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URL
💡
核心:买点买,卖点卖

1. 交易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英文 First Principle,是个计算物理专业名词,广义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指的是一切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第一性原理就是从头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常量,就可以得到体系基态的基本性质的原理。
两千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对于第一性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埃隆马斯克关于第一性原理,曾经讲过:“我相信有一种很好的思考架构,就是第一性原理,我们能够真正地去思考一些基础的真理,并且从中去论证,而不是类推。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类推地思考问题,也就是模仿别人做的事情并加以微幅更改。但当你想要做一些新的东西时,必须要运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
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性原理是事物的源头,我们要打破一切知识的藩篱,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在不参照经验或其它参数的情况下,从物质/世界的最本源出发思考事物/系统。
notion image
总的来说,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式下,解决任何事物,首先要找到事物的第一性,然后再从本源出发,逐步论证。这样就绕过了复杂的衍生参数,使事物简单化,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成功率。
那么,价格变化的第一性,是什么?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个推理。
首先,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
一定要理解一点,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无论股价因为什么原因上涨,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买入的人需要出高价才能买入。反之亦然,股价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下跌,都是因为在当前价格上卖出的人多买入的人少,卖出的人需要出低价才能卖出。
股票和所有的商品都是一样的,都有商品属性。在某一个价格位置上,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卖出,则供应量稀少,如果同时买的人多,自然就需要出高价才能买到,价格就上去了。至于你买的原因是因为价值、指标、低估、还是成长性等,亦或是一个事件驱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供不应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上涨。反之亦然,下跌的时候也是如此,下跌的原因是供过于求。
不必关注股价涨跌的原因,只关注结果就行了,这个结果,就是供需格局变化。其次,持续的供需不平衡,产生趋势。
向上趋势的产生,是因为持续地供不应求。原因很多,可能是市场资金量太多,可能是经济增长,
可能是因为在牛市,也可能是基本面上的向好(比如业绩超预期,低估或成长)。反之亦然,下跌趋势的形成,亦是如此。总之,持续的供需不平衡,产生了趋势,直至出现一种力量打破这种不平衡,趋势也会因此改变。
这就是价格变化的第一性,也是交易的第一性。其他任何衍生的指标,其实都将分析过程复杂化了,我们应该回归本源去思考问题。
从交易层面来讲,微小的波动(短期供需格局变化导致的)每天都有,基于我们精力有限,这些都去把握是不可能的。那么,能让我赚钱的波动,就是相对较长周期的供需格局变化,也就是“趋势”。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哪怕你做的是长期价值投资,也许你不屑于技术分析,但是,价值股能让你赚钱的时刻,也是在趋势向上的时候。股票有行情,能让你赚钱,都会以一种形式表现,就是 “趋势”。如果趋势下降,再好的价值股,你也会亏钱。
所以,投资和交易最终的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趋势”。你完全可以让自己简单下来,从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就是只做趋势股。
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坚持趋势,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中大趋势行情。同理,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坚持趋势,你也不会在任何一只个股中深套或大亏。
所以,只需要在你的策略中容易一个条件,再好的股,再强的逻辑,等趋势确认,就行了。趋势是逻辑的结果,有逻辑不一定有向上趋势。
这就是交易中的第一性:供需格局,以及供需格局变化导致的结果——“趋势”。

