同时还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制约着自己,就是“一旦趋势起来,就晚了,成本就高了”。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维模式。
很多时候,一只个股之所以走下降趋势,就是因为有我们不知道的利空。趋势下降(或者下跌)并不等于个股越来越便宜,有时候是因为它发生了根本的逻辑变化。你看着股价下来了变得“便宜”,可能过几个月再看,因为基本面或者业绩的变化,它反而变得更贵了。
这是价值投资者最经常出现的思维陷阱。
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再好的股,等趋势确立,等趋势证明它好,我们再去做。简单来说,你可以在你的体系里面融入一个条件,就是只做趋势向上的股,只顺势而为。你的成功率以及持股体验,都会大大提高。当然,作为代价,你要放弃“买在最低点”的想法,主动舍弃鱼头。
然而,总是有人认为“等趋势确立”后就变成追高了,这是误解。趋势也是分阶段的,只要不在高潮阶段盲目追涨,同时参考第三个 L 量价择时,趋势股才是最安全的。
举个例子。贵州茅台,可谓是价值投资者最为推崇的个股,你可以看它过去几年的走势,能让你赚钱的时候,其实都是趋势向上的时候,如果你在下降趋势或者横盘震荡的时候持股,会非常地煎熬:
从 2020 年开始,贵州茅台能让你赚钱的阶段,只有两个,一个是 2020 年 3 月 19 日开始到 2020 年 7 月 15日结束的上升趋势,另一个是 2020 年 12 月初开始到 2021 年 2 月初的上升趋势。这两个清晰的上升趋势,分别上涨了 78%和 50%,抓住这两个阶段,复利盈利大概 1.7 倍。
两波上升趋势所用的时间,只占整个阶段的 35%,剩下的 65%是垃圾时间,贵州茅台要么是横盘震荡,要么是走下降趋势。如果持股不动,到 2021 年 8 月 13 日(我写文章的时间),盈利只有 71%,比做两波上升趋势少了 1 倍收益。
另外,如果你利用这 65%的垃圾时间,去做别的主线或者趋势股,可能又会带来不错的回报。在贵州茅台的调整期间,市场走得好的主线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如果你在贵州茅台震荡或下跌期间回避,去买宁德时代呢?
这还是贵州茅台,算是 A 股里面的极品股了,其余的个股案例如果和贵州茅台比,只会更差。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推演,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我只是想给大家传递一个理念,只做趋势股,学会识别趋势,等趋势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建立这个思维,别总是想着在下降趋势中抄底或者持股死扛,你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二、趋势终结,第一时间退出
另外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上升趋势终结的时候,不要心存侥幸,而是果断的选择在第一时间退出。
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有多少人,在中国平安的下降趋势中,死死地扛着导致大亏?
图中的中国平安,是一个无比清晰的下降趋势。如果这个阶段你逆势死扛,有可能导致 40%的大亏。交易的这一生,有几个 40%可以供你挥霍?更重要的是,和上面讲的贵州茅台一样,如果你不在下降趋势中死扛,你损失的不仅仅是 40%,还损失了同一时间阶段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强劲的向上趋势的大机会。一边大亏,一边错失大涨,如果叠加计算,显然很难接受。
所以,不要碰下降趋势的股,如果你持有的股趋势终结,要第一时间退出。切记,第一次卖出才是最容易的卖出(关于趋势破了的卖点,我会在后面章节详细讲解)。如果在趋势刚刚向下逆转的时候,你走不掉,后面就难了,因为你从情感上,就会陷入一个挣扎,就是不断的说服自己,都跌了这么多了,要等个反弹,或者说服自己去长期持有。总之,第一时间没走,后面就不好走了,直至继续跌,你内心崩溃,下定决心割肉,结果发现割在了最底部(恐慌后见底)。
说白了,策略非常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一句话:“趋势破了走”,为何执行不了?不就是内心的问题吗,而不是策略和方法的问题。你内心的侥幸、挣扎、犹豫不决、心存幻想控制了你,导致你看不到真实的信息。真实的信息是什么?是不断下跌,趋势下行。
所以,下降趋势一旦形成,要第一时间退出。一定要记住“第一时间”这几个字,所有的卖出,第一时间才是最容易的,第一个信号出现的时候卖出是最容易的。
综上所述,坚持“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顺势而为,只做趋势向上的个股,趋势终结第一时间退出,是交易成功的基础。
3.2.2 如何识别趋势
一、趋势的定义
既然我们讲“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交易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是识别趋势”,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趋势”。
“趋势”,是供需格局不平衡的结果。详细点说,当买家多于卖家的时候,在同一价格上,没有足够的筹码供买家买入,买家要想买入更多筹码,只有出价更高,于是就推升了股价。当这种供需格局不平衡持续的时候,向上趋势就形成了,反之亦然。趋势一旦形成,只有当出现一个力量,打破这种局面的时候,趋势才会改变。
“趋势”的形成,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业绩大增,比如新产品开发,比如基本面向好,比如低估,比如政策刺激等等,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最终都要体现在供需关系上。再好的股,再强的逻辑,只要没有买家,股价也是一文不值。因此,我们在交易中,不需要过度关注原因,只需要关注结果,结果就是“供需格局”不平衡产生的趋势变化。这也是“交易的第一性原理”。
如何定义“趋势”?
其实非常简单,我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指标,就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升趋势的定义是,高点越来越高,低点也越来越高,下降趋势的定义相反,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
二、趋势的识别方法
我经常告诉别人,最简单的判断趋势的方法,就是“肉眼可见”。什么意思?就是你打开 K 线图,退后两米,能看见 K 线的延伸方向是向右上角的,就可以了。
当然,“肉眼可见”的方法判断趋势,只能定性,不能精准定量,但是仅仅一个定性,已经足够大家用了,很多时候趋势是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视而不见,原因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心魔。你内心有心魔,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导致你看不见“显而易见”的趋势。
如果非要去“定量”,辅助我们判断,我认为可以识别趋势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趋势线,一个是均线。
- 趋势线
当一只个股上升的时候,我们在 K 线图上,连接两个以上的低点,就可以得到它的上升趋势线。连接低点的原则,要考虑尽可能覆盖更多的低点:
当股价在趋势线以上,就是上升趋势,当股价跌破趋势线,趋势逆转。趋势逆转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有可能形成下降趋势,二是有可能进入横盘震荡。
下降趋势则相反,连接两个以上的高点,就可以得到它的下降趋势线。连接高点的原则,要考虑尽可能覆盖更多的高点:
当股价在趋势线以下,就是下降趋势,当股价向上突破趋势线,趋势逆转。趋势逆转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有可能形成上升趋势,二是有可能进入横盘震荡。
- 均线
均线本身也是趋势线的一种,每个软件都自带,因此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级别(级别在趋势里面很重要),设置一条均线作为趋势参照。比如,如果你做的级别较小,你可以参照 5 日线,如果级别适中,可以参照 20 日线,如果你对波动的容忍度很高,持股都是按月,你可以以 60 日线或者半年线为参照,用哪个均线,没有标准答案。
我自己基本不看均线,但我的系统里面只有一条均线,就是 20 日线,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我更加注重的是量价行为。
下图以 20 日线为依据,识别趋势的案例:
大家看,仅仅一条 20 日均线,就解决了很多主观判断的困扰,就捕捉到了主升,回避掉了主跌。你完全可以只做 20 日线以上的个股,只做上升趋势,你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均线设置好,不能随意改变,比如你本来用 20 日线作为趋势判断方法,20 日线以上你默认为趋势向上,可以交易,跌破 20 日线退出。这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则。但是,如果当你的股跌破 20 日线的时候,你开始说服自己,再等等看看30 日线破不破,这就违背了交易的一致性原则,你变得没有标准。这就是经典的手表理论,你用两个手表,是无法知道当前的时间的。
所以,一条均线足够了。
上面是两种识别趋势的方法,都很简单,不必让自己过于复杂,简单的工具就够了。你要记住,清晰的趋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当一个趋势需要你拿着尺子去量需要用复杂的计算得出来的时候,这个趋势一定不是清晰的趋势,一定不是可以让你轻松赚钱的趋势。重复一遍,清晰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关注清晰的趋势,就足够让你在市场取得成功。如果你在清晰的上升趋势中都赚不到钱,其余的地方更赚的不钱。
当然,无论用那种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成本,我们的目的,是给自己一个参考,一个进入交易和退出交易的依据。
三、关键点,你能不能看见趋势?
既然识别趋势的方法如此简单,简单到你不可想象,那么为何我们经常会面对清晰的趋势却视而不见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先入为主”的心魔,因为我们“立场先行”,还有就是,我们经常身在其中,被波动干扰,造成“见树而不见林”。
所以我一直讲,交易中方法的东西都不是核心,核心是思维模式。
为了能让我们清晰的识别趋势,我认为要建立两个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 保持空杯心态,客观地反应市场的现实。(《空杯心态》已经在思维模式构建里面详细讲解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真实的东西,是因为我们内心在作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愿意承认真正发生的事实。比如,你持有的一只个股,明显在走下降趋势,这就是事实,你为何总是逆势死扛?你看不到趋势吗?不是,是你看到了也不愿意相信。你在找理由说服自己而已,告诉自己这只个股很好,现在被错杀了。再比如,明明很多个股走势很强,走上升趋势,你就是不愿意承认,你认为市场疯了,资金无理炒作,那也是没有尊重事实。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内心愿意相信的东西。
举个例子,每当、一个板块或者个股走趋势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趋势起来就晚了,担心万一下跌怎么办?
我想这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因为担心“下跌”,所以不敢上车,导致错过趋势行情。
“下跌跌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似问得很有道理,一只个股正在走趋势,已经涨了很高了,万一下跌怎么办?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思维陷阱。有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用“预测”做交易,而不是基于“事实”,你不由自主地在“预测”会“下跌”,而不是尊重当下在走趋势这个事实!这个违反了我一直讲的“空杯心态”。
一个做趋势策略的,看着走趋势的板块和个股,心里却总是想着“万一下跌”,能做好趋势了吗?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很简单,不要猜测,下跌都是有量价行为的,如果真的“下跌”了,就应对,该止损就止损,该退出就退出。也许会产生亏损,这就是我讲的趋势策略中的摩擦成本,但是“万一不下跌”呢?你就上了趋势的快车。
只有用这种纯粹的心态,才能看见趋势,才能识别趋势,才能跟随趋势。
没有人知道趋势何时结束,也没有人知道是不是会“下跌”,不必猜测,就是尊重当下走趋势的事实,跟随趋势,对趋势的反转或者下跌及时作出应对,接受摩擦成本。
就这么简单。
我曾经在我的电脑旁边贴了一句话,每天都会逼着自己去读一遍:当前市场的现实是什么?你客观地反映市场的现实了吗?
同时,在趋势之中,不要轻易猜顶,顶部是自己走出来的,利弗莫尔曾经讲过,趋势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趋势的形成不是一天之功,也不会在一天内戛然而止。
- 跳出波动,立足于趋势
很多人都不具备从波动中跳出,看清趋势的能力。所以,很多人都是被波动牵着鼻子走的。波动和趋势,密不可分,却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在上升趋势中的波动,只要不改变趋势,都是合理的。很多个股结构和趋势不破的,一些波动只要是成交量没有异常的,都可以视为合理的波动,都要承受。这些波动,是趋势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对趋势有影响的波动。
大部分波动,其实都没有特别的意义,都改变不了结构和趋势。然而,就是因为我们对波动过度反应,降低了我们辨别趋势的能力。
如果无法从波动中跳出来,我讲的这些你是无法看到的。因为波动会影响你的情绪,波动的一瞬间,肾上腺素会刺激你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不加以控制,会限制你看到真实的信号。
想踏准每一个波动,非常非常难,然而,如果是踏准趋势,却容易了许多。我们要赚的是趋势的钱,而不是波动的钱。
当我们具备了这两个基础的思维模式后,会更加轻松地识别趋势、跟随趋势,可以说就捅开了一层窗户纸了。如果理解不了,那就说明你不适合趋势策略。趋势策略本质是概率游戏,而不是“确定性”游戏,你永远无法用你不理解的体系赚钱。
四、趋势特征
- 趋势是有级别的
脱离级别谈趋势,无从谈起。比如说,在日线级别上的下降趋势,可能只是周线级别的一个小幅回调。所以,在交易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操作级别,否则你自己就会陷入“两只手表”的矛盾状态。我自己操作的是日线级别,我认为只看日线就够了,看得越多越复杂,反而让自己矛盾重重。
- 趋势是有惰性的
趋势一旦起来,很难逆转,3L 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抓趋势试图逆转的关键点,也就是回踩。大部分逆转都会失败,所以,导致了大部分逆转都是买入机会。换句话说,我的交易逻辑,是建立在“趋势会延续”的假设之上的。
市场是有惰性的,因为市场总是会沿着之前的路径前进,导致要么涨过头,要么跌过头。所以,在趋势里面总是猜顶和猜底,是最愚蠢的行为。大家自己可以翻翻,过去的白酒、医疗服务、锂电、半导体等趋势性的主线行情,是不是这样?都要经过无数次“试图逆转”才能真正逆转成功,这些关键点,都蕴含了大量的交易机会。
不要猜测,走势是唯一需要的线索,看图就行了,走势会告诉我们一切。
当然,终究会有一次逆转成功,变成下降趋势,怎么办?就用止损保护,还有就是“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保护。
- 趋势,就是逻辑的结果;而有逻辑,不一定走出趋势。
在我看来,结果(趋势)最重要,而不是原因(逻辑)。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分析原因上,然后用逻辑强化自己的持股信念,导致在下降趋势的时候也死死抱着不放。利弗莫尔曾经讲过:除非你的观点被市场验证,否则一文不值。
- 趋势策略的摩擦成本
按照上面讲的要素,走趋势的板块或个股,不要多想,不要猜顶,就是按照趋势策略做,破了趋势止损退出,趋势延伸就赚一波趋势的钱,简单而高效。长期来看,一年能能抓好几波波趋势,多些耐心,收益会非常可观的。
然而,事实是非常残酷的,清晰的趋势,一年下来,并不多。一只个股,往往只有 20%的时间在走上升趋势,其余的时候都是震荡或者调整的垃圾时间。因此,这就是需要我们调整心态,如何面对这种时刻,这里又延伸出来一个概念:摩擦成本。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面读过一个交易大师的进阶之路。他曾经在抓住一波主升浪之前,11 次进入后都是小幅止损退出,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抓住了一波上涨 5 倍的大趋势。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这一笔交易,让他理解了交易的精髓。
这就是所谓的要承担摩擦成本的原因,摩擦成本是趋势策略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无法回避。摩擦成本相当于钓鱼的鱼饵,承担摩擦成本,是为了更好地捕捉趋势。
以上,其实趋势的核心,其实并不复杂,有时候我们感觉复杂,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复杂,我们自己想得太多了,以至于偏离了核心。
3.2.3 趋势的四个阶段
上一节讲了如何定义趋势,以及如何识别趋势。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把握趋势最强劲的一段,同时回避一些调整或者区间震荡趋势,我们可以将趋势分阶段分析。
一只个股的走势,都必然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底部阶段,二是上涨阶段,三是顶部阶段,四是下跌阶段,这是所有个股的必然路径。最早将股价分阶段分析的是温斯坦,他在《笑傲牛熊》里面,讲解了如何划分所处的阶段:
我们看看温斯坦是如何讲解股价的四个阶段的。
- 第一阶段:底部阶段
个股在持续下跌几个月后,下跌动能耗尽,开始横盘,这是由于买方和卖方力量逐渐均衡。在此之前卖方力量远大于买方,这就是股价大幅下跌的原因。横盘时,交易量通常会萎缩直至枯竭,最终形成底部形态。不过在第一阶段后期,成交量通常开始放大,而价格基本不变,这意味着悲观的投资者抛售股票已经不会再使股价下跌,因为已经有买方开始从卖方手中接手股票并接受了当前的价格,且未要求大的价格折让。这是一个利好信号。
这个阶段有时候会持续数月,有时候甚至长达数年。
这个阶段是很多市场参与者急于买入、希望抄到股价低点的时候。但是此时买进没有太大好处。即使你抓住了低点,你的资金可能被困在这个阶段里很长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 第二阶段:上涨阶段
理想的买入时机是当一只股票最终脱离底部阶段,进入更有活力的上涨阶段时,此时成交量应该显著放大,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上涨阶段的开始。
不过,在第二阶段真正具有活力的上涨来临之前,在最初的上涨后,至少会有一次回调,这次回调时的股价跌回至突破点附近,这是低风险买入这只股票的第二次良机。回调的幅度越小,向上的力量就越强。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合适的买入时机应该是在最初的突破点,或者最初突破点后紧接着的回调处。此时,股价接近于底部阶段,继续下跌的风险很小而上涨的可能性很大。风险收益比完全对我们有利。
然而,在几个月后,形势已经明显不同。越是接近第二阶段后期,股价的波动就越不规律,因为先前的买家非常想脱手以保住自己丰厚的利润,而市场的新手们接手这些股票。此时,这只个股就成了市场谣言和各种相关报道讨论的对象,同时买卖双方的决定也会受情绪的较大影响。
要遵守纪律!仅在第二阶段初期合适的进入点买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在合适的点买入,不要焦虑,继续关注,并且坚持以应该买入的价格买入。一以贯之,要么买对,要么不买。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一只股票,不要觉得难受,你可以继续从市场中挑选符合条件的个股,耐心等待下一次机会。就像是我们打车一样,虽然你错过了第一辆,但下一辆很快就会到来的。
确保自己只做第二阶段的个股,确保自己只在第二阶段开始的正确时机入场。
- 第三阶段:顶部阶段
终于,所有的好事都走到了尽头,这以第三阶段顶部形态出现为标志,这时,上涨的动力消失,股价开始横盘。图形表象背后的实质是买卖双方再次势均力敌。在第二阶段,买方力量要远强于卖方,现在上涨结束了,股价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形成的形态如同第一阶段的镜像。
在第三阶段,成交量通常较大,股价波动剧烈。巨大的成交量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买方来说,他们因基本面的利好消息和个股中“故事”而兴奋,与此同时,之前低价买入的聪明资金急于将获利盘抛售。
一旦第三阶段顶部开始形成,交易者就应该带着利润离场。而偏向于长期的投资者有更多回旋余地,我建议投资者将一半的仓位出清锁定利润,因为股价有可能再次上涨,开始又一个第二阶段的上涨(这就是上升过程中
的基底,也可以理解为第三阶段重置为第二阶段),这样你剩下的一半仓位就能在新的第二阶段里赚取再次上涨的利润。但是,为了保护你的利润,你需要在稍低于新的支撑区域或者底部设置一个止损保护。
在第三阶段你必须仔细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盈利增长、股价分拆等关于股票的利好消息正热火朝天,让人兴奋不已。此时,同以往一样,你仍应该始终相信图形,因为它与你我不同,不带情绪。
通过学会一以贯之地跟随市场留下的图形脚步,我们还可以学会冷静、沉着并认真计算,而此时其他投资者还反复被贪婪与恐惧综合症折磨着。你要记住,无论基本面信息如何好,利好消息如何可信,你都绝不要在这个阶段买入某只股票,因为此时回报风险比对你十分不利。
- 第四阶段:下跌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前维持股价的各种因素,让位给充满疲劳、压力、恐惧的卖方。
第四阶段图形表现是这样的:在交易区间(第三阶段)震荡运行后,股价最终跌破支撑区域的下限。与向上突破需要明显放大的成交量来确认不同,第四阶段的向下突破并不一定需要成交量的明显放大来确认。一个成交量放大的向下突破,跟着一个成交量萎缩并拉回突破点的反弹,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向下突破如果成交量放大意味着更加糟糕的情况,但也不要错误地认为成交量不大就比较安全。不管怎样,如果向下跌破支撑,你都应该卖出这只股票。
保证自己绝不会在第四阶段买任何股票,同时保证自己绝不会持有任何跌入第四阶段的股票。不要幻想着力挽狂澜,在第四阶段里硬撑的代价非常巨大,这样做的人有“受虐倾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白白流走一点都不可取,也一点都不能塑造你强硬的性格。
新手们在赚了点小钱之后就迅速卖出了上涨的股票,而守着那些下跌的第四阶段的股票。然而,成熟的投资者会稳拿第二阶段的股票,“吃到”所有涨幅在离开,同时迅速抛出有问题的股票。
要果断抛出有可能进入第四阶段的股票,无论你是盈利、保本还是亏损。请记住,市场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它不知道也不关心你是在什么价位买入的。所以,当某只股票要进入第四阶段的时候,果断地给它说再见!否则,你的盈利就会消失,你的小损失会扩大成巨额亏损。
上面的内容,来自于温斯坦的《笑傲牛熊》关于股价四阶段的分析,和我前面讲的趋势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冲突。按照我讲的方法识别到的趋势,基本都是第二阶段的个股。温斯坦的方法,将股价分阶段理解,会更加直观地让我们知道股价所处的位置。
我们再看一下《股票魔法师》关于股价四个阶段的描述,我认为《股票魔法师》是参照了温斯坦的理论的:
“最完美的买入时机,是股票刚刚走出第一阶段,正要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准备飞速上涨的时候。然后目标就变成在公司进入第三阶段时,股价接近最高点的时候卖出。事实上,每个明星股票都在第二阶段带给投资人最丰厚的回报。”这一段讲的是最好的买点,应该是刚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
“当交易股票时,知道股票所处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关注第二阶段的股票将让风从你背后吹来,扬起风帆助你远航。我避免在除了第二阶段之外的任何阶段长期持有股票,在其他三个阶段,你要么亏钱,要么消费时间。”
“在一段上涨后,都会有一小段让人拿走利润的时期,这会导致暂时的股价下跌。如果股价真的在半山腰,长期上涨的趋势会很快恢复。短期的停顿让股价有时间消化之前的强烈上涨,这样它才可以在后面向更高的价格发起冲击。”这一段讲的是,股价在上升趋势中,基底形成的原理。
“这种短暂的休息区,形成了上涨趋势中的基底。前期的基底 1 和基底 2,一般来自于市场的自我修复,这时也是最好的进入时期。随着第二阶段的继续,基底 3 已经有些明显了,但仍然是值得购买的时期。在第 4 个和
第 5 个基底到来之前,趋势已经变得极为明显,并且绝对快到了第二阶段的后期了”
“数基底的个数并不能告诉你股票是否已经触顶或者继续上涨。但是,它告诉你了一个判断自己处于第二阶段哪个位置的方法。结合当时股价和交易量,并在考虑公司基本面信息后,它可以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
“要想使自己的资本快速地滚动起来,你必须在股票已经开始有所动作时介入。完全不要去承担那些因为等待全世界投资者注意到你买入的公司有多么优秀而浪费的时间成本。我更愿意放弃一些回报,用换来的时间与金钱投资于那些已经经市场验证了的、处在第二阶段的公司股票。你的目标不是在最便宜的时候买入,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市场价明显高于买入价的时候,将股票卖出。这才是明星投资者该干的事。”
按照温斯坦和《股票魔法师》的理论,我们应该专注于第二阶段的个股,在刚刚进入第二阶段第 1 或者第 2个基底是最好的买点,但一般进入第 4 或者第 5 个基底,就是大趋势的末端了。
我们讲个案例。
下面是半导体 2019 年启动到 2020 年 2 月见顶的走势,我们用阶段分析和基底去看一看:
半导体这一波涨了 2 倍多的行情,恰好是 5 个基底,第一个基底后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并且越往后基底越短,波动越大,K 线加速越来越明显。第 5 个基底后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股价所处的阶段去分析问题,去判断趋势,我认为我们交易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也不会将自己置于漫长的等待中,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
我认为温斯坦和《股票魔法师》将股价分阶段分析,使趋势更容易识别,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将这个理论消化融合到我们自己的体系中。我总结了几个要点:
1、只做第二阶段的个股,回避第一、第二和第四阶段的个股。
2、尽可能只在前两个基底进入。
3、后期基底,波动十分巨大,不过由于后期基底往往有加速,利润更为可观。后期基底不是不能做,只是要十分警惕,要严格执行止损,否则,如果死扛,很容易买在趋势末端,导致大亏。
4、要用概率思维思考问题。
从概率的角度,并不是说进入了第四阶段后就不会上涨,也不是说进入了第二阶段的股永远不跌,阶段之间都是互相转换的,周而复始。进入第四阶段的股,本质就是下跌阶段,并不是说下跌阶段就不涨,而是说第四阶段的股下跌的概率很大,哪怕是中间有反弹,只要是没有足够的成交量支撑,或者说没有逆转的形态出现,你都要从概率的角度去理解,继续下跌的概率很大,这样,你就不会去轻易抄底。
第二阶段也是如此,第二阶段就是上升阶段,并非是所有的第二阶段都不跌,而是说这个阶段上涨的概率很大,哪怕是中间有调整,只要趋势没有逆转,只要调整是缩量的,你都可以认为继续上涨的概率更大。因此,回踩反而是机会。
3.2.4 主升和主跌
《投资艺术》曾有过一个统计,从 1926 年到 1996 年,在这段漫长的 70 年里,股票所有的报酬率几乎都是在表现最好的 60个月内缔造的,这 60 个月只占全部 862 个月的 7%。
我在前面章节也讲了贵州茅台的案例,可以算是对这个观点的印证。即便是贵州茅台这种上市以来涨了几百倍的极品股,其清晰的上涨阶段也仅有 30%左右,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横盘震荡或者下跌。可要知道,这是千里挑一的贵州茅台,其余的个股可想而知,虽然我没有经过考证,但是上面的“7%”这个数据,我认为是接近事实的。
这就引申出来一个理论:“主升阶段”。
从趋势的角度拆分,每一波上升趋势的演绎,都是由“基底→主升→基底”组成的。所谓基底,就是区间震荡,筹码在这里换手,在区间震荡后,市场会选择方向,向上就是主升。简单来说,“主升阶段”就是一只个股的主要上升趋势阶段,是上面的那个“7%”。这个阶段,个股会沿着趋势线(或者某一条均线)稳步上升,量价配合完美:
因此,从交易的角度来讲,“主升阶段”是我们最应该识别和捕捉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是趋势中最容易赚钱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总是能识别趋势里面的主升阶段,同时回避掉垃圾时间,你的策略将会相当的高效。
当然,这很难,交易的这条路本身就不容易走。不过尽管很难,我依然在这条路上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套 3L 体系教程,就是基于此。3L 体系的一个核心底层逻辑,其实就是识别和跟随“清晰的趋势”,主升阶段自然也包含在“清晰的趋势里面”。
换个思维。上面也讲了,虽然主升阶段赚钱很快,但是“主升阶段”极少,剩余的大部分时间要么是下跌,要么是震荡,属于垃圾时间,是不是意味着你一年大部分的时间要休息?仅有“7%”的时间工作?当然不是,因为个股和板块是不同步的,所以,理想的状况是,我们从一个主升结束后,切换到下一个主升中,做轮动。
如果我们能踏准节奏,这种方法,小资金可以快速做大。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尤其是有很多心法需要掌握,我都会在其它章节讲解到。比如,其中一个心法就是“承担摩擦成本”,要想捕捉到大的主升波段,必须承担小的摩擦成本。我们不会 100%正确,其实我们能做到 50%的胜率,就可以创造非常好的收益,前提是坦然接受摩擦成本,控制每一笔回撤,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这些今天不展开讲,其它章节会单独讲解。
“主升阶段”往往开始于一个区间的成功突破,终结于“加速”。那么,如何识别呢突破和加速?其实不难。因为主升是趋势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是最清晰的上升趋势,用前面讲的识别趋势的方法,结合后面要讲的“突破买点”就可以识别主升的开始。
同样,这里面的心法才是关键所在,而不是方法。所有的主升,你在开始的时候,是不会知道它是主升的,主升是走出来之后,你才能从图上清晰地看出来,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主升阶段。主升的开始阶段,向上突破的时候,这个突破有可能成功(就走成了主升),也有可能失败(重回区间震荡)。这是困扰很多人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做不了交易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做的是,不要猜测这次是不是成功,是不是会形成主升,只需要在形态符合的时候,在信号出现的时候,立即行动,如果对了,就上了主升的快车,如果错了,立即止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心法,包含了空杯心态,跟随思维,概率思维,看见信号立即行动的能力等。(这些心法都会在思维模式构建里面详解)
在“主升阶段”中,我们往往会感觉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股价不断向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获利回吐导致的回踩趋势线,都是最好的入场时机,也就是我一直讲得“顺大势,逆小势”。
与“主升阶段”相对应的,是“主跌阶段”。“主跌阶段”,往往是股价下跌最快最猛的阶段,是我们要坚决回避的。
想回避主跌,就要理解主跌容易发生在什么位置。根据我的经验,以及对历史走势的大量回测分析,主跌最容易发生的位置有两个:一是加速后,二是区间震荡后的向下突破。
我们看案例。
上图的奥园美谷,图的左侧有个清晰的主升阶段,上涨幅度达到了 150%,随后进入主跌,跌幅 60%,哪里涨起来回到哪里去。主跌阶段,发生在明显地加速后。如果你在加速后,再去追买,下场就是快速回撤。所以,要想回避主跌,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不要在明显地加速后追买,也就是我讲的口诀“加速无买点”。
可以说,加速后,是主跌最容易发生的位置,如果你做到“加速不追”,可以避免 80%的大亏。
上图的中公教育,在一波下降趋势中形成了一个小平台,然后选择向下放量跌破平台支撑,进入主跌段。这种形态往往发生在下降趋势中的基底中,也有时候发生在上升趋势末端,一般都是以“放量向下突破支撑”为信号,进入主跌。这种形态在西方量价分析的书中,一般叫做“破冰”,意思是冰面突然破了,就漏到水里了。“破冰”是非常形象地比喻,这种行为发生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已经跌了很多了,不会再跌了,其实不然,下降趋势不言底。
下降趋势一旦形成,不要主观猜底,在我们做空手段相对贫乏的市场中,在主跌段做多(包括抄底)都是逆势交易的体现,而逆势是最大的亏损根源。
简单做个总结。
一定要树立一个思维,“主升阶段”是最清晰的上升趋势,是趋势的核心,是我们最大的利润来源,而“主跌阶段”则是最容易亏钱且亏钱最快的阶段。想在市场里面取得成功,一是抓住主升,二是回避主跌,这两点都做好了,你将会取得十分优秀的收益率,其它的小来小去的摩擦成本,不值一提。
3.2.5 波动和趋势的关系
前面章节详细讲解了趋势基础,包括趋势的定义,趋势的识别方法等,但是很多人在实际操作和判断中,经常会被一些波动影响,导致误将“波动”错认为是“趋势”。如果我们不具备从波动中跳出去看清趋势的能力,是会被波动牵着鼻子走的,会导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情绪化地做出愚蠢的操作,追涨杀跌。这是大部分投资者亏钱的根源。
因此,在交易里面区分波动和趋势,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波动和趋势,密不可分,但却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趋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波动组成,趋势里面包含了波动。我所讲的波动,简单来说,是指单个或者一组K 线形态,只要行情在发展,就会产生波动。
波动无时不在,但是,并非是所有的波动,都会形成趋势。
因为波动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会让你有一种错觉,认为时时刻刻都有机会和风险。当股价向一个方向波动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机会(或风险)来了,但是事后看,这个波动可能并没有带动股价向一个方向形成趋势性运动。我们对波动过度反应,降低了我们辨别趋势的能力。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立足于趋势思考问题,大部分波动,其实都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大部分波动,都改变不了结构和趋势。
因此,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区分什么是正常的波动,什么是影响趋势的波动。换句话说,我们既要容忍合理的波动,又要对影响趋势的波动快速反应,这样,我们才既能把握住趋势,又能在趋势逆转的第一时间全身而退。
这一点做到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大局观,从波动中跳出来,把所有的价格行为,放到趋势中去分析。也就是说,你要先看到趋势,再去看波动。这也符合我在思维模式构建里面讲的《交易的第一性原理》。
下面举例说明。
创业板指数在 2021 年 3 月到 7 月走出了一波趋势性行情,这其中出现了五次大幅的向下波动(长阴线),如果你对波动认识不清,每次大阴线你都会认为是风险,都有可能导致你丢成了机会。
这就是波动没有改变上升趋势的案例,我们再看个反面案例,波动没有形成上升趋势:
券商指数,在 2020 年 8 月到 2021 年 8 月这一年的时间内,出现了 10 几次向上的大幅波动(长阳突破),然而,全部失败了,这一年的时间,连起来看,是一个清晰无比的下降趋势。如果你立足于趋势,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突破都是噪音而已。当你对这种波动免疫,你会为此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上述这个阶段,如果你做券商,不仅仅是赚不到钱的问题,你还错过了同一时间强劲的主线行情,这个阶段,光伏大涨 130%,新能源汽车大涨 110%,半导体大涨 60%)
如果无法从波动中跳出来思考问题,波动会影响你的情绪,波动的一瞬间,肾上腺素会刺激你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不加以控制,会限制你看到真实的信号。
因此,要把板块和个股放到趋势中去分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在趋势中才是最容易赚钱的。那些短期冒头的板块,很多持续性都不够,大部分突破都无法形成趋势,都是噪音,甚至是发套的。如果你能放在趋势中看,格局就变大了,就会看得更加清晰,不会被一些短期上上下下的板块和个股干扰。
总结一下本节的要点。
1、立足于趋势去分析问题,先看到趋势,再看波动。
2、并不是所有的波动都有意义,只有影响趋势的波动,才值得我们关注。详细点说,如果没有形成清晰的趋势,再大的波动你都不要分心,这样你就不会被所谓的底部突破影响到。事实证明,大部分的底部反转或者突破都会失败。这样你就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同理,如果是清晰的上升趋势,要容忍合理的波动,但对影响趋势的波动要快速反应和应对。
3、简单点,操作的时候,你就问自己一句,你看好的板块和个股,目前是不是在上升趋势中?看清楚了趋势,这样就脱离了日内波动的影响了,格局也变大了,赚钱会更容易一些。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能看清趋势,就不会长期持有下跌的个股了,其实就避免了大亏,也节约了你的时间成本。
总之,当我们具备了跳出波动的能力后,会更加轻松地识别趋势、跟随趋势。
切记,想踏准每一个波动,非常非常难,然而,如果是踏准趋势,却容易了许多。我们要赚的是趋势的钱,而不是波动的钱。
3.2.6 区间震荡
股价的基本走势形态分三种: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区间震荡。
前面我们大篇幅的讲解了趋势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事实上市场真正走清晰趋势的时候非常少,大部分时候是震荡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清晰的趋势更容易赚钱,还要知道,对于趋势为基础的策略,如果处理不当,区间震荡其实是最容易亏钱的区域。
所谓区间震荡,就是股价在一个区域内交替上涨或者下跌,没有明显的趋势和方向。之所以形成区间震荡,说明多空双方(供应和需求)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带领股价离开区间。
区间震荡内的量价行为,是没有明显的规律的,持续性都不够,谁的力量稍微大一点,都可以改变走势,经常是今天涨明天跌,甚至是波动很大(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换句话说,这个区间里面,其实上下的可能性都很大。
因此,区间震荡行情对于趋势交易者来讲,是危险区域,要比单边下跌的熊市更加危险。因为熊市趋势性下跌,你最起码可以控制仓位不参与,但是震荡市是让你时刻感觉有希望,然后又给你浇灭,让你的情绪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摇摆。
基于区间震荡的这种性质,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否则很容易亏损:
1、区间内要避免频繁交易
2、如果要交易,区间“两头”才是最佳位置
一、区间内要避免频繁交易
区间内要尽量减少交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可以在场外观望,等待方向选择。我们可以在区间震荡的时候选择空仓休息,因为区间震荡是多空均衡的表现,最终这种均衡一定会被打破,然后选择方向。如果需求大于供应,方向向上,如果供应大于需求,方向向下。我们可以耐心等方向出来再去参与交易。
二是如果你已经满仓了在场内,也不一定着急卖出,前提是没有跌破你的止损以及区间底部支撑。只要支撑维持住,区间结构保持,震荡区间也跌不了多少,不过就是上下波动而已。你要做的是减少交易,如果减少交易,震荡区间的威胁是不大的。但是,如果你在震荡区间内频繁的买卖,就非常容易造成追涨杀跌,贡献远超于市场波动的亏损。
二、区间内如果要交易,“两头”才是最佳位置
所谓区间的“两头”,就是指区间顶部和底部。基于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在交易思维模式里面有详细讲解),区间顶部和底部是两个关键的心理位置。区间底部是支撑位,区间顶部是压力位。
当股价接近区间底部的时候,很多人“锚定”了底部低点这个关键价格,当股价在这里产生停顿,大家都会认为支撑有效,于是倾向于买入,结果这个价格就真的成了支撑,这就是心理学的自我实现。