2. 交易的第一目标是生存

很多人来到市场,从来没有想过“生存”问题,满眼里都是赚大钱、抓大牛股。然而,市场终究会教育你,让你明白,“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活下去”才是。   市场上有太多天赋很高技术很好的交易者,最终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你看赚钱的时候很风光,然而遇到一次意外,导致折戟沉沙,无法翻身。这种例子大家应该都能列举出很多。   可以这样说,进入交易的世界,“意外”总是伴随着我们,你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市场更不可能总是按我们的想法走,你终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变化以及重大挫折(比如 2020 年美股数次熔断,原油期货跌到负值等,都是超出现有认知范围的)。而最终的长期赢家,你会发现,从来不是那种追求暴利的人,而是谨小慎微将风控放在首位的人。   所以,一定要树立一个重要的思维,交易的第一目标是生存。   当你有了这个思维之后,在不确定性中,在一些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活下去”。你会下意识的去保护自己。这个原则,也叫做“风险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出现风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规避风险,而不是侥幸死扛。   在交易中,我们唯一真正能控制的只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无非是这几个:坚决止损、仓位控制、避免逆势交易等(3L 交易体系里面有详细讲解)。尤其是止损,可谓是生存的第一法则。   不可否认,无论你技术再好,基本面分析再无懈可击,但我们终究有错的时候。这个错误可能是市场的突然变化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自己情绪化的知行不一导致的。而错误,其实是市场给你的反馈,给你的信号,如何面对错误,就区分了交易者的层次。有的人会迅速纠错,控制风险,有的人认为自己没错,而是市场错了,逆势死扛。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如果我错了,我会知道我亏多少钱。我现在所有的持仓,在没有突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我知道我的极限亏损幅度在哪里。   什么意思呢?一笔交易,我在买入之前,我能赚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是我能亏多少钱,是事先界定好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在买入前就确定退出(止损)价格,这个非常重要。这样,你就会知道,如果你错了,最多能亏多少。注意,是买入前制定,不是盘中制定。买入前没有仓位,是最清醒的,盘中要做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执行。否则,你在盘中会犹豫不决,导致止损失败。   换句话说,事先界定的退出价格,是你的成本。你愿意承担这个成本,去捕捉一波趋势,或者一个波段。     举个例子,你准备 10 元买入一只个股,买入前,你要想好,如果市场走势和你预期相悖,你在哪个价位退出? 比如你准备 9.5 元退出,你每股承担的成本就是 0.5 元。这样,你的风险就是已知的、可控的。我们只承担这个已知的风险。   市场会用一个价格证明你错了,这个 9.5 元,就是市场证明你错了的价格。如果市场证明你错了,你没必要去死扛,而是立即退出等下一次机会。如果你总是这样做,不会有大亏,抓一波趋势就会覆盖成本,概率会给你长期稳定的回报。   这就是“风险优先”的原则,坚持这样做,你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当然,有人会说,我止损了万一后面又涨起来怎么办?是的,会有这种情况,并且这种情况会非常多,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止损的原因。这就是市场给你的陷阱,鼓励你不执行止损。终究有一天,你会有一次没有涨起来的(百分之百会遇到),你会越陷越深,导致大亏。这就是我上面讲的,一次大亏,足以让你伤筋动骨,甚至很难翻身。   在“风险优先”的原则下,首要考虑的是控制风险,而不是考虑“卖错了怎么办”。“风险优先”的原则能让你吧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动的控制风险,而不是任由市场波动。   一位交易大师曾经讲过:   “我认为优秀的交易者还必须是一位悲观主义者,至少应该悲观地看待每一笔单独的交易。过于乐观会变成一厢情愿,这对交易者来说没有一点好处。我所关注的,而且我认为每位交易者都必须关注的是——风险。”   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交易的第一目标是生存”的信念和思维模式,这会让你时刻用“风险优先”的原则看待每一笔交易。   《海龟交易法则》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就是“生存”在交易中的重要性:   “一个期望值为正的系统或方法,早晚会带你带来财富,有时候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大财富,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必须留在游戏中。”

3. 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或者说空杯思维,是交易里面第一重要的心态和思维模式。   “空杯”,是认识市场的第一个门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门槛。很多人在市场一辈子也无法走进稳定盈利的大门,就是在进入市场的第一个门槛就错了。思维模式一旦错了,越努力,反而偏离方向越远。正确的思维模式,远比方法重要很多。   何为“空杯心态”?   从字面意思理解,“空杯”就是一个没有装任何东西的杯子。“空”是无物,可以虚杯以待,接受任何东西。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从某种意义上讲,“空”是客观地接受当下,“空”是完成,“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等待,“空”是更广阔的拥有。   单一个“空”字,即是交易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在交易中,当我们用“空杯心态”面对市场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一个空的杯子,空无一物,可以接受任何东西,市场倒给我们水,就是水,市场倒给我们酒,就是酒,而不是我们装着水去看市场,我们看到的都是水。   换句话说,当你有了“空杯心态”后,你可以接受市场的所有可能性。你不再会固执己见地认为,你持有的股“一定”会涨,你也不再会为自己的股预设上涨目标,你不再先入为主,你接受的,都是市场给你的客观的变化。   脱离市场单纯地讲“空杯”,可能比较抽象,如果你没有几年的交易经历,你很难理解我讲的这个思维模式。   在市场中,一切信息,都会体现在走势上,K 线是一切信息的出口和最终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论是利好利空,都会反应在走势中,如果我们的心是杯子,能时刻保持“空杯”,就可以客观的接受和反应“走势”这个事实。   换个角度理解,无论任何信息(消息),信息本身都不重要。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一个利好消息,有时候是利好,可以刺激股价大幅上涨,而有时候恰恰相反,可以被市场反应为“利好出尽是利空”,利好反而会导致大跌。反之亦然,利空有时候就是利空,有时候利空则变成了“利空出尽是利好”。然而,当你建立了“空杯心态”,所有的信息(无论利好还是利空)都不再重要,我们不必关注信息本身,而是关注市场的反应。利好还是利空,统统都会反应到走势中,让市场自己告 诉你答案,你就脱离了主观的偏见,转为以客观的市场反应(事实)为依据做交易。这就是交易世界里面非常经典的一个理论:K 线会融合一切信息。   “空杯心态”就是不预设立场。然而,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已经“立场先行”。   举个例子,但很多人看信息,看研报,都是一个目的,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持有或看好一只个股的时候,会到处去搜寻一些利好的信息,用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不断自我强化,而对于一些不好的消息,往往选择漠视。其实,在看研报之前,你已经有了立场,你的心是“满杯”的,不是“空杯”。   这很容易导致吃大亏,尤其是在下降趋势中,会拼命地找利好,说服自己,而不尊重事实(下降趋势),从而越陷越深。这是一个心理陷阱。   如果你建立了“空杯思维”,对于信息的处理,就会有“全然开放”的心态,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接受,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中立和客观的结论,而不是因为有了立场(有了仓位),只看符合立场的信息,你的被子里装满了水,你看到的都是水。   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大部分人有意无意的会陷入这种心理陷阱。   如果我们能时刻用“空杯思维”处理信息,将信息(逻辑)和走势结合起来,所有的信息都是为走势服务的,你也可以认为走势是逻辑的结果。只要没有形成向上趋势(这是事实),再好的信息和逻辑(这是你内心的想法),都是浮云,不都不要相信。如果真的好,会通过趋势去证明的。   “空杯心态”也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我们有时候做不好交易,往往是因为想法太多,比如在过去的一笔失败的交易中迟迟走不出来,形成了心理阴影,再比如,你总是担心未来,担心明天下跌怎么办。无论是被过去影响,还是担心未来,都是恐惧心理的表现。带着恐慌做交易,你的内心看到的都是让你恐惧的信息,你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有了机会也不敢去把握,或者说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你丢掉筹码。   这都是没有“尊重当下”的表现,你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活在自己虚构的幻想中,其实过去的交易已经结束了,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和下一笔交易没有任何关系,你要做的,是清空杯子,放空思维,才能接受当下。同理,未来的事情,根本还没有发生,担心未来更是自己吓自己,你不知不觉地自己预设了立场。
如果你建立了“空杯心态”,这些都不是任何问题。你将非常轻松地接受当下,并且只尊重当下,把交易建立在当下发生的事实上,而不是过去的逻辑,也不是自己对未发生事情的过度期望,对当下市场的信号快速反应,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都不会有任何心理抵抗。这种轻松、客观、立即反应的状态,才是做好交易的最佳状态,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空杯思维”之上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种思维模式,我曾经写过一个案例:   昨天是艳阳高照,你自然不必打伞,结果今天突然下雨了,你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昨天,你应该做的就是,撑开雨伞,或者穿上雨衣,亦或者是找地方躲雨。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昨天的艳阳高照,你就会被淋成落汤鸡。你没有尊重今天下雨这个“事实”。   同理,今天雨正在下的时候,突然停了,你自然要尊重“雨停了”这个事实,把雨伞或者雨衣收起来,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如果不下雨了你还穿着雨衣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别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   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十分明白,然而到了市场中,就迷惑了。   明明市场今天的走势已经变了,很多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昨天,还是用昨天的逻辑和观点,验证今天的走势,不知不觉中,做了市场的落汤鸡。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核心原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用动态的思维去接受和反应变化,要客观反应市场最新的“事实”,这才是交易中最应该做的事情。   这当然不是说,建立了“空杯心态”,就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很正常,也很必要,关键的问题是,当我们自己的观点和市场冲突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观点,尊重市场。   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你会发现,你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偏见错过每一个大幅上涨的行情,再也不会有某只个股的巨大回撤(突发的系统性风险除外),很难出现大亏,因为随时跟随盘面变化,在风险刚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你就应对了。   所以,有利于交易的思维模式,就是不主观,不先入为主,没有自己的预测,做到无我,做到跟随,做到快速反应。对于交易来讲,“空杯思维”才是正确的思维模式。
“空杯”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思维,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空,并非是失去,反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因为,它不是毫无主见地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的消极无为,这里面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谢”的从容,更有着“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旷达,中流容与,前瞻后顾,每一次倒空,都是接纳的开始,每一次的接纳,都是更丰盈的充实。   “空”,是一种清零思维。人生的幸福与否,甚至是否能走向成功,其实都源自于心态。一个容易满足和活在当下的心态,更能让自己快乐。而那种对过往念念不忘、对未来忧心忡忡、攀比、悔恨,会吞噬掉一个人的快乐和成长的力量。   所以,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时刻,你当下拥有的,当下遇到的,就是最好的安排。建立“空杯心态”,专注当下,不仅仅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一个交易者成功与否的根本。