反之亦然,当股价来到区间顶部压力位置的时候,很多人“锚定”了区间高点这个价格,万一股价在这里停顿过不去,很多人倾向于在这里卖出,于是压力位置就真的成了压力。
所以,区间的“两头”这两个关键心理价位,就是交易的关键点:
1、当股价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买点产生,止损点可以设置在区间底部下方一点的位置。
2、当股价成功突破区间顶部的时候,方向产生,市场选择了向上,突破成功的位置,产生买点,止损点设置在区间顶部下方一点的位置。
区间震荡中,最好的买点只有这两个,我们要尽可能在这两个关键位置交易,区间内其它位置,选择休息。
作为一个投资者或者交易者,其实大部分人赚的都是趋势的钱,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向上的趋势能有持续性的时候,无论你是基本面投资者、价值投资者、趋势跟随者、技术分析者,还是任何投资门派,其实赚钱都不难,反之,趋势停滞或者向下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努力,赚钱都不容易。
我们要认识到,真正清晰的上升趋势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趋势的形态,也就是震荡。区间震荡是我们投资的一部分,甚至是占比最大的部分,也是我们无法躲避的,是必须面对的。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在这种震荡区间以及下降趋势中不亏钱或者少亏,然后把握住上升趋势行情,一年其实如果能把握住主线的中级趋势,就会有很好回报。
总结下本节的要点:
1、真正的清晰的上升趋势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趋势的形态,也就是区间震荡。
2、对于以趋势为基础的策略来讲,区间震荡是危险区,是最容易亏钱的区域。
3、区间震荡是我们投资的一部分,甚至是占比最大的部分。不能因为区间震荡中难做,就否定趋势跟随策略的有效性,更不能风格漂移。
4、在区间震荡中要减少操作,空仓或者不空仓都不是核心问题,核心是杜绝频繁交易。
5、如果能控制住在无趋势行情中不亏或者少亏,每年抓住 1-2 次大盘或板块的中级趋势,年底将足以获得满意的回报。
6、如果非要交易,区间“两头”是关键的心理价位。区间底部获得支撑和区间顶部突破成功完成方向选择的位置,出买点。
3. 第一个“L”:动量主线
我们在前面用了整整一章讲解了趋势基础,包括趋势的定义、趋势的识别、趋势的阶段、主升主跌、波动和趋势的关系以及区间震荡等,为何要详细的讲解趋势呢?是因为 3L 体系的底层逻辑,就是趋势策略。以趋势为基础,又融合了群体效应、逻辑、量价行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首先要理解趋势,然后才能理解动量主线。
所谓动量主线,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趋势的加强或者延伸。当一个板块群体都在走向上趋势,并且强于其它板块,主线就形成了。动量主线的形成,有两个要素:
1、板块集体走上升趋势。一个板块能成为主线,必定是这个板块集体(或者大部分个股)在走上升趋势,否则不可能成为主线。如果板块内,只有一两只个股走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个股表现一般,这不叫主线,这只能说明个股走的是独立逻辑。
2、强于其它板块。动量其实是比较优势,大家都在走趋势,要在走趋势的里面,比较出来最强的,也就是优中选优,强中选强。
通过这两个条件选出的板块,才是动量主线。
因此,动量主线是群体趋势,是最强的趋势,是当下资金的最强意志。如果把交易看作是钓鱼,动量主线就是鱼群(资金)最活跃的地方,如果你想钓到鱼,在这里当然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当你选股在主线的时候,靠着群体趋势的力量,就能带着你向前走,哪怕你选的股很一般。
本章会详细讲解动量主线,包括如下内容:
动量的定义
动量主线识别方法动量模型
动量主线的成本
一年新高和动量主线的印证
3.1 动量主线的定义
什么是动量?《双动量投资》中关于动量的解释,有这么几段话:
- 动量,即绩效的持续性,是投资持续维持其绩效的趋势。
- 凡是上升者,持续保持上升。
- 如果看到一部电梯正在上升,你最好赌这部电梯继续往上升,而不是赌它下降。只买进那些从健全底部突破而价格创新高的股票。
- 买进会在自我强化过程中进一步买进。
- 赛跑的胜利者未必是跑得最快的人,战斗的赢家也未必是最强壮的人,但这却是你下注的依据。
上面几段话,基本概括了动量的意义。
动量投资建立在一个有概率优势的假设之上:即过去的赢家往往是未来的赢家。简单理解,动量投资就是投资过去的赢家股,也就是在过去某一个期间已经积累了一定涨幅的个股。只有通过上涨,才能积累动量,反之,买下跌或者震荡的个股,就不叫动量投资。
动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动量”是对过去趋势的延续。换句话说,“动量”是和自己的过去比,比过去更强了,趋势更加向上拓展了。
二、“动量”是强中更强。这个层面上的动量,是一种比较优势。上面是和自己比,这一条是和别人比,在所有的股中,它比其它的股更强。
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个股,就是市场中最强的动量股。当一个板块有很多动量股的时候,就形成了动量主线,就是当前市场中最强的板块。
从上面两个特征理解,动量投资是以趋势为基础,又不完全是趋势投资。趋势投资很好理解,就是只要走上升趋势就行了,我们之前讲过趋势的判断方法,符合条件的就是趋势股。但是动量股不一定,如果市场很弱,很多股都没有形成上升趋势的时候,通过动量依然能选出弱势中最强的股。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开始反驳,为何?因为动量投资和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刚好是站在对立面。价值投资讲究的是抓市场先生的错误定价,在低估时候买入,甚至越跌越买,持有到高估或者合理的估值卖出。而动量投资是买已经涨幅一大截的个股,甚至越涨动量越强,从估值的角度和内心的接受度来看,这个显然是很难被价值投资接受的。巴菲特曾经讲过,“购买股票最愚蠢的理由就是股价在涨”。
所以,如果不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的话,动量投资理念,其实很难被一个“价值”投资根深蒂固的投资者接受。
那么,动量投资是不是就和价值投资相排斥呢?其实不然。《祖鲁法则》和《笑傲股市》都是价值(成长)为导向的投资书籍,《祖鲁法则》选股的其中一条,就是“在前一年拥有正的相对强度”,而《笑傲股市》中的CANSLIM 体系中的“L”,他的含义是“Leader or laggard”,意思就是要选择领导股或强势股,就是要选择相对强弱指数高的股票。虽然欧奈尔没有提到“动量”一词,甚至他在书中讲到自己不知道何为“动量”,但是,在我近期阅读了大量的动量投资书籍后,我归纳总结,无论是《祖鲁法则》还是《笑傲股市》,以及《股票魔法师》、《笑傲牛熊》等,都在成长股投资中,结合了“动量”,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实质上,是一个东西,核心逻辑就是:只购买赢家股,购买已经被市场走势证明了的强势股。
想理解动量投资,就要理解《道氏理论》里面讲的“K 线融合了一切信息”这句话。涨得好的自股,然有它的原因,只是你不一定知道而已。
举个例子,克列诺在《趋势交易》里面讲到一个经典的动量投资策略,就是在标普 500 中对过去90 天涨幅排序,买入涨幅靠前的前 20 只个股,如果涨幅跌出前 20 或者跌破 100 日均线就退出。这是一个基于动量的量化策略,没有考虑基本面,仅仅就是动量,这个策略多年的年化收益是12.3%,同期的标普 500 年化是 5.2%。这个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动量的有效性。
再回头看欧奈尔的选股,这里你就明白了。欧奈尔选股标准中有一条,过去一年RPS 大于 87,实际上是对过去一年涨幅进行排序,只买涨幅在前 13%的个股,所以,欧奈尔的方法,从选股上是动量策略,尽管他自己不承认。
上面我们讲的是一种基本的动量方式,就是价格动量。换句话说,就是基于价格(走势)强弱确定的动量。而实际上,动量可以分为价格动量、板块动量、盈余动量。价格动量,即股价涨幅居前的动量。板块动量,就是整个板块涨幅居前的动量。盈余动量,就是业绩出色或者业绩超预期的个股的动量。所以,动量无处不在。我们只需要简单地记住一点,动量是自身中的持续性,是比较中的优势性。
动量的精髓,其实在于让市场帮助我们做了筛选,筛选掉不被市场认可的甚至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黑箱事件,会大大提高成功率。这其实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空杯心态”的反映。一旦你建立了这种思维模式,并且构建了动量体系,你关注的总是市场中最强的,事实证明,用动量分析,是可以抓到市场涨幅最好的板块和个股的,同时还避免了因为个人主观思维而掉入的陷阱。
3.2 动量主线的量化及周期选择
一定要理解,动量主线是市场自身选出来。换句话说,动量主线是市场存在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我们主观的分析预测,这一点非常关键。哪怕你再看好一个板块,无论逻辑多么的强劲,只要市场不认可,那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动量主线的判断,要尽可能地做到可测量、可量化,尽可能去除主观因素影响。
既然是“可测量、可量化”,我们就要给“动量”确定一个计算方式。
动量(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价格动量”)的计算方式,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某只个股在某个特定的回溯期(比如过去一个月、半年、一年等)内的涨幅,涨幅越大,动量越大。而如果一个板块内的个股动量都很大,形成了群体效应,这个板块就是事实上的动量主线。
根据前面讲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动量主线的三个基本步骤:
- 选取在一个时间段内涨幅居前的个股,即动量股
- 统计这些动量股的板块效应,属于某个板块的个股批量出现,就是动量主线
- 动量股数量越多的板块,动量越大
字面意思其实很容易理解,动量效应其实就是马太效应,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只有思维模式认可了这种强者恒强,才能理解动量主线。如果思维模式跟不上,就不容易接受,还是我们上一节讲的,这些个股确实都是已经积累了一定涨幅的,你内心是不是“恐高”?
所以,还是要反复强调,动量主线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市场的选择,是当前市场最强的方向。一定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你识别出来的动量主线,就有可能因为夹杂了个人的情感喜好而偏离事实。
当你去除了主观因素,就可以围绕上面三个基本步骤去量化动量主线。
在量化之前,另外一个要确定的关键参数,是时间周期。
所谓时间周期,就是我们要确定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动量排名。所以,我们讲“动量”,严格意义上来讲,前面应该有个定语,标准说法应该是“某个时间周期的动量”。其实任何策略都是如此,如果脱离周期去谈策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所有的策略,都要有时间维度。比如价值投资,其实前面也有时间周期的定语,做价值投资时间维度就是中长期,因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很难在几天内发生很大变化的。而如果是纯粹的短期交易,其实根本不必要考虑企业的长期价值,因为他可能就是持股 1-2 天或者几周而已,价值对股价的影响,基本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反映出来。
周期的选择不同,会导致个股的动量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个股一周内涨了 20%,如果你的周期选择 5 天,那么它的 5 日动量就很强,但是,如果你的周期选择 60 天,可能动量就不一定居前。因为这只个股也许过去三个月一直跌,直到上周才开始底部反转大涨。从周期看,60 天的动量可能就是很低,但 5 天的动量却非常强。
就是因为这种周期选择不同,导致的动量差异很大,这就成为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到底怎么调和这种周期差异的矛盾?我们总是想选到“最佳周期”,找到精准反映走势的模型,而事实上,“最佳周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周期,都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内的强弱格局,这个时间段很强的股,下个时间段可能就很弱。如上述的例子,60 日周期很弱的股,可能刚刚迎来底部反转,5 日内就很强。如果你选择 60 日周期作为动量筛选要素,你就会错过 5 日内的强势股。
这就像是 K 线系统一样,有人看日线,有人看周线,也有人看月线甚至年线。你说看哪个线更好?其实各有利弊。日线强的股,放在年线看可能根本看不出什么。如果你看年线,可能就会错过一些日线强劲的个股。反之亦然。无论你选择哪个周期,都是有利有弊的。你都会识别出来一些符合条件的股,也都会错过一些股。
事实上,这就是成本。不要总是想着去“拟合市场”,如果你总是去迎合市场的变化,因为错过一只个股就去调整参数,你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你调整完毕参数让你不错过这只股的时候,你又开始错过别的股了。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相应的成本。
正确的做法和思维模式,是让自己简单下来,不必求全,不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而是坦然接受“缺陷”。无论你用什么时间周期,你不可能把所有时间周期的强势股都选出来,只需要聚焦在你体系内的机会就好了,只盯自己的鱼漂。错过,也是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到底该怎么确定自己的周期呢?我认为,就是遵循一个原则:和自己的操作周期相匹配。
比如,你做短线,你的周期就要选择较短的是时间段,比如选择 5 日动量;如果你是上班族,中线持股,你就要考虑较长的时间段,比如选择 20日或 60 日。如果你做长线,就可以选择更长的时间段,比如 200 日。欧奈尔的系统,其实就是以年为单位的动量选择,他的 RPS>87 的原理,其实就是选择过去一年内涨幅居前的 13%的个股。
我个人做过大量的回测。我回测过 200 日动量,120 日动量,60 日动量,20 日动量等,甚至使用过双动量系统(60 日和 20 日同时使用),我回测和实践的结论,其实就是上面讲的那些,每一个周期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不足。寻找“完美周期”就是伪命题。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周期,识别出和你操作风格相匹配的强势股就行了,只聚焦在属于自己的机会内,坦然接受对其它周期动量股的错过就行了。最终,我确定了用 20 日周期作为我的动量筛选条件,下一节会详细讲解方法。
所以,大家虽然看我的文章,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因为我选择的周期仅仅是适合我的周期,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在周期选择上大费周章,差不多适合你的时间要求和操作风格就行,重要的是坦然接受不完美。
3.3 动量模型
在进入本节之前,你一定要确保理解了前几节讲的动量的定义、动量的量化和周期选择等理论基础,然后,我们可以才可以通过编制“动量模型”的方式,去识别动量主线。
本节主要讲解“动量模型”的编制和运行方法,可以说是 3L 体系的核心之一。
一、动量周期的选择:20 日
关于为何要选择 20 日作为我的动量识别周期,我在上一节已经讲了,我认为 20 日周期是刚好适合我的操作周期的。至于哪一个周期更好,这个并没有完美的答案,每一个周期选择,都意味着你要漏掉别的周期的强势股。所以,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就是最好的。不要有追求完美的想法,市场中没有完美的方法,聚焦在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就行了。
二、动量模型编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将全部上市公司按照 20 日涨幅进行排序,取前涨幅靠前的 700 只,这就是 20 日动量居前的个股。
如果你理解上面我讲的动量原理,就能理解这涨幅最好的 700 只个股就是动量股,这是市场资金的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不容置疑的事实。
为何选择涨幅榜前 700 的个股呢?这是参照了欧奈尔的RPS,我们全市场 4500 只个股,700/4500≈0.15,大概就是欧奈尔的RPS≥87 的标准(但是欧奈尔不承认他的方法是动量,我阅读了大量资料,欧奈尔的RPS 和动量其实基本是一个东西,只不过表述不同,实现的方式有区别而已)。注意,这个 700 只是要随着股市的扩容不断变化的。不需要每天调整,我自己一般就是半年调整一次,直接取整数就行。
第二步:在上面 700 只个股中,剔除掉上市不足 20 日的次新股。因为新上市个股初期往往涨幅较大,进入榜单会使排名失真。
第三步:继续剔除基金持股小于 2%的个股或北上资金持股小于 0.5%的个股。
之所以加入这个条件,也是欧奈尔的启发,欧奈尔CANSLIM 选股法则中的I(Institutional sponsorship) 是机构认同度的意思。换句话讲,我们在 20 日动量居前的前 700 只个股中,只保留机构持股大于 2%的个股或北上资金持股大于 0.5%的个股,这些个股都是机构的选择。因为机构的买卖一般都不是短期行为,这样更加符合中期趋势和中期逻辑,区别于短期游资炒作。
加上这一个条件后,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机构和北上资金动向。
第四步:对剩余的个股按板块进行分类统计,得出 20 日动量板块。
我采用的是东财二级行业分类。把前三步统计出来的个股数量按行业归类,计算出数量。严格意义上讲,前三步统计出的个股,是 20 日机构(北上资金)动量榜,因为机构持股小于 2%或北上资金持股小于 0.5%的都被剔除了。这个时候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剩余的这些个股中,哪些板块个股的数量多,形成了板块效应。
第五步:计算动量分值。
因为板块容量不同,有的板块成分数量多,有的少,单纯用上一步得出的数量排序会失真。比如化学制药板块成分有 83 只个股,如果上榜 10 只,和水泥上榜 10 只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水泥板块成分数量只有 18 只。所以这里要考虑权重的问题,用动量分值的方法去解决,下面是计算方法和公式:
1、计算上榜占比。用第四步得出的上榜数量除以成分总数(成本数量在行情软件上查询),得出上榜占比:上榜数量/成分总数=上榜占比
2、计算动量分值。用上榜数量乘以上榜占比,得出板块的动量分值:动量分值=上榜数量×上榜占比至于这个为何这么算,其实我回测了多种算法,这种算法是最接近反应市场事实的。
第六步:动量排序。
按照第五步得出的动量分值进行排序,得出动量排名,分值越大排名越靠前。下图是 2021 年 9 月 2 日的动量排名,基本反映了当时煤炭钢铁是最强主线的事实:
上面大家看到的这个动量模型,是通过程序自动实现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编制软件不现实,大家目前可以到【3L 实战课堂】主页查询,现在是免费获取的。如果你自己有编程能力,可以自己动手,按照上面的原理,自行跟踪。
我的数据是在东财choice 数据终端上面编程实现的,如果你用的是choice,可以点击本文上方“相关资料下载”获取公式,至于通达信、同花顺什么的,我自己不用,你只能按照本文讲的步骤自己动手了。
第七步:动量主线的选取。
通常来讲,进入动量模型前排的,都是市场的选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选择的目标就是前排的这些板块,我自己只看动量分值大于 1 的板块。可以这样理解,动量分值大于 1,基本都是有板块效应的、当前市场最强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现象,动量分值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在加速的时候,分值过大反而意味着接近顶部,一般情况,
分值大于 7 就接近高潮,需要谨慎。这个时候,必须要通过第三个L“量价择时”去判断。
以上就是“动量模型”的编制方法,通过这个算法算出来,可以精准反应 20 日最强的板块和个股,因为是从板块推导出来的,包含了机构持仓和北上资金持仓的,更能体现机构资金(中长线资金)意志。
如果这个方法你感觉很麻烦,其实有一个更加简便的方法,就是只用板块指数排序,取 20 日涨幅排名,这个方法也能大概识别出主线。但是有个缺陷,就是有时候会被游资短期炒作误导,还容易受权重股、板块容量影响。举个例子,有一天美的集团大涨,家用电器板块指数可能就涨幅很大,但是家电板块很多个股可能都没有涨,就是因为美的集团市值太大,权重过大,导致无法精准识别主线。
所以,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或者电脑基础,还是推荐用第一种方法(或者直接在【3L 策略实战课堂】的“动量模型”里面查询),实在不行就用第二种,总比没有强。
三、特别说明
1、动量只能解决方向选择问题,解决不了买卖的问题。动量模型帮助我们跟随资金的选择,尤其是主流机构资金的选择。方向对了,相当于我们在上升的电梯中做交易,事半功倍。
其实最近几年这种结构性行情越发明显,只有方向对了,才能赚到钱。方向一旦错了,就是冰火两重天。动量策略的优势是选择市场的选择,是关注市场当下发生的,因此,动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识别和跟随市场最强的方向。
但是选股和买卖问题,动量无法解决,尤其是对于顶部的识别,仅仅依靠动量模型,反而容易误导。选股和买卖问题,需要通过“3L”体系的另外两个L 去实现,即最强逻辑和量价择时。换句话说,3 个L 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不构成体系。
2、动量因为是建立在“价格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的持续性”基础之上的,所以所有信号的产生都在“右侧”。做动量,就不要有潜伏的思维,潜伏思维就不是动量,动量一定是股票或板块“自己已经证明自己强势”。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3、动量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跟随市场方向最客观最高效的方式,请不要怀疑这一点。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匹配的认知,然后围绕动量框架去搭建投资体系。
3.4 动量主线成本
总体来说,“动量投资”,是一个很难被大众接受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的市场历史时间短,经验不多,再加上我们市场开放后,其实第一批引进的投资理念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这种纯粹的价值或成长投资,使我们市场中“价值”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一般的投资者进入市场,被这种理念熏陶后,如果再没有开放的思维,转变投资思维、转型其实是很难的。
然而,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容易,岂不知价值投资才是门槛最高的,需要对公司、对商业模式、财务等有深入的理解。有不少人之所以做价值投资,其实是“被迫”的。所谓“被迫”,就是因为被套后不得已做起来价值投资,总是拿着“价值投资”安慰自己,本质是在掩盖自己的认知不足。这种只能说是“伪价投”。
“动量投资”相对于“价值投资”,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选择市场的选择,不会陷入因为自己对企业判断错误或者市场极端因素而导致的深套。当然,并不是说“动量投资”就好于“价投资”,各有优缺点。这两条不同的路上,都有成功者,也都不乏失败者。所以,单纯地争论哪个更好,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说你自己适合哪一个。
就像是所有的投资体系都有成本一样,“动量投资”也有他的成本,主要有下面三个:
- 买和卖都是在右侧,会有一定的滞后;
- 动量投资是建立在趋势延续的基础上的,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趋势都会延续,并且,即便是延续的趋势,也总会有掉头向下的一天,你有可能买在拐点位置;
- 弱势市场,主线不清或主线切换的时候,动量投资有可能会反复止损,产生较大的摩擦成本。
这是动量投资三个明显的成本,所以,在使用动量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这些成本,并且要提前设计好体系内的应对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动量的优点。应对措施有这么几个:
- 一定要有止损,并且,这个止损,一定是入场前制定好,而不是临场决策何时止损,这个是动量投资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预防买在趋势拐点,用小幅的止损成本,换取趋势延续带来的较大回报(关于止损,后面章节会单独讲)。
- 要适度分仓,因为每个阶段的动量主线并不是只有一个,可能有多个,可以分仓到这几个板块内,板块同时逆转向下的可能性很小。换句话说,如果是板块全部逆转向下,那说明市场很极端,动量这个时候不行了,所有的投资方法也都不行的。
- 要坚持正切的买点。换句话说,动量板块的筛选,只能解决方向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个股买卖问题,基于动量都是做强势股,所以更应该选择低风险买点(关于动量主线配套的买点,我们会在后面章节详细讲解)。
无论你用任何一种策略,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所有的策略,都是有成本的。比如“价值投资”的成本就是漫长的时间成本,以及看错成本,比如一只你认为很有价值的股,你拿了三年,突然发现价值毁灭了,你消耗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动量投资”相比“价值投资”的优点是不参与底部的调整,市场为你做了筛选,走势可以弥补基本面信息劣势等,但是上面讲的那些缺点也显而易见。
重要的是,无论你用什么策略,都要充分理解它的优点和缺陷。坦然接受它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点。你要理解,“动量策略”也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有很多时候,主线不清晰或者快速切换,会产生摩擦成本,这样就导致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怀疑策略,然后风格漂移。注意力一旦转移,想做好“动量策略”就很难。
但是,动量主线有效的时候,却能给我们在短期带来巨大回报。例子不胜枚举,比如 2020 年的医药白酒,2021 年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都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实现翻倍甚至数倍。我的目标,不是每年都能抓住所有主线,一年如果你能抓住两波动量主线的行情,其实那些摩擦成本不值一提。
为何很多人做不了动量策略?就是因为你意志不坚定,体现在不愿意承担摩擦成本上。理解不了摩擦成本,就无法做好主线。
这就像钓鱼一样,摩擦成本是鱼饵,并不是每次将鱼饵丢进去都能钓到大鱼,你可能会损失很多鱼饵,才能有一次成功,但是这一次成功,足够你的账户形成体面的收益。
内心毫无波澜的坦然接受摩擦成本,是做好动量主线的第一步。
总之,无论你用什么体系,不要风格漂移,而是对体系要做到完全相信,你永远无法用你不相信的体系赚到钱的。怎么才能做到相信?你的体系要和你的价值观相符,你能从内心接受和理解,要和你的性格相符。你在执行体系的时候,不会和你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突,你要感觉到舒适,这也是为何很多别人用的体系你直接拿过来很难复制的原因。如果你执行体系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很别扭,内心总是有强大的力量去抵抗你,说明这个体系你驾驭不了。
最好的体系,是建立在你对投资的理解之上的,动量投资,如果你理解不了,你总是认为是追涨杀跌,那这个体系就不适合你,你很难用你不理解的体系去操作的,也很难知行合一。然而,如果是你的体系是建立在你对交易的理解之上的,知行合一就会简单许多,很多无法知行合一,都是内心有冲突的结果。
最终又回到那句话,交易是一个向内寻找的过程,方法的东西都是表象,内心的答案才是核心。
3.5 一年新高和动量主线的印证
一年新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可以和动量主线配合使用。
最初提出“一年新高”理论的是欧奈尔,他的叫法是“52周新高”。欧奈尔根据对历史牛股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很多个股走牛前,都是先于市场创出“52周新高”。
我们随便举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欧奈尔讲得很有道理,很多大牛股的数倍之旅,都是从创一年新高开始的:
上面的天赐材料、昭衍新药、阳光电源,分属三个板块,都是在创出一年新高后,又涨了数倍。当然,这些个股你会说,他们逻辑强大,属于风口等等。我还是那句话,虽然逻辑非常重要,但逻辑都是后验的。也有很多强逻辑的,并没有走出来。
我们要换个思维,不是用逻辑去寻找牛股,因为逻辑不被市场验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反过来做,完全可以“让它自己证明自己是牛股”。
怎么才能“让它自己证明自己是牛股”?一年新高,其实就是“牛股自证”。
个股之所以能创出一年新高甚至持续创新高,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创新高都是有其逻辑的,是资金的选择,是资金和逻辑的共振。而那些不断创新低或者所谓的“低位股”,之所以弱,也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只是你暂时不知道而已。
很多人不喜欢买新高的股,总是喜欢买所谓的“低位股”,这是典型的散户思维。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被错杀”了,你应该相信资金都是聪明的,你认为的“被错杀”,只是主观思维,是你自己这样认为的,也有可能是“被真杀”。退一步讲,即便是真的“被错杀”了,以资金的聪明,也会给予纠正的。我们完全可以等待市场纠正后,再回来。市场不给予纠正,那就说明它真的有问题。
思维模式是关键,当我们思维转变过来,能接受“牛股自证”这个观点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捷径”: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年新高的位置,堵截牛股。换句话说,一年新高是牛股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里等待它的到来就好了。
所以,简单点,我们不必知道这些个股走强且创新高原因,只在“一年新高”这里堵截就行了。理解了这个道理,会大大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不要在弱势股甚至是“低位股”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新高的位置等着就行了。强者只会恒强,弱者只会恒弱。
这就是一年新高最基础的作用,就是识别强势股。
除此之外,当我们把当日创出一年新高的名单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个清晰的信号:
- 整体市场强弱信号
当市场有非常多的个股持续创一年新高的时候,说明整体市场很强。这里面有两个条件,一是数量多,二是有持续性。当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时候,此时的市场,往往是最容易赚钱的市场,大概率处于整体上升趋势,也就是牛市。反之亦然,当市场创新高的个股数量很少,说明市场很低迷,这个时候的市场赚钱就比较困难。
- 主线信号
当一个板块有批量个股持续创一年新高的时候,说明这个板块很强,就是当前的主线。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年新高股和动量模型的个股重合度很高。换句话说,当一年新高股和动量模型的个股重合度很高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的时候,就可以识别出最强主线。
- 转势信号或主线切换信号。
当一年新高数量突然开始明显减少,说明之前的强势股开始调整(无法再创新高),这个时候往往底部反弹的开始表现(但因为在底部,距离一年新高很远,短期很难创一年新高),这个基本就是一个清晰的转势信号。这个时候,高位股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调整或震荡风险,低位股迎来反弹机会。此时就需要持续跟踪,有可能导致主线切换。其实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容易亏钱的时候,体现在盘面,就是之前的主线股无法继续创新高,波动加大,强势震荡,轮动加快,新的主线还没有出来,市场处于方向选择期(朦胧期)。
重要的时期再强调一遍,我们要切记第 3 个信号,当一年新高数量突然明显减少的时候,往往是市场转势或者主线切换的前兆,这个时候要特别谨慎,减少操作,甚至控仓等待,等新的主线出来。
这就是一年新高的作用,如果我们用好这个榜单,会清晰地感受到市场温度、板块强弱格局变化等。
所以,我长期跟踪创一年新高的名单,进行统计分析,这是我每天复盘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我的一年新高的统计表格(这是表 2 汇总,表 1 是新高名单):
我们在前面用了整整一章讲解了趋势基础,包括趋势的定义、趋势的识别、趋势的阶段、主升主跌、波动和趋势的关系以及区间震荡等,为何要详细的讲解趋势呢?是因为 3L 体系的底层逻辑,就是趋势策略。以趋势为基础,又融合了群体效应、逻辑、量价行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首先要理解趋势,然后才能理解动量主线。
所谓动量主线,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趋势的加强或者延伸。当一个板块群体都在走向上趋势,并且强于其它板块,主线就形成了。动量主线的形成,有两个要素:
1、板块集体走上升趋势。一个板块能成为主线,必定是这个板块集体(或者大部分个股)在走上升趋势,否则不可能成为主线。如果板块内,只有一两只个股走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个股表现一般,这不叫主线,这只能说明个股走的是独立逻辑。
2、强于其它板块。动量其实是比较优势,大家都在走趋势,要在走趋势的里面,比较出来最强的,也就是优中选优,强中选强。
通过这两个条件选出的板块,才是动量主线。
因此,动量主线是群体趋势,是最强的趋势,是当下资金的最强意志。如果把交易看作是钓鱼,动量主线就是鱼群(资金)最活跃的地方,如果你想钓到鱼,在这里当然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当你选股在主线的时候,靠着群体趋势的力量,就能带着你向前走,哪怕你选的股很一般。
本章会详细讲解动量主线,包括如下内容:
动量的定义
动量主线识别方法动量模型
动量主线的成本
一年新高和动量主线的印证
3.3.1 动量主线的定义
什么是动量?《双动量投资》中关于动量的解释,有这么几段话:
- 动量,即绩效的持续性,是投资持续维持其绩效的趋势。
- 凡是上升者,持续保持上升。
- 如果看到一部电梯正在上升,你最好赌这部电梯继续往上升,而不是赌它下降。只买进那些从健全底部突破而价格创新高的股票。
- 买进会在自我强化过程中进一步买进。
- 赛跑的胜利者未必是跑得最快的人,战斗的赢家也未必是最强壮的人,但这却是你下注的依据。
上面几段话,基本概括了动量的意义。
动量投资建立在一个有概率优势的假设之上:即过去的赢家往往是未来的赢家。简单理解,动量投资就是投资过去的赢家股,也就是在过去某一个期间已经积累了一定涨幅的个股。只有通过上涨,才能积累动量,反之,买下跌或者震荡的个股,就不叫动量投资。
动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动量”是对过去趋势的延续。换句话说,“动量”是和自己的过去比,比过去更强了,趋势更加向上拓展了。
二、“动量”是强中更强。这个层面上的动量,是一种比较优势。上面是和自己比,这一条是和别人比,在所有的股中,它比其它的股更强。
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个股,就是市场中最强的动量股。当一个板块有很多动量股的时候,就形成了动量主线,就是当前市场中最强的板块。
从上面两个特征理解,动量投资是以趋势为基础,又不完全是趋势投资。趋势投资很好理解,就是只要走上升趋势就行了,我们之前讲过趋势的判断方法,符合条件的就是趋势股。但是动量股不一定,如果市场很弱,很多股都没有形成上升趋势的时候,通过动量依然能选出弱势中最强的股。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开始反驳,为何?因为动量投资和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刚好是站在对立面。价值投资讲究的是抓市场先生的错误定价,在低估时候买入,甚至越跌越买,持有到高估或者合理的估值卖出。而动量投资是买已经涨幅一大截的个股,甚至越涨动量越强,从估值的角度和内心的接受度来看,这个显然是很难被价值投资接受的。巴菲特曾经讲过,“购买股票最愚蠢的理由就是股价在涨”。
所以,如果不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的话,动量投资理念,其实很难被一个“价值”投资根深蒂固的投资者接受。
那么,动量投资是不是就和价值投资相排斥呢?其实不然。《祖鲁法则》和《笑傲股市》都是价值(成长)为导向的投资书籍,《祖鲁法则》选股的其中一条,就是“在前一年拥有正的相对强度”,而《笑傲股市》中的CANSLIM 体系中的“L”,他的含义是“Leader or laggard”,意思就是要选择领导股或强势股,就是要选择相对强弱指数高的股票。虽然欧奈尔没有提到“动量”一词,甚至他在书中讲到自己不知道何为“动量”,但是,在我近期阅读了大量的动量投资书籍后,我归纳总结,无论是《祖鲁法则》还是《笑傲股市》,以及《股票魔法师》、《笑傲牛熊》等,都在成长股投资中,结合了“动量”,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实质上,是一个东西,核心逻辑就是:只购买赢家股,购买已经被市场走势证明了的强势股。
想理解动量投资,就要理解《道氏理论》里面讲的“K 线融合了一切信息”这句话。涨得好的自股,然有它的原因,只是你不一定知道而已。
举个例子,克列诺在《趋势交易》里面讲到一个经典的动量投资策略,就是在标普 500 中对过去90 天涨幅排序,买入涨幅靠前的前 20 只个股,如果涨幅跌出前 20 或者跌破 100 日均线就退出。这是一个基于动量的量化策略,没有考虑基本面,仅仅就是动量,这个策略多年的年化收益是12.3%,同期的标普 500 年化是 5.2%。这个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动量的有效性。
再回头看欧奈尔的选股,这里你就明白了。欧奈尔选股标准中有一条,过去一年RPS 大于 87,实际上是对过去一年涨幅进行排序,只买涨幅在前 13%的个股,所以,欧奈尔的方法,从选股上是动量策略,尽管他自己不承认。
上面我们讲的是一种基本的动量方式,就是价格动量。换句话说,就是基于价格(走势)强弱确定的动量。而实际上,动量可以分为价格动量、板块动量、盈余动量。价格动量,即股价涨幅居前的动量。板块动量,就是整个板块涨幅居前的动量。盈余动量,就是业绩出色或者业绩超预期的个股的动量。所以,动量无处不在。我们只需要简单地记住一点,动量是自身中的持续性,是比较中的优势性。
动量的精髓,其实在于让市场帮助我们做了筛选,筛选掉不被市场认可的甚至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黑箱事件,会大大提高成功率。这其实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空杯心态”的反映。一旦你建立了这种思维模式,并且构建了动量体系,你关注的总是市场中最强的,事实证明,用动量分析,是可以抓到市场涨幅最好的板块和个股的,同时还避免了因为个人主观思维而掉入的陷阱。
3.3.2 动量主线的量化及周期选择
一定要理解,动量主线是市场自身选出来。换句话说,动量主线是市场存在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我们主观的分析预测,这一点非常关键。哪怕你再看好一个板块,无论逻辑多么的强劲,只要市场不认可,那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动量主线的判断,要尽可能地做到可测量、可量化,尽可能去除主观因素影响。
既然是“可测量、可量化”,我们就要给“动量”确定一个计算方式。
动量(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价格动量”)的计算方式,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某只个股在某个特定的回溯期(比如过去一个月、半年、一年等)内的涨幅,涨幅越大,动量越大。而如果一个板块内的个股动量都很大,形成了群体效应,这个板块就是事实上的动量主线。
根据前面讲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动量主线的三个基本步骤:
- 选取在一个时间段内涨幅居前的个股,即动量股
- 统计这些动量股的板块效应,属于某个板块的个股批量出现,就是动量主线
- 动量股数量越多的板块,动量越大
字面意思其实很容易理解,动量效应其实就是马太效应,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只有思维模式认可了这种强者恒强,才能理解动量主线。如果思维模式跟不上,就不容易接受,还是我们上一节讲的,这些个股确实都是已经积累了一定涨幅的,你内心是不是“恐高”?
所以,还是要反复强调,动量主线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市场的选择,是当前市场最强的方向。一定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你识别出来的动量主线,就有可能因为夹杂了个人的情感喜好而偏离事实。
当你去除了主观因素,就可以围绕上面三个基本步骤去量化动量主线。
在量化之前,另外一个要确定的关键参数,是时间周期。
所谓时间周期,就是我们要确定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动量排名。所以,我们讲“动量”,严格意义上来讲,前面应该有个定语,标准说法应该是“某个时间周期的动量”。其实任何策略都是如此,如果脱离周期去谈策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所有的策略,都要有时间维度。比如价值投资,其实前面也有时间周期的定语,做价值投资时间维度就是中长期,因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很难在几天内发生很大变化的。而如果是纯粹的短期交易,其实根本不必要考虑企业的长期价值,因为他可能就是持股 1-2 天或者几周而已,价值对股价的影响,基本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反映出来。
周期的选择不同,会导致个股的动量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个股一周内涨了 20%,如果你的周期选择 5 天,那么它的 5 日动量就很强,但是,如果你的周期选择 60 天,可能动量就不一定居前。因为这只个股也许过去三个月一直跌,直到上周才开始底部反转大涨。从周期看,60 天的动量可能就是很低,但 5 天的动量却非常强。
就是因为这种周期选择不同,导致的动量差异很大,这就成为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到底怎么调和这种周期差异的矛盾?我们总是想选到“最佳周期”,找到精准反映走势的模型,而事实上,“最佳周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周期,都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内的强弱格局,这个时间段很强的股,下个时间段可能就很弱。如上述的例子,60 日周期很弱的股,可能刚刚迎来底部反转,5 日内就很强。如果你选择 60 日周期作为动量筛选要素,你就会错过 5 日内的强势股。
这就像是 K 线系统一样,有人看日线,有人看周线,也有人看月线甚至年线。你说看哪个线更好?其实各有利弊。日线强的股,放在年线看可能根本看不出什么。如果你看年线,可能就会错过一些日线强劲的个股。反之亦然。无论你选择哪个周期,都是有利有弊的。你都会识别出来一些符合条件的股,也都会错过一些股。
事实上,这就是成本。不要总是想着去“拟合市场”,如果你总是去迎合市场的变化,因为错过一只个股就去调整参数,你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你调整完毕参数让你不错过这只股的时候,你又开始错过别的股了。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相应的成本。
正确的做法和思维模式,是让自己简单下来,不必求全,不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而是坦然接受“缺陷”。无论你用什么时间周期,你不可能把所有时间周期的强势股都选出来,只需要聚焦在你体系内的机会就好了,只盯自己的鱼漂。错过,也是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到底该怎么确定自己的周期呢?我认为,就是遵循一个原则:和自己的操作周期相匹配。
比如,你做短线,你的周期就要选择较短的是时间段,比如选择 5 日动量;如果你是上班族,中线持股,你就要考虑较长的时间段,比如选择 20日或 60 日。如果你做长线,就可以选择更长的时间段,比如 200 日。欧奈尔的系统,其实就是以年为单位的动量选择,他的 RPS>87 的原理,其实就是选择过去一年内涨幅居前的 13%的个股。
我个人做过大量的回测。我回测过 200 日动量,120 日动量,60 日动量,20 日动量等,甚至使用过双动量系统(60 日和 20 日同时使用),我回测和实践的结论,其实就是上面讲的那些,每一个周期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不足。寻找“完美周期”就是伪命题。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周期,识别出和你操作风格相匹配的强势股就行了,只聚焦在属于自己的机会内,坦然接受对其它周期动量股的错过就行了。最终,我确定了用 20 日周期作为我的动量筛选条件,下一节会详细讲解方法。
所以,大家虽然看我的文章,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因为我选择的周期仅仅是适合我的周期,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在周期选择上大费周章,差不多适合你的时间要求和操作风格就行,重要的是坦然接受不完美。
3.3.3 动量模型
在进入本节之前,你一定要确保理解了前几节讲的动量的定义、动量的量化和周期选择等理论基础,然后,我们可以才可以通过编制“动量模型”的方式,去识别动量主线。
本节主要讲解“动量模型”的编制和运行方法,可以说是 3L 体系的核心之一。
一、动量周期的选择:20 日
关于为何要选择 20 日作为我的动量识别周期,我在上一节已经讲了,我认为 20 日周期是刚好适合我的操作周期的。至于哪一个周期更好,这个并没有完美的答案,每一个周期选择,都意味着你要漏掉别的周期的强势股。所以,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就是最好的。不要有追求完美的想法,市场中没有完美的方法,聚焦在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就行了。
二、动量模型编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将全部上市公司按照 20 日涨幅进行排序,取前涨幅靠前的 700 只,这就是 20 日动量居前的个股。
如果你理解上面我讲的动量原理,就能理解这涨幅最好的 700 只个股就是动量股,这是市场资金的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不容置疑的事实。
为何选择涨幅榜前 700 的个股呢?这是参照了欧奈尔的RPS,我们全市场 4500 只个股,700/4500≈0.15,大概就是欧奈尔的RPS≥87 的标准(但是欧奈尔不承认他的方法是动量,我阅读了大量资料,欧奈尔的RPS 和动量其实基本是一个东西,只不过表述不同,实现的方式有区别而已)。注意,这个 700 只是要随着股市的扩容不断变化的。不需要每天调整,我自己一般就是半年调整一次,直接取整数就行。
第二步:在上面 700 只个股中,剔除掉上市不足 20 日的次新股。因为新上市个股初期往往涨幅较大,进入榜单会使排名失真。
第三步:继续剔除基金持股小于 2%的个股或北上资金持股小于 0.5%的个股。
之所以加入这个条件,也是欧奈尔的启发,欧奈尔CANSLIM 选股法则中的I(Institutional sponsorship) 是机构认同度的意思。换句话讲,我们在 20 日动量居前的前 700 只个股中,只保留机构持股大于 2%的个股或北上资金持股大于 0.5%的个股,这些个股都是机构的选择。因为机构的买卖一般都不是短期行为,这样更加符合中期趋势和中期逻辑,区别于短期游资炒作。
加上这一个条件后,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机构和北上资金动向。
第四步:对剩余的个股按板块进行分类统计,得出 20 日动量板块。
我采用的是东财二级行业分类。把前三步统计出来的个股数量按行业归类,计算出数量。严格意义上讲,前三步统计出的个股,是 20 日机构(北上资金)动量榜,因为机构持股小于 2%或北上资金持股小于 0.5%的都被剔除了。这个时候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剩余的这些个股中,哪些板块个股的数量多,形成了板块效应。
第五步:计算动量分值。
因为板块容量不同,有的板块成分数量多,有的少,单纯用上一步得出的数量排序会失真。比如化学制药板块成分有 83 只个股,如果上榜 10 只,和水泥上榜 10 只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水泥板块成分数量只有 18 只。所以这里要考虑权重的问题,用动量分值的方法去解决,下面是计算方法和公式:
1、计算上榜占比。用第四步得出的上榜数量除以成分总数(成本数量在行情软件上查询),得出上榜占比:上榜数量/成分总数=上榜占比
2、计算动量分值。用上榜数量乘以上榜占比,得出板块的动量分值:动量分值=上榜数量×上榜占比至于这个为何这么算,其实我回测了多种算法,这种算法是最接近反应市场事实的。
第六步:动量排序。
按照第五步得出的动量分值进行排序,得出动量排名,分值越大排名越靠前。下图是 2021 年 9 月 2 日的动量排名,基本反映了当时煤炭钢铁是最强主线的事实:
上面大家看到的这个动量模型,是通过程序自动实现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编制软件不现实,大家目前可以到【3L 实战课堂】主页查询,现在是免费获取的。如果你自己有编程能力,可以自己动手,按照上面的原理,自行跟踪。
我的数据是在东财choice 数据终端上面编程实现的,如果你用的是choice,可以点击本文上方“相关资料下载”获取公式,至于通达信、同花顺什么的,我自己不用,你只能按照本文讲的步骤自己动手了。
第七步:动量主线的选取。
通常来讲,进入动量模型前排的,都是市场的选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选择的目标就是前排的这些板块,我自己只看动量分值大于 1 的板块。可以这样理解,动量分值大于 1,基本都是有板块效应的、当前市场最强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现象,动量分值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在加速的时候,分值过大反而意味着接近顶部,一般情况,
分值大于 7 就接近高潮,需要谨慎。这个时候,必须要通过第三个L“量价择时”去判断。
以上就是“动量模型”的编制方法,通过这个算法算出来,可以精准反应 20 日最强的板块和个股,因为是从板块推导出来的,包含了机构持仓和北上资金持仓的,更能体现机构资金(中长线资金)意志。
如果这个方法你感觉很麻烦,其实有一个更加简便的方法,就是只用板块指数排序,取 20 日涨幅排名,这个方法也能大概识别出主线。但是有个缺陷,就是有时候会被游资短期炒作误导,还容易受权重股、板块容量影响。举个例子,有一天美的集团大涨,家用电器板块指数可能就涨幅很大,但是家电板块很多个股可能都没有涨,就是因为美的集团市值太大,权重过大,导致无法精准识别主线。
所以,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或者电脑基础,还是推荐用第一种方法(或者直接在【3L 策略实战课堂】的“动量模型”里面查询),实在不行就用第二种,总比没有强。
三、特别说明
1、动量只能解决方向选择问题,解决不了买卖的问题。动量模型帮助我们跟随资金的选择,尤其是主流机构资金的选择。方向对了,相当于我们在上升的电梯中做交易,事半功倍。
其实最近几年这种结构性行情越发明显,只有方向对了,才能赚到钱。方向一旦错了,就是冰火两重天。动量策略的优势是选择市场的选择,是关注市场当下发生的,因此,动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识别和跟随市场最强的方向。
但是选股和买卖问题,动量无法解决,尤其是对于顶部的识别,仅仅依靠动量模型,反而容易误导。选股和买卖问题,需要通过“3L”体系的另外两个L 去实现,即最强逻辑和量价择时。换句话说,3 个L 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不构成体系。
2、动量因为是建立在“价格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的持续性”基础之上的,所以所有信号的产生都在“右侧”。做动量,就不要有潜伏的思维,潜伏思维就不是动量,动量一定是股票或板块“自己已经证明自己强势”。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3、动量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跟随市场方向最客观最高效的方式,请不要怀疑这一点。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匹配的认知,然后围绕动量框架去搭建投资体系。
3.3.4 动量主线成本
总体来说,“动量投资”,是一个很难被大众接受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的市场历史时间短,经验不多,再加上我们市场开放后,其实第一批引进的投资理念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这种纯粹的价值或成长投资,使我们市场中“价值”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一般的投资者进入市场,被这种理念熏陶后,如果再没有开放的思维,转变投资思维、转型其实是很难的。
然而,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容易,岂不知价值投资才是门槛最高的,需要对公司、对商业模式、财务等有深入的理解。有不少人之所以做价值投资,其实是“被迫”的。所谓“被迫”,就是因为被套后不得已做起来价值投资,总是拿着“价值投资”安慰自己,本质是在掩盖自己的认知不足。这种只能说是“伪价投”。
“动量投资”相对于“价值投资”,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选择市场的选择,不会陷入因为自己对企业判断错误或者市场极端因素而导致的深套。当然,并不是说“动量投资”就好于“价投资”,各有优缺点。这两条不同的路上,都有成功者,也都不乏失败者。所以,单纯地争论哪个更好,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说你自己适合哪一个。
就像是所有的投资体系都有成本一样,“动量投资”也有他的成本,主要有下面三个:
- 买和卖都是在右侧,会有一定的滞后;
- 动量投资是建立在趋势延续的基础上的,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趋势都会延续,并且,即便是延续的趋势,也总会有掉头向下的一天,你有可能买在拐点位置;
- 弱势市场,主线不清或主线切换的时候,动量投资有可能会反复止损,产生较大的摩擦成本。
这是动量投资三个明显的成本,所以,在使用动量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这些成本,并且要提前设计好体系内的应对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动量的优点。应对措施有这么几个:
- 一定要有止损,并且,这个止损,一定是入场前制定好,而不是临场决策何时止损,这个是动量投资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预防买在趋势拐点,用小幅的止损成本,换取趋势延续带来的较大回报(关于止损,后面章节会单独讲)。
- 要适度分仓,因为每个阶段的动量主线并不是只有一个,可能有多个,可以分仓到这几个板块内,板块同时逆转向下的可能性很小。换句话说,如果是板块全部逆转向下,那说明市场很极端,动量这个时候不行了,所有的投资方法也都不行的。
- 要坚持正切的买点。换句话说,动量板块的筛选,只能解决方向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个股买卖问题,基于动量都是做强势股,所以更应该选择低风险买点(关于动量主线配套的买点,我们会在后面章节详细讲解)。
无论你用任何一种策略,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所有的策略,都是有成本的。比如“价值投资”的成本就是漫长的时间成本,以及看错成本,比如一只你认为很有价值的股,你拿了三年,突然发现价值毁灭了,你消耗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动量投资”相比“价值投资”的优点是不参与底部的调整,市场为你做了筛选,走势可以弥补基本面信息劣势等,但是上面讲的那些缺点也显而易见。
重要的是,无论你用什么策略,都要充分理解它的优点和缺陷。坦然接受它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点。你要理解,“动量策略”也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有很多时候,主线不清晰或者快速切换,会产生摩擦成本,这样就导致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怀疑策略,然后风格漂移。注意力一旦转移,想做好“动量策略”就很难。
但是,动量主线有效的时候,却能给我们在短期带来巨大回报。例子不胜枚举,比如 2020 年的医药白酒,2021 年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都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实现翻倍甚至数倍。我的目标,不是每年都能抓住所有主线,一年如果你能抓住两波动量主线的行情,其实那些摩擦成本不值一提。
为何很多人做不了动量策略?就是因为你意志不坚定,体现在不愿意承担摩擦成本上。理解不了摩擦成本,就无法做好主线。
这就像钓鱼一样,摩擦成本是鱼饵,并不是每次将鱼饵丢进去都能钓到大鱼,你可能会损失很多鱼饵,才能有一次成功,但是这一次成功,足够你的账户形成体面的收益。
内心毫无波澜的坦然接受摩擦成本,是做好动量主线的第一步。
总之,无论你用什么体系,不要风格漂移,而是对体系要做到完全相信,你永远无法用你不相信的体系赚到钱的。怎么才能做到相信?你的体系要和你的价值观相符,你能从内心接受和理解,要和你的性格相符。你在执行体系的时候,不会和你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突,你要感觉到舒适,这也是为何很多别人用的体系你直接拿过来很难复制的原因。如果你执行体系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很别扭,内心总是有强大的力量去抵抗你,说明这个体系你驾驭不了。
最好的体系,是建立在你对投资的理解之上的,动量投资,如果你理解不了,你总是认为是追涨杀跌,那这个体系就不适合你,你很难用你不理解的体系去操作的,也很难知行合一。然而,如果是你的体系是建立在你对交易的理解之上的,知行合一就会简单许多,很多无法知行合一,都是内心有冲突的结果。
最终又回到那句话,交易是一个向内寻找的过程,方法的东西都是表象,内心的答案才是核心。
3.3.5 一年新高和动量主线的印证
一年新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可以和动量主线配合使用。
最初提出“一年新高”理论的是欧奈尔,他的叫法是“52周新高”。欧奈尔根据对历史牛股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很多个股走牛前,都是先于市场创出“52周新高”。
我们随便举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欧奈尔讲得很有道理,很多大牛股的数倍之旅,都是从创一年新高开始的:
上面的天赐材料、昭衍新药、阳光电源,分属三个板块,都是在创出一年新高后,又涨了数倍。当然,这些个股你会说,他们逻辑强大,属于风口等等。我还是那句话,虽然逻辑非常重要,但逻辑都是后验的。也有很多强逻辑的,并没有走出来。
我们要换个思维,不是用逻辑去寻找牛股,因为逻辑不被市场验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反过来做,完全可以“让它自己证明自己是牛股”。
怎么才能“让它自己证明自己是牛股”?一年新高,其实就是“牛股自证”。
个股之所以能创出一年新高甚至持续创新高,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创新高都是有其逻辑的,是资金的选择,是资金和逻辑的共振。而那些不断创新低或者所谓的“低位股”,之所以弱,也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只是你暂时不知道而已。
很多人不喜欢买新高的股,总是喜欢买所谓的“低位股”,这是典型的散户思维。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被错杀”了,你应该相信资金都是聪明的,你认为的“被错杀”,只是主观思维,是你自己这样认为的,也有可能是“被真杀”。退一步讲,即便是真的“被错杀”了,以资金的聪明,也会给予纠正的。我们完全可以等待市场纠正后,再回来。市场不给予纠正,那就说明它真的有问题。
思维模式是关键,当我们思维转变过来,能接受“牛股自证”这个观点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捷径”: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年新高的位置,堵截牛股。换句话说,一年新高是牛股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里等待它的到来就好了。
所以,简单点,我们不必知道这些个股走强且创新高原因,只在“一年新高”这里堵截就行了。理解了这个道理,会大大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不要在弱势股甚至是“低位股”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新高的位置等着就行了。强者只会恒强,弱者只会恒弱。
这就是一年新高最基础的作用,就是识别强势股。
除此之外,当我们把当日创出一年新高的名单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个清晰的信号:
- 整体市场强弱信号
当市场有非常多的个股持续创一年新高的时候,说明整体市场很强。这里面有两个条件,一是数量多,二是有持续性。当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时候,此时的市场,往往是最容易赚钱的市场,大概率处于整体上升趋势,也就是牛市。反之亦然,当市场创新高的个股数量很少,说明市场很低迷,这个时候的市场赚钱就比较困难。
- 主线信号
当一个板块有批量个股持续创一年新高的时候,说明这个板块很强,就是当前的主线。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年新高股和动量模型的个股重合度很高。换句话说,当一年新高股和动量模型的个股重合度很高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的时候,就可以识别出最强主线。
- 转势信号或主线切换信号。
当一年新高数量突然开始明显减少,说明之前的强势股开始调整(无法再创新高),这个时候往往底部反弹的开始表现(但因为在底部,距离一年新高很远,短期很难创一年新高),这个基本就是一个清晰的转势信号。这个时候,高位股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调整或震荡风险,低位股迎来反弹机会。此时就需要持续跟踪,有可能导致主线切换。其实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容易亏钱的时候,体现在盘面,就是之前的主线股无法继续创新高,波动加大,强势震荡,轮动加快,新的主线还没有出来,市场处于方向选择期(朦胧期)。
重要的时期再强调一遍,我们要切记第 3 个信号,当一年新高数量突然明显减少的时候,往往是市场转势或者主线切换的前兆,这个时候要特别谨慎,减少操作,甚至控仓等待,等新的主线出来。
这就是一年新高的作用,如果我们用好这个榜单,会清晰地感受到市场温度、板块强弱格局变化等。
所以,我长期跟踪创一年新高的名单,进行统计分析,这是我每天复盘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我的一年新高的统计表格(这是表 2 汇总,表 1 是新高名单):
4. 第二个“L”:最强逻辑
“逻辑”在交易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个股,要涨的时候,总要找个理由,去吸引投资者进入,这个理由就是“逻辑”。
广义的“逻辑”其实包含很多方面,往大的方面说包括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国际形势等,往小的方面说,包括业绩增速、市占率、竞争格局、新产品研发、渗透率、财务报表等等,甚至一些我们认为和市场风马牛不相及的因素,比如气候变化,都可以影响股价。
总之,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任何可以驱动股价涨跌的理由,都可以称之为“逻辑”。
“逻辑”的表现形式是“信息”。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爆炸时代来临,我们每天都被非常多的信息包围,主动和被动的接收信息。这种情况导致了“逻辑”的范围太广,很多原因都可以影响股价。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今天被这个消息吸引,明天被那个消息吸引,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追涨杀跌。
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个人投资者是信息传递的最末端,信息一旦到我们手里,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手,先知先觉的人(或机构)早已赚完钱,然后利用所谓的利好消息出货,我们做了接盘侠还浑然不觉,不知不觉成了“利好”逻辑的牺牲品。
因此,3L 体系里面融入“最强逻辑”,旨在解决两个问题:
- 在纷杂的信息中,过滤掉垃圾信息,抓住当前市场的主流逻辑,也就是最强逻辑。
- 理解逻辑和走势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变化。
当这两点解决之后,我们就会聚焦在最强的逻辑方向,使交易有“锚”,不会再被市场左右。本章只有下面两部分内容,但是很重要:
①逻辑和走势的关系
②最强逻辑的识别方法
4.1 最强逻辑的定义及识别方法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如果放大时间周期看,好企业的特征都是有相似点的,而烂企业则各有各的 “烂”。
如果我们要去一个目的地,有三条路可选,一条是小路,一条是国道,一条是高速公路,那我们选择哪条路,会更快地达到终点呢?结果显而易见,肯定是“高速公路”。
“最强逻辑”,就是那条高速公路。
“最强逻辑”,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因果关系顺畅,短期有爆发力强或长期发展空间巨大,持续时间久,容易被市场主流资金接受的逻辑方向。
我们先不管市场走势(下一节会讲逻辑和走势的关系),单纯地从“逻辑”的角度看,什么样的逻辑,才有可能成为“最强逻辑”。
一、政策主导方向
政策主导方向,这个很容易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从战略角度,国家制定的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来讲,过去十几年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催生了万科等上涨几十倍的地产股,而当前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背景下,房地产就落幕了,很难再走出牛股。
目前的政策主导方向,是科技强国,碳中和碳达峰,这个就是十几年前的城镇化,是国家大的战略方向。
我们讲的顺势交易,其实不仅仅是针对 K 线图的顺势,顺政策的市也是顺势。政策主导方向更像是一个向上的电梯,如果我们在上升的电梯中,容错率很高,也更容易创造好的收益。
二、好赛道
“好赛道”的定义比较宽泛,到底什么才是“好赛道”呢?我认为,所谓“好赛道”,都和“未来”两个字分不开。简单来说,好赛道就是未来空间巨大、想象力大、天花板高的方向。
我大致整理一下,好赛道具备如下特征:
1、长期市场空间巨大,天花板高,所谓“湿雪长坡”的大生意、久生意;
2、整个行业处于高增长期(渗透初期);
3、有较高壁垒,较宽护城河,外来者很难轻易进入,比如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稀缺牌照等;
4、 核心竞争要素迭代缓慢,不容易被新技术颠覆,无法被轻易替代,不必用高额的资本开支来维持竞争优势。
5、稀缺性,议价能力强,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不必陷入拼价格的“红海”。
6、自身盈利模式可复制,也就是魔法师里面讲的“曲奇模板”模式,比如爱尔眼科,可以在全国很多大城市开分院,复制盈利模式。
7、颠覆性技术,处于新技术替代老技术的过程中,比如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新型电力替代旧电力。
凡是具备上述特征的赛道,都可以定义为好赛道。
好赛道可以说是长期牛股的摇篮,如果我们将选择范围限制在好赛道中,不要碰一些无逻辑无想象空间的垃圾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因为这些方向,基本都是市场主流(机构)资金的配置方向。
三、业绩爆发
“业绩”可以说是永不过时的逻辑。上面讲的,无论是政策主导方向,还是好赛道,最终的落脚点其实就是“业绩”,都要通过企业盈利水平体现出来。
欧奈尔曾经做过研究,美国 1952-2001 年 50 年间表现最好的 600 只股票在上涨之前,约有 75%的股票最新季报的每股季度收益同比增长 70%以上。其余本季度收益没有较大涨幅的股票,但是下一季度收益却平均上涨 90%。因此可以发现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与股价的上涨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而欧奈尔的研究发现 600 只表现最好的股票,本季度或者下季度净利润增长是 70-90%。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业绩是驱动股价的核心逻辑,是最强逻辑。所以,我在选股的时候,一般都会着重考虑下业绩情况。
一个最优的“业绩模型”是,净利润双增,即同比环比同时加速。换句话说,一家公司的季度报表如果对比去年同期是高增长,然后环比上个季度也是爆发式增长,这基本就是最强的业绩模型,说明这家公司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业绩爆发非常容易出短期牛股,这种业绩爆发可能是因为供需错配(涨价)导致的(比如 2021 年二三季度的周期板块行情,基本就是通胀引起的涨价,导致周期板块业绩大增),也可能是因为自身处于高成长阶段(有产能释放),不管怎么说,只要是业绩爆发的股,都是值得列入最强逻辑的观察名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业绩”是静态的,只代表过去,说明他过去是好学生,更重要的是未来他的学习成绩如何,是不是能保持这种增长或者变得更好?这个才是关键。
判断未来业绩能不能持续的关键,有几个切入点:
有没有新产能释放?
有没有新产品上市?
产品有没有涨价预期?
市场份额是不是可以持续扩大?
把握住上面几点,基本就把握了“业绩”这个关键逻辑。
四、资金的选择
最后要讲的一个强逻辑,就是资金行为。
上面讲的强逻辑,都是偏重于企业本身,属于基本面范畴,“资金”这个逻辑,属于市场行为范畴,可以解决前几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谓资金行为,简单理解就是市场的选择。我们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分析上面讲的那些条件,从基本面入手确定强逻辑的,但是也有些时候,因为我们精力有限,可能跟踪不到的一些逻辑方向,市场会自己选出来——通过资金的方式,浮出水面。
有人说资金才是最新核心的逻辑,换句话说,如果是真的很强的逻辑,总会被聪明的资金率先挖掘。
因此,借助于资金行为,我们可以弥补自己的认知局限性。其实,这就是 3L 体系的第一个L“动量主线”要做的事情。
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强逻辑,是同时具备上面几个特征的,具备得越多,就越强。尤其是我们主观分析的强逻辑(前三条),要等客观的走势验证(第四条),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讲的内容,逻辑和走势的关系。
上面讲的是“最强逻辑”的定义,理解了定义,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去识别这些逻辑呢?
除了第四条是需要通过K 线图走势去发现,前三条都离不开海量阅读。
要想理解市场最强逻辑方向,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包括政策方向的文章、行业研究报告、个股研报等,古语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交易里面也是,当你读得多了,一些行业信息都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每天读一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研报,大概用 10 分钟就可以完成,你一年将读 365 份研报,你将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你会对行业每个细分领域了如指掌,你会清楚地知道哪个部分供需错配,哪个细分有什么股,当行情来了,会轻而易举地把握住,机会都是留给这些有准备的人的。
想梳理清楚最强逻辑线条,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日常的海量阅读和积累,才能实现。
4.2 逻辑和走势的关系
上一节讲了什么样的逻辑才是“最强逻辑”,然而,具备了“最强逻辑”的个股,一定会涨吗?