4. 跟随思维

跟随思维,是建立在“空杯心态”之上的。   刚刚进入市场的新手(包括我们曾经的自己),往往都会不知不觉地去预测市场,总是想知道市场或者个股明天是涨是跌,甚至很多在市场多年的老手,也是在“预测”思维中无法自拔。可以这样说, “预测”或者“猜测”是人类固有的思维,当我们带着“希望”或“恐惧”看市场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预设了一个目标,下意识地就“预测”了未来。   然而,一个悲哀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人能预测到未来,没有人能知道某只股票明天是上涨还是下跌。   市场走势是万千变量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多一个或者少一个变量,都不会是当前的走势。我们无论用任何方法,哪怕是通过高速计算机进行复杂的运算,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试想,当一只个股走势强劲的时候,在庞大的交易人群中,突然有一个人,因为急需用钱需要卖出,那么,就改变了股价的走势。我们怎么可能预测到有这么一个人突然因故要卖出呢?   所以,所有的预测都是不可靠的。如果将你的交易建立在“预测”之上,还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导致自己去对抗市场,酿成大亏。举个例子,一只个股基本面很好,业绩也很好,目前 30元,你预测会涨到50 元,于是你坚定持股,希望能到 50 元卖出。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的利空或者大势不好,这只个股不涨反跌,跌到 20 元,那你认为更加便宜了,内心更加抗拒卖出,这样就导致了逆势对抗市场,终究有一天,真相大白,你发现这只股基本面已经变了。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都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当一只个股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下跌(我的意思是有些超出正常的波动范围),可能会让我们产生两种假设:   1、它被错杀了; 2、它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利空。   为何说是“假设”,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
这两种假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是假设 1,它被错杀了,你内心就倾向于持股,或者死扛,因为你之前预测了市场,预设了立场,在立场先行的情况下,你就会认为是市场错了,你自己是对的,这是最容易导致大亏的。这是“预测思维”的体现。   如果你是假设 2,它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利空,这个时候你会认为市场已经提前反应了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很容易就能脱手,不会有大亏。这就是“跟随思维”的体现,你第一时间已经反应了股价走势的变化。   那么,说到底,我们交易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呢?交易的依据,应该是建立在事实之上。那么,上面的案例,当下的事实是什么呢?就是“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下跌”。我们就要跟随这个事实。   所以,当一只个股下跌的时候,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是:“当前的事实是什么”,而不是去假设。如果你假设“它被错杀了”,就已经为自己的大亏埋下了伏笔。当然,很多人过不去这个心理关,原因是确实存在“错杀”的情况,有很多时候会跌了又起来,市场会鼓励你去想“它被错杀了”。这个怎么破?其实利弗莫尔早就讲过了,当火车来的时候,我先跳下铁轨,等火车过去了,我总可以再回来。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让自己简单,永远让自己的交易依据“事实”,而不是“假设”,你就已经超越了市场中 80%的大众。依据“事实”,就是跟随思维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喜欢不知不觉的去“预测”市场的下一步走势,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想赚钱,必须知道股票下一步怎么走。我上面分析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必知道股价下一步怎么走。是不是赚钱,和知道“明天怎么走”没有任何关系。   怎么理解呢?   我们只需要跟随趋势,在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下单,也就是说,你下单的那一瞬间,可以证明需求强劲,供应不足。“需求强劲,供应不足”就是上升趋势保持的要素。如果明天跌了,分析是合理的波动还是破坏趋势的波动,如果趋势破坏了或者供需格局逆转了,说明你的入场点错了,我们要及时认错,止损退出。如果对了,就做对了一大波趋势,赚到了趋势的钱。这就是交易的核心原理: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这些小的止损成本,你可以看作是我们钓鱼的鱼饵,没有鱼饵,怎么钓鱼呢?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好多鱼饵,才能钓到一条大鱼(反复试错),有时候你可能一下就能钓到大鱼。而鱼是不是上钩,以及是不是脱钩,其实在你甩杆的那一瞬间,你是无法知道的。   绕过来这个弯,别总是想着去“预测”市场,而是去跟随和应对,会豁然开朗。   跟随思维,本质是一种右侧思维。所谓右侧思维,就是我们要等信号出来,而不是“提前潜伏”,所谓的“提前潜伏”,都是预测,甚至是臆测。   所以,想做好交易,一定要摈弃“预测”的冲动,而是建立“跟随思维”,客观的反应事实,跟随事实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核心。   总结一下“跟随思维”的要点:   1、不预设立场,只客观的反应和跟随市场事实,只有市场发生的“客观事实”,才是你的操作依据,而不是你自己的期望。   2、不主观预测市场(或板块和个股)走势,不猜顶,不猜底,只根据量价行为去衡量供需格局力量,让自己站在有利的一方。   3、赚钱不需要知道也无法知道“未来会怎么走”,我们只需要跟随趋势,顺势而为。   4、看见信号立即行动,没有信号不要猜测。无论是买还是卖,都让市场告诉你,而不是自己的情绪。市场会告诉你,哪个位置是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可以进入交易,市场也会告诉你,你在哪里要果断的退出交易。

5. 概率思维

交易里的概率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你要理解和接受,每一笔交易,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都有可能带给你盈利,也有可能带给你亏损。   优秀的交易者根据概率思考,把交易定义为概率游戏。他们对任何交易结果的情感反应,是有一致性的,无论盈亏,都认为是一笔很平常的交易。在这种心态下,会坦然接受“市场中存在所有可能性”的事实,会坦然接受(放手)亏损的交易,从而能更加真实的反应市场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概率思维。   一、交易中没有确定性   市场最终的走势,是多种变量综合的结果,少一个或者多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最终结果造成改变。索罗斯曾经讲过,“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市场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每个即时信息和走势,都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而每个行为,又反过来影响走势。所以,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的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投资行为以及和与之相关的体系,都是在追求概率。基本面投资,是通过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竞争优势等,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框架下追求高概率,注意,是追求高概率,不是追求确定性,因为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也会有遇到衰退、经济周期、竞争格局变化乃至财务造假等影响,即便是没有这些利空影响,也有可能受到突发黑天鹅的影响。只能说在你分析的时候,各项指标都对你有利,提升了股价长期向上的概率。技术分析以及趋势投资等,同样也是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追求高概率,比如在成交量放大股价突破某条均线的时候,向上的概率较大,所以,这仍旧不是追求确定性。   综上所述,从概率角度来看,无论基本面投资、技术分析、趋势跟随、量化投资等,乃至其他任何投资派别,本质上都没有区别,都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规则,去追求高概率。大家都在同一个赌场内,但是所在的牌桌不同而已。你玩的是 21 点,你就用 21 点的法则,你玩的是德州扑克, 那就用德州扑克的方法,把 21 点和德州扑克放在一起,哪个更好更能赚钱,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比性。而至于那些没有体系的投资者,不属于任何牌桌,充其量只是在抽彩票而已。   因为所有交易的结果都不确定,所以每一笔交易都像赌博一样,即使交易者可能利用同一套已知的变量看出自己在每笔交易中的优势,但每一笔交易在统计上,还是与下一笔交易、上一笔交易或未来任何交易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建立概率思维,会是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长期做价值投资,有的个股能走出来,从小变大,成为巨擘(比如贵州茅台),也有的个股走不出来,甚至黯然退场(比如乐视网)。突破的个股,你会找到成功的案例,也同样可以找到突破失败的案例。抄底(底部反转)的时候也是如此,有抄底失败的案例,同样也能找到大把成功的案例。没有概率思维的人,你说有的股会长期成长数倍,他会找退市的反驳你,你说买突破,他会找突破失败的案例反驳你,你说抄底不好,他同样可以找到抄底成功的案例否定你。     这是交易里面最容易让人迷惑的地方,也是让很多人过不去的槛,你会有种错觉,有没有原则和标准都一样,没有标准也能偶尔赚到钱,有了标准一样亏钱。   所以,只有建立了概率思维,你才会内心毫无抵抗地接受“市场中没有确定性”这个事实。那些动辄就讲“确定会上涨”、“确定会到  X  元”的人,都是思维模式有缺陷的人,都是没有理解市场本质的人,终有一天会因为这个认知缺陷吃大亏。   二、交易不需要每一笔都对     无论你采用什么策略,你每次下单,就会面对两个结果,对或错。我们无法控制每一笔交易的结果,下单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笔交易会赚钱还是亏钱。不要说什么“确定”会涨,没用的,市场走势不是你能左右的,如前文所述,这种“确定会怎样”想法除了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先入为主立场先行)外,没有一点好处。   不知道这笔交易的盈亏,怎么赚钱?     我们无法知道这笔交易下单后是涨是跌,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亏损,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这笔交易愿意付出多少成本。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错的时候,及时止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这个小的止损可以看作是我们的试错成本,是我们在交易里面唯一可以控制的。而在对的时候,我们就上了趋势的快车,或者踏准一个波段的起点,然后有风使尽,让利润最大化。这就是“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如此便是交易的本质。   如果我们能做到小亏大赚,即便是在 50%的胜率下,长期看来,依然能取得不菲的收益。这就是大部分成功交易者的路径。     著名的交易大师塞柯塔曾经在做一笔交易时连续亏损 5 次,都被迫按体系小亏止损退出,后面终于抓到了一笔可观的趋势,塞柯塔总结道,正是这笔交易,让我跨入伟大交易员的行列。   这就是“概率思维”在交易中的体现。     如果你建立了“概率思维”,你就会具备全然开放的心态,可以接受所有可能性,你不会纠结于某一笔交易的盈亏。每一笔交易,你都会告诉自己,有对的概率,也有错的概率,有赚钱的概率,也有亏钱的概率。这样思考,当你不再追求每一笔都对的时候,你就可以在错的时候从容止损,内心毫无抵抗,而不是不断地找理由找逻辑说服自己死扛。可以这样说,优秀的交易者有一半是纠错。 很多人都希望在市场中,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信号,而事实上,这种可以得出确定性结论的时候,几乎没有。如果有这种“想得到确定的买卖信号”的思维,还是说明了没有理解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本质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是追求大概率,并且时时刻刻要对小概率的出现做好应对的准备。   市场不是非黑即白的,可以说大部分时候是混沌的,是灰色地带。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基本的概率思维,如果没有概率思维,是看不到真实的信号的,也无法在大概率的时候果断出手,在小概率出现的时候果断离场,果断坎仓止损。   如果做交易,不能做到果断,不能做到依据信号交易,那仍旧是停留在第一维的“情绪化交易”,涨跌全靠猜,怎么能长期盈利呢?但是,即便是脱离了第一维的情绪化交易,理解不了所有的信号都是概率,依然无法做好交易。   著名的交易心理大师马克道格拉斯曾经有一段话,作为本节的结尾:     你必须相信每一手牌的结果都不确定并无法预判。你不需要知道下一步的变化,因此对每一手牌、每一次轮盘的转动或者每一次掷骰子,都不会赋予情感上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意义。换句话说,你不能受不切实际的期望妨碍,不会期待下一步的变化,也没有投入自尊心,不必非对不可。