市场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线性思维。认为一这只股逻辑很强,基本面非常优秀,就一定会涨。然而这种线性思维经常被市场教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只股“明明逻辑很强”,“明明基本面很好”,但是市场就是不买账,蛰伏数周甚至数月,有的甚至阴跌不止。
于是,正确的理解逻辑和走势的关系,就成了能不能取得好收益的关键。今天就论证下逻辑和走势的关系。
《道氏理论》里面有一句话:“K 线融合了一切信息”。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一切逻辑、原因,都会体现在走势里面。这是从市场的角度观察市场,资金行为充分的反应了当下的利好或利空。这是一种客观看待世界的思维模式。
与此相对立的,是“主观”的判断,以我为主。大部分基本面投资者都是这种模式。基本面分析,就是分析企业是不是有价值。换句话说,当前的价格是不是当前是不是体现了价值,或者说,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对比当前的时间点,是不是更有价值。
客观走势和主观判断,有时候会有错配。
大家可能都遇到过,一只股逻辑很强,基本面很好,但当前走势不好。在主观的思维模式下,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被市场错杀了。而在客观的思维模式下,基本面如果真的好,为何市场不买账呢?是不是有我们不知道的利空?欧奈尔也曾经讲过类似的话:“再好的股如果不涨那就是不好”。
反过来讲,一只基本面很差的个股,有时候却可以走得很强劲,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过于主观,往往难以理解。认为是市场疯了,瞎炒。但是过不了多久,这只股可能突然乌鸡变凤凰,困境反转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之前走得很强。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去埋伏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脱离走势,单独去分析逻辑和基本面,是没有任何意义,很有可能就陷入先入为主的窠臼。
理想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逻辑,被市场走势验证。你可能看明白了,这就是 3L 体系里面第一个 L“动量主线”和第二个 L“最强逻辑”的结合,“动量主线”代表的就是市场走势,市场认可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强逻辑”就是主观的对逻辑的分析。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自己分析,寻找到了强大的逻辑方向,然后这个逻辑方向的强大又被市场认可,体现在了走势中,这才是整个逻辑演绎以及交易的核心。
也可以这样理解:
“逻辑”会通过走势去表现,而“走势”是逻辑的反应。“逻辑”是走势的基础,“走势”是逻辑的结果。有强大逻辑的不一定都能走好,但能走好基本上都有很强的逻辑支撑,只不过有的逻辑长久,有的是短期事件驱动而已。
那么,将这个理念带入交易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做:
- 先逻辑后走势。选择一个逻辑强大的个股,然后等走势确认,只有走势确认了逻辑的有效性,我们再去选择和等待好的介入点。
- 先走势后逻辑。选择走势强劲的个股(比如动量主线板块中的个股,或者走独立趋势的非主线个股),然后自己寻找逻辑验证,如果符合,就可以等待好的介入点。
这两种模式,我现在都同时在用,后面讲选股我们会详细讲到。
不管是 1 还是 2,基本都强调了逻辑和走势的统一性,就像是利弗莫尔讲的,在你的观点被市场验证之前,它一文不值。我翻译过来理解就是:逻辑在被市场验证之前,它一文不值。
再延伸下去,我们完全可以把“逻辑”、“走势”和“买卖点”完全独立开来,逻辑归逻辑,走势归走势,买点归买点。
只有当逻辑被走势验证了,然后又出现了买点,才是我们的交易对象,才是出手时机。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学会把这三个层次独立去看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因为一个突发的消息(一个逻辑)就盲目的入场,你会先等走势确认,看看市场反应,如果市场是正反馈,对这个逻辑比较认可,下一步就是根据量价择时,等待一个低风险的买点。
如果你总是这样做,你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你盈利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很多人之所以很难在市场赚钱,就是因为太情绪化,每一个消息每一个波动都要过度反应。我们经常看到,有券商发一个研报,或者有个突发新闻,很多人脑子一热就冲进去,结果发现自己成了接盘侠。还有很多人,明明我们是在讲逻辑,然而他总是认为你在害他,认为这只股都涨了这么多了,你还分析,居心叵测。这说明,市场中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将“逻辑、走势、买点”三个层次独立去分析的。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大部分人是赚不到钱的。
当我们具备了这个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我们就会区别大多数人,让自己变得进出有据,不慌不忙。这是一个赢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5 选股
仅仅我们的A 股市场中,就有数千只股票可供交易,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异于像是行驶在茫茫大海中,一眼看不到边,不知道该驶向哪里。加之当前是信息过载的时代,你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公司利好、机构推荐等等,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思路,我们会陷入选择困难。
很多人做不好股票,并非是机会少,而正是因为可选择的机会太多,导致盲目和不知所措。
所以,确定交易目标,在海量的选择范围中确定小部分可供交易的标的,是在交易前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何确定交易目标?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路。这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做筛选、剔除,识别出和我们认知相匹配的目标,使我们聚焦在自己理解的机会上面。
第一个L“动量主线”和第二个L“最强逻辑”,事实上就是我们的选股思路。而第三个L“量价择时”则是交易思路。所以,在讲完第一个L 和第二个L 之后,我们就要讲选股,只有确定了交易目标,选出来标的,我们才能进入第三个L“量价择时”的交易阶段。
也可以这样说,“选股”是第一个L“动量主线”和第二个L“最强逻辑”的结果。
本章会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选股模型
2、选股要点
5.1 选股模型及股池建立
我不止一次强调,我们要把“走势”、“逻辑”和“买卖点”完全独立开来看待,也就是:走势归走势,逻辑归逻辑,买点归买点。
前面我们大篇幅地讲了第一个 L“动量主线”和第二个 L“最强逻辑”,选股,就是建立在这两个L 基础之上的。如果理解了这两个 L,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三个基础的选股模型和股池:
1、动量主线选股(动量股池)
2、一年新高选股(新高股池)
3、最强逻辑选股(最强逻辑股池)
这三个股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接下来详细讲解建立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一、动量主线选股(动量股池)
动量主线选股,逻辑来自于第 3.3 节讲的《动量模型》,我们通过编制动量模型的方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动
量股。具体的原理及步骤已经在 3.3 节详细讲解了,这里不再赘述。只不过第 3.3 节讲解的侧重点是板块的动量效应,是便于我们识别和选择主线的。
其实,【动量模型】除了识别主线外,选股也是在这个步骤完成的。
我们每天将【动量模型】运行一遍,可以筛选出 200-300 只股票的初选结果,这些股票都是当前市场中最强的,具备了动量效应的个股。换句话说,这是当下资金的选择。
我们将这些初选结果建立一个独立的股票池,这就是“动量股池”。换句话说,“动量股池”中的个股,都是当前市场最强的主流方向的个股。这样,我们就大大缩小了范围。
然后,每天收盘后对“动量股池”中的 200-300 只个股进行人工复盘、跟踪分析、逻辑验证,从中优中选优,同时考虑主线效应(重要),将筛选出可供交易的目标,放入“交易股池”。
需要注意的是,动量主线选股是动态的,因为每天市场都在波动,每天都会有新的目标进入动量股池,也会有个股退出。因此,这是一个日常性的长期工程,也是我们每天复盘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每天去做工作量较大,但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可以让自己总是聚焦在最强的个股和主线方向中,让自己每天感知市场的主流资金意图,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性。
在主线清晰的时候,市场有趋势性的时候,“动量股池”中的个股,应该是我们交易的首选。这个股池就代表了当前市场资金的主战场,是当前最赚钱的方向。
二、一年新高选股(新高股池)
我在第 3.5《一年新高和动量主线的印证》中详细讲解了一年新高的意义,跟踪分析每天创一年新高的个股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很多个股的大涨,都是从创一年新高开始的。
我们将每天创一年新高的个股建立一个独立的股票池,这就是“新高股池”。然后,每天收盘后进行人工复盘、跟踪分析,和“动量股池”作比对,筛选出可供交易的目标,也进入“交易股池”。
当然,一年新高也是动态的,有的个股会不断的创出新高,一直在这个榜单中,那就说明个股(或者板块)在走趋势;也有的个股会不再创新高,退出一年新高榜单,那就说明有可能趋势逆转;同时,还会经常有新的面孔出现,说明有可能市场主线在切换。
很多软件自带查询新高股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自己通过编程去实现。其实逻辑非常简单,就是盘中最高价突破了 250 日新高,就这一个条件。根据我长期跟踪,正常情况下,以当前的市场容量(4500 只个股),一般每天创一年新高的股在 100 只左右视为正常,如果连续几天低于 50 只,说明市场相当弱,如果连续高于 150 只,基本就是强势市场。所以,跟踪一年新高,不仅仅可以选股,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市场背景的强弱。
如果你自己基础薄弱不知道怎么做跟踪表格,现在我在“3L 课堂”里面是提供“动量股榜单”和“一年新高榜单”两个数据下载的,大家进入课堂首页,点击“免费数据下载”就可以看到了,是日更的。
三、最强逻辑选股(最强逻辑股池)
整个第 4 章,讲解的就是第二个 L“最强逻辑”。然后我们根据第 4 章的讲解,就可以建立“最强逻辑股池”。
我们自己通过分析当前市场上的最强逻辑方向,将该方向中的核心股选择出来,建立一个“最强逻辑股池”,做中长期跟踪。当里面有个股具备交易条件的时候,我们就拿出来放入“交易股池”。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强逻辑”选股的时候,不要考虑市场走势,就是仅仅从逻辑的角度,选出最强的最核心的标的。
随便举个例子。我们通过逻辑分析,认为光伏逻辑很强,有国家“双碳”政策长远发展的支持,有业绩支撑,未来空间巨大,我们就可以选出光伏板块中的核心个股:
一体化龙头: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
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股份;硅料及上游龙头: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合盛硅业;
胶膜及上游龙头:福斯特、海优新材、东方盛虹,联泓新科;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
设备龙头:晶盛机电、捷佳伟创、迈为股份等。
我们将这些核心股,全部加入“最强逻辑股池”中,然后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场确认,等待交易时机。一旦出现买点,就可以进入交易,因为逻辑你已经分析过了。
综上所述,我们就建立上面三个独立的股池:动量股池+新高股池+最强逻辑股池,以及一个交易股池。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四个股池的相互关系,以及使用方法。
“动量股池”、“新高股池”和“最强逻辑股池”,都是根据不同的条件筛选出来的基础的初选股池,而“交易股池”则是从前三个股池中精选出来具备交易条件的股池。
“动量股池”和“新高股池”,都是客观的选股,换句话说,都是市场帮我们做出的筛选,是当前市场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最强逻辑股池”是偏重于主观的选股,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逻辑分析和推理筛选出来的股池。
当动量股池和新高股池中的个股重合度很高的时候,一是说明市场背景很强,属于强势市场,二是说明主线清晰。下面是我日常将动量主线和一年新高做的比对分析:
这个时候,你还会发现,动量股池和新高股池中的股,往往就是我们的最强逻辑股池里面的。有些个股,我们可以在这三个股池中找到交集,即是动量股,又是新高股,还是最强逻辑股。这种股,以及这种环境,就是最佳的交易目标和交易时间。
划重点:当动量股池、新高股池和最强逻辑股池三者产生交集的时候,就是最容易赚钱的市场,也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行情,我们就应该聚焦在这个交集中,重仓出击。这个时候,要逻辑有逻辑(最强逻辑),要走势有走势(主线),要持续性有持续性(创新高)。
反之,当动量股池、新高股池和最强逻辑股池重合度不高的时候,说明原来的主线开始调整(已经无法创新高),逻辑也未被市场走势验证。这个时候,就要谨慎,减少操作,甚至控仓休息。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说没有趋势性机会,更多的是波动性机会、超跌反弹的机会。因为之前的强势股都在调整,资金要寻找去处,相对低位的超跌板块和个股(或者调整充分的主线)就迎来反弹机会。
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当强势股或者强势板块调整(不再创新高)、主线不清的时候,低位板块或个股,迎来超跌反弹机会。结合我们的股池,这个时候,可以适度去做最强逻辑股池中的底部反转,因为没有清晰的主线了(动量股池效力打折扣),也不能创新高了(新高股池就没法用)。
最强逻辑股池中的底部反转策略,可以作为趋势策略(主线清晰的行情)的补充模式。也就是说,当主线清晰有明确的上升趋势的时候,我们要聚焦于主线和趋势;当主线不清趋势性不强市场快速轮动的时候,机会存在于超跌反弹或底部反转。
5.2 个股分析关键词
上一节讲解了选股模型和股池的建立,并没有提到个股的基本面分析,很多人认为 3L 体系完全脱离了基本面,仅仅是通过市场行为做筛选,这是一个非常深的误解。
事实上,我自己从来不做垃圾股,以及纯粹的概念炒作。我做的所有的个股,都是有强劲的基本面支撑的。
根据上一节,我们建立了三个基础的初选股池“动量股池+新高股池+最强逻辑股池”,虽然这三个股池不完全是从基本面入手选的股,但是这些个股在精选到 “交易股池”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和确认的。
不过,我所做的基本面分析,是区别于纯粹的价值投资的分析的。我主要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我认为,把握住几个关键变量就可以了,这几个关键变量,足以给个股定性。
接下来,讲一下如何对个股进行定性分析,以及从哪些关键词入手。
一、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
定量分析关注数据,定性分析关注意义。数据来源于历史,而意义指向未来。
大部分基本面为主的价值投资,都是定量分析的。比如一只个股,要用计算器算出来利润是多少,估值是多少,能增长多少,还会根据估值水平“精确”的计算出目标价,用数据给个股“定量”。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市场走势是多种变量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很少按照我们预想的走,总会和我们预期有较大偏差,这就导致“定量”分析经常偏离事实。
我个人早期做成长股的时候,对个股也是采取定量分析。我经常根据历史数据(比如过去几个季度的业绩情况)推演出未来的业绩水平,计算目标价。事实证明,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错的。为何会这样呢?你别说我们从外行的角度去用计算器拍,即便是公司的董事长,可能也很难精确地计算出未来的盈利水平,因为企业的发展也是动态的,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程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计算出了“目标价”,相当于我预设了立场。这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如果股价不到目标价,就会导致我们很难脱手。举个例子,一只个股当前 20 元,我们计算目标价为 50 元,结果涨到 40 元的时候遇到市场调整或者一些利空,掉头向下,本来我们这只股票已经赚了一倍,可以走了,但是因为没有到你预设的目标价,你可能就会很难卖出,最终有可能导致过山车,空欢喜一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市场经常涨过头,假设这只个股涨到 50 元到了
你的目标价你卖出,它可能它会涨到 60 元甚至 70 元,就导致你过早的离场。本质上来说,预设“目标价”和“空杯心态”以及“跟随思维”是矛盾的。(如果你理解了趋势,跟随趋势,这些问题都不会存在)
所以,后来我基本就放弃了这种没有意义的定量分析,对个股基本面,我只做定性分析,具备“模糊的正确性”就行了。我只需要知道,这只股基本面很“好”,有空间,有逻辑,剩下的交给第三个 L“量价择时”去解决。
那么,怎么才能从定性的角度证明这只股“好”?下面我讲的关键词,都是和定性有关的。
二、基本面分析的关键词
基本面分析最重要的关键词,有 11 个:
1、高景气;
2、高增长;
3、超预期;
4、产能释放(新产品投放);
5、产品涨价;
6、拐点;
7、业绩上修;
8、困境反转;
9、戴维斯双击;
10、政策利好;
11、催化剂。
上面这些关键词,不必逐一去解释,就是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行了。另外,这些关键词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产品涨价,就会体现在业绩高增长上。我们只是通过关键词的方法,让定性分析有抓手,我们只需要从这些关键词入手去分析基本面。
这 11 个关键词把握好,足够给个股定性,具备得越多,越能证明个股符合“好”股的条件。
除了上面的几个关键词外,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建立定性分析的两个基础的思维模式:
1、预期更重要(或者存在明显的预期差)。
2、变化更重要。
这两个的意思差不多,预期会变好的个股,比好股更重要。因为好股只代表过去,而“预期会变好”代表未来会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买的不是股,而是变化。因此,我们经常听人说,炒股就是炒预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思维一定不要停留在历史任何一刻,而是要用动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基本面,这一点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因为疫情因素,做防护用品的英科医疗自 2020 年 1 月到 2021 年 1
月一年时间涨了 15 倍。在疫情爆发之初,英科医疗业绩并没有出来,但是股价一直涨,就是在炒作预期(预期更重要)。随后,预期被逐步兑现,业绩是逐季变好的(变化更重要)。2021 年 1 月 25 日英科医疗见到大顶 196 元的时候,
业绩还在释放中,其实到了 4 月份出一季报的时候,一季度的业绩是历史最好的,但是股价早已提前三个月见顶了。为何会这样?仍旧是预期的作用,就是疫情被控制住的预期,对于防护用品需求减弱:
理解了这个案例,基本上就能理解预期和变化的重要性,也能理解业绩和股价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三、基本面排雷
基本面定性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风险排查,这一步必不可少。虽然黑天鹅我们是无法预防的,但是明显的风险,还是可以避开的。风险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高负债:选择负债率相对较低的企业,一般小于 50%,无高额长期借款,无高额财务费用;
2、高质押:质押越低越好;
3、高商誉:商誉越小越好,如果实在商誉较大,要考察并购企业承诺利润能否完成;
4、高应收款:高应收款说明不是好生意,尤其是要动态判断几个季度的应收趋势,如果趋势变坏说明经营情况恶化;
5、高存货:高存货是双刃剑,要认真分析,高存货通常伴随着高风险;
6、资本运作排查(双刃剑):短期有没有增发压价、配股、发债、现金收购、并购借款等,有的资本运作会改变个股走势;
7、限售解禁、大股东减持:短期不存在限售解禁和大股东减持;
8、历史违规:是否有黑历史,被处罚过;
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回避有上面风险点的个股。
最终,基本面分析的程序是这样的:
1、我们通过初选确定了三个基础的股池,“动量股池+新高股池+最强逻辑股池”;
2、然后我们通过 11 个关键词去给基础股池里面的个股定性分析,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标的;
3、对标的进行排雷,剔除有风险的个股;
4、形成“交易股池”。
另外,一定要记得我反复强调的,走势对基本面的确认,走势融合了基本面的信息,走势强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当我们对走势强的股再去定性分析之后,就可以实现基本面和走势相互确认的目的,达到双保险。一句话总结就是:
在走势强的里面选基本面好的,在基本面好的里面选走势强的。
6 第三个“L”:量价择时
前面 5 章,详细讲解了 3L 体系的第一个 L“动量主线”和第二个“最强逻辑”,以及这两个 L 的结果——“选股”。前面两个L 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供交易的标的,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L 都是为第三个 L“量价择时”做准备的。准备工作完毕后,从第三个 L 开始,才进入真正的交易阶段。
因此,第三个 L“量价择时”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在量价择时阶段,我们要完成量价行为分析、关键点的识别、买点选择、止损点的设置、加速的判断、退出时机的选择等等,因此这一章的内容相对较多,也非常重要。
但是我同时要提醒大家,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其作用,环环相扣。虽然第三个L 非常重要,但是前两个L 的准备阶段必不可少,很多人忽视前两个L,直接进入交易阶段,会导致筛选的标的偏离大方向,偏离主线,第三个 L 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说,三 L 体系的三个 L,是渐进关系,是相互印证关系,缺一不可。就像是盖房子一样,一定要打牢“动量主线”和“最强逻辑”的地基,才能进入“量价择时”的高楼。
接下来,就进入本章内容。
6.1 量价原理及量价关系
我在《交易思维模式构建》里面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交易的第一性原理”。这个理念太过重要,是所有量价分析的最底层思维,因此今天在讲量价关系之前,必须再强调一遍。因为如果你在思维模式的入口就错了的话,越努力,反而偏离真相越远。
“交易的第一性”就是供需格局。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我们所有的分析,都要回归到“第一性”。
从“第一性”思考,无论股价因为什么原因上涨,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买入的人需要出高价才能买到。反之亦然,股价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下跌,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卖出的人多买入的人少,卖出的人需要出低价才能卖出。
股票和所有的商品都是一样的,都有商品属性。在某一个价格位置上,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卖出,则供应量稀少,如果同时买的人多,自然就需要出高价才能买到,价格就上去了。至于你买的原因是因为价值、指标、低估、还是成长性等,亦或是一个事件驱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供不应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上涨。反之亦然,下跌的时候也是如此,下跌的原因是供过于求。
在“第一性”下,股价涨跌的原因根本不重要,只关注结果就行了,这个结果,就是供需格局变化对股价的影响。
那么,供需格局的变化,通过什么去体现呢?
答案是:价格和成交量。
一、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市场分解为最小单元来分析。
假设当前市场只有两个交易者组成,一个愿意买入,一个愿意卖出,当他们成交时,价格就形成了。
这个价格代表了什么?有人愿意以这个价格买入,还有人愿意以这个价格卖出,他们对价格表示认同并成交了,不管他们各自买卖的理由是什么,这表明他们对最新的价格代表的价值是认同的。
但是,这两个交易者,对未来的预期却是相反的。买家认为他买入的价格比较低,未来他可以在高价卖出,卖家认为他卖出的价格比较高,未来他可以在低价买回来。
两个交易者在特定的价格完成了交易,这就说明市场是对的。无论他们决定价值的标准如何,无论他们有多么的理性,无论他们多么不理性,无论他们的信念是否有意义,如果两个人通过交易表达了他们对未来价值的信念,他们就形成了市场。除非这笔交易没有成交,否则就要认定市场是对的。
假如此时此刻,又来了一个交易者加入交易,也想买入这只股。当前的市场只有一个人想卖出,但是有两个人想买入,因为卖方少,买方想买到,就只能通过竞争,高价者得。于是,就推动了价格上涨。
交易者愿意出高价买入,而不愿意低买,那么他一定对未来的价值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认为会涨),哪怕这个信心是恐慌造成的(怕错过导致内心恐慌),他认为出高价是值得的,他认为当前的高价也是偏低的,他激进地采取了主动权(出高价去竞争),他认为在最新价卖出的人会亏损。同时,他用自己的行为,推动了价格上涨。反之亦然,股价下跌的原理亦是如此。
这是我们为了便于理解,从最小单元去分析。事实上,市场参与者远不止两三个。但是,原理是一样的。有人买入,必定会有人卖出,买方和卖方的人数不一定一致,但买方和卖方的总量必定是一致的。如果很多人需要竞争买入(供不应求)的时候,高价者得,就会推动股价上涨,反之,如果很多人需要竞争卖出(供过于求)的时候,就会导致股价下跌。
如果所有的交易都突然停止了,那么最后的价格代表了什么?最后的价格(也就是现价)代表了所有交易者对价值的一致认同。现价直接反映了所有参与交易的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通过自己的交易影响了价格。
交易的特点就是只有一个方向会赚钱,基本上就是有两方力量在斗争,双方都认为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是对的,但只有一方会赚到另一方的钱。
你要理解,只有出价才能导致价格变化,而不是估值、基本面、事件等等。谁在出价?那就是交易者。每一个交易者都在根据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进行交易,他们的行动是唯一推动价格的力量。
因此,市场的最基本元素是交易者。交易者是唯一推动价格的因素,其他的都是第二位的。作为个人,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推动价格,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确认买卖哪一方力量更强,然后跟着这一方走。当市场改变方向时,我们也跟着改变。
无论你是如何判断价值的,无论你的理由有多么充分,无论你的信息多么可靠,无论你多么正确,因为价格只会按照最大推力的方向前进,所以市场根本不在乎你是怎么想的。每个交易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理由来定义机会并进行交易,也许你认为别人错得离谱,但是如果所有的交易者的集体行为把价格推动到对你的仓位不利的方向,那就说明你是错的,别人是对的,亏钱的人就是你。
因此,从价格形成的过程看,市场永远不会错,市场永远是对的。
二、成交量是怎么形成的?
理解了价格形成的过程,成交量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
成交量,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指成交的股票数量,广义的成交量也包括了成交金额。和价格变化一样,成交量变化也是供需格局变化的体现。成交量大,说明在当前价格上参与交易的人数(买方和卖方总和)多,或者交易者买卖的数量多。
一只个股,如果一直成交量较高,说明买卖意愿强劲,那就是当前市场的活跃股。反之,如果一只股票成交量低迷,说明关注的人不多,买卖意愿不强。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分析成交量意义不大,比如,市值 1000 亿的个股,每天成交 10 亿可能只属于较低的
成交量,但是对于一只 50 亿市值的个股,成交 10 亿就有可能是天量。所以,成交量的分析,更应该放在自身的变化上才有意义,也就是放量和缩量。
三、量价关系
量价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量是因,价是果;量在先,价在后”,也就是说成交量是股价变动的内在动力。有量说明有资金在交易,这种交易行为影响了价格。所以,我们要把成交量变化(放量或缩量),结合价格变化去分析。成交量的变化,反应了出价者的多寡或者出价数量的多寡。价格的涨跌,本身反应的就是买卖双方出高价或低价的意愿。于是,价格变化和成交量变化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量价关系。
因此,量价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指成交量和价格的同步或背离的关系。
量价关系是股价变化最基础最核心的关系,其它任何指标,无非是量价关系的变异或衍生品。所以,只要我们能用好价格和成交量这两个指标,用好量价关系,其它的指标一概不需要看。因为这些衍生的指标,设计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了很多参数,导致变得不客观。还有很多指标,参数是可调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置参数(价格和成交量这两个指标是不可调参数的,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不知不觉地去拟合行情,指标就变得失去了意义。另外,不少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看多了反而会让自己更加迷惑。
我这里强调一遍,想做好交易,放弃一切复杂的指标,你只需要关注所有指标的源头:价格和成交量。这也是让自己回归到“第一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当然,这里看似简单,但是价格变化和成交量变化放在一起,会出现很多组合,代表了不同的意义。下面总结了几种最基础的量价关系组合:
1、价升量增。
股价上涨,成交量放大。也就是说,成交量推动了价格上涨,这是量价同步的关系,是成交量和价格的相互确认。一般在上升趋势中,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但是,主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趋势末端出现天量,那就是高潮的表现,是见顶前兆。
2、价升量缩(或低)。
股价上涨,但是成交量没有同步放大。这是供应稀少的表现,买方已经不需要太大的力量(成交量),就能推动股价上涨,一般来说,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资金控盘的表现。从交易的角度来说,如果价格上涨没有成交量的确认,都是要提高警惕的,即便是主流资金控盘,也要提防突然主流资金出货导致逆转。
3、价跌量增。
股价下跌,成交量放大。也就是说,成交量推动了价格下跌,这也是量价同步的关系,是成交量和价格的相互确认。这种行为如果出现在下跌趋势中,就是对下跌趋势的确认,如果出现在上升趋势中,一般要提防上升趋势终结。
4、价跌量缩。
股价下跌,成交量下跌。这要分情况分析。如果在上升趋势或者区间震荡中,股价回踩关键点,成交量萎缩,且趋势线或关键点不破,反而说明上升趋势或区间震荡得以保持,因为缩量意味着供应萎缩。但是,如果出现在下降趋势中,就是弱势格局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股价上涨一般是需要成交量配合的,但是下跌中,并不需要成交量支撑。下降趋势中即便是出现缩量,也不能抄底,有时候会陷入无休止的阴跌中。
5、放量滞涨。
成交量放大,但是股价已经不再上涨。这说明成交量已经不能推动股价上涨,但是为何成交量这么大?说明有主流资金在这里出货。一般来说,如果出现在加速后或者上升趋势的末端,放量滞涨是见顶的前兆,出现这种信号,一定要高度警惕。
6、放量滞跌。
主流资金在这里吸收供应。一般来说,如果出现在恐慌后或者下降趋势的末端,放量滞跌是底部反转的前兆,出现这种信号,就可以关注起来,等反转信号确认。
7、价格反包(阳吞阴或阴吞阳)。
价格反包,一般都是原有走势被逆转的信号,或者出现极端的震荡行情,分歧较大。这种形态代表的意义分析起来是难度比较大的,也是比较容易亏钱的行情,一般出现这种形态,要等信号确认,不要轻易下手。
以上是 7 种最经典的量价基本关系,简单来说,一个大的原则就是,我们要看成交量是不是导致了应该有的价格变化。也就是说,成交量是交易者的行为,如果放量,理论上来说这些交易者的买卖行为应该导致价格同步变化,如果没有同步变化,就说明是异常的,就要分析原因,提高警惕。
我们在实际行情中,量价行为的组合要比这几个多得多,想要写明白,需要用大量的篇幅,这个无法在《3L体系构建》课程中完成,我们只能讲核心的量价行为,不耽误我据此寻找关键点,以后详细的量价关系,会单独讲解。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量价行为,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代表的意义可能就不同(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高位加速后出现价升量增,反而是高潮的表现,是见顶前兆,但是如果价升量增出现在区间底部或者下跌趋势的反转形态之后,反而是积极的看多信号。因此,量价行为一定要结合位置去分析才有意义,也就是关键点。
在关键点的出现经典的明显的量价行为,总是能揭示出供需格局的变化,那就是我们需要的交易信号。
下一节,我们会讲解关键点。
6.2 关键点
利弗莫尔曾经讲过:
“交易者必须有耐心,要蓄势待发,要等待关键点。关键点的定义是,进行交易的最恰当的心理时刻。我从来不在最低的价格时买进,也从不在最高的价格时卖出,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候买进,在恰当的时候卖出。”
“怎么强调关键价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在我看来,它应该是市场从根本上转向了,市场情绪已经酝酿得恰到好处,新一波趋势就要开始。这是整个市场根本趋势的重大转折。如果一位交易者有能力确定某只股票的关键点,并运用关键点来解释股价的波动,就能够有相当把握建立那种从头开始一直盈利的头寸。”
利弗莫尔讲的关键点,其实就是最小阻力点,大致的意思就是股价最有可能向最小阻力方向发生运动或转折的位置。换句话说,在关键点,股价向某一个方向发生运动的概率大大提高。
理解了关键点,我们看到的市场就不会是杂乱无章的,这相当于我们的交易有了明显的参照点,有了锚。如果总是在关键点位置做交易,我们就拥有了概率优势。
所以,识别关键点,只在关键点下单,是交易成功的关键,也是第三个 L“量价择时”的核心。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关键点有两类:
1、明显的参考点:前高(区间顶部)、前低(区间顶部)、天量 K 线的高点(或低点)、地量 K 线的高点(或
低点)
2、供需格局改变的位置:突破点、反转点,中继点下面详细讲解。
一、明显的参考点
所谓明显的参考点,就是我们在看图表的时候,不需要思考,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举个例子,我们随便打开一张图,你首先会注意到哪些位置呢:
很明显,你首先会注意的就是图中画圈的这些地方,也就是一眼就能看到的高点和低点。这些位置,打开 K 线图,不需要思考,你的注意力就会不知不觉地集中在上面。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有限注意力效应(在《交易思维模式构建》里面有详解)导致的。因为我们注意力是有限的,是稀缺资源,我们的大脑下意识地就会组织我们注意一些最突出的位置(最高点或最低点),或者特征最明显的位置(天量位置或地量位置)。
同时,因为锚定效应(在《交易思维模式构建》里面有详解),我们的操作就会下意识地锚定了这些明显的价格。
简单来推演一下。
当股价运行到前低位置(区间底部),本身想卖出的交易者,会锚定前低这个价格作为参考(锚定效应),这个时候只要是股价稍微一停顿,卖出的交易者认为股价在前低位置获得了支撑,倾向于再观察一下,卖出的意愿就会降低。场外准备入场的交易者也是,看见股价停顿,认为前低的支撑起到了作用,倾向于在这里买入。于是,原本计划卖出的人卖出意愿降低,买入的人进场,股价就真的获得了支撑。很多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市场就真的这样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实现”。
反之亦然。股价运行到压力位置或者前高位置(区间顶部),本身想卖出的交易者,会锚定前高这个价格,这个时候只要是股价稍微一停顿,很多人就会认为这里有压力,股价过不去,卖出的意愿就会加强。场外准备入
场的交易者也是,看见股价停顿,过不去前高,无法形成有效突破,倾向于在这里选择观望。原本计划买入的人买入意愿降低,卖出的人意愿加强,股价就自然而然地被压力位置压制,从而产生回落,需要重新蓄势。
除了前高和前低这种位置之外,天量 K 线或者地量 K 线的高低点,也是如此。天量发生的位置,一般要么是加速(向上加速是高潮,向下加速是恐慌),要么是突破(向上或向下),要么是反转。天量 K 线说明什么?说明这里参与交易的人最多,在这里的出价的人(量)也是最多的,那么,这里就是高换手区,也是成本聚集区,当过于一致的时候(消耗了巨大的需求或者供应),该买的都买了,或者该卖出的都卖出了,容易引发股价反向运动或者大幅震荡。地量 K 线和天量 K 线相反,地量本身说明供需两弱,供应不足,需求也不足,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有积极的需求出现,就容易引发股价反转(或反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位置,恰恰也是支撑位和阻力位的形成位置。
支撑线的画法,其实就可以设置在前低位置或者放量 K 线的底部,阻力线的画法,可以设置在前高位置或者放量 K 线的顶部。举个例子:
支撑位或阻力位在明显的参考点形成,股价也经常在这种位置发生转折,这个图也解释了上面的分析,锚定效应起了关键作用。
但当价格处于支撑位和阻力位之间时,很难判断谁胜谁负,随着价格逼近支撑位或阻力位,供需双方越来越投入,总有一方会失败,价格突破战不可能既成功又失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最容易判断战争胜败的时候,就是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市场究竟是冲破支撑和阻力位继续前行,还是清清楚楚地在支撑位或阻力位反弹逆转。
根据以上分析,当股价处于支撑位或阻力位的时候,配合量价行为分析,就可以捕捉高胜率买卖点。
如果一个人采取的是反趋势策略,那么支撑和阻力就是概率优势的直接源泉。价格在前期高点或低点处反弹的倾向就是反趋势交易者的概率优势所在。如果支撑和阻力坚守不破,以这种机制为依托的反趋势策略交易者就能赚钱。相反,如果一个人用的是趋势跟踪系统,那么支撑和阻力位的突破才是要害。
总之,前高(区间顶部)、前低(区间顶部)、天量 K 线的高点(或低点)、地量 K 线的高点(或低点)这几个明显的参考点,都是市场明显的心理变化出现的位置,股价很容易在这些位置发生改变。因为很多交易者重视图表上的这些参考点,所以说这些参考点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供需格局改变的位置
量价关系,体现的就是供需格局的变化。那么,原有供需格局被打破的位置,就是关键位置。
市场走势只有三种,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和横盘震荡。当走势在这三种行为中切换的时候,就是原有供需格局被打破的时候:
上升趋势(供不应求)被打破,改变为横盘震荡(供需平衡)或下降趋势(供过于求);
下降趋势(供过于求)被打破,改变为横盘震荡(供需平衡)或上升趋势(供不应求);
横盘震荡(供需平衡)被打破,改变为上升趋势(供不应求)或下降趋势(供过于求)。
供需格局被打破的位置,会出现“突破点、反转点,中继点”。这些供需格局逆转的位置,基本就是新一轮行情的启动点,所以,“突破点、反转点,中继点”就是关键点。
突破和反转,和上面讲的前高、前低、放量 K 线、缩量 K 线是分不开的,因为突破和反转,基本都发生在这几个关键位置。
①突破点
突破点很容易理解,就是股价突破区间震荡的前高位置(或前低位置),只有突破前高(或前低),创出新高(或新低),才能证明新一轮的趋势开始。
突破点往往都伴随着放量的长实体K 线,股价放量突破前高或前低,和上面讲的明显的参考点相得益彰。
股价一旦发生突破,就面临两个结果,突破成功或者突破失败,要用概率思维去理解。不管怎么说,趋势的起始点,就是突破点。这种位置就是关键点。
②反转点
反转点,顾名思义,股价反转了原有趋势。反转点一般伴随着吞没线(反包)、放量的逆转锤头线或墓碑线(长上影或长下影)。
反转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一般都能揭示重要的顶部或者底部。
③中继点
中继点的意思是,无法改变原有趋势的量价行为出现的位置,这种位置一般出现在上升趋势的缩量回踩中,或者下降趋势的无量反弹中。这种位置,基本逻辑就是顺大势逆小势的买点的位置。
中继点非常关键,但是中继点不如突破点和反转点容易识别,突破点和反转点一般伴随着放量(力量大才能改变原有趋势),而中继点一般伴随着缩量(力量小才无法改变原有趋势)。中继点是趋势中的补偿性买点。
这三个关键点,如果说和趋势的关系,突破点是趋势的形成点,中继点是趋势的延续点,反转点则是趋势逆转位置。这三种关键点,都是交易的最好的点位,也是效率最高的点位。突破点是一类买点,中继点是二类买点,反转点是三类买点,后面我们讲到买点的时候会详细讲解。
上面讲解了 4 个明显的参考点和 3 个供需格局改变的位置,这些位置,都是我们交易中最应该关注的位置。很多人认为买股票,就应该买在一个绝对的最低点,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知。事实上,最低点并不是最好的买点,因为最低点无法自证,只有走出来才能知道是最低点。所以,最好的买点应该买在上涨概率最大且回调概率最小的点,也就是上面讲的这些关键点。
关键点的意义在于,这种位置会提升成功率,在这些位置建立仓位,会有概率优势。总是在关键点交易,不仅仅能让我们变得有据可依,更能有效的约束我的行为,避免随意交易,情绪化交易。
所以,只在关键点交易,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交易理念和心态管控,只做自己理解的高胜率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关键点上,让自己只抓重点,抓关键变量,放弃一些影响不大位置或者指标,让自己变得简单、纯粹、聚焦。
最后,还是用利弗莫尔的话做结尾: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场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的,总能赚到钱。因为我是在一个趋势刚开始的心理时刻开始交易的,我不用担心亏钱,原因很简单,我恰好是在我个人的原则告诉我立刻采取行动的时候果断进场开始跟进的,因此,我要做的就是,坐着不动,静观市场按照它的行情发展。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了,市场本身的表现会在恰当的时机给我发出让我获利平仓的信号。”
“只要我失去耐心,没有等到关键点的出现,我就肯定赔钱。在很多时候,我是持币观望,直到恰当的行情出现在面前。我后来的交易理论的一个关键是:只在关键点上进行交易。”
6.3 入场时机的选择
前面我们讲了第一性原理(供需关系)、量价原理、关键点等概念,选择一个正确的买点,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之上的。所以,要确保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理解今天要讲的东西。
先说一个重要的理念。一定要理解的是,正确的买点,不是一个绝对的低点。这是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
为何最低点不是正确的买点呢?很简单,因为最低点出现的时候,你是无法证明这个点位是最低点的,也就说,最低点无法自证。举个例子,一只个股从 10 元跌到 5 元,你认为是最低点,但有可能继续跌到 4 元,甚至 3 元。那么,怎么才能证明 5 元是最低点呢?很简单,不再跌了,涨到了 6 元,你才会知道 5 元是最低点。换句话说,最低点都是事后看才能知道的,对于交易来讲,在最低点被证明是最低点之前,你认为的最低点,就是猜。如果把交易建立在“猜”上,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在讲买点之前,第一个要纠正的概念,就是不要纠结于买在一个绝对的低点。总是有“买在最低点”或“错过了最低点”的思想作祟,对于做交易来讲,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
那么,如果不是最低点,什么位置才是“正确的买点”呢?
正确的买点,是具有概率优势的买点。换句话说,在正确的买点,可以有证据证明,上涨的概率要大于下跌的概率。
那么,什么样的位置才是具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呢?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具备“概率优势”呢?这又回到了交易的第一性原理——供需格局。
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无论股价因为什么原因上涨,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买入的人需要出高价才能买入。反之亦然,股价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下跌,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卖出的人多买入的人少,卖出的人需要出低价才能卖出。
那么,从供需格局角度来讲,其实具有概率优势的行为有两个:
1、正在涨
2、跌不动
“正在涨”说明什么?说明需求大于供应,买的人多卖的人少。这就是突破及上升趋势的原理。
“跌不动”说明什么?说明供应萎缩,这个时候卖的人少了,当没有人卖的时候,只需要一点需求股价就能起来。这就是中继点和反转点的原理。
强势市场要买“正在涨”的,因为市场强,“正在涨”的还会继续涨,会不断创新高;弱势市场或转势的时候则要买“跌不动”的,因为弱势市场强势股少,持续性不够,“正在涨”的很容易出现调整,而“跌不动”的则相对安全,容易有反弹。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上升趋势和底部反转,往往是互补的。主线清晰上升趋势强劲的时候, “正在涨”的个股表现出色;然而,当市场上升趋势的个股减少,主线不清晰的时候,底部那些“跌不动”的,就迎来反转(或反弹)机会。所以,“正在涨”和“跌不动”基本覆盖了所有具备概率优势的买点选择。
这六个字要记住,你在交易中遇到的所有迷惑,都可以在这六个字中找到答案。因为我们在实际交易中遇到的量价行为,有时候并不是非常标准,你会感觉很难把握,这个时候,用这六个字去解释,往往都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容易看清事实。
将“正在涨”和“跌不动”行为,结合“关键点”,就可以细化为下面三个可以识别的具有概率优势的买点:
1、突破买点。
股价从整理平台放量突破,此时需求大于供应,改变原有供需格局,符合“正在涨”的特征。
2、中继买点。
①股价在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说明需求大于供应)中缩量回踩(缩量回踩缩量供应不足,无法改变上升趋势的需求强劲的格局),同时符合“正在涨”和“跌不动”的特征。大趋势正在涨,小趋势跌不动,所谓顺大势逆小势。
②股价在震荡区间(区间震荡说明供需平衡)缩量回踩(缩量回踩缩量供应不足,无法改变供需平衡的格局)区间底部不破,符合“跌不动”的特征。
3、反转买点。
股价从下跌趋势或调整末端出现供需格局逆转,需求压倒供应,改变原有供需格局,符合“正在涨”的特征。
这三个买点的位置,都是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位置,都是具备概率优势的。突破买点和反转买点,是对原有供需格局的改变,而中继买点是无法改变原有供需格局。
接下来详解这三类买点。
一、突破买点
适用背景:强势市场、趋势性市场、主线清晰的市场或者走独立行情的个股(有独立的强逻辑)量价形态:
①有充分的平台整理。整理平台越长越好,整理中形态紧凑,成交量逐步萎缩,越低越好。缩量说明供应萎缩,市场的买卖意愿都比较低,稍微有点力量,就可以打破平衡,无论是向上的力量,还是向下的力量。
②在充分整理后,市场选择向上突破平台。突破时的成交量,越大越好,是需求强劲的体现。成交量越大,越能改变原有供需格局,成功率越高。
③一定要记住,在突破的第一时间介入,脱离突破点太远(加速了)风险就较大了,就需要等待中继买点。
案例:
2019 年 3 月-7 月,圣邦股份开始长达 4 个月的平台整理,在平台整理中,成交量逐步萎缩,说明供应消耗殆尽,2019 年 7
月 9 日和 7 月 10 日,圣邦股份巨量突破平台,显示出强劲的需求。在突破的一瞬间,供需格局逆转,就是买点: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圣邦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从突破买点算起(后来有多次出现突破买点、中继买点和反转买点),最高涨幅高达 10 倍:
二、中继买点(收缩买点、回踩买点)
中继买点分两种,一种是上升趋势中的补偿性买点,另外一种是区间震荡底部买点。从供需格局的角度理解,中继买点区别于突破买点和反转买点的是,突破买点和反转买点要改变原有的供需格局,即突破了整理平台或反转了原有下降趋势,但中继买点是无法改变现有的供需格局。所以,突破买点和反转买点要力量大(放量),而中继买点要力量小(缩量)。
在交易中,我们可能会错过突破点,或者说是因为市场弱势,持续性不够,我们主动放弃突破买点,等待突破后的缩量回踩,即中继点。上升趋势中,这种买点的核心就是“顺大势逆小势”,也就是大周期向上的小周期低点。
适用背景:突破回踩,上升趋势的回踩、区间震荡的底部量价形态:
①成功突破后,股价缩量回踩不破突破点(跌破突破点就说明突破失败了);上升趋势中,股价缩量回踩关键点;区间震荡中,股价缩量回踩区间底部不破区底。
②回踩的过程中,成交量萎缩明显。成交量萎缩说明供应不足,卖方意愿不强,无法改变现有供需格局。量价形态表现为缩量的小实体K 线、小十字星。
③前提是,出现在突破买点之后、上升趋势中或者区间震荡中,下降趋势中谈不上回踩。
案例 1:
2019 年 11 月 5 日,宁德时代出现上面讲的突破买点,在突破后,宁德时代缩量回踩,11 月 18 日,出现地量小十字星,买点出现。这种买点,在随后的上涨趋势中,多次出现:
案例 2:
2021 年 4 月 1 日,士兰微放量涨停,成功突破,出现突破买点。4 月 14 日和 4 月 21 日,地量回踩突破点,中继买点出现。随后形成了一波上升趋势,6 月 3 日,再次地量回踩,趋势里面的中继买点再次出现:
案例 3:
德业股份在经历了一波上升趋势后,8 月初进入修正,形成一个为期 2 个月的震荡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有三次缩量回踩区间底部,形成区间内的中继买点。区间震荡结束后,股价选择向上,突破平台,再次形成突破买点,以及趋势中的回踩买点:
中继买点应该是最安全的买点,也是出现最多的买点,会频繁出现在上升趋势或区间震荡中,如果你具备发现的眼光和技巧,所有的股,都会有回踩的,都会有中继点,哪怕是再强的趋势股。
三、反转买点
上面两种买点都是应用在上升趋势或者震荡行情中的,这个第三类买点,应用在下跌趋势末期。这种买点相当于在下跌中买反弹或者反转,有一定的逆势的成分,所以风险会更大一些。
适用背景:弱势市场、下降趋势调整的后期
量价形态:
①在下降趋势或者调整中,成交量逐步萎缩,缩量到地量水平,这是供应萎缩的体现。换句话说,这说明卖出的力量大大减弱,没有人愿意卖出了。
②地量之后,出现放量阳线,说明需求出现。地量说明在没有人卖出,这种情况下,向上放量就可以改变原有趋势,这一刻,供需格局逆转,需求开始占据上风。
③量价形态体现为:地量后的放量长阳、放量阳包阴、放量锤头线等,收盘位置在高位。成交量越大越好,越能改变原有下降趋势的格局。总之,要能体现出“强劲的需求”压倒“微弱的供应”。
④要注意,此类买点,缩量的时候不能买,放量阳线才能买。因为在下跌趋势中,缩量只能表明供应萎缩,无法体现出需求(上涨必须有成交量支撑,然而下跌趋势不需要量,仅仅靠股价自重就能形成阴跌),只有出现需求,才能表明供需格局逆转。这个区别于中继买点中的缩量。
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下跌后期,如果市场出现恐慌,可能会在缩量下跌后放量下跌,也就是缓跌后的急跌,也是容易见底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说明最后坚守的人,心理防线也崩溃了,终于扛不住了,最坚持的人都割了,底部就到了。
案例:
精测电子,在下跌趋势中,成交量一直逐步萎缩,随后出现放量的阳线反包阴线,供需格局逆转,买点出现:
以上是三类买点,你会发现一只个股在运行过程中,会多次出现买点。但是无论再多的买点,基本都符合反转点、突破点、中继点的形态,并在,这三类形态,都出现在关键点的位置上,是具备概率优势的。其它的点位随意下单,虽然有时候运气可以让你成功,狗熊仍飞镖也能扔中上涨的个股,但是长期看,运气不可能一直让你成功,而概率优势可以。
所以,切记一条原则:只在关键点交易!只在正确的买点买入!
关键点一定会出现,买点一定会出现,并且不止一次地出现。最关键的问题,是你能不能等到。如果我们总是能耐心等到关键点下单,一年不要多,做几笔成功的交易,二三十个点的年化收益,其实并不难,甚至非常平庸。为何大部分人做不到呢?缺乏耐心,不安于等待,总是着急入场。
最后要强调几点注意事项:
1、在买入的时候,要同时结合大势,以及主线的强度,选择用哪一种买点。如果大盘强势且主线清晰,市场持续性好,突破买点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而市场弱势或者震荡的时候,突破成功率会大打折扣,很容易吃套,这个时候要注意用中继买点或反转买点。
2、如果市场证明你的买点错了,要及时止损。所有的交易,都是概率行为。以上买点,只能说在供需格局逆转的瞬间买入,上涨概率最大且回调概率最小,具备概率优势。但千万不要认为符合这样的条件会 100%上涨。要用概率思维思考,所有的买点都有出错的可能(参考交易思维模式构建中的《试错思维》),你仍旧需要在买入前就设置好止损价格,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极端事件。当你错了及时认错,控制损失,对了拿住,有风使尽,50%的胜率下,都可以创造非常好的收益。
3、关于回踩均线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我认为是一种误解。因为回踩均线,并不能说明在均线上供需格局逆转。比如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是因为恰好出现了中继买点,股价在均线上出现了缩量,显示出供应萎缩。而有的回踩均线,出现一些放量行为,反而显示出供应强劲,如果总是抱着“回踩均线”买入,这种情况风险巨大。换句话说,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不是因为回踩均线,而是因为回踩均线恰恰出现了符合“供需格局”条件的量价行为。所以,我认为,均线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自己的看盘,已经脱离了均线,反而感觉减少了很多噪音。
只在关键点交易,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当然,真正做到非常困难。就像是著名的投资人青泽曾经讲过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在交易里面成功,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而是因为我没有做到。”
知道只是第一步,理解力和执行力是两个不同的能力,最终能不能做到,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区分了平庸和优秀。
6.4 止损点
买点讲完,紧接着就要讲止损点的设置,因为这两个动作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止损点设置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一定要在下单前就设置好。换句话说,在你进入交易前,你要清楚地知道,万一自己错了,你在哪里退出交易,而不是盘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再去临时再去思考,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买入前,你还没有仓位,头脑是清醒的。盘中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执行。很多人无法做到果断止损,就是违背了这个原则。
所以,本质来说,止损点的设置和买入其实是同一个动作。
理解了这个原则,下面再展开讲。
一、为何要止损?
欧奈尔曾经讲过:“止损是投资的第一要义,是最重要的原则”。有止损思维的人,都是将投资和交易,建立在概率思维之上的。也就是说,有止损思维的人,从内心能理解,交易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哪怕是你的基本面分析得再好,也会有不及预期的时候,哪怕你的技术分析再好,也会有走势相悖的时候。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概率行为。
止损是在亏损扩大之前,用较小的损失结束交易,这是保护资金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只要你进入市场,就面临着两个结果,一个是盈利,一个是亏损,两个概率都有。止损的意义是,用较小的损失,换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交易,不止损的体系,都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相当于你变相的承认自己永远是对的,是市场错了,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主观思维,是交易和投资的大敌。
止损是纠错的一种,而纠错,是交易的灵魂所在。这是“空杯思维”的体现。“空杯思维”放在交易中,就是不主观,不先入为主,没有自己的预测,而是做到无我,将交易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跟随之上的。很多人做不到纠错,做不到“止损”,主要还是受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
最简单地理解,你买入的时候,无论你是因为基本面买入,还是因为技术走势买入,在你内心里,你下单的那一刻,你认为它是会上涨。否则,如果你确定它会下跌,为何不等跌下来再下单呢?所以,无论你承不承认,你内心在下单的一刻,认为上涨的概率更大。既然你认为上涨的概率更大,如果它跌了,很显然,事实证明你已经错了,既然错了,首要任务就是纠错,止损退出,而不是等待市场去证明你是正确的。很多大的亏损,都是因为这种“等待”造成的,刚一开始不愿意小亏出局,最终造成不得不大亏割肉。
无论怎么强调“止损”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不知道止损的人,要么是认知水平不够,要么是知行合一不够。
永远都要记住“第一时间卖出是最容易的”,哪怕是卖错了,哪怕是止损错误,总有机会再买回来,但是一旦造成大亏,翻身难度成倍增长。
二、止损的分类
1、百分比止损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常用的止损方法,它是指将亏损额设置为一个固定的比例,一旦亏损大于该比例就及时平仓。大家都知道,成长股大师欧奈尔将自己的止损比例设置为 7%,也就说,买入后只要下跌达到 7%,欧奈尔都是强制自己平仓。交易鼻祖利弗莫尔的一生,都执行他年轻时在投机商行养成的一贯纪律,一旦本金亏损超过 10%,就退出交易。这都是百分比止损法。
百分比止损法一般适用于两类投资者:一是刚入市的投资者;二是风险较大市场(如期货市场)中的投资者。这种止损方法的强制作用比较明显,投资者无需过分依赖对行情的判断。
止损比例的设定因人而异,这是你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这一比例因每个人的心态、经济承受能力等不同而不同,同时也与盈利预期有关。止损比例设置的过小,单笔亏损会小,但是摩擦成本(被随机波动震出局)会增加,止损比例设置的过大,摩擦成本变小,但是单笔亏损会大一些。哪一种更好?没有标准答案。
百分比止损法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市场行为(最常见的市场行为是支撑位置和压力位置),比如,有的支撑位置可能在下方 7%的位置,跌破支撑位止损就是亏损 7%,而有的支撑位可能在 3%或者 10%的位置,不一定就是 7%。所以,百分比止损方法偏主观,而不是对市场行为的跟随和应对。不过,这种方法适合无法辨认市场行为的初级投资者,即便是有缺陷的止损方法,也比没有止损强一万倍。
2、市场行为止损法
这种方法,是将止损设置与市场行为(量价形态)相结合,剔除市场的随机波动之后,在关键的技术位(如支撑位或锚定点)设定止损单,从而避免亏损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方法要求投资者有较强的技术分析能力和自制力。市场行为止损法相比前一种百分比止损法,对投资者的要求更高一些,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模式。
这种止损方法,就是对市场走势的客观跟随,是“空杯思维”的体现。
市场行为止损法,建立在三种认知偏差上:锚定效应,近期偏好以及处置效应,这三种认知偏差形成关键的心理价位。
锚定效应是指依赖轻松可得的信息判断价格水平的倾向。一个近期的新高和新低变成了一个新的锚(锚定点),之后的每一个价位都要根据这个锚来衡量和比较。新价格是高还是低,完全取决于它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锚定价。近期的高点或者低点之所以会成为锚定价,是因为他们在图表上一眼可见,在心理上对市场参与者有重大影响。
近期偏好是指人们更重视近期数据和经验的倾向,当交易者们评价现价时,近期出现的低价对交易者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前期的低价,由于近期偏好的作用,这个近期的低价对市场参与者们来说更为重要。
处置效应是指交易者倾向于早早锁定利润,而不是让利润继续增大。利润越多,交易者们越害怕失去利润。在到了前期高点时,处置效应会让你倾向锁定利润。如果价格在前期高点稍作停顿,你为了锁定利润而卖出,其他很多有类似仓位的交易者,也想在这个高点卖出。于是这便给这个价位设置了一个天然障碍,这就形成了阻力。这个高点成了新的锚,此后的价格都根据它来衡量,接近这个锚的价格就被视为高价,因此,越来越多的交易者愿意在价格接近这些高价时候卖出。
另外需要考虑的一点是成交量,成交量代表了同一个价格位置上的同一种量价行为的强度,换句话说,成交量越大,做这种操作的人越多,代表性越强,有效性也就越强。
成交量(包括区间成交量)结合锚定效应,近期偏好以及处置效应三种认知偏差,最好的止损点设置的位置是:前低(区间底部)、被突破的区间顶部(原压力线变为支撑线)、放量K 线的底部三个位置,这三个位置,都是关键的心理价位。如果有效跌破,有可能引发坚持的人不再坚持,向下寻找支撑。
前低(区间底部)、被突破的区间顶部(原压力线变为支撑线)、放量K 线的底部,是建立在关键的心理价位上的,不主观,都是对市场量价行为的客观跟随。
3L 体系,用的就是市场行为止损法。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和我们的买点结合起来,不同的买点选择不同的止损点。下面配合案例讲解具体的设置方法。
三、3L 体系止损点的设置
1、突破买点,选择放量K 线底部设置止损点
案例:
华阳集团 10 月 13 日放量三倍突破小区间,形成突破买点,成交量放大代表了市场行为的强度,供需格局再次逆转,这个突破改变了区间震荡形态,形成上升趋势。如果在此买入,可以在此放量 K 线下方设置止损点。华阳集团也一直再也没有跌破这条放量K 线。
这种止损点的设置,和突破买点配套使用,原理其实很简单,既然你买的是突破,如果这条突破 K 线最低点被跌破,就说明突破失败,你买入的逻辑就不在了,自然就要及时退出交易。如果突破失败,你迅速止损退出,风险都是可控的,而一旦突破成功,获利潜力巨大。这样,就以较小的止损成本,换取较大的获利空间,性价比非常高。
2、中继买点,选择前低(区间底部)或被突破的区间顶部(原压力线变为支撑线)设置止损点
案例 1:
2021 年 8 月 1 日-11 月 15 日,北方华创形成一个为期两个多月的区间震荡平台,根据中继买点规则,10 月 13 日,北方华创地量回踩区间底部不破,形成区间底部的中继买点。这个时候买入,止损点可以设置在 9 月 3 日形成的区间底部最低点,这个位置略微跌破了区间一点点迅速拉回,对区间有效性没有影响。
案例 2:
2021 年 2 月份阳光电源有一波下跌,然后形成双底,股价 4 月 23 日突破前高,前高压力线变成了支撑线。5 月 11 日-13日,在突破成功后,股价连续三天回踩支撑线,形成趋势中的中继买点,如果在此买入,支撑线下方设置止损。
中继买点本身就是低风险买点,如果配套这种止损点的设置,交易风险非常小。
3、反转买点,选择放量K 线底部或者区间底部设置止损点
2021 年 6 月-8 月,科博达形成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下降趋势,跌幅达 32%。8 月 30 日科博达放巨量,反转了原有下降趋势,供需格局改变,形成标准的反转买点。如果在此买入,这条反转K 线的最底部下方设置止损点。
在前面的买点文章里面讲过,反转买点和突破买点,都要等反转或突破形态出现,这根阳线就是信号,没有阳线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供需格局改变的,不能打提前量,很容易陷入阴跌。如果这条放量 K 线被跌破,说明反转买点失败了,那你买入逻辑就变了,就要退出交易,重新等待机会。
四、关于止损的一些思考
1、一个好的买点,是降低止损率的关键。通过上面的讲解,你可以发现,如果买点合理,其实并不容易触发止损,因为好的买点都是在“供需格局逆转”的位置,是有概率优势的位置。但是,如果你总是不按照纪律买入,如果你总是情绪化追涨,是非常容易止损的。所以,止损的关键不在止损本身,而在于买点选择要苛刻。
2、在交易中,上涨找阻力,下跌找支撑,而不是关心你已经赚了多少或是赔了多少。跌了多少或者赚了多少,都不是你卖出股票的理由,唯一的卖股理由是股价运行到了关键心理价位,也就是支撑或阻力位了。这都是根据市场的量价行为作出的跟随,
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判断。
3、再次强调一遍最重要的原则,止损点应该是在下单前就确定下来,盘中要做的,就是执行,而不是思考,更不应该有例外。
4、不要有侥幸心理。止损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呢?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止损后价格又回去,不止损时也会解套的甜头。久而久之,大多人都会觉得这次亏损不止损最后价格可能也会回来。殊不知,不管你此前赚了多少钱,也不管你此前被套多少次被你抗回来,当你遇到一次不利的大行情时,就会出现灭顶之灾,此前的一切都强化为乌有。不管是哪一种止损方法,最重要的都在于执行。
5、我个人历史交易笔记中关于止损的两段心得
(一)基本面投资者和交易者面对亏损(错误)的不同思维模式
做基本面投资的,一般都不太讲究控制回撤,因为做基本面投资的口号是“和企业一起成长”。不参与回撤,有时候确实很难抓到长牛股。曾经我也是这样的思维。因此,做基本面投资经常的结果,经常是随着行情波动收益大幅起伏,即便是很优秀的个股,也会受行情影响有较大波动。这是基本面投资需要承担的成本。所以,在遇到极端行情的时候,基本面投资都要承担巨大的回撤压力,即便是茅台这种长期牛股,也有回调 40%的时候。
这是基本面投资的基本思维模式,就是忍受短期波动,换来长期和优秀企业一起成长。
除了忍受短期波动外,基本面投资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看错风险。因为你不忍受短期波动,很难长期持有,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长期持有是核心,但你一旦看错,将带来致命的损失,甚至导致很难短期翻身,毕竟茅台这种股,少之又少。
做交易的,就没有这些困扰,因为交易讲究的是控制回撤。我在原来做基本面投资的时候,不太理解,认为控制回撤,就会错过一些牛股。实践证明确实也是这样,比如我在 2017 年,曾经做赣锋一路从 26 元持有到 103 元(当时的价格,未复权),就是一路持有过来的,参与了中间好几次 20%+的调整,和好几个月的震荡。我原来理解为,如果我控制了回撤,赣锋肯定是不可能从头拿到尾。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我在 2018 年吃了很大的亏。我在做华友的时候,持有到最高的 130 多元(也是当时的价格)没有卖,到了 80 多元才止盈,做了 40 多个点的过山车。如果我当时按照现在的交易体系做,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回撤和波动。
我就是因此而从成长股投资转型到做交易的。
所以,总结一下,基本面投资要想做的成功,有两个核心:一是看的准,不能买到伪成长和伪价值,二是拿得住,拿不住赚不到大收益。而基本面投资的成本也有两个:一是短期波动巨大,二是看错的成本,这个是致命的。
在我转型做交易后,我就再也没有做过赣锋这么牛的股,没有一个收益像是赣锋这样一波吃到顶的。原因是什么?是我控制的回撤。我控制回撤的同时,其实错过了单只个股的大涨。
如果这么看,好像是控制回撤限制了收益率,其实不然。因为我今年亏损的个股平均只有 5 个点左右,而赚钱的个股平均在 10%+,而交易的频率比以往高很多,以往一年就做 10-20 笔买卖,今年已经有上百笔,即便是胜率只有 50%,仍旧获得了可观的回报。
胜率其实和止损有直接关系,就是因为我刻意的控制回撤,所以胜率就被降低。你可以这样理解,这就是在试错,试错的目的,是为了买在起涨前,是为了抓住短期大涨的个股。如果错了,就小幅亏损退出,如果我对了,就是一大波收益。
很多人都认为交易很难做,其实不仅仅是交易难做,长期价值投资同样很难,交易和投资,成功者都寥寥。我认为区分成功的并非是方法问题,真正能带来较好收益的方法,其实都很简单,核心区分在思维模式。你的思维模式要和你的投资体系匹配。比如你做交易,胜率不是核心,方法也不是核心,核心是错了怎么办,也就是跟随市场变化即时修正策略,错了就要控制住回撤。你不必刻意追求对错,只要你错了及时控制损失就好了。用利弗莫尔的话讲就是:
“利润总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亏损永远不会自动了结。”
(二)市场会用一个价格证明你错了
我已经有了一个交易习惯,在我错了的时候,我会知道我亏多少钱。我所有的持仓,在没有突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我知道我的极限亏损幅度在哪里。
一笔交易,我在买入之前,我能赚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是我能亏多少钱,是事先界定好的,也就是说,要在买入前就确定退出(止损)价格,这个非常重要。这样,你就会知道,如果你错了,你能亏多少。注意,是买入前制定,不是盘中制定。买入前你没有仓位,是最清醒的,盘中要做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执行。否则,你在盘中会犹豫不决,人性的弱点总会让你向现实妥协,导致止损失败,扩大亏损。
换句话说,事先界定的退出价格,是你的成本。你愿意承担这个成本,去捕捉一波趋势,或者一个波段。
举个例子,你准备 10 元买入一只个股,买入前,你要想好,如果市场走势和你预期相悖,你在哪个价位退出?比如你准备 9.5元退出,你每股承担的成本就是 0.5 元。这样,你的风险就是可控的。
市场会用一个价格证明你错了,这个 9.5 元,就是市场证明你错了的价格,也就是你的止损点。如果市场证明你错了,你没必要去死扛,而是立即退出等下一次机会。如果你总是这样做,不会有大亏,抓一波趋势就会覆盖成本,概率会给你长期稳定的回报。
坚持这样做,你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当然,有人会说,我止损了万一后面又涨起来怎么办?是的,会有这种情况,并且这种情况会非常多,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止损的原因。这就是市场给你的陷阱,市场会不断的诱惑你鼓励你不执行止损,让你知行不一。终究有一天,你会为侥幸付出代价,会遇到一次没有涨起来的(百分之百会遇到),你会越陷越深,导致大亏。
交易的核心是控制,而止损点的设置和执行,就是把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主动地控制控制风险,而不是任由市场波动摆布
6.5 止盈点
交易体系应该是一个闭环,体系的最后一环,就是“退出”交易。退出一笔交易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
1、控制亏损(止损)
2、利润落袋(止盈)
换句话说,我们要在自己错误的时候,及时退出交易,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而当我们做的对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利润落袋。
长期来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 100%正确,所以,一个成功的交易体系,就是在自己错误的时候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将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而当自己做对的时候,有风使尽,尽可能最大化利润。只要在较长的一个时间周期内,整体盈利覆盖亏损,就是成功的体系,而不是纠结于一笔交易的对错。
上一节讲了止损,本节讲止盈。
相对来说,买点、止损都是可以标准化的,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寻找清晰的买点,确定精准的止损点,但是止盈无法标准化,无法精准量化。有时候卖出过早,可能就眼看着一大波利润自己没有赚到多少,而有时候卖出过晚,则会导致过山车,到手的利润化为泡影。所以,止盈更难,更需要凭借经验和市场环境(强势市场还是弱势市场),去把握火候。
所以,就有了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为了平衡这种过早或过晚,我把止盈分为两类,一类是左侧止盈,一类是右侧止盈。所谓左侧还是右侧,是指形态顶部的左侧或右侧。顾名思义,左侧止盈是在见顶之前,右侧止盈是在见顶之后。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买点的选择,应该全部建立在右侧,要等底部出来或者趋势确立,不能提前,而卖出不是,左侧和右侧皆可,甚至可以相互结合,达到平衡的目的。
一、左侧止盈
左侧止盈是见顶之前提前在强势的时候锁定全部或部分利润,这种做法有非常强的主动性,可以说符合“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的交易原则。
左侧止盈点的选择,一般建立在两个量价行为上,一是“加速”,二是“放量滞涨”。
关于加速,《股票魔法师》里面的定义是:“股价在 1-3 周内涨幅达到 25%-50%或更高时,会达到巅峰的顶点,有些公司的股票可以在 5 天或 10 天内升高 70%-80%”,这种形态就是加速。
而在实际走势中,加速是无法精准量化的,短期涨幅 25%-50%就是加速,那短期涨 20%就是不是加速?显示不能这样理解。所以,对于加速的判断,更多是一种模糊的正确性,而不是精准的科学。
我自己的经验,一只个股正在走向上趋势,突然连续出现较大买盘,推动股价快速上涨,成交量明显放大,斜率变得陡峭,就意味着加速。
因此,一定要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加速更多是定性,而非定量,或者说无法定量。
即便是只给加速定性,不能定量,已经够我们交易所用。下面,我们从交易的第一性原理供需格局的角度来分析下,为何加速后容易产生调整。
加速的过程中,成交量明显放大,推动股价形成大阳线,这种行为快速消耗了需求,说明看好的人生怕错过,不计成本的买入了。那么,站在场外有买入意愿的人就少了。同时,获利盘增加了,兑现意愿的人就增加了。此时,供需格局天平开始倾斜,下跌的概率加大。换句话说,该买的都买了,潜在的卖盘就大于买盘了,这些买盘随时都会变成卖盘,股价开始变得不稳定。
所以,加速后的结果,往往出现剧烈波动或者快速下跌。所以,我们在加速形态出现后,就可以选择卖出,或者卖出一部分,将主动权放在自己手里(另外更应该记住的是,加速后一定不能追买,也就是口诀“加速无买点”)。
加速卖出是前置性卖点,是专业投资者的卖出方法,特别是当你拥有较大仓位时,此时不缺买盘,流动性最好,可以非常从容地退出交易,利润落袋。
下面是两个加速的案例,卖点的选择,就可以选择在加速过程中的放量阳线处:
当然,在加速卖出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需要逆势,因为加速往往意味着肉最肥美的阶段尚未结束,人贪婪的本性占据上风,这个时候让你走人,内心会极为抗拒。所以,大部分人做不到在加速的时候逆势退出。
另外一点需要理解,想要执行加速卖出,就不要想着卖在最高点,鱼尾是要主动放弃的,几乎所有的加速卖出,都会伴随着短暂的卖飞,这个内心要坦然接受。
不过,如果你总是选择在加速后卖出(或者卖出一部分),你就是有概率优势的,有主动权的。根据上面供需格局分析,因为加速后不久,往往都面临调整。即便是趋势未完还能走一波,一般也需要有换手平台整理后才有行情,到时候又出新的买点。
关于加速卖出,《股票魔法师》里面有段经典的话:
“永远要记住,一般早卖比晚卖好,专业的交易员往往在股票强势(加速)的时候卖出,他们想在趁有热心买家的时候脱手。而业余投资者看到强势股票则会感到高兴和头晕,认为他们的股票不会下跌。然后贪婪开始,他们选择不卖出。与其等待太久而失去一切,不如在股价强势的时候卖出。如果你想保持一个持续上升的收益曲线,就应该学会如何在股票上涨时候了结体面的收益。记住关于时间价值的教训,由于复利的力量,如果你能得到一个小而一致的回报,并且反复地重复它,可能比试图获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更大回报更有效率。”
类似的话索罗斯也讲过:“交易的最高境界是适可而止”。只有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2、“放量滞涨”退出
“放量滞涨”也是左侧卖出信号。
所谓“放量滞涨”,是指成交量放大,但价格不涨或价格涨幅收窄。从供需格局角度理解,为何成交量放大了,但是不能推动股价上涨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放大的成交量做了无用功,供需相互抵消掉了,已经不能推动股价上涨了,这就是有主流资金在掩护下跑路的直接证明。
这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顶部逆转先兆,一般会出现在顶部逆转之前,这个时候股价可能还是创新高的,但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离场。
所以,一旦出现明显的放量滞涨,尤其是出现在一段拉升之后,就是卖出信号,至少要减仓应对。下面是两个放量滞涨的见顶案例:
“加速”和“放量滞涨”是最为明确和清晰的两个左侧止盈信号,也是我们最应该掌握的。
除此之外,左侧卖出信号还有动力减弱(成交量跟不上,缩量滞涨),这种走势不常见,不如前几种好识别,也有很强的欺骗性。其形态是在一波趋势后,成交量明显跟不上(缺少动力继续支撑股价走强),往往会出现平顶或者圆弧顶。这种形态不要刻意地去识别,可以通过等右侧卖出信号出现再退出。动力减弱见顶的案例:
二、右侧止盈
右侧止盈是见顶之后出现趋势逆转的时候退出交易。相比左侧止盈,右侧止盈略显被动,但是优势也很明显,就是不容易卖飞,不会错过后期涨幅,适合中长线或者大波段。
右侧止盈点的选择,一般建立在两个量价行为上,一是“反转点”,二是“破关键点(趋势线或支撑线)”。 1、“反转点”退出(逆转退出)
所谓“反转点”,简单地理解,维持原有上升趋势的供需格局发生改变,之前的趋势无法保持,在此逆转,从上升趋势过渡到了区间震荡或者下降趋势。这种位置,就是反转点,也是退出交易的位置。
“反转点”的量价行为有:
①放量阴线,成交量越大阴线实体越大,信号越可靠;
②创趋势开始以来最大单日成交量,最大单日跌幅;
③产生阴包阳形态,成交量越大,信号越可靠。
反转点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反转点”,既然能让你反转,说明之前一定是走出了稳健的上升趋势,甚至是经历过了加速段,没有上升趋势是谈不上反转的。所以,一旦反转的量价行为出现,第一个要想到的是预防风险,退出交易,而不是心存侥幸。不排除有一些反转点会被修复掉,但是如果你总是能在反转点出现的时候退出,长期看,你是有概率优势的。
趋势的反转点,就是卖出的时刻。
2、“破关键点”退出
“破关键点(趋势线或支撑线)”退出,其实和前面讲的止损退出如出一辙,区别在于止损点在买点附近(如果你的买点总是坚持在关键点下单,那么,你距离“破关键点”就会非常近,交易风险很小),而止盈点可能不是在最初买点位置的关键点,而是后期的关键点,包括:
①股价跌破明显的支撑线退出;
②股价跌破明显的趋势线退出。
案例:
因为支撑线和趋势线都是在关键点形成的,当股价跌破这些关键点,说明原有供需格局发现改变,原来的趋势不能维持下去,趋势终结,这就是最后的防线。尤其是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了左侧止盈信号(比如加速、放量滞涨等),这个时候,再次出现右侧退出信号,就是对见顶的确认,是清晰的退出时机。
三、异常情况应对
上面讲了左侧止盈信号和右侧止盈信号,基本覆盖了正常的退出交易的情况。但是,有些时候市场会出现突发异常情况,不是正常信号能覆盖的,就需要及时应对。一般来说,因为我们有止损点,异常情况出现,都可以通过执行止损点的方式退出交易,控制风险,但是也有时候,止损点过远,可能还没有触及止损点,已经出现了异常的量价行为,这个时候,就不能等止损点,而是要第一时间应对。
所谓异常量价行为,就是在正常的走势中,突然出现股价剧烈波动,我们这里只需要记住一种危险的量价行为信号:巨量长阴。一般出现这种行为,都是突发我们不知道的利空,有信息优势的先知先觉的聪明资金,砸盘跑路。
看一个案例,财务造假的康美药业、康得新等,都是在很多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向下放巨量下跌:
可以这样说,一般放巨量下跌,往往都是一波下行趋势的开始,甚至基本面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K 线会先于基本面反应很多事实。
下面是美年健康的案例,美年健康放量下跌,不久后就出来了业绩不及预期的消息:
不管怎么说,在正常的走势情况下,突然出现放量长阴,无论是不是触发了你的止损点,你的第一个反应应该是“是不是出现了我们不知道的利空?”