6. 复利思维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 90%的大众在市场中赚不到钱?为何大部分人躲不过“七亏二平一赚”的宿命?是因为大众选股能力差,还是不具备技术分析能力?
我认为都不是。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讲,虽然买到翻倍股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年买几个上涨 20%的个股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每个人一年下来,都会遇到非常多的 20%的波段,即便是不景气的熊市,一年也会给你不少这种机会,牛市更不要说。
从数学理论上讲,一年如果能做 4 个 20%的波段,就实现了翻倍。退一步,一年哪怕只抓一个 20%,多年的复利也是了不得的,巴菲特、彼得林奇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 20%多一点而已。
但是,为何大部分人还是亏钱呢?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无法控制回撤。我们赚到的钱,都会因为不控制回撤而亏回去。一些经历过牛熊轮回的老股民可能有切身体会,很多人在牛市赚了大钱,但是却守不住,在随后的熊市中又返还给市场。
所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控制回撤的重要性,总是在追求高收益,追求牛股,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大部分人不是赚不到钱,不是买不到上涨的股,而是涨了总是会亏回去,总是坐过山车,到手的利润经常性回吐,甚至亏了本金。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计算。
以 2020 年核心资产牛市为例。2019 年到 2020 年,可谓是核心资产的牛市。其实不必具备专业的选股或交易能力,只要是选中核心资产,翻倍并不难。随便举几个例子: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海天味业和立讯精密,都属于核心资产,在 2020 年涨幅都超过了 100%(如果算 2019 年涨幅更大,核心资产
牛市始于 2019 年,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只取 2020 年涨幅),类似于海天和立讯这种 2020 年翻倍的核心资产,遍地都是,抓住一个并不难。
然而,2021 年风云突变,涨了两年多的核心资产开始大幅调整,两只个股在 2021 年调整幅度(截至我写文章的 9 月 7 日)分别为 41%和 37%: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我们开始计算。如果你 2020 年年初买入这两只个股,持股不动,2020 年翻倍,2021 年回撤 40%,死拿的情况下,一个大概的收益率计算是:1×2×0.6=1.4,即 20%的收益率。
你看,这是你买到翻倍股后,但是不控制回撤,2020 年翻倍虽然很耀眼,但是 2021 年 40%的调整,让你的收益率仅剩下 20%。
这是大部分人的宿命。大部分人在牛市靠死拿赚的钱,都会用同样的方式亏回去。
然而,如果你能控制住回撤,假设你 2020 年收益率仅有 10%,2021 年再去实现 10%的收益,就是:1.1×1.1=1.21,即 21%的收益率。假设你 2020 年收益率实现 20%,2021 年再去实现 20%的收益,就是:1.2×1.2=1.44,即 44%的收益率。
你看,两个 10%的这种根本不起眼的复利收益,却大于翻倍后回撤 40%的复利。如果你稍微具备点专业能力,实现 20%的复利收益率,你将非常地优秀。这个简单的计算,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能控制住回撤,其实不必很耀眼的收益,长期都能实现巨大的财富增长。
如果我们能坚持 10%的回报 10 年,是 1.6 倍收益,20 年是 5.7 倍收益,30 年是 16.4 倍收益,40 年就是 45 倍收益。因此,不要小看不起眼的收益率,长期复利回报惊人。巴菲特的财富,有 90%是在 60 岁以后创造的,其核心就是复利效应。
notion image
 
因此,不要被某一个阶段的高收益所迷惑,我们要明白两个基本的道理:
1、长期创造高收益的核心是复利;
2、长期实现复利增长的核心是控制回撤。
当你建立了这个“复利效应”的基本认知,你的交易任务就很明确,不是追求高收益,不是追求一笔两笔的暴利,而控制回撤(当然,有高收益又能控制回撤更好)。
下面的表格,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复利的威力:
notion image
既然我们明白了,控制回撤才是复利增长的核心,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控制回撤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点。
1、及时止损,就避免了大的回撤。
关于止损的重要性,强调一万遍都不为过(详细的止损方法在 3L 体系构建中有详解),市场不可能每次都按照你预想的发展,你终究会有错的时候,而在错的时候第一时间小亏出局,才是避免大幅回撤的核心。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有大的回撤,就是因为刚一开始小幅下跌的时候,不积极主动地去应对管理,导致亏损越积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后面就很难走掉。一定要记住,第一时间卖出才是最容易的卖出。
2、只在关键点交易(耐心等待正确的买点),就降低了止损率。
止损是可以保护本金,但是频繁止损是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总是频繁止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盘可能非常弱势,不适合交易;二是你的买点选择不对。一定要记住,在大盘环境好的时候,只在正确的买点下单,是降低止损率的关键。
关键点的理论,来自于利弗莫尔。他曾经讲过: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场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的,总能赚到钱。我的经验是,如果我不是在接近某个趋势的开始点才进场交易,我就绝不会从这个趋势中获取多少利润。原因是我没有在行情初期积累多少盈利,但是正是这些盈利才能给我带来勇气和耐心,从而帮助我抓住整个行情。”
3、不贪多,不吃鱼尾,敢于在高潮时候退出。
很多回撤,都是产生于大赚之后没有兑现导致的(趋势的末端加速后是最容易产生巨大回撤的地方)。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一只个股账面浮盈非常多,但是没有及时卖出,导致利润全部回吐甚至亏了本金。所以,想让复利发挥效果的另个一重要因素,就是敢于在高潮(加速)的时候,逆势卖出,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
这三条,每一条都是逆人性的,但是都是实现复利的关键,所以,成功者极少。
从思维上来讲,应该树立一个理念:控制回撤远比抓大幅上涨重要。如果每一次机会来临,你总是先衡量有没有大幅下跌的风险,你就不会总是在拉升中情绪化的追涨,你就减少了大幅回撤,你就容易积累复利。
控制住回撤,你的收益率会让你自己吃惊。
一年做 10 次 10%的收益,理论收益率为 159%,如果只用 25%的资金操作,也能到 40%。这一切的前提,是控制回撤。理论上将回撤控制在 0 是不可能的,但是同理,你也有会远远超过 10%的波段收益。我不是给大家做数学题,我只是传递重要的理念:
1、长期创造高收益的核心是复利;
2、长期实现复利增长的核心是控制住回撤。
notion image