所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应该做的操作就是先保护自己,而不是去找原因,更不能去等验证。一旦原因被大众所知,一旦你等待验证信息出现,已经晚了,股价会跌一大截(跌幅越大,你卖出的阻力越大,心理抵抗越大)。极端情况甚至导致无法脱身。
当然,我不排除有很多放量长阴后会收回来,这种概率是有的。然而,就是因为有偶尔这样的小概率行为出现,导致很多人在放量长阴的时候犹豫不决,总是幻想着这次也能拉起来。市场总是会鼓励你心存侥幸,做出愚蠢的操作。这和止损是一样的,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止损,就是因为有时候止损后又拉升回来。市场会鼓励你不执行止损。
然而,终究有一天,你会因为没有止损,因为没有在放量长阴想着保护自己,会遇到一次大亏,伤筋动骨。这不是危言耸听,可以这样说,只要你在市场够久,你百分之百会遇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如果非要给放量长阴做一个量化标准,我建议是:成交量超过前 5 日平均量的 30%以上,下跌幅度超过 7%。出现这种情况,要无脑走人。我自己实际执行中,一般不会超过 5%就走了。当然,这个标准止损一个参考而已,关键不是这些表象,而是背后的供需格局的变化。
以上是三种退出交易的情况,包括左侧止盈、右侧止盈和异常情况应对。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要从概率的角度思考。也就是说,如果你总是认为你卖出后一定会跌,那就是你总是想着卖在最高位,这不可能的。有很多情况,你会卖出后发现股价仍旧会上涨,这个你要学会接受。不要有怕卖飞的思维,总是担心卖飞,往往就会导致卖出的时候犹豫不决,从而导致反复坐过山车。
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你的资本赚取可观的利润,而不是寻找绝对的低点和高点,你总会卖得太早或者太晚,这是正常的。
请记住,你的目标是让你的股票在赢家上面赚的钱比在输家上面亏的钱更多,并且在获得可观的利润的时候及时止盈。我们的目的是卖出的价格高于买入的价格,这与股价相对于其他时间所处的位置无关。
卖出机会是整个交易环境中最难把握的。要想掌握火候,必须学会识别市场背景,强势市场趋势延续性较好的时候,多用右侧止盈,这个时候不容易过早下车,而弱势市场往往趋势性差,要早一点兑现利润,就要多用左侧止盈,否则很容易坐过山车。
当然,你可以组合起来用,比如左侧加速卖出一半,等右侧趋势逆转卖出另外一半,我自己就经常用这种组合的方式。最后强调一遍,交易成功的核心,其实是两个字:控制。
这其中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买卖点等。要让自己站在主导的地位,自己是指挥者,而不是让自己站在被动应付的位置。总是被动应对,其实很难做好交易。
卖出时机的选择,就是建立在这种“控制”之上的。
毫不客气地说,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我讲的这个“主动性”,也没考虑过我们为何要卖出一只股票。这些人都是情绪化操作的,被市场情绪裹挟,凭感觉买卖,是很难长期成功的。
其实交易没这么难,你之所以感觉难,就是因为内心总是有抵抗。让自己简单下来,保持内心纯粹,无论买还是卖,都依据信号行动,而不是自己的期望,是关键。
6.6 持股模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在你买入后,并没有触发止损点,也没有触发止盈点,市场并没有给你清晰的退出信号,这个时候,其实只需要做好一点,就是持股等待。
“等待”二字,其实在交易里面至关重要。“等待”分为两个层面,在买入前,我们要耐心等待股价运行到关键点,耐心等待买点信号出现,不要提前行动,要依据信号交易。而一旦买入后,就要学会等待卖出信号出现。很多时候我们买点也对,但是依然赚不到钱,就是因为缺乏耐心等待,导致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换股。
下面要讲的持股模板,就是为了清晰的说明什么情况下要耐心持股等待。我们可以每天收盘前检查持仓,当你所持有的股符合 “持股模板”的条件的时候,不要轻易换股,而是多些耐心,等待行情自己发展。
持股模板:
1、没有触发止损点,也没有触发止盈点。
你可以理解为,止损点和止盈点之间,是允许股价自由波动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的波动,都视为正常。只要股价没有触及止损点和止盈点,也没有出现异常量价行为,就可以多给股价一些运行时间,让行情自由发挥。
2、股价处于明确的上升趋势中,但没有明显的加速。
健康的趋势是进二退一的,尤其是对于中线策略,如果趋势依然保持非常好,并且没有明显的加速,就可以多些耐心持股,让趋势继续发展。尤其是在主线清晰、趋势清晰的行情中,是赚大钱的时机,这一条尤为重要,过早的卖出很可能错过大的趋势性行情。
3、没有处于下降趋势中。
最佳的选择当然是你买的股处于明确的上升趋势中,但是我之前也讲过,明确的上升趋势很少,占比 20%都不到,大部分情 况下是震荡的。所以,在趋势不明确或者主线不清晰的行情中,震荡市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因为震荡市也是有机会的(采取区底关键点低吸区顶高抛的策略)。但是下降趋势是需要绝对回避的,所以,首先要保证一点,你持有的股没有处于下降趋势中。
4、股价运行在关键点附近。
价运行在关键点附近,说明并有没有脱离买点太远,如果一只个股还处在买点位置,你除非你遇到更好的股,否则没有理由换掉,因为你卖出了,还要再去买。这个时候,最好就是耐心等待,不要着急卖出。
5、股价显示出良好的供需格局形态。
能保持上涨的量价形态,从供需格局角度来讲,就是需求强劲供应不足。“需求强劲供应不足”的典型特征就是上涨放量,下跌缩量,这也是一个向上趋势的基本量价形态。如果你持有的股能显示出这种形态,并且趋势或关键点都保持的很好,就可以继续持股。
6、没有出现异常量价行为。
你持有的股走势温和健康,量价配合良好,没有曝出巨量长阴或者巨量长阳,也没有上蹿下跳(反复反包),而是随着上涨成交量表现温和,体现出进二退一的健康趋势形态。
如果我们持有的个股,符合上面持股模板的六种情形,就可以多些耐心持股,等待股价下一步的反应,给行情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如果违反了持股模板中的一条或者几条,就要考虑退出交易,等待下一次机会。
持股模板的目的,是要告诉你,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要有耐心。我们有时候赚不到钱,就是因为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会受市场影响,即便是没有明确的退出信号,还是换来换去,导致追涨杀跌。持股模板是为了让你理解,没有退出信号的时候,要学会等待,行情的发展有时候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个思考。赚不到钱,是因为没有机会吗?
恰恰相反,是机会太多。此起彼伏的市场,上下波动,到处都是吸引你的机会。
就是因为到处是机会,就导致你总是感觉自己手里的股比别的慢,为何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有限注意力”的心理效应,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就总是会聚焦在少数表现优秀的个股和板块上,换句话说,你看到的都是当下表现最好的,岂不知,这些所谓的表现好的,也是上下起伏的,并非是一直表现好,只不过今天表现好的时候,你才注意到而已。
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就会导致你不断的抛售手里的个股(哪怕并没有明确的触发你的卖出条件),去追逐你注意到的所谓的机会,这就是追涨杀跌的根源。
这是很多人即便是在牛市也赚不到钱的原因。
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体系的作用其实就是从无序的市场中筛选出自己理解的机会和适合你认知的机会,只做体系内的机会,这样你看到的市场就是有规律的。鱼漂是这个体系的信号系统,用来观察是不是有鱼咬钩,只有鱼漂动了,我们才知道需要提竿。鱼漂不动,你乱提竿,不仅仅钓不到鱼,还会消耗很多体力,浪费很多时间成本。在鱼漂不动之前,你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耐心等待。水里有很多的鱼游来游去,这些鱼其实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应该是紧紧盯着你的鱼漂,而不是盯着水里的鱼让你分心。只有咬了你的鱼钩的鱼,才和你建立了关系。
只盯着你的鱼漂,只关注咬钩的鱼,其实才是交易的大智慧。但是,想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的难,一个前提是:学会放弃。放弃什么?就是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属于你体系的机会,无论涨的多好,本质上都是噪音,都会成为扰乱你的心魔。 交易到最后,其实就是心态的比拼,方法的问题,都是次要的。
希望大家能明白,一定学会慎始善终,做一笔是一笔。一笔交易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严格按照信号交易,形成一个交易闭环,而不是总是被其它的机会吸引。
从做交易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消息”都不应该吸引你,你应该立足于“信号”,只有完全具备了体系内的条件,那个时候才是机会。
很多突然间爆发的所谓的机会,很多都是短期概念炒作,突然爆发,说明你必须追涨才能参与,或者说好的你根本买不到,等你能买到了,就站岗了。
想要稳健盈利,一定要构建自己的体系,一定要按信号操作,一定要一笔一笔地慎始始善终。只做符合体系的个股,而不是情绪化的每天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哪里散发一点点味道,你就跑到了哪里。
6.7 回避模版
上一节讲了什么时候应该持股,本节要反过来,讲什么位置应该回避。当你做到了该持股的时候耐心持股,该回避的时候坚决回避,就相当于从无序的市场中按自己的模式筛选出“有序”的特定的符合自己认知和体系的机会,同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会更加接近成功。
从量价行为的角度来说,有三个位置(或者说行为)是必须坚决回避的。
一、趋势性下跌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讲过,市场走势无非就是三种,上升趋势、区间震荡和下降趋势。这三种走势,首要的是要把握上升趋势,因为上升趋势赚钱最容易。但是一个事实是,清晰的上升趋势很少,大部分时候是区间震荡,所以,在没有清晰的趋势或主线的时候,其次可以去把握的是区间震荡。区间震荡利用波段策略,区底低吸和区顶高抛,也是可以实现盈利的。而最需要回避的,是下降趋势。
从供需格局的角度理解,之所以形成下降趋势,就是因为供应大于需求。一只个股,当买的人少,无人问津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供应(卖盘),股价就会非常低迷,我们经常看到的阴跌,就是这个原因。
上涨趋势的形成,必须有需求支撑,成交量佐证,而下降趋势的形成,则不需要成交量,仅仅靠着自重,就可以使股价一路下行。
在趋势性下跌里面做多,会导致三个方面的伤害:一是金钱上的伤害,二是时间上的伤害,三是精神上的伤害。既亏了钱,又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其它的机会,这个时间做别的可能有赚了不少),同时对精神层面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是一个钝刀割肉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其实对于做交易来讲,很难成功。
所以,一定要切记的一条就是,不要在下降趋势里面逆势持股。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点:
1、不要买下降趋势的股,不要逆势抄底。
2、当形成下降趋势的时候,第一时间退出交易,不要有侥幸心理。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再详述了,因为我们在讲卖出的时候,已经详细讲解过了止损和趋势逆转等退出情况。
案例:
格力电器在 2021 年从年初到年尾,就是一个标准的下降趋势,股价几乎腰斩,在这个下降趋势中逆势持股,亏损接近 50%,浪费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中,你会错过新能源、半导体等大好机会。
二、震荡区间向下突破
区间震荡的形成,是因为在这个区间内,供需格局相对平衡,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带领股价脱离区间,于是就形成了僵持。
基于锚定效应(参照《6.2 关键点》),在区间内,区间底部形成了支撑,区间顶部形成了压力。当供需相对平衡的时候,股价就在支撑和压力之间做往复运动,这种时候,按照区间策略,区间底部往往是机会,结合量价行为,可以选择低吸,而到了区间顶部,如果不能形成突破,则可以卖出。
但是,区间终究有一天会被打破。打破区间的力量,要看是需求强大还是供应强大。如果需求强大,股价会向上突破区间顶部,这样区间震荡的格局,就被改变为上升趋势。反之,如果是供应强大,股价会向下突破区间底部,区间震荡的格局被改变为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震荡区间向下突破,是一轮下降趋势的开始。
当股价出现向下突破震荡区间的量价行为(成交量越大信号越可靠),如果你持有个股,这个时候要选择卖出,如果你没有持有,要坚决回避,选择观望,等待缩量止跌信号或者逆转信号出现。
案例:
恒瑞医药 2021 年 4 月-7 月形成一个震荡区间,这个区间底部的支撑和顶部的压力都很明显,在这个区间内,供需力量相对
平衡,直至 7 月 5 日,股价放量向下跌破区间,供需力量被打破,形成了一波下降趋势。
三、加速后
其实在《6.5 止盈点》章节里面我们就讲了加速。加速行为,是作为卖出信号的,自然不应该在这个位置买入。
但是,很多人为何喜欢在加速后追涨呢?就是因为我们人性中的贪婪导致的。加速的股,往往都是当前市场中走势最强劲最赚钱的,是市场中最热门的,大部分人看到这种情况,总是有“怕错过”的思维,被赚钱效应的假象迷惑,导致情绪化的追涨。
然而,加速是快速消耗需求的行为,说明看好的人生怕错过,不计成本的买入了。那么,站在场外有买入意愿的人就少了。同时,获利盘增加了,兑现意愿的人就增加了。此时,供需格局天平开始倾斜,下跌的概率加大。换句话说,该买的都买了,潜在的卖盘就大于买盘了,这些买盘随时都会变成卖盘,股价开始变得不稳定。
我们不排除有个股加速后可能继续加速,但是从量价行为角度来说,加速后更容易出现兑现和下跌。换句话说,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总是加速后追买,小概率可能继续上涨,大概率会出现大幅震荡或者下跌。短期有运气成分,但是如果你总是在加速后追买,概率是对你不利的,长期看很难实现稳定盈利。很多大亏,都是因为加速后追涨,又没有制定止损点导致的。
在交易里面,耐心等待一个对自己概率有利的买点,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长期盈利和核心。
所以,要切记一个原则:加速无买点。
案例:
本节讲的三个位置,从供需格局角度理解,都是供需格局发生转变的位置。
第一个位置(行为),趋势性下跌,显而易见,是供应持续压倒需求的表现。
第二个位置,震荡区间向下突破,是区间震荡转化为下降趋势的开始,从供需平衡转化为供大于求。
第三个位置,加速,是快速消耗需求的行为,当需求被消耗殆尽,没有新的需求跟上,此时,买盘都变成了潜在的卖盘,供需格局转变。
因此,在交易中,无论这只个股逻辑多强大,基本面多好,这三个位置(行为)都要坚决回避。先不说盈利的问题,先解决大亏。当你回避了这三个位置(行为),基本避免大部分的大亏。当你没有了大亏,盈利就变得简单了。
7 交易程序
前面的章节讲解了 3L 体系的各个环节,因为是独立开来讲解的,表面看各环节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单独拿出任何一个部分独立的使用,就不能称之为体系。这些环节之间,既独立,又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依托的、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交易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止损频繁的问题,造成很大的困扰,导致最终不相信自己的体系,最终放弃止损。一旦放弃了止损,相当于开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出事是早晚的事情。那么,频繁止损的原因,是因为“不应该止损”吗?显示不是。止损的问题并非在止损本身,而是源头没有做好,一是选股没有选好,没有选主线方向,或者没有选当前逻辑最强大的,无论是主线方向还是最强逻辑,都会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二是入场点不对,没有耐心等到关键点,没有耐心等到正确的买点。这两个问题,才是止损频繁的原因,而不是止损本身。
所以,一个体系,一定要完整的看,完整的理解,完整的应用。遇到问题,要系统性的去解决,而不是只看其中一个点。
本章的内容,目的就是将前面讲的独立的各个环节,关联起来,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顺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体系可以稳定运行。
7.1 大盘指数的作用
进入本节之前,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1、在大盘震荡或者弱势的时候,为何仍旧有很多板块和个股不断新高?
2、上证综指 10 年前是 3000 点,现在还是 3000 点,为何还能有很多个股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是看大盘操作,我们会错过非常多的机会,甚至是大机会。即便是大盘长期在 3000 点上下震荡,依然有牛股层出不穷,板块结构性行情不断涌现。这两年,传统的同涨同跌的牛市或熊市已经很难出现,基本上都是分化轮动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领涨板块。不要多,我们每年能把握住少数的几次结构性机会,就能有不错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忽略大盘。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大盘出现剧烈调整的时候,很容易泥沙俱下,如果不回避,逆着市场情绪做多,又很容易导致快速亏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重视大盘。
这个问题仿佛很矛盾。太在意大盘,会错过很多机会,不在意大盘,又很容易在泥沙俱下中导致亏损。我们既要忽略大盘,又要警惕大盘的调整,单纯这个问题,就让很多人迷惑。
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们展开来分析。
一个有效的交易体系,要考虑三个层次,大盘、板块、个股。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也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只有这三个层次共振的时候,才是最好的赚钱机会。也就是说,当大盘有明确的趋势的时候,选择最强的主线板块,然后再选择主线的龙头,就是最佳的赚钱方式。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三者共振的时候非常非常少。
大盘更像是背景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易环境。大盘好的时候,是适合交易的环境,自然容易赚钱。大盘很差的时候,只有极少个股能逆势走独立行情。逆势做交易,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盘的任务,其实是帮助我们确定是不是具备适合做交易的环境和背景,而不是具体来指导操作。因为指导操作的是个股的买卖点信号,而大盘的意义,只是帮助我们提高或降低信号的可靠性和成功的概率。
如果大盘适合交易,你的交易信号会很多,操作成功率会提高,如果大盘不适合交易,你的交易信号出现的机会就很少,成功率也会降低。
所以,我们只需要给大盘“定性”,而不是精准“定量”。“定性”的意义,就是确定是不是有适合做交易的环境。
在“定性”的定位下,分析大盘,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于大盘来讲,并非是所有的 K 线都有意义,不能陷入每个细枝末节,只需分析关键位置的关键 K 线即可。如果太在意细节,不仅仅会让自己非常累,还容易让自己迷失,丢失格局。
基于这个原则,分析大盘的核心,只需要判断当下的趋势和位置。任务只有两个:
1、识别当前大盘处于什么趋势中。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还是区间震荡。什么样的趋势,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2、识别当前大盘处于趋势的哪个位置。是处于上述趋势的开始、中段还是结束。
把趋势和位置结合起来判断,确定策略和仓位,便于我们在概率对我们有利的时候重仓,在概率对我们不利的时候轻仓。
一、适合做交易(适合重仓)的几个位置
1、上升趋势的任何位置(明显地加速后除外)。
2、下降趋势出现底部反转信号。底部反转是上升趋势的开始,也就是底部转折点。
3、明显的恐慌后。恐慌是释放供应的行为,短期供需格局转变,在释放供应后,该卖的都卖了,不需要太多的需求,就可以拉动反弹。重点是判断反弹力度。
4、区间震荡,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
如果大盘处于上述四个位置,就是适合做交易的环境,就可以识别主线,精选个股,仓位可以适当地重一些。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大盘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才适合做交易。这个不可否认,大盘处于上升趋势,大部分个股都是上涨的,自然是适合的。但是,因为大盘走明确的上升趋势的时候极少,几年遇不到一次。其实,当大盘处于区间震荡的时候,或者下降趋势底部反转的时候,会有大量的交易机会。尤其是大盘处于底部反转的时候,很多先于大盘反弹的个股,或者逆势抗跌的个股,一旦大盘反弹,会有非常明确的赚钱效应。这个时候如何在等大盘趋势走好,很多个股可能已经涨了非常多了,就失去了交易机会。
需要注意的时,这里讲大盘,只是讲交易环境和市场背景,最终到买卖层面,还是要回归到具体个股是不是符合交易信号,而不是仅仅看大盘就无脑买入。
二、必须控制仓位的几个位置
1、下降趋势的任何位置(恐慌性抛售后除外)。
2、上升趋势的顶部逆转信号,顶部逆转是下跌趋势的开始,也就是顶部转折点。
3、明显地加速后。加速是消耗需求的行为,短期供需格局转变,在需求被大量消耗后,该买的都买了,买盘都变成了潜在的卖盘,股价调整的概率加大。
4、区间震荡,向下跌破区间的时候。
总结下来,大盘并不一定非要走明确的上升趋势才是适合做交易的,大盘对于我们的作用,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回避主跌”,上面讲的四个必须控制仓位的位置,都是容易发生主跌的位置。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都不是关键位置,都可以重个股轻大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喜欢在大盘大跌后卖出,这是内心恐惧导致的情绪化的表现。其实大盘大跌后减仓非常容易卖在短期底部位置(系统性因素除外)。从量价原理分析,就是上面讲的,大跌是快速释放供应的行为,该卖的都卖出了,供需格局的天平自然就向需求占优倾斜。
所以,如果没有躲过去“主跌”,最好的办法是先参与反弹,而不是在“主跌”后再去想着控制仓位。可以反弹后根据情况再减仓。否则,你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没有高抛或者没有第一时间止损,第二个错误是恐慌后割肉,这是反正两个耳光。最佳的操作是高抛,恐慌后来抄底,或者不抄底等趋势恢复。有时候做不到最佳,那也别连续犯两个错误。
回顾历史 K 线,你会发现,这种量价原理是站得住脚的,一般连续大阴线后都有反抽。所以,即便是离场,不是在大跌时,而是在大跌后的无力反抽中。如果反抽有力,说明需求强劲,则没必要离场了。当然,这里也有例外,就是如果大跌发生在加速上涨后,则要果断离场。而发生在调整了很久后的大跌,往往是见底信号。
三、大盘和主线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大盘要想走强,都要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领导板块,也就是主线。只有有主线的市场,市场资金才能形成合力,打造赚钱效应。当市场没有主线的时候,大盘往往很难走好。但是,大盘弱势的时候,却有可能有个别主线走出行情。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大盘和主线的辩证关系,以此佐证大盘强弱:
1、大盘强势必定会有清晰的主线,有清晰的领导板块带队;
2、主线不清大盘一定是弱势的;
3、大盘弱势不一定主线不清。
通过这个辩证关系,我们发现,市场只要有主线,其实完全可以忽略大盘,只做主线。而如果市场没有主线,其实交易难度会非常大。我们完全可以把大盘和主线的关系,结合上面讲的位置使用,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本节的结论:大盘对于我们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回避“主跌”风险,如果“主跌”过去了,其实风险就降低了,反而可以集中精力做板块和个股,而大盘的趋势,其实并不重要。
7.2 走势拆分
我们在第二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趋势,包括《2.1 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2.2 如何识别趋势》、《2.3 趋势的四个阶段》、《2.4 主升和主跌》、《2.5 波动和趋势的关系》,通过这些内容,我们理解了趋势性行情是最容易赚钱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
但是,另一个事实是,清晰的趋势非常少,市场大部分时候是无趋势状态,也就是区间震荡状态,所以,我们在《2.6 区间震荡》里面也讲解了,要避免在区间震荡内频繁交易,区间震荡里面最好的买点是“区间两头”。
上面内容的结论是:
1、在有清晰的趋势和主线的时候,我们应该首选趋势性机会。
2、基于清晰的趋势很少,区间震荡机会可以作为趋势机会的补充,即,在市场趋势性不足的时候可以参与区间震荡行情。
3、我们可以利用的走势,就是上升趋势和区间震荡。而下降趋势,是要坚决回避的。
综上所述,3L 体系的两种应用场景,一是上升趋势(主要策略),二是区间震荡(补充策略)。
同时,在第六章《6.3 入场点》讲买点的时候,详细讲解了三类买点。其中,突破买点的应用场景就是区间震荡,因为突破的位置,就是区间的上头,即,成功的突破买点,其实是突破的区间顶部(前高)。而中继买点,有三种回踩情形,第一种是回踩突破点,第二种是回踩趋势线、第三种是回踩区间震荡的底部。这三种回踩,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应用场景是上升趋势,而第三种的应用场景是区间震荡。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反过来结合买点总结一下:
1、首选上升趋势,上升趋势的买点有两种,突破和回踩,一是突破前高,二是回踩趋势线或关键点。
2、次选区间震荡,区间震荡的买点也有两种,一是突破区间顶部(上升趋势的起始点),二是回踩区间底部或关键点。
如果你学习了《6.2 关键点》的内容,你就会理解,这些位置全部在关键点上,都是有概率优势的位置。
之所以在本节回顾这些内容,是为了把之前的知识点串起来,便于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本节,要把可以利用的走势(上升趋势和区间震荡)进行拆分和简化,更加便于交易落地。
可以这样理解,趋势是由一个个的波段组成的。一个大的上升趋势,包含了若干次级回调。如果上升趋势很强劲,次级回调基本改变不了大的趋势方向。次级回调的任务,是进行筹码交换,及时清除获利盘,提高平均成本,便于趋势继续发展。
换句话说,其实健康的上升趋势并非每天都上涨,而是进二退一震荡向上的。只有这种边走边消化获利盘的走势,趋势才能走得长远。而如果趋势走成每天大阳线,那就是高潮,快速消耗的需求,反而是见顶前兆。
基于健康的趋势是进二退一这个事实,其实在趋势中,完全可以将趋势拆分为波段去操作,在“退一”的时候低吸(“退一”的时候产生回踩买点),在“进二”的时候高抛,这样,即参与了趋势,又避免了追涨导致大的回撤。同时,如果趋势发展成强劲的大阳线不回调,也就是加速,那就要警惕见顶(见顶信号详见《6.5 止盈点》)。
举个例子:
上图是共达电声 2021 年 7 月份到 2021 年 12 月份的上升趋势,在这波上升趋势中,共达电声涨了 1.3 倍,我们可以把这波趋势拆分为波段操作。图中画的五个方框,都是可以把握的波段,注意看画圈地方的成交量,每次波段拉升之前,都是地量回踩趋势线或者关键点,是标准的趋势回踩买点形态。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是上升趋势,持股不动不行吗?后视镜看,持股不动是不错的,但是,每一次拉升的时候,都是加速,都消耗了太多的需求,都是有潜在的见顶可能性的,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哪一次加速会被修复,哪一次加速会真的见顶。如果持有不动,我们可能在其中一次加速后被套牢或者坐过山车。
更关键的是,持股不动对于交易来讲,很容易形成一种“躺平”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对于长期成功,是巨大的制约。
如果拆分为波段操作,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如果做好每个波段,我们甚至可以创造比趋势更多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轮动接力(从一个板块或个股的波段切换到另外一个板块或个股的波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拆分为波段的操作,更容易避免大的回撤,从而构建一个稳定回报的曲线,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正向循环的交易心态。
既然趋势可以拆分为波段操作,区间震荡其实也可以拆分为波段(因为市场 70%的时候是震荡的,明确的趋势非常少),区底低吸,区顶高抛。
这是隆基股份 2021 年 6 月至 12 月形成的区间震荡。在区间震荡中,可以识别和把握的波段机会至少有 4 次,如果在回踩区
底低吸,拉升高抛,大的波段有 20 个多个点的空间,小的波段有 10 个点左右的空间,而如果你死拿不动,基本很难赚钱。
上面讲的就是将上升趋势和区间震荡拆分为波段观察和操作,我们就是用波段的眼光看待市场,底层思维是上升趋势和区间震荡,但是实际落地就是波段。因为上升趋势和区间震荡,是有概率优势的,上升趋势的优势最大,成功的概率更高,而下降趋势,虽然也有波段机会,但是成功率会降低,所以,要尽量避免。
综上所述,就像是计算一道应用题一样,我们通过复杂的演算算出来答案,然后要把过程都擦掉,只保留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波段。
我们到最终交易落地层面,眼里只有波段。
训练你自己,识别出所有适合交易的走势中的一个个波段。到了这个层面,忘掉过程(忘掉过程不代表过程可以省略,没有过程你是算不出答案的,一定是先复杂后简单),眼里就没有了趋势,没有了区间震荡,只有波段。然后,在波段低点正确的买点入场,在波段高点正确的卖点退出,如此滚动和循环。
既然趋势可以拆分为波段操作,区间震荡其实也可以拆分为波段(因为市场 70%的时候是震荡的,明确的趋势非常少),区底低吸,区顶高抛。
这个过程就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交易就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越是简单纯粹的按简化的信号交易,越能接近成功。而想法越多,内心越复杂,越是对执行力形成掣肘。波段,就是拆分了的简化信号。
总结八个字:趋势为基,波段落地。
7.3 买前十问
在进入正式的交易之前,为了让自己思路清晰,保持客观,不受情绪影响,请问自己如下 10 个问题。这些问题想不明白,就不要轻率地进入交易。
1、大盘是属于适合做交易的环境吗?
根据《7.1 大盘指数的作用》里面讲的,适合做交易的环境有四个:
①上升趋势的任何位置(明显地加速后除外);
②下降趋势出现底部反转信号;
③明显的恐慌后;
④区间震荡,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
如果符合任何一条,进入第 3 个问题,如果不符合,进入第 2 个问题。
2、大盘有没有主跌的风险?
根据《7.1 大盘指数的作用》里面讲的,容易发生主跌的位置也有四个:
①下降趋势的任何位置(恐慌性抛售后除外);
②上升趋势的顶部逆转信号;
③明显地加速后;
④区间震荡,向下跌破区间的时候。
如果符合任何一条,控制仓位,轻仓交易,等待出现第 1 个问题里面的情形。
3、主线方向是不是清晰?
识别市场是不是有清晰的主线,如果有,就只做主线的趋势性行情。如果没有,可以控仓休息,或者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做强逻辑方向的区间震荡等其它模式。
这个问题想明白,进入第 4 个问题。
4、计划买入的股,逻辑够不够强?
计划买入的股,是基本面强劲的,有逻辑支撑的,还是纯粹的市场博弈?是不是属于赛道龙头、超级业绩、动量主线?有没有机构或北上资金加持?
要坚决回避的是没有逻辑支撑的垃圾股,以及流动性很差的股。
如果符合“最强逻辑”要求,进入第 5 个问题。
5、计划买入的股,逻辑是不是得到了走势印证?
逻辑再强,如果市场不认可,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计划买入的股,最好是处于清晰的上升趋势(明显的加速除外),这是优选。但是,由于清晰的上升趋势很少,我们至少要求处于基底位置(区间震荡),这是次选。这样,才能说明逻辑是被市场认可的。
这个问题结合第 6 个问题一起判断。
6、计划买入的股,有没有出现需要回避的情形?
《6.7 回避模板》中讲了三种必须回避的情形,趋势性下跌、区间震荡向下突破和加速后,如果处于这三种位置,不管基本面多好,逻辑多强,都要回避。
如果这一条通过,进入第 7 个问题。
7、当前符合买点吗?如果符合,符合哪一类买点?
再好的股,再强的逻辑,也要等待正确的买点介入,否则,也有可能亏钱。所以,要问自己,计划买入的股,当前符合买点吗?如果符合,符合哪一类买点?要严格执行纪律,再好的股,符合买点才买,如果不符合买点,就要耐心等待买点出现,而不是
强行交易。
如果这一条通过,进入第 8 个问题。
8、止损点设置在哪里?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对,市场也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在买入之前就要想好,如果走势与预期相悖,在哪个位置退出?止损点设置在哪里?如果没有想好这个问题,不要买任何一只股。
9、你客观地反映市场现实了吗?
你客观地反应市场现实了吗?
你认为“应该”走得很强的板块或个股,当前走势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很强的逻辑,被市场验证了吗?
你对市场或者个股,有执念吗?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吗?
10、你是不是在压力下作出的思考和操作?
人在压力下,很容易违背自己的原则,产生孤注一掷(逆势加码或死扛)、轻易放弃(恐慌割肉)、频繁交易等容易亏钱的操作。压力来源于恐惧、贪婪、怕错过、侥幸等心理,长期来看,带着这种心理操作,必败无疑。
所以,此时此刻请问自己,你内心有压力吗?你的思考和操作,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的吗?如果你感觉此时此刻内心充满压力,轻易不要操作。想办法调整心态,只有内心轻松毫无抵抗,才是赢家心态。
交易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很多人都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轻率的进入交易。以上 10 个问题,每次交易前,请走一遍。如果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的话,你的思路会非常的清晰。事实上,这就是强迫自己独立思考。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能解决情绪化和羊群心理,让你变得更加有条理,有纪律,更加知行合一。如果我们每一笔交易都能做到不受市场情绪影响,不受乌合之众心理影响,我们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刚一开始要训练自己、强制自己这样清晰且有条理地思考,满满地形成条件反射之后,就会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和习惯,不知不觉就会下意识地这样做了。
所以,交易之前问自己,这 10 个问题,你都想明白了吗?你得到肯定的答案了吗?如果没有,请放弃进入交易。
7.4 交易程序
本节会将前面讲的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一套标准的 3L 体系交易程序,实际操作中,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将交易落地。
第一步:识别市场背景
所谓市场背景,其实就是要明白当下所处的环境,是不是适合交易,从而决定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仓位(仓位管理会在后面章节详解)。
简单来说,背景不同策略不同。强势背景下趋势有持续性,可以持股为主,更加容忍一些小的不影响趋势的波动,买点也可以更加激进一些,比如可以选择用突破买点、中继买点。而弱势背景,要控制仓位,操作则要短平快,高抛低吸为主,因为弱势背景难有持续性,不高抛就很容易坐过山车,同时,弱势环境下的买点要更加苛刻,尽量不用突破买点,只能等关键点低吸(弱势背景下持股不动或用突破买点,都是概率劣势的行为)。
我们讲“空杯心态”的跟随市场,跟随什么呢?其实就是跟随的市场变化,其中包括市场背景的变化。
市场背景是不是可以量化呢?事实上,很难精准量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量价行为,识别出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包括:
①上升趋势的任何位置(明显地加速后除外);
②下降趋势出现底部反转信号;
③明显的恐慌后;
④区间震荡,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
当市场背景处于上述 4 个情景之一的时候,在这些位置做交易,获胜的概率会较高,是适合交易的。
同时,我们还要用排除法,排除掉高风险的位置,包括:
①下降趋势的任何位置(恐慌性抛售后除外);
②上升趋势的顶部逆转信号;
③明显地加速后;
④区间震荡,向下跌破区间的时候。
这几个位置,则是要严控风险的位置,要保持低仓位。
通过识别市场背景,我们要对下列问题得出清晰的答案:
1、当前市场是强势背景还是弱势背景?
2、是适合交易的环境,还是不适合交易的环境?或者说处于二者之间?