7. 右侧思维

在交易中,“左侧思维”和“右侧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左侧”就是在还没有看到趋势确立或者逆转的时候,提前进入交易,可能是通过估值计算已经进入低估区间,也可能是凭自己的感觉,认为下跌了已经足够“便宜”。而“右侧”恰恰相反,是已经看到趋势确立或者逆转完成,再进入交易。
因此,“左侧”是预测思维,“右侧”是跟随思维。
“左侧”和“右侧”,哪个更好?我想并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说各有利弊。
“左侧”的优势是,如果买对了,成本会相对较低。注意,这里有个前提,是“如果买对了”,那么,如果买不对呢?有可能就是下跌中继,要承担看错成本,或者需要付出漫长的等待,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所以,“左侧”更像是抄底思维,内心总是想买到便宜的价格。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思维陷阱。因为很多股之所以下跌,之所以便宜,都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基本面和逻辑的变化导致的下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等待“右侧”信号出现再进入交易,则不会有这种苦恼,因为“右侧”信号,是市场发生的事实,要么已经形成了反转的事实,要么上升趋势已经确立。但右侧交易也有成本,当“右侧”信号出现的时候,股价肯定就不会在最低位置了,而是已经上涨一截了。你买的成本,会相对高一些。
这里又引申出来一个问题,“最低价”是不是最好的价格?或者说,“最低价”是不是最好的买点?
我们来论证一下。
一只个股在持续调整,假设从 10 元钱一路调整,跌到 5 元。很多左侧交易者,认为股价腰斩,5 元已经够便宜了,可能选择
在这里进入交易。他们可能认为 5 元就是最低价。但是,这里你认为 5 元是最低价,只是猜测,你没有证据能证明 5 元就是最低价,5 元也有可能继续跌到 4 元。还是我上面讲的,一只个股之所以跌这么多,可能就是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对于右侧交易者来说,这里进入是高风险的。
假设 5 元真的是这只个股的最低价,怎么才能证明这个价格是最低价呢?很简单,只有涨上去,不再跌破 5 元,才能证明这个
价格是最低价。也就是说,当股价开始回升,回升到 6 元,这个时候,才能证明 5 元是最低价。
注意看这个思维模式,最低价的时候,你没有证据证明是最低价,你说它是最低价,只是猜测,只有股价回升了,不再跌破,才能证明是最低价。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明白,所谓的“最低价”,并不是最好的价格,也不是最好的买点。
最好的买点出现在哪里?就是股价已经反转上去后,再次回踩但不破最低点,再辅以量价行为确认,就是最好的买点。比如我们上面举的这个例子,股价跌到 5 元后,开始回升,回升到 6 元然后再次回踩,加入回踩到 5.5 元,不再破 5 元这个低点,买
点出现。这个时候,止损点可以设置在前面的最低点 5 元或者 4.9 元,当股价止损点的时候,止损退出。股价不破最低点,就可以持有。这就是一笔低风险的交易。
所以,在交易中,不要总是在“左侧”抄底,总是想买在最低点,而是耐心等待市场自己证明了“最低点”是最低点,再考虑进入交易,要比单纯的“左侧”交易,成功率高很多,还减少了巨大的时间成本。
那么,左侧交易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
什么样的人需要在“左侧”呢?那就是机构资金,也就是大资金。比如机构有几个亿甚至几十亿,想建仓一只个股,他不可能等“右侧”信号出来后再去买入,因为等趋势起来再去大量追买,那样会导致买不够自己所需的数量,就把股价拉起来很高了。对于机构来讲,“右侧”买入只是点缀或者助力的,左侧才是大仓位的建仓区域。
然而,对于你来说,可能只有几十万或者几百万,进出十分方便(船小好调头是你的优势),一般不会对一只股产生影响,你干嘛非要在“左侧”买入呢?将自己陷入不确定中,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去等待,本来钱就不多,还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所以,那些声称自己喜欢“左侧”买入的人,我认为要么是他资金量很大,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地掩盖自己抄底失败的事实,是认知不够的表现。
切记,只有机构资金,或者是体量非常大的资金,才需要“左侧交易”,对于你来说,如果资金量不是很大,要充分利用好“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等“右侧信号”出现再考虑进入交易,才是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的方式。