3、仓位应该更加激进一些,还是保守一些?
4、买点的选择,是用更加激进地突破买点,还是用保守的中继买点?
5、当前市场背景是适合持股(右侧止盈),还是适合高抛(左侧止盈)?
这些都是要在第一步“识别市场背景”阶段就想明白的问题。想明白这些问题,你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从而降低情绪化影响。
识别市场背景是交易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只有把我们所有的思考,置于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才不容易迷失,不至于见树不见林,从而帮助我们确定最佳的交易策略和仓位。
第二步:选择交易方向
对市场背景了然于胸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选择交易方向。我应该买哪些方向?哪些板块?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讲过,一般情况下,市场要想走强,都要有一个(或几个)非常清晰明确的领导板块带队,也就是主线。只有有主线的市场,资金才能形成合力,打造赚钱效应,赚钱效应又反哺主线。反之,当市场没有主线的时候,往往就是弱势背景。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弱势的时候,却有可能有个别主线走出行情。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大盘和主线的辩证关系,以此佐证大盘强弱:
识别主线的方法,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详细讲解了,就是通过动量模型的方式进行量化选择,这里不再赘述,还不明白的可以翻到第三章重新温习。这里要明确一点,市场只要有清晰的主线,其实完全可以忽略大盘,只做主线。
1、大盘强势必定会有清晰的主线,有清晰的领导板块带队;
2、主线不清大盘一定是弱势的;
3、大盘弱势不一定主线不清。
我们第二步的任务,就是识别出最强主线,确定我们的交易方向。
问题是,很多时候,市场主线不清晰,这个时候,市场没有板块效应,往往就是弱势背景,我们可以控制仓位,选择性地参与一些强逻辑方向的独立的机会。
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如果当前处于强势背景(趋势性市场),主线清晰,我们可以只做主线,策略选择包括主线的突破和回踩,
2、如果当前处于弱势背景(震荡市场),没有清晰的主线,可以适度控制仓位,选择性做一些独立强逻辑方向,策略选择要保守,包括买区间底部的缩量回踩,做底部反弹或反转。
第三步:确定交易目标
方向选择完毕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交易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从我们的基础股池中识别和选择出适合交易的标的。
关于三个基础股池的建立,在《5.1 选股模型及股池建立》中已经详细做了讲解,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的三个基础股池,(动量股池、新高股池和最强逻辑股池)就是我们强大的后盾。一定要切记,股池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日常性的工作,我们每天要根据实际情况(包括走势和基本面变化)不断的调整股池,这个工作是没办法省下的。甚至,你的交易绩效,与此息息相关。
在实际交易中,这三个基础股池,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股池。第一个动量股池和第二个新高股池,筛选的基本就是趋势股,也就是我们的趋势股池,之所以在选股的时候区分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识别市场特征。第三个最强逻辑股池筛选的是基本面和逻辑最好的个股。
“最强逻辑股池”是逻辑推理验证选择,是行业(或企业)发展的客观事实;“趋势股池”是市场走势的客观事实。这两者相互印证和结合。
这两个股池,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而不是自己的臆测。当两者相互印证的时候,也就是最强逻辑被市场走势证明(走出向上趋势)的时候,换句话说,也就是最强逻辑股池和趋势股池重合的时候,是最佳交易时机。
因为我们在第二步已经选择完毕方向了,第三步的任务,就是从两个基础股池中提取出来和方向契合的标的,作为交易备选。在提取的时候,遵照如下原则:
1、形态:优选有清晰的向上趋势的(明显加速的排除);次选已经构筑完毕基底的,且在区间底部获得了支撑的,也就是右底已经构建完成的;下降趋势坚决回避。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我们讲的趋势是唯一一把尺子,就是用在个股上的,要回避掉下降趋势的个股,至少等基底构建完成,当基底构建完成后,其实下降趋势已经改变了,而对于大盘或者板块来说,趋势并不重要,很多人说等大盘趋势起来,一旦大盘趋势向上,很多优质股都被聪明资金买走,涨了非常多了,就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所以,个股遵守趋势,大盘不必等趋势起来,只需要在存在概率优势的位置即可。
2、动量:有板块效应的优先,即动量排名靠前的优先;
3、逻辑:超级业绩(扣非增速 30%以上)、赛道龙头、高景气,三者至少具备其一,同时具备更佳。
4、排除:要回避掉垃圾股,流动性很差的股以及短期存在风险的股,比如短期存在大额解禁、减持等明显利空的个股。
这个流程做下来,最终适合交易的标的并不多,行情好的时候,每天差不多能选出 20-30 只,行情差的时候,可能还选不到。
第四步:识别交易目标的关键点
圈定了适合交易的目标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识别出这些标的的关键点。
我们在《6.2 关键点》已经详细讲解了关键点的重要性,以及识别方法。关键点有两类 7 个:
1、明显的参考点:前高(区间顶部)、前低(区间底部)、天量 K 线的高点(或低点)、地量 K 线的高点(或低点)
2、供需格局改变的位置:突破点、反转点,中继点
我们第四步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交易目标的关键点,就像是给地球仪画坐标一样,如果你是新手,可以在K 线图上画出来这些关键点,作为参照。如果你已经能做到一眼就看到关键点在哪里,画不画无所谓。核心是,你要清楚地明白两个问题:
1、你准备交易的标的,关键点在哪里?
2、当前的价格,是在关键点之上吗?
第五步:等待进入买点
交易目标的关键点都已经画出来了,下面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等待进入“击球区”,不在“击球区”的,一定不要盲目出手。
在这一步,我们要结合第一步讲的市场背景,如果市场属于强势背景,我们可以选择突破买点,如果市场是弱势背景,我们则要选择更为保守的中继买点。事实上,只有传统意义上的牛市,或者板块走出清晰的强劲的主线效应和趋势性,我们可以选择突破买点,剩余的大部分时候,都要耐心等待回踩关键点,用中继买点。
无论是哪种买点,我们都在《6.3 入场点》中做了详细讲解,这一步的关键,是两个字:等待!能不能等到正确的买点出手,区分了平庸还是优秀,也决定了长期收益。
第六步:设置止损点
在买入之前,设置好止损点。切记两个字:之前。
在你进入交易前,你要清楚地知道,万一自己错了,你在哪里退出交易,而不是盘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再去临时思考,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买入前,你还没有仓位,头脑是清醒的。盘中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执行。很多人无法做到果断止损,就是违背了这个原则,到了盘中,想法太多,导致止损失败,小亏变大亏。
如果你没有设置止损点,不要买任何一只个股。
主要注意的是,止损点和买点是相匹配的,不同的买点,止损点设置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关于这些,我们都在《6.4 止损点》中做了详细讲解,不再赘述。
第七步:等待卖点
买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等待市场给出卖出信号。
市场给的卖出信号有两种,一是市场走势证明你买对了,要止盈,二是市场走势证明你卖错了,要止损。
那么,这一步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对两种情况的应对:
1、错了,市场会用触发止损告诉你,这个时候没什么好说的,立即认错,止损退出交易。
2、对了,市场就会用盈利告诉你,这个时候,根据市场情况,选择止盈。
止盈其实比止损更难,止损基本是标准化的,可以量化,但是止盈,更多的需要靠经验,靠对市场环境的判断。
简单来说,不同的市场环境,对止盈点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强势市场或者主线清晰的时候,市场趋势有持续性,可以选择右侧止盈,因为止盈过早,很容易错过大涨。而对于弱势是市场,要用左侧止盈的方法,因为市场持续性不够,不在左侧止盈很容易做过山车。关于左侧止盈和右侧止盈,我们都在《6.5 止盈点》中做了详细阐述,不理解的可以翻到 6.5 节去温习。
在止盈或止损后,一笔交易到此结束,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然后我们再去寻找下一次的交易机会,如此不断地重复。
这七个步骤,完全是按照信号交易,如果坚持按这个程序做,就能杜绝情绪化的影响,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7.5 交易分析
按照上一节讲的交易程序走完一遍,一笔交易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在交易结束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交易分析。
交易分析是一项事后总结工作,也是一个日常性工作。这项工作看似和交易无关,实则对于促进我们的成长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执行力不够的交易者来说,回溯、分析自己的交易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才能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才能不断进阶。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不断成长,分析、总结自己的交易,制定改进措施,是绕不过去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环,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做分析和总结。
事实上,一笔交易,无论是赚钱还是亏钱,通过分析总结,可以让我们赚得明明白白,或者亏得明明白白,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可想而知,糊里糊涂地亏,钱就白亏了,下次还会在这个地方跌倒;糊里糊涂地赚,不知道因为什么赚钱,其实就是运气,这种赚钱是不可复制的,对于长期稳定盈利毫无帮助+。
而通过分析交易,下面两个问题,会得到清晰的答案:
1、你为什么会亏钱?是因为市场环境因素,还是体系不完善?亦或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2、你为什么会赚钱?是赚的体系内的钱,还是运气的钱?这种赚钱可复制吗?
这两个问题事实上就是找缺陷和找优势,一旦清楚了,并且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长期看,不成长很难。下面就来讲解下如何分析自己的交易。
这些工作如果日常做,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动态记录下来自己的每一笔交易,然后每隔一个阶段,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做一次综合统计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阶段性的问题所在。
下面是我做分析的样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记录表,一部分是统计表。
(可以点击上方“相关资料下载”按钮下载样表的电子表格)
原始记录表包括了证券名称、市场背景、买入时间、买入价格、买点类型、买入逻辑、是否主线、卖出价格、卖出原因,卖点类型、收益率、持股时长、成功或失败原因等要素。
1、市场背景:交易的时候,市场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强势市场还是弱势市场?(用以分析市场背景的选择,同时也能结合胜率分析出最佳交易时机,以及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总是在时机不利的时候强行交易)
2、买点类型:是选择的哪一类买点?是突破买点,还是中继买点?(用以分析买点的选择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和市场背景匹配,强势市场可以选择突破买点,弱势市场一般要选择回踩买点,如果你总是在弱势市场买突破,这里就会分析出亏钱原因)
3、买入逻辑:买入的逻辑是什么?是业绩高增长等基本面因素,还是事件驱动?
4、是否主线:你买的个股,是不是属于主线方向的?(用以分析是不是偏离主线,以及分析主线阶段性胜率如何)
5、卖点类型:是止损了还是止盈了?如果是止盈了,用的是哪一类卖点?是左侧的加速止盈,还是右侧的逆转止盈?(用以分析止损率、止盈率、卖点的选择是不是合理等)
6、卖出原因:你卖出的原因是什么?是执行的卖点还是临时起意?卖出的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犯错误,卖早了或者晚了,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想法)
7、收益率:这一笔交易,你赚了或亏了多少?
8、持股时长:这一笔交易,你持股多少个交易日?(用以分析持股周期和市场风格的匹配)
9、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如果这笔交易失败了,记录失败原因,是因为违反体系了?还是体系内的正常亏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失败,知道自己是不是知行合一,还是体系有缺陷)
如果这笔交易成功了,也记录成功原因,是运气导致的赚钱,还是因为自己按章作业市场给的正反馈?(分析这一条,可以让自己更加清醒,避免因为把运气当成能力,同时促使自己不会因为短期的成功而盲目自大)
这个表格中的 9 项,基本可以概括交易中每一个重要的环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添加其它考核项。
在日常记录了上面的原始数据后,我们每隔一个阶段,要进行统计分析。正常的情况下可以按月统计,如果市场有特殊变化的时候,或者某一个阶段做得不顺的时候,立即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问题所在。
统计表包括了胜率、平均亏损幅度、平均盈利幅度、平均持股时长、主线比率、买点比率、亏损原因占比等。
1、胜率:统计出阶段胜率多少。(通过统计某一阶段的胜率,可以知道自己交易成功的概率,有助于自己养成概率思维。同时,某个阶段如果胜率较高,或者胜率较低,可以清晰地感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便于在胜率过低的时候谨慎交易。长期统计胜率,结合市场背景、买卖点等,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什么环境和操作胜率更高,有助于培养果断出手的性格)
2、平均收益率:每一笔交易平均收益多少。(这个指标也非常有意义,可以让自己知道一笔交易平均能赚多少钱,长期统计,大概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止损幅度和止盈幅度)
3、平均亏损幅度:单独统计亏损的交易,所有亏损的交易,平均亏损幅度多少。(其实如果坚决做好止损,平均亏损幅度就应该是自己的止损点的位置,比如你的止损点是-7%,长期看,你的平均亏损幅度不应该超过 7%,如果超过了,要么是止损不坚决,要么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4、平均盈利幅度:单独统计盈利的交易,所有盈利的交易,平均盈利幅度多少。(平均盈利幅度和止损不一样,止损应该是被控制的,止盈则可以根据走势决定,统计这个指标,可以知道自己止盈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在强势市场经常过早退出,或者在弱势市场经常过晚退出导致坐过山车)
这里第 1/2/3/4 项可以放在一起分析,交易盈利的核心就是尽可能让损失小,而让盈利大,也就是要平均亏损幅度小于平均盈利幅度,这样,在 50%的胜率下,长期看就可以实现稳定盈利。通过这几项分析,可以找到盈利或亏损的原因,如果你平均亏损幅度大于平均盈利幅度,说明你恰好作出了和盈利原则相反的事情,说明你在亏损的时候容易死扛,而盈利的时候总是早早离场,需要彻底改变。
5、平均持股时长:统计平均持股时长多少。(强势市场,趋势性市场,应该以持股为主,持股时长就应该偏长,而弱势市场,波段为主,持股就偏短。通过分析,可以看是不是和市场风格匹配)
6、主线比率:统计买主线的比率。(统计一个阶段买主线的比率,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总是偏离主线)
7、买点比率:统计使用的买点比率,比如突破买点占比多少,回踩买点占比多少等。(这个统计可以让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哪种买点)
8、亏损原因占比:统计体系内的亏损占比多少,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亏损占比多少。(可以知道自己亏损的交易中,有多少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有助于自己加强自律性)
在进行以上统计分析后,可以写出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列出近期哪些没做好,常犯的错误,在下一阶段重点解决。
上面讲的就是交易分析的一个模式和模板,模板的内容只是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或删减项目。无论用什么项目,其核心目的,就是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果长期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交易分析,你会对自己的交易了如指掌,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有哪些错误是常犯的,自己擅长赚什么钱,容易亏什么钱。
可以说,这项工作,是很少人做的,但是,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交易者,都有分析自己交易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使我们成长的一步。
这项工作做与不做,区分了交易水平,能不能坚持做,区分了平庸还是优秀。不要总是感觉自己做不好交易,成功的交易者背后都有你看不到的付出和努力。
其实,分析自己的交易,与其说是一项刻板的工作,不如说是一种不断进阶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交易,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人生。只有通过分析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知道问题根源,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才能不断成长,才能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交易是向内求的过程,所有的答案,并不存在于市场,而是存在于自己心中。分析自己的交易,正是践行“向内求”的理念。
8 风险控制
再好的体系,再能赚钱,如果控制不住风险,很有可能一朝翻船。我们见证过太多的有天赋的交易者,就是因为一时不慎,没能控制住风险,导致悲惨落幕。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交易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游戏。只要你能时时刻刻将控制风险放在首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不会有大的回撤。当你没有了大的回撤,其实不需要多么耀眼的单笔收益,就能靠复利实现巨大的财富积累。反之,如果你总是无法控制住风险,无法控制住大的回撤,赚了再亏,亏了再赚,即便是偶然能有高收益,长期看也可能就无法实现太好的回报。
举个例子。
如果你在一笔交易中实现了翻倍收益,然后下一笔交易没有控制风险,回撤了 40%,收益率为:1×2×0.6=1.2,即 20%的收益率。
如果你有风险意识,以控制回撤为核心,假设你一笔交易只赚了 10%,第二笔交易又赚了 10%,收益率为:1.1×1.1=1.21,即 21%的收益率。
你看,两笔 10%的交易,非常不起眼,但连续复利,已经超过了翻倍再回撤 40%的收益率。
复利的威力是巨大的,然而,复利最大的敌人就是大幅回撤。很多人也能做到很牛的个股,很牛的单笔交易,但是往往长期收益率上不去,原因就是总是有大的回撤。
因此,思维层面,我们要有一个认识:
1、长期创造高收益的核心是稳定复利,而不是单笔暴利;
2、长期实现稳定复利增长的核心是控制回撤,不要有单笔大亏。
交易与其说是抓大机会的游戏,不如说是控制回撤的游戏。当我们转变过来这个思维后,你就会明白,风险控制在交易中绝对是最重要的一环,远比你抓住多少机会实现多少个翻倍收益重要的多得多。
这是关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思维模式。
整个第八章,我们就讲这个问题,如何控制风险,如何控制大回撤。
8.1 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
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只有两个,一是止损,二是仓位控制。从交易的角度讲,止损是微观层面的风险控制,因为要精确到每一笔交易;而仓位管理是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要立足于整体资金安全。
当然,除了这两个基本手段外,还有安全边际、对冲等方法,但我认为都融合在了止损和仓位控制里面了。比如,你认为的一个安全边际非常高的个股(安全边际其实应该在选股环境考虑,而不是交易落地环节),也有可能会下跌,只要有止损,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止损的核心意义,是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截断亏损,不会导致单笔交易损失无限扩大,让我们用极小的止损成本去换取一个更大回报的可能性。
每当我们要做一笔交易的之前,首先应该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这笔交易我愿意投入多少成本。换句话说,你的极限容忍亏损幅度在哪里,如果你错了,你要在哪里退出交易。在交易中,股价触发止损点,就是证明你错的时候。这就是止损点存在的意义,它告诉了你一个明确的在出错的时候退出交易的位置。
如果每一笔交易我们都能想明白这个问题,都能设置好止损点,我们就可以控制住单笔亏损。即便是这笔交易我们亏钱了,我们内心也会坦然接受,因为这个亏损是我们的交易成本,是我们“预期”内的,我们事先在交易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止损点就是最坏打算),所以退出交易,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抵抗,能坦然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止损不够坚决,总是犹豫,就是因为你在进入交易之前没有想这个问题(注意重点,是“交易之前”),没有在进入交易之前就制定止损点。当盘中情况对你不利,才开始思考止损的问题。很显然,这个时候,因为亏损给你造成的压力,你已经无法客观轻松地思考了,就会导致犹犹豫豫,止损了怕卖在最低点,不止损又怕继续扩大亏损,从而无法果断退出交易。于是,本来一个小的亏损,变成了大亏。不仅仅是亏钱的问题,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如果你在进入交易之前就已经明确地制定了止损点,交易中即便是情况对你不利,你也不必费神思考,而是执行你的止损点就行了。很多时候,你的苦恼,你的挣扎,你的知行不一,都是源自于你内心想的太多。
另外,止损和不止损,思维层面有巨大差异。
有止损的交易,思维层面是承认一切皆有可能,承认自己也有可能会错,这个很关键。而没有止损或者不止损的交易,恰恰相反,下意识的意思是相信自己不会错,而是市场错了,这很容易导致死扛亏损,导致灾难性大亏。
所以,有没有在交易之前设置止损点,与其说是交易本身的事情,不如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的体现。
最终,交易的问题,都要回归到思维层面解决,而不是交易本身。每个支撑你的交易策略和想法,乃至执行力,背后都有潜在的思维问题左右你。
所以,我一直说,思维问题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方法,方法很简单,比如,你只要在进入交易之前就确定好止损点,交易中就是执行,这就是控制风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止损,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想法太多,导致执行下来千差万别。有人能毫无抵抗地执行,有人内心挣扎抗拒。最终,根本不是什么方法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导致了即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也无法顺畅的执行。长期来看,恰恰是思维问题,决定了你一个成功的交易者,还是一个失败的交易者,而不是方法。
关于止损点的具体设置方法,我们在《6.4 止损点》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切记就好,止损,是最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
如果说止损是针对单笔交易的控制亏损的最有效的手段,仓位管理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是针对整个资金的风险控制。因此,如果撇开单笔交易,从资金层面讲,仓位管理基本就等同于风险控制。
比如,有一笔交易你亏钱了,你也坚持纪律,做到了知行合一,在亏损 10%的时候止损。这笔交易虽然你亏损了 10%,但是如果你只用了 20%的仓位去做,事实上,你只亏了总资金的 2%而已。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止损更像是微观层面的风险控制,是融合在每一笔具体的操作中的,而仓位管理则是更高一层的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是从一个大局观去管理资金,管理风险。
仓位控制的核心意义,就是当概率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能重仓出击,当概率对于我们不利的时候,要轻仓或空仓观望。
好的仓位管理,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做到有风使尽,利用有利的环境创造高收益,同时,又能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尽量减少亏损,符合我们上一节讲的“长期实现稳定复利增长的核心是控制回撤”的基本逻辑。
所以,仓位控制非常重要。风险控制的两个基本手段止损和仓位控制,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止损点,下一节,专门拿出一节,讲解仓位控制。这两个手段如果你都能用好了,基本就控制住了大的风险,为长期稳定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2 仓位控制
仓位控制,也可以叫做仓位管理,但我更喜欢用“控制”这个词,“控制”更能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思维,因为交易的核心就是“控制”,让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任其发展。
从字面意思理解,所谓仓位控制,就是把我们的资金分成若干比例,按照机会的大小,风险的大小,按比例有计划的分批次投入。在机会大于风险的时候,我们投入资金的比例要高一些,反之,在风险大于机会的时候,我们持有现金的比例就要高一些。
我们可以将仓位控制理解为是一个“大小缩放器”,我们通过投入资金比例的大小(增减),放大或缩小风险和收益。
这就是仓位控制要达到的目的,充分把握机会的同时又能回避风险。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在概率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能重仓,在概率对于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能轻仓或空仓。如果你做反了,当概率对我们不利的时候你重仓,概率对我们有利的时候,你反而不敢上仓位,那么,长期看你不可能有好的收益率。再或者说,很多人没有仓位控制的概念,无论风险大小,都是全仓进入,就会导致收益起伏很大。
从这个角度讲,仓位控制,离不开“概率”二字,基本原则就是:随着获胜概率的增减,仓位进行增减。那么,仓位和概率放在一起,有四个基本的组合:
第一种组合:概率高+仓位高=盈利高
第二种组合:概率高+仓位低=盈利低
第三种组合:概率低+仓位低=亏损低
第四种组合:概率低+仓位高=亏损高
从上面的排列组合可以看出,我们要想实现好的收益,追求的应该是第一种组合,尽量避免第二种组合。我们要想回避风险,追求的就是第三种组合,尽量避免第四种组合。
理解了这一层,想做好仓位管理,我们就要分析出来哪些位置或行为获胜概率更高,我们仓位就要高一些,反之,我们分析出来哪些位置或行为获胜概率很低,我们就要轻仓或空仓。
那么,我们再回到第七章讲的内容,《7.1 大盘指数的作用》中我们讲过,具有概率优势的位置(或量价行为)有四个,这四个位置如果重仓做,就符合上面讲的第一种组合的情况,这四个位置如果你不敢重仓,就是犯了第二种组合的错误:
1、上升趋势的任何位置(明显地加速后除外)。
2、下降趋势出现底部反转信号。底部反转是上升趋势的开始,也就是底部转折点。
3、明显的恐慌后。恐慌是释放供应的行为,短期供需格局转变,在释放供应后,该卖的都卖了,不需要太多的需求,就可以拉动反弹。
4、区间震荡,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
同时,具有概率劣势的位置(或量价行为)也有四个,这四个位置如果坚决控制仓位,轻仓或空仓,就符合上面讲的第三种组合的情况,然而,这四个位置如果你重仓了,就是犯了第四种组合的错误:
1、下降趋势的任何位置(恐慌性抛售后除外)。
2、上升趋势的顶部逆转信号,顶部逆转是下跌趋势的开始,也就是顶部转折点。
3、明显地加速后。加速是消耗需求的行为,短期供需格局转变,在需求被大量消耗后,该买的都买了,买盘都变成了潜在的卖盘,股价调整的概率加大。
4、区间震荡,向下跌破区间的时候。
简而言之,上面讲的就是机会最大(具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和风险最大(具有概率劣势的位置)的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只要把握好了,长期来看对于收益高低就是决定性的。至于其它中间情况,比如机会风险适中的时候,其实都影响不了大局,不会对收益高低造成决定性影响,不必过于陷入细节进行纠缠。
所以说,我们只要做到在具有概率优势的时候仓位高,在具有概率劣势的时候仓位低,就基本符合交易体系的盈利逻辑,会把握住大部分好的机会,也回避掉了主要风险。这也符合抓大放小,让自己简单的交易理念。
上面讲的这些位置或量价行为,只能从宏观角度给一个模糊的仓位控制原则,不够具体。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仓位控制要和交易信号结合起来。具体操作的时候,就简化为一句话:
有信号就交易,没有信号就控仓等待。
这句话看似和仓位控制无关,却是仓位控制的核心精髓。因为我们具体的交易信号,也是源自于上面讲的机会和风险原则,源自于概率优势,交易信号是对原则的具体深化。
另外一个角度,有没有信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信号是市场向我们发出的,而不是自己主观推测。仓位控制本身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换句话说,仓位控制应该是跟随市场做出反应,根据市场变化仓位变化,而不应该是预设仓位。这又符合我们讲的“空杯跟随”的交易理念。
说到这里,很多人凭感觉控制仓位,比如在某些时候,会“感觉这里要控制仓位”,这是非常主观的表现,是情绪化的表现,是对市场预设了立场。仓位控制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客观就是依据信号。
因此,基于客观,我总结了仓位控制的两个基本原则:
1、让信号引导仓位
2、让胜率引导仓位
下面详细讲解一下。
第一,所谓让信号引导仓位,就是根据市场产生的买卖信号,决定进场出场。
首先要理解,我们的交易信号(包括买卖点)也是建立在概率优势上的,也就是说,交易信号产生,本身就说明有适宜的环境或者目标。交易信号出现,就说明这里你拥有了概率优势。有的时候市场会产生大量的交易信号,适合买的个股非常多,这个时候,你自然就可以按信号出击。而有的时候,市场找不到一个交易信号,没有一个适合交易的目标,这个时候当然应该持币等待,而不是盲目出击。没有信号的时候你还交易,那么你就违背了体系。
理解了这一点,其实仓位控制就不难了,不必刻意地去思考应该控制到多少仓位,而是回归到交易信号本身。
举个例子,在实际操作中,在没有符合买点的时候,我可能会空仓很久,也有些时候,每天都有买点,那我就每天都在交易,还有些时候,今天出现卖点次日又出现买点,甚至上午出现卖点下午又有买点,我们就根据信号灵活行动。
其实,如果能做到按信号交易,让市场引导自己,我们就时时刻刻在管理仓位,有符合地买点你就有仓位,没有符合的买点你就没有仓位。这样时刻管理仓位,时刻又好像是没有管理仓位,就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仓位管理。
所以,这里的重点,还是要有自己的交易信号,否则你自己还是没有信号的情绪化交易,这里讲的内容你就没办法理解和应用。关于交易信号,我们第六章《量价择时》一整章都是这个内容,要掌握才行。
第二,所谓让胜率引导仓位,也是客观的,胜率是最好的温度计,可以感知市场的温度。
在某一个阶段,我们可能出手胜率很低,虽然也有符合买点的,但是你发现会经常止损,这个时候,就说明市场不适宜你的交易策略,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你不友好,进入不应期。
你的胜率不高,本身就是市场给你的反馈,告诉你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调整一下,观察一下市场变化,找找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降低下仓位,减少交易频率,让自己冷静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适度休息一下,往往都会有好的改善。
第三,除了上面讲的让信号引导和概率仓位外,仓位管理还要坚持一个原则:适度分散原则。
适度分散的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突发的黑天鹅对账户带来的灾难性影响。黑天鹅之所以称之为黑天鹅,就是因为事先无法预料,偶然性很强,这种情况你的止损有时候帮不了你,比如某些个股出现突发利空连续跌停,如果满仓一只股,将带来灾难性损失,这种黑天鹅风险只能通过分散持仓应对。
分散也要讲究一个度,太集中风险大,但太分散也不好,会导致收益率很平庸,很难跑赢市场平均。我理解的“适度”,一般来说,如果资金量不是非常庞大,4-5 只个股是最好的,同时最好分散到 3 个行业以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黑天鹅的时候被团灭。
这样,在适度分散的原则下,我们坚持让信号和胜率引导仓位,就基本实现了仓位控制。
基于上述原则,下面讲一个仓位控制的基本模型。
1、原始仓位分配:
初始资金 100 万,分散到 5 个行业(假设根据基本面和走势,5 个行业分别选择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军工和银行),分仓 5 只个股,每只个股 20%仓位。
2、市场背景:
假设当前市场背景并没有处于上面讲的四种具有概率劣势的情况,就可以重仓做。(其实市场背景也会体现在交易信号里面,如果市场环境很差,我们的交易信号就很少或者没有。如果有大量的交易信号,说明市场适合交易)
3、具体仓位控制:
因为交易信号不是同时产生的,有的时候是板块和个股呈现跷跷板或者轮动效应,如果今天半导体和军工出现交易信号,有个股出现买点,那么,按照适度分散原则,我们用 20%的仓位买入半导体,20%的仓位买入军工,当前总仓位就是 40%,其它没有买入信号,就保留部分现金。次日,如果光伏出了买点,再买入 20%的光伏,总仓位提升到 60%。什么出现信号就买什么,仓位就提高,没有信号就等。
接下来几天,假设半导体出现卖点(包括止盈和止损),那么,就卖出半导体,总仓位降低到 40%。如果此时恰好银行板块出现买点,就买入银行 20%仓位,总仓位又回升到 60%。
以此类推。大的原则就是,根据交易信号,灵活行动,哪个板块哪只个股出现买点,就买入仓位,反之,哪个板块哪只个股出现卖点(包括止损和止盈)就卖出仓位,一切都是对市场的跟随和反应。
如此下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考虑这个位置应该保留多少仓位的问题,根本不必想太多,完全按信号交易,让信号引导我们的仓位。看似没有刻意的仓位管理,却时时刻刻在进行仓位管理。
当然,因为资金量不同,对行业的理解和选择不同,上面的模型只是一个参考,资金量小一点的可能不必买太多板块和个股,而资金量庞大的还要考虑流动性问题,可能 5 只个股就不一定够用。特别看好的板块,也可以买多只个股。
不管怎么说,大的仓位管理原则,就是让市场告诉我们仓位应该是多少,这样,你的交易就是完全客观的。
8.3 最容易导致大亏的两个行为
我们在《6.7回避模板》中讲了,有三个位置很容易导致大亏,要坚决回避,分别是趋势性下跌、震荡区间向下突破和加速后,这是从市场量价行为角度考虑的。如果从我们个人交易行为角度也有两个普遍的、易犯的行为,非常容易导致大亏,如果能避免这两个行为,就可以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从而控制住大的回撤。
这两个行为分别是:逆势死扛和频繁止损
逆势死扛和频繁止损仿佛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行为,甚至是两个极端,一般来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通常来讲,在你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之前,在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之前,一般人都会占一个,或者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解决了逆势死扛,往往就会导致频繁止损,而有时候厌倦了频繁止损,又变成了逆势死扛。
再或者也有一些人处于中间的摇摆状态,有时候逆势死扛,因为死扛导致了大亏,开始执行止损,从而又陷入频繁止损,有时候因为连续出现几笔止损的交易,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又变成了逆势死扛。
所以,想要解决大亏,必须理解这两个行为背后产生的原理和心理,从而加以控制,这两个行为,都不应该出现在你的交易中。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两个行为。
所谓的逆势死扛,就是在明显的下降趋势中持股,对抗市场,不断地说服自己,不断地用基本面强化自己,不尊重市场的走势。和市场对着干,无论对心理还是金钱,都是摧残。
产生逆势死扛一般有两个原因:
一是主观上对基本面的极度看好,认为未来有非常大的空间,认为未来股价一定会上涨,从而认定当前就是低估的,哪怕是当前走下降趋势,也认为是市场“错杀”了,而不是自己错了。在强烈的主观判断支配下,逆势持股,导致大亏。一般基本面选手都会有逆势死扛的问题。
二是内心有成本概念,认为只要不卖出,浮亏就不算亏,卖出才是”真亏“了,卖出的原因是“被套了”,要等到解套才出局。成本概念会导致逆势死扛。其实内心有成本概念,是制约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突破的重要因素,会掣肘你的所有决策,总是等解套,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其它的机会。然而,这个等待的时间,如果你做其他股,说不定又赚回来了。要切记,买卖永远与你的成本无关,只和逻辑和信号有关。一般新手都有这个问题,死扛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亏钱了,想等回本。
然而,很多时候,股价之所以走下降趋势,走势很差,很有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先知先觉的资金先卖出跑路了,或者是市场(板块)由牛转熊,很多人在行情后期才追入,如果死扛下来,哪怕是基本面没问题的股,市场进入杀估值阶段。不管是基本面原因,还是杀估值阶段,都会体现在下降趋势中,逆势死扛就会导致巨大亏损。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在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没有经验,都会经历逆势死扛这个阶段。然后,很多人在逆势死扛吃过大亏后,开始觉悟,寻求改变,解决逆势死扛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设置止损。
当你在交易时,设置好了止损位置,触发止损位你就按纪律走人了,就不会有逆势死扛的困扰了。这个方法解决逆势死扛简单有效。但是,另外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有可能出现频繁止损。
止损虽好,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变成了频繁止损,一个个小的亏损加起来,依然会导致大亏。
产生频繁止损的原因,一般有三个:
一是买点不正确。频繁止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等不到低风险的买点, 比如,你总是怕错过, 总是在拉升后才想起来追涨, 总是强行交易,这样即便是有止损,也不能让你避免大亏,止损只是延缓了你亏损的速度,一笔一笔止损叠加起来,并没有解决你的大亏。所以, 频繁触发止损的问题从来不在止损本身,而是在上一个环节,也就是买点的选择。一定要善于等待正确的买点, 才是降低止损率的关键。( 关于正确的买点,详见《6 .3入场点》)
二是逆大势交易。如果整体市场处于下降趋势,或者你买的股所处的板块处于下降趋势,交易的成功率也会明显降低。当然,买下降趋势的个股更不可取, 这个我们在选股环节就会避免( 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回避下降趋势的个股) ,这里讲的是大盘环境和板块环境, 如果大势不好,个股往往很难独善其身, 即便是个股没有处于下降趋势,往往胜率也会降低,导致频繁止损。
三是市场风格不适合你。有些时候,买点选择也对, 但是依然会导致成功率降低,导致频繁止损, 这说明市场风格不适合你。海龟训练营的教父,理查德丹尼斯就曾经犯过这种错误。
理查德丹尼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交易员,是海龟训练营的创始人,通过训练营, 他培训了许多杰出的交易员。
1970年,20岁出头的理查德丹尼斯向家人借了1600美金,接下来10年的时间交易商品,赚到了 2亿美金,26岁的时候,理查德丹尼斯已经是百万富翁。但是,1988年,理查德丹尼斯管理的几只共同基金亏损严重,超过50%,随后不久理查德丹尼斯宣布退出交易圈,安心从政。
那么,为何理查德丹尼斯在交易生涯的最后一年,亏损幅度超过50%呢?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遇到了震荡市,出现了太多的假突破信号。了解海龟交易法则的伙伴都知道,因为海龟交易法则的核心是跟随趋势,在突破的时候买入,所以频繁的突破失败,就导致了频繁的止损。这就是理查德丹尼斯遇到了自己体系不适宜的行情。
所以,市场风格不适合你的时候,会通过胜率和止损率来告诉你,你这个时候要适度减仓休息了。胜率是感知市场最好的温度计。
一般来说,喜欢死扛的人在震荡市往往亏损不大,因为震荡市就是一个区间,死扛无非就是频繁的上下坐过山车,但是震荡市对于趋势策略来说很容易导致频繁止损,因为突破往往都失败,而反趋势策略震荡市却如鱼得水。
还有一种情况,市场在某些阶段,无论是死扛还是执行止损,都容易大亏,这种位置往往发生在趋势刚刚逆转的时候,交易成功率迅速降低,盘面上, 强势板块开始转弱反噬,而没有新的主线顶上来,交易难度迅速提升。但是因为是市场刚刚反转, 很多人反应不过来,很容易扛一下, 或者止损后再重新进入交易导致频繁止损。比如, 20 21 年春节后3- 4月份核心资产大幅调整, 2022 年年初赛道股的调整, 趋势迅速逆转,而新的主线没有出现,市场波动巨大, 亏钱效应明显。这个时候逆势死扛很容易大亏,而对于交易来讲,因为有些股趋势依然保持良好,还具备交易条件,还能参与,但是参与的胜率就非常低,容易频繁止损。
作为一个经验法则,每次主线重置的时候(市场重新选择主线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大盘调整,市场大波动,髙位板块轮跌的,然后资金开始从髙位板块撤离到新的方向中。这个阶段,就是最容易亏钱的阶段,死扛会导致大亏,交易成功率也会迅速降低导致频繁止损。
所以,髙位的强势股反噬且没有新的主线顶上来的时候,是危险阶段,要做好仓位控制。
综上所述,逆势死扛和频繁止损是对收益率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为,也是最容易导致大亏的行为,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远离:
1、逆势死扛的问题,可以用趋势解决,坚决回避一切下降趋势,趋势破了第一时间走人;
2、频繁止损的问题,用选正确的买点和适时控仓解决,耐心等低风险买点,宁肯错过也不要强行交易,胜率下降的环境减少交易,控制仓位。
当我们的交易行为中没有了逆势死扛和频繁止损,你会发现,赚钱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8.4 突发利空应对
我们身处市场之中,可以这样说,每天会面临各种利空,有的是宏观方面的,比如俄乌战争、美元加息等,有的是行业方面的,比如医药集采、房住不炒等,有的是你持有的个股方面的,比如业绩不及预期、突发大规模减持等。
可以说,利空是每个交易者都必定会遇到的问题,无法回避。
既然无法回避,我们就要面对。所以,面对利空的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也区分了一个交易者的水平高低,甚至决定了长期收益水平。
今天这一节,就专门讲解对突发利空的应对。
面对利空,大众普遍有两种典型的反应方式。一是反应迟钝型,利空来了,自己在犹豫不决,想观望再看看,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另外一种是反应过激型,就是只要见利空就跑,往往发现割在最低点。这两种方式,都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面对利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想做好这一点,就要对利空进行分类。我把利空分为两类,一类是看得见的利空,一类是看不见的利空。
一、看得见的利空
所谓看得见的利空,就是当前已经发生的已知的事实,会对股价产生不利影响。
看得见的利空可以是宏观方面会对大势产生影响的,也可以是影响行业板块的,当然也有具体到影响你持有的个股的。举个例子,美元进入加息缩表周期,对于股市这是利空,人尽皆知,会对大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行业方面也有这种利空,比如医药集采,会对整个板块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具体到个股的利空,更好理解,比如你手里的个股未来一个月会有大解禁,或者市场普遍预计业绩不好等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利空。
这些看得见的利空的特点是:
1、已知性。
2、已经被市场反应。
3、可评估性。
这些利空都是已经知道的事实,甚至是人尽皆知,且往往被市场反应和充分消化。又因为这些利空事实都已经发生了,大部分情况下,对于结果的影响,是可以进行评估的。
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下这些已知的利空,尤其是对结果可以评估的(结果无法评估的和预期会继续恶化的除外),我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简单地说,因为你已经评估了利空事实对股价的影响幅度,结合市场情绪,一般情况下,市场之前一个阶段走势会反应这个利空,这个阶段的下跌,就是市场给利空的“价格”。
举个例子。一只个股有大解禁,这是人尽皆知的利空,在解禁日之前,股价已经连续下跌,这段下跌就是市场给这个利空的定价,你要做的就是评估这个解禁对于基本面是不是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重大影响,解禁落地后,反而有可能成为“利空出尽”。我们看到很多解禁的股,解禁日低开很多,往往就是最低价,然后高走。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经验法则。很多利空造成的低开,甚至一些可评估影响的事件造成的指数低开,如果不是十分巨大的影响,低开的幅度基本就是利空的“价格”。大众在处理这种利空的时候,往往不会冷静分析,不会评估影响,以至于造成很多直接卖在最低点。很多时候,这种看得见的利空,反而给了难得的“低价”。当然,有些有实时性影响的利空除外。
所以,“看得见的利空”不是利空,因为看得见的利空,往往都被市场提前反应了。在处理“看得见的利空”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冷静,评估是影响的幅度,不能跟随市场情绪走。
二、看不见的利空
其实对于投资和交易威胁最大的,是“看不见的利空”。
所谓看不见的利空,简单说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股价为何下跌,等到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股价已经跌去一大截了。
看不见的利空的特点是:
1、事先不知道。
2、突发性。
3、无法评估结果。
我们看两个经典的看不见的利空的例子,一个是康美药业,一个是康得新。这两家都是财务造假,但是事先你是不知道的。且不要说我们普通投资者没有那么深的财务知识去识别,就那些专业的高学历的基金经理,照样踩雷。
看得见的利空大家都知道,反而很难让你大亏,而这种看不见的利空,才真正要命。这种利空都是隐藏很深,一旦暴漏出来,都是连续跌停,就很难跑掉。
那么,这种看不见的利空怎么识别呢?其实,很难从基本面上面事先识别,只能通过量价行为去防范:
我们看上图,虽然你事先不知道有利空,但是股价已经率先反应,康得新和康美药业都是在某一天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巨量大跌。在巨量大跌的时候,市场并不知道有财务造假的利空,但是图表已经率先反馈了异常。
第一次巨量大跌那天,其实是最佳离场点。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成本概念,感觉自己亏了多少,如果这里走掉,对比后面的亏损简直就是毛毛雨。康得新这个位置是 17 元多,康美药业这个位置是 18 元,后面康得新退市了,
退市前的价格是 0.2 元,康美药业跌到了 2 块多。
如果这个位置你走不掉,后面放的历史天量位置是最后的自救,为何会出现历史天量?是因为有资金在自救,这个资金自救的机会就是你最后的逃命机会,切不可贪心或者有侥幸心理,这里康得新是 12 元,康美药业是
14 元,这里走掉仍旧可以保命,事后东山再起,但是如果继续扛着,会血本无归。这就是看不见的利空,这些看不见利空,才是对投资最大的威胁。
没有办法预防吗?
从基本面上看,这种看不见的利空,其实非专业人士,很难去识别,就是你是专业财务人士其实也很难识别,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基金经理折戟在里面了,监管也不会任由“长期的有预谋地实施财务造假”(这句话是官方文件中的原话)。退一步讲,即便是识别到,你可能也有侥幸心理,其实康美药业和康得新事先都有文章质疑财务造假,但是很多人选择漠视。那么,怎么办呢?
对于这种看不见的利空,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从量价行为去识别,有两点:
1、回避下降趋势。
一般情况来说,一旦个股无端地走下降趋势(尤其是逆势下降,市场整体情况还不错的情况下),往往都是有基本面上的问题或者逻辑上的问题,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虽然不是所有的下降趋势都有利空,但是看不见的利空却往往通过下降趋势率先做出反应。所以,切记一点,回避下降趋势,就能减少很多麻烦。
2、对异常量价行为立即反应。
一只个股在走势良好的情况下,无端的放量大跌,巨量长阴,往往都是有看不见的利空,说明市场先知先觉的资金开始跑路。所以,要执行一个纪律,个股如果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巨量大跌,要先走再说。其实,如果你有止损保护,一般的放量长阴都会触发止损,如果没有触发止损,有说明你的买点不对,放量长阴则要及时卖出。
当然,这又会出现一个我们反复强调且绕不过的话题,出现异常量价行为立即卖出,与此带来的成本是,你会有很多时候卖错,比如出现放量大跌后又起来,但是,只要对一次,就会救你命。这就是“风险优先”的原则,杜绝侥幸心理。
利弗莫尔曾经讲过,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先从铁轨上跑开,等火车过去我可以再回来。米勒维尼、温斯坦也讲过,当巨量下跌的止损操作,就像是给你的账户加了个保险,后面涨回来你可以再回来,这个保险就像你的车险,也许永远都不会出险,但是这个小的保险费的投入,是你长期保护账户免受灭顶之灾的根本。
最后总结一下:
1、只要在市场,我们就会遇到利空,利空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能应对;
2、“看得见的利空”不是利空,往往被市场提前反应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情绪化的操作,要保持冷静,评估影响,甚至可以加以利用;
3、“看不见的利空”才是真正的威胁,预防的办法就是回避下降趋势,对异常量价行为立即反应。
8.5 交易成本
风险控制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下交易成本。可以这样说,很多人在控制风险的时候下不去手,当断不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用正确的心态看待交易成本。
然而,如果你把每一次的止损小亏,看作是交易这门生意中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在控制风险的时候,你的心态和执行力就会好很多。
所以,理解交易成本,更是理解交易、提高执行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分析交易成本问题。
一、所有的投资体系都有成本
无论你是那种投资体系,都有成本,我们大致说说基本面策略和技术策略的交易成本。
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基本面投资者,很理解做基本面投资需要做的心理准备和投入。基本面投资者的成本,大体来说有四个:
一是估值陷阱。因为很多基本面投资是不进行择时的,或者说不屑于择时,很典型的成本就是估值低了可以更低,你认为股价在山脚下其实是在半山腰。甚至,很多股票估值之所以低,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为成长性很差,未来不被看好。
二是大量的时间成本。很多股即便是有价值,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兑现,你需要耐心等待,所谓“时间的玫瑰”。
三是波动成本。个股不会平稳上涨,即便是优质股,短视受市场风格影响,波动几十个点常有。
四是看错成本。这个才是致命的,拿了好几年的股,发现逻辑错了,或者出现了一些致命的利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以上是一个纯粹的基本面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成本,因为价值投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下去验证结果,股票的价值要通过时间去证明。很多基本面投资者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短期内就想价值兑现,时间周期不足以匹配基本面投资的策略。换句话说,你看得太近,忍受不了短期的波动,你就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基本面投资者。
再来看技术分析。技术分析细分很多类别,比如摆动策略、趋势策略等,我认为本质没什么区别,就是通过分析市场,选择符合交易条件的个股和入场时机,以提高胜率。趋势投资是建立在趋势延续的假设之上的,当出现一个符合条件的信号时候,就假设趋势会向一个方向延续。摆动恰恰相反,是建立在趋势不会延续的假设之上的,比如箱体震荡,在箱体底部买入顶部卖出,就是典型的摆动策略。
这里就很容易看出它们成本。简单理解,趋势投资的成本就是突破失败,摆动策略的成本就是突破成功。事实上呢,市场有时候会突破成功,有时候会失败,这就会产生了成本,除了趋势投资和摆动策略外,其它的技术投资方法都有自己相应的成本。
有人说我在突破成功的时候做趋势,在突破失败的时候做摆动,不就得了。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因为所有的趋势,都是走出来之后,你才能知道是不是成功,中间的过程,比我们在这里分析理论要复杂得多。再有就是,其实一个人如果同时使用两种刚好相反的策略,很难驾驭,要时刻克服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会把人逼疯。
基于技术分析的体系,要想做的成功,我认为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通过概率思维,构建一个高概率的入场时机信号选择。换句话说,当这些信号出现时,概率会对你有利。
二是基于市场是不确定的,即便是你选择的再好,也有失败的可能,因此你要在亏损扩大之前及时退出,也就是要及时止损,这就是你的成本。而当对的时候,就适时持股。所谓:止损持盈。
上面大致分析了主流投资或交易模式的成本,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包打天下没有任何成本的策略,你要理解,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和体系,都会有成本,只不过,不同的模式,承担的成本不一样而已,不在这头,就在那头。
这是我们必须要理解。只有我们理解了任何交易策略和体系,都有成本,才能坦然接受体系的不完美,从而才能利用体系的优势。如果你理解了体系的成本,你也会理解每种体系都会有不应期,都会有不适宜的行情,都会有逆境,这样,你就可以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就会更加从容,内心会更加淡定,因为这些“成本”,都是你预期内的,你早有准备,就不会惊慌失措。
二、沉没成本
上面讲了每种体系都有成本,在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延伸一点。
虽然所有体系都有成本,但是有些成本其实你并没有真正投入,只需要在心理做好准备。比如,你虽然提前制定好止损位置,但是这笔交易成功了,就没有产生成本。
但是,与此同时,有些成本是无法收回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太在意,就会导致越陷越深。这种无法收回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过往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历史成本。“沉没成本”与当前决策无关,当前决策应当考虑某件事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和未来所获得的收益,而不应该考虑过往已经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
为了便于理解,我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2020 年国庆假期,我有一个亲戚举家搬迁到上海定居,老家的房子委托中介卖掉。在收拾旧房子的时候,有一个新买没多久的沙发,感觉丢了可惜,卖掉又不值钱,又不能带到上海去,于是就想把沙发送给自己的姐姐。
姐姐家也是新买的房子,家具也都是新的,其实并不缺沙发。但是也是和弟弟想法一样,认为丢了卖了都可惜。于是就找搬家公司把沙发运回自己的家里面,花了几百块的人工费。
从这个案例看,这个沙发无论你是要还是不要,都无法收回初始成本了,然而,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却被不能收回的成本影响,又多投入几百块的人工费,然后拉回家里还占了很大地方,但是却没有任何用处。很显然,这个不能收回的“沉没成本”影响了对未来的决策。
再举几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企业投入研发费用,项目运转到一半发现最终研发的产品可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但还是会继续在该项目上投入,怕钱白花了,这样,继续在无效的投入上继续消耗,投入的研发费用即为沉没成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在已经面临巨大伤亡损失的情况下,纷纷以不能让已经牺牲了的士兵白白牺牲为由,将更多人送上了前线,已经牺牲的战士即为沉没成本。
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两个生活中的案例。
假设你花 50 元买了电影票,去看一场电影,看了半小时后,感觉这部电影实在是无聊透顶。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还是因为已经花了 50 元,怕白花了,一直坚持看到电影结束?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 50 元。这 50 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假设你去自助餐厅吃饭,每位 180 元,你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吃,还是因为自己已经花了180 元,要多吃,甚至吃撑?否则就感觉自己亏了?这 180 元也是沉没成本,不管你吃多少,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对未来的决策形成掣肘和制约。
交易中,更是如此,沉没成本对交易决策影响巨大。
比如,大家可能都经历过,在买入一只个股后,这只个股走势不及预期,甚至你自己也认为买错了。但是由于个股下跌了被套牢,你往往不愿意及时止损,哪怕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还是倾向于说服自己,继续持有这只股票,而非卖掉股票换一只更有上涨潜力的股票,甚至还常发生补仓行为。前期股票投入成本即为沉没成本。很显然,浮亏这个沉没成本,影响到了对未来的决策。你眼睛看的是过去,过去已经亏了的钱,对你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这样说,那些愿意长期持有亏损股等着回本的人,那些对于“止损”内心充满抵抗的人,都是受了“沉没成本”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是有一只个股在你买入后走势不佳,你应该立足于交易本身,这只个股是不是符合你持有的条件,而不是考虑亏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符合条件就继续持有,否则就及时止损退出,换到新的交易机会里面。
忘掉沉没成本,是一个交易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摩擦成本
如果能理解“交易就是试错”这个概念,很多成本其实很容易接受,我就是拿着这部分钱去试错的,既然错了,那么就赶紧结束交易,认错出局,承担小的止损成本。在某些时候,我们会“试错”多次,产生反复摩擦,这就是“摩擦成本”。
所谓摩擦成本,就是在磨合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从交易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在买入的时候,因为时机选择问题,产生的一些进出错误的小成本。因为我们做交易,讲究的是不预设立场,跟随市场,那么,当市场产生一些信号反复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摩擦,比如,刚刚出现一个买点信号,你据此买入,但随之就被市场否定,导致你被迫止损出局。
摩擦成本在选择买点的时候,非常常见,尤其是在震荡市。
在震荡市中,因为市场往往是折返运动,当出现一个买点后,我们买入,又可能马上反向运动,出现不利信号。就是因为我们对一些不利信号有快速反馈,才产生了摩擦成本。想避免摩擦成本,可以选择等待,在场外休息,这样没有了摩擦成本,但是你也无法买在趋势逆转的关键点。因此,你要这样理解,正是因为你接受摩擦,才回避了主要下跌,才有可能买在趋势逆转的关键点上。至于选择哪种做法,承担的成本不一样,要看自己的选择。
换句话说,摩擦成本会产生在市场反复或者反转的关键点上,之所以会产生摩擦,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让摩擦,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让摩擦,才不会有大的回撤。
摩擦成本,是回避主要下跌的成本之一。做交易,如果你不想承担大亏,还不想错过趋势性主升,摩擦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没有那种既能让你躲过下跌,又不错过所有上涨的体系,不可能的。
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摩擦成本”本身也是“沉没成本”的一种,要坦然接受。
四、机会成本
总想避免“摩擦成本”,随之而来的,就是“机会成本”。因为你不想被摩擦,就容易错过,就容易踏空。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解释是,当你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获得一种回报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获得其它回报的机会。
因为股价不是停顿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当我们无论是出手买入还是空仓等待,你都会承担成本,买入一只股,就失去了买入另外一只股票的机会,以及当你空仓等待,心仪的股却起飞了,这都会产生“机会成本”。
所以,在交易中,我们出手,就有成本,买错了产生摩擦成本、止损成本等,买对了可能没买的涨得更好,产生机会成本。我们不出手,依然也有成本,会产生大量的机会成本。
到这里,很多人会迷惑,买与不买,卖与不卖,原来都会产生成本,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这就是心理抵抗产生的根源,这就是内心冲突的根源。
买了怕错(怕下跌),不买也怕错(怕错过)。卖了也怕错(怕卖飞),不卖也怕错(怕下跌)。
你看,为何很多人做不好交易?就是因为很多人纠结于其中,无法自拔,总是在里面走不出来,总是活在后悔和懊恼之中。
从这一点来讲,其实,做好交易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内心冲突,只有内心能把一些事情想明白,不纠结,才能更好地贯彻体系,才能提高执行力。很多人执行力不够,其实就是内心冲突太强,导致左右矛盾。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理解交易成本是第一步。
你要理解,交易中所有的成本,你终究会承担一个,不在这头,就在那头。无论你采取任何交易策略,只要你买入,就有成本(止损成本),只要你卖出,也会有成本(卖飞的机会成本),甚至你不买,也产生了成本(踏空的机会成本)。所以,不要有躲过每一个成本的想法,这是不现实的。总是“躲过成本”这种想法,对于交易是巨大的掣肘。反而,内心如果能理解并坦然接受成本,你看待市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你会构建一个淡然平静的心态,内心毫无抵抗,这才是有利于交易的心态。
理解了成本,就很容易去接受一些损失或者错过。然后,让自己简单下来,不要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就是尊重事实(信号),专注于执行自己的体系,买入卖出都按照信号去交易。想法越简单,越容易成功。
只要你坚持执行信号,眼里只有信号,就不存在错过,不存在踏空卖飞。只有是不是按体系操作,如果都按体系操作,谈何踏空卖飞呢?到了买点,就买入,不到买点,上涨多少都和你没关系,不存在踏空;反之亦然,到了卖点,就卖出,卖出后无论涨跌,都和你无关,谈何卖飞?
所以,内心总是有怕错的想法,本质上还是没有体系使然,或者说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有强大的抵抗。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你能做到按体系操作,凡是你认为的所谓的“错过”的,都是你体系外的机会,超出了你的认知,那不是你该赚的钱。你只需要赚你体系内的钱就好了。
深入理解并坦然接受交易成本,是解决内心冲突的核心,而解决内心冲突,又是提高执行力的核心,而执行力又是确保体系能正常运转的核心。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从建立成本概念开始。
8.6 风险优先原则
马克·米勒维尼在《股票魔法师》里面讲道:“用风险优先的方式看待每一笔交易”,这里提到了“风险优先原则”,简单理解,就是交易的时候,优先考虑风险。
优先考虑风险,我个人理解,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把风险想在前面
《孙子兵法》里面讲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败而后求胜。”大致的意思是,善战者胜于未战之前,胜于充分的准备,胜于对敌我双方的估量等等。
交易亦如此。
交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胜于交易之前,尤其是风险管理。虽然风险无法完全根除,但是,我们在交易之前,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去降低风险。这些手段包括:制定交易计划、仓位分配、选择优质股、选择低风险时机、设置止损等等。当我们准备充分,计划的当,执行力一流,风险都是可控的,盈利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制定交易计划:制定交易计划,可以让我们的行为更加规律可复制,让我们的交易有据可依。如果没有交易计划,很显然,就很容易情绪化的被市场带着走,产生很多临时起意的交易,而这种情绪化无计划地交易,往往是亏损的根源。
仓位分配:采取适度的仓位分配原则,也可以规避一些风险,比如,我们可以适度分仓到 4-5 只个股,分散到
3-4 个板块中,这样,当个股或者板块突发一些事件的时候,就可以防止全军覆没的极端情况。
选择优质股:选股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选择一些基本面更好的逻辑强大的优质股,让自己尽可能在高景气和高增长方向,因为长期看,业绩是股价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要坚决回避一些垃圾股、纯粹的概念炒作股等等。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会让我们总是在一个“长期向上”的范围内。在上升的电梯中做交易,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时机选择:再好的股再强的逻辑,也要耐心等待概率有利的位置入场。利弗莫尔就曾经讲过:“等待,直到出现所有的信息都对你有利,一定要有耐心。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场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的,总能赚到钱。”如果我们总是能等到有胜算的位置入场,盈利的概率会大大提高,而风险都是可控的。
设置止损:我们教程里面不止一次讲过,买入前,就要设置好止损位,如果市场走势不及预期,你要做的,不是思考,而是执行你的止损位,立即退出交易。能不能内心毫无抵抗地做好止损,是成功交易者的第一个门槛。
以上几个行为,都是“把风险想在前面”的手段,我们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交易前就考虑到各种风险,所谓
“胜兵先胜”。
2、遇到风险或“疑似”风险,第一时间反应和应对
尽管我们把各种风险想在交易之前,通过体系分散风险,控制高危行为,但是,基于市场不确定的本质,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黑天鹅。黑天鹅之所以称之为黑天鹅,就是因为事先无法预料。
只要你的交易生涯足够长,你会遇到非常多的黑天鹅(突发利空),有些是个股上的,比如业绩变脸,有些是行业上的,比如政策因素,有些是宏观的,比如地缘政治等等。黑天鹅无法预料,只能应对。
当出现突发利空的时候,我们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应对,及时切断交易,退出观望。这就是风险优先的原则。
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风险,而不是心存侥幸的观望,要及时切断交易,哪怕是我们错了,总有机会再回来,但是,万一这个黑天鹅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影响,你的心存侥幸就会将一个原本可控的风险,变成一个巨大的亏损。
在出现突发风险的时候,风险优先的原则,会让我们把“规避风险”作为优先级的前列。很多人为何会大亏?就是因为出现风险了,被动地做起了鸵鸟,把头塞进沙子,不管不问,关闭账户,以为不看就没事了,这是大亏的根源。很多人都是这样成为被动的长线投资者的,本来是想做交易,结果做成了长线。
切记,任何一个大亏,都是从小亏开始的,都是因为不知道在情况刚刚出现不利的时候截断交易导致的。只要采用风险优先的原则,能做到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利空,一般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伤害。
华尔街最成功的交易员之一马丁·舒华兹曾经讲过:“我在海军陆战队所受培训对交易有巨大帮助。在海军陆战队,他们教导我,在我受到攻击的时候,永远不要坐着等死,不要不作为,要么前进,要么后撤。如果你被人暴打,不要坐着等着挨揍,即使是打不过,撤退逃跑也是进攻的一种形式,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不吃眼前亏,保存实力以待卷土重来,交易同样也是如此,交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存足够的实力,等待反扑时机。”
利弗莫尔曾经讲过:“假如我正沿着铁轨向前走,一列火车以 60 英里的时速向我冲来,我就会跳开轨道让火车过去,而不会愚蠢地站在那里不动。等它过去了,只要我愿意,什么时候再回到轨道上都行。”
可见,很多成功的交易员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当出现风险的时候,都能快速反应,第一时间退出交易,而不是待在那里不动,傻傻再去分析情况,再去权衡利弊,以至于错失最佳的离场时机,这就是风险优先的原则。
“风险优先”原则,深层次讲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关键不是“风险”二字,而是“优先”二字。这决定了我们在遇到风险的时候,你的思维里面,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先“跑”,还是“等”。面对风险,是“跑”还是“等”,长期看来,对交易绩效影响会非常大。总是能快速“跑”的人,也许会错失一些机会,但是难有大的回撤,而总是“等”的人,早晚会遇到一些大亏,会导致一些刻骨铭心的伤害。
哪种思维模式对积累复利更有利,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做好交易来讲,我有一个经验,买的时候,要“慢”一点,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要等有概率优势的时机,要等相对“确定”的环境和条件,而卖出的时候,一定要“快”,不要再等所有条件都具备,而是有“疑似”风险信号,就要立即做出反应,考虑退出交易,这就是“风险优先”的原则。
这样,买“确定”,卖“疑似”,就可以提高交易胜率,同时快速应对风险。
9 自我控制知行合一
再好的体系,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于是就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可见,一个有效的体系,最终要靠“执行力”来保证,否则,你的策略再完美,计划制定得再周全,行动跟不上,也是没用的。
我曾经在交易思维模式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在交易里面你为何会痛苦》,很多人认为交易里面的痛苦是亏钱导致的,其实不然。亏钱只是表象。交易里面的痛苦,深层次讲,有两个原因:
痛苦的第一个原因,是你不知道怎么做。换句话说,你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方法或规则,你总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今天做价值投资,明天做趋势投资,今天感觉应该止损,明天感觉不必止损,左右摇摆。你没有建立一个可以让你稳健盈利的体系,没有一个可以坚守的原则。
我们前面讲的八章内容,全部是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属于建立体系(规则)方面,让我们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方法,都是属于“知”的层面。但是,知道了,只能解决你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一个痛苦,并非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行动能不能跟上,如果执行力不够,你就会遇到第二个痛苦。
所以,当你知道了但做不到的时候,第二个痛苦就出现了。有了体系和规则,你知道怎么做,也知道赚钱的方法,但是你做不到,因为知和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如果没有足够的“执行力”作保证,经常失去纪律性,会导致一个完美的体系,也无法运行。有体系不执行,那就是没有体系,你还是在随意的情绪化交易层次。这是导致痛苦的第二个原因。
很多人都卡在这里,有了交易系统和方法,却不能够果断的执行。
这两点,才是交易让你感觉痛苦的深层次根源,而不是因为亏钱。这两点解决不掉,当亏钱的时候,你会非常迷茫,你对未来会有恐惧,这种迷茫和恐惧会让你感觉到痛苦挣扎。如果这两点都解决了,亏钱你也不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你知道亏钱是暂时的,你知道怎么再赚回来,你是有信心的,你也能明白,很多亏损都是体系内的成本,无法避免,要坦然接受。
很多人在第一个问题上,蹉跎一辈子,找不到一个“一致性”的方法,左右摇摆,风格漂移;另外一部分人,找到了方法,但是用了一辈子,没有学会知行合一。
所以,当你学完前面八章内容,能够真正理解,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你就“知道”了,剩下的就要在第二个问题做长期修炼,努力“做到”。
当你“知道”了,又能“做到”,即知行合一,赚钱就会水到渠成。
“知行合一”,对于一个交易者来说,是追求地最高层次,是一种修炼。知和行之间互为依托,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你的执行力能跟上,能做到内心毫无抵抗地落实认知层面的东西,执行力就会不断反哺认知,促进认知提升。这样,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交易里面的“执行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我们在思维层面和行动层面的刻意训练。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一定让自己简单
很多时候,我们的策略和规则不能够得到执行,就是因为自己想法太多。
在交易中,基于人性,我们的情绪随着盘面不断波动,涨的时候你会兴奋,跌的时候你会慌张,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有些时候你会用主观的思考去替代已经确立的规则,这就是导致规则无法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止损的好处,明白止损是可以控制风险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人为何还是无法执行止损呢?当价格在盘中击破你的止损点的时候,按照规则,你应该立即执行止损,规则就是规则,是我们事先制定好的。但是,这个时候,你的想法来了,你可能会想,这里止损了,万一股价反弹怎么办?要不要再观望一下?于是,一个很简单的规则,因为你的想法过多,导致无法执行。你的想法总是会在压力下跳出来破坏规则,使你产生内心抵抗和矛盾,导致无法执行。
总是破坏规则,那要规则有何用呢?那不就相当于你还是没有规则吗?你制定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情绪化交易,而你的情绪,又去破坏你的规则。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无法盈利,不是因为不知道(没有规则),而是因为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想法。
你看,制定规则很简单,但执行规则却如此的艰难,尤其是交易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会反复给你制造压力、诱惑、恐慌。大部分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都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抵抗,源自于内心不够纯粹。
所以,一定让自己简单。让自己简单,反而不简单。
所谓简单,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简单,而是从复杂到简单。制定规则的时候,要复杂,要想很多,要充分思考,而一旦规则制定了,你就要简单,简单到就剩两个字:执行!这也是为何我们讲制定规则(3L 体系)需要用前面整整八章,而讲执行,只需要这一章就够。因为到了这里,你的规则已经形成了,既然有了规则,执行的时候就是放弃任何想法,让自己内心纯粹的执行规则,依据信号而行。
退一步讲,如果你能完美地贯彻规则,执行力一流,还是赚不到钱,那就说明你制定的规则有问题,我们就要在回归到“知”的层面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重新修订规则,而不是在“行”的层面找问题,因为你已经能完美地做到了。
二、学会控制
交易里面,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市场。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你必须承认,市场你是无法控制的,市场的走向,就在那里,它有时候涨,有时候跌,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市场合拍。很多人之所以对抗市场,逆势而行,就是因为内心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市场,尽管你可能意识不到。就像是杰克斯瓦格曾经在书上讲过一句话一样:“你在奋斗,挣扎,强迫自己做一项交易时,你是错误的,是不协调的。最好的交易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所以,执行力的核心,不是去试图控制市场,而是四个字: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包括控制欲望、控制情绪、控制交易范围、控制买卖点、控制仓位、控制风险、控制不受噪音干扰等。这些都是我们能控制的,都属于自己行为的范畴。这几个控制,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是自己心理层面的控制,其它几个方面,其实都已经在我们的规则里面了,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执行规则,就行了。
心理的控制,是比较难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则可供执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习惯的养成来培养。很多心理的控制,来自生活中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是自律。比如,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自制力,包括坚持运动,坚持阅读,控制饮食、控制不良嗜好、控制冲动、控制欲望等。当我们在生活中自制力得到强化后,执行力就会提升,不会轻易被诱惑,这些都会带到我们交易中。
总之,在交易中,我们要让自己站在主导的地位,自己是指挥者,而不是让自己站在被动应付的位置。总是被动应对,其实很难做好交易。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优秀的交易者是良好习惯的产物,包括交易习惯,以及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一个在生活中没有自制力的人,生活糜烂的人,不可能在交易中取得多么瞩目的成就的。
当你是新手时,更容易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很多习惯一旦养成,会终身受益。这些良好的习惯包括:
1、坚持复盘
2、坚持写交易日志
3、坚持每天制定交易计划
4、坚持按规则交易,不要做任何一笔规则外的交易
5、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不要找借口
6、坚持分析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7、不要听任何人的建议,保持独立思考
8、时刻谦虚谨慎
9、永远不要说“不可能”
10、坚持阅读
11、坚持运动
前面九条,都是交易中的习惯养成,这些其实都在我们前八章内容里面,最后两条,好像是和交易无关,其实不然。
坚持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是执行力的表现,而阅读又是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对于知和行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身边有不少投资和交易都做得不错的朋友,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阅读。我相信这不是偶然。
在投资这条路上,阅读可以看作是对信息的吸收,除了可以拓宽知识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有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多了,自然思维层面也更容易找到方向,这个对于做好投资和交易,至关重要。
巴菲特在给女儿的七条人生建议中,第一条就是“终身阅读”,第二条就是“终身运动”。
因为我自己是坚持阅读和运动的,请你相信,运动和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运动除了能让身体健康外,更重要的是磨炼意志,养成坚强和不轻易放弃的性格,而阅读汲取知识武装精神,只要阅读量上去了,知识面宽了,认知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很多大道理,自然就能明白了。当你身体强健,精神和意志力坚韧不拔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这些,最终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体现在你的交易里面。
以上就是在提高“执行力”上给大家的建议,还是那句话,执行力,就是所有“0”前面的那个“1”,执行力跟不上,一切归零。这也是我们为何将“执行力”作为整个体系的最后一节的原因。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哪怕是通过努力也是做不到,换个角度理解,知和行是一体的,很多“行”跟不上,本质还是认知层面和思想境界未到,所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你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定层次,认知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执行力才会得到提高。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许根本不存在什么知行不一,之所以知行不一,不是做不到,本质上可能是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知道。
做不到的认知,本质都是伪认知。
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们每个交易者在知和行层面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系列完)
- 作者:deserce
- 链接:https://notion.deserce.top/article/cf9c1ea6-a73e-4d59-a918-5ff57622223f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