8. 交易一致性原则

先说几个很典型的交易行为:
今天用趋势策略,明天用价值策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左右摇摆; 今天认为止损很重要,明天认为不必止损,或者说随意移动止损点;
今天依据 10 日均线,明天依据 20 日均线,等都跌破了,又认为不必看均线;今天看日线,明天看周线,后天看月线;
今天用KDJ 指标,明天用布林线,后天用 MACD;
……
这些行为,大家不陌生吧?这是不是曾经的你,或者现在的你?
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呢?两个字:“主观”。因为我们自己的主观想法占据了主导,导致我们拼命地寻找证据,去拟合自己的想法。
悲哀的是,市场有无数种可能性,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支撑你想法的证据。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你的策略是依据均线判断趋势和机会,你的规则是,当一只个股站上 10 日均线的时候,你的买点出现,
当跌破 10 日均线,你要退出交易。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趋势跟随策略。
有一天,你心仪的一只个股,站上 10 日线,符合你的买点,你开始买入。但是没多久,市场风云突变,你买
入地个股跌破了 10 日线,按照纪律你应该坚决执行退出。但是,这个时候你的侥幸心理占据了上风,你说服
自己,没关系,还在 20 日线以上,可以等 20 日线跌破再止损。
无论什么原因,也许这只个股你十分看好,也许基本面很强劲,但是,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跌破了 10 日线,
触发了你的退出条件。你没有按照自己的规则退出,你的“主观”占据了上风,你没有尊重“跌破 10 日线”这个事实,你开始拼命找理由拟合自己的主观想法。
我们继续假设。假设这只个股刚好跌破 10 日线没多久就涨起来了,你会感到自己非常庆幸,幸亏 10 日线没有止损,否则这笔交易就亏钱了。于是,单纯地看,这一笔交易你没有亏,甚至赚钱了,但是给你长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市场让人迷惑的地方。有时候你按照规则做交易,反而有可能亏钱,有时候你违反纪律,反而可以赚钱。市场会不断地鼓励你违反自己规则,导致你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原则(或者说,你看似有规则,但是根本无法
执行)。跌破 10 日线你可以找 20 日线,如果再跌破 20 日线你可以找 30 日线,如此没有止境的循环下去。还是我上面讲的,只要你需要,你总能找到“有利”的依据。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交易的“一致性原则”。
什么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则?简单地说,一致性原则包括下面两点:
1、方法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化,不能风格漂移。
2、买入是什么理由,卖出也必须是什么理由,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要保持一致。
不要认为“交易的一致性”原则,仅仅适用于交易,这是误解。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乃至任何一种策略,都要坚持上面的两点,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做价值投资,基于对基本面和成长性的分析来操作,那么,只要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改变,那么,只要估值水平合理或者低估,没有触发你的退出条件,你就应该一直持仓。不要因为今天这公司的价格走强了,激情买入,也不要因为走弱了,激情卖出。走强或者走弱,不是你买卖的理由,不值得你去为这些事烦恼。甚至,对一个价值投资者,他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强”和“弱”之类的词语。
然而,如果你是基于趋势来操作,那么,确定你的原则,只要股票的价格在某个价格之上,或者说趋势完好,只要没有触发你的卖出规则,你就应该持仓。当股票的价格在某个价格之下,或者趋势变坏,你就应该坚决退出交易。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讲估值,不要讲价值,不要把趋势策略做成了价值投资,那就是违反了“交易的一致性原则”。做趋势就是要等趋势确立,那自然买不到低位的股;做价值就是看低估,那拉高了高估了自然不该去。
制定一个规则(规则的目的是从无序的市场中过滤出有序,只专注于自己可以理解的机会),然后执行它。让识别市场机会具有一致性,让自己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这就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则”的核心。
规则(交易体系),本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你,只有能不能坚持下来,只有能不能做到“从一而终”。顶尖的交易者,都是坚持交易的一致性原则,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各种模式,都有坚持简单纯粹的原则的成功者。而亏大钱的人,往往都是左右摇摆的人。
很多人无法成功,都是内心不够纯粹的结果,一会感觉趋势策略好,一会感觉价值策略好,一会感觉需要止损,一会感觉要拿住不卖。哪种对?哪种不对?都对,也都不对。唯一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是不是坚持了“交易的 一致性原则”。按体系和原则做,错了也是对的,不按体系和原则做,就失去了一致性,对了也是错的,因为长期看,没有一致性,终究会失败。
很多人左右摇摆,做不到一致性,还有一个原因,是无法理解策略的成本。任何策略都是有成本的。趋势策略最好的地方是,不必猜测哪个是主流,哪个走出来就尊重事实,去做哪个就行了。但是成本也有,判断趋势的时候会让你有些摩擦成本。价值投资不会有太多摩擦成本,但是要承担波动成本,以及你看错的成本。
这是各有利弊的,也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哪种方式,坚持下去,一条路走到黑,都有可能成功,但是,左右摇摆很难成功,做不到一致性根本无法成功。
市场是最公正的,他会给理解他的投资者、交易者该得的回报。保持交易的一致性你才能长期稳定的获利,长期获利者他不会被市场短期的亏损和暴利所迷惑,他坚守自己的交易哲学,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根据客观性原则来交易。他知道一致性和稳定性远比暴利重要。
切记,坚持“交易的一致性原则”, 是在这个游戏中成功的前提,要让自己的原则可复制,让自己的行为可复制。我们做到内心纯粹,不断地去重复简单的规则和行为。

9. 主线思维

随着市场不断扩容,以及注册制的推进,齐涨齐跌的传统性牛市或熊市,越来越难以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行情。换句话说,市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几个龙头板块领涨,这就是主线。
轮动性的主线行情,正在替代传统的齐涨齐跌的牛市或熊市。我们且看从 2019 年至今的行情。
2019 年至今,看大盘指数,可能就是一个区间震荡或者小幅度抬升,但是每个阶段体现出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2019 年年初到 4 月份是猪肉主线行情,不少猪肉股上涨数倍;
2019 年 7 月到 2020 年 2 月是电子和半导体主线行情,不少电子和半导体股上涨数倍;
2020 年年初到年末是医药消费主线行情,也是成倍上涨;
2021 年 5 月到 7 月份是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主线行情;
2021 年三季度是煤炭钢铁电力等周期板块的主线行情;
......
这些主线行情,哪个主线踏准了,捕捉到几十个点的涨幅并不难,抓个数倍股也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讲,大盘指数正在失去参考意义。板块的轮动性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体现在大盘上就是一个震荡或者小幅波段,但是板块和个股涨幅巨大,仅仅看大盘指数,是无法精准体现出这么多的板块结构性牛市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池子(注册制下新股超发)不断扩大,资金很难再去推动全面行情,只有结构性行情。
第二,一旦一个板块成为主线,会有虹吸效应。主线的赚钱效应会吸引其它资金进来,从而加强了主线地位,导致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因此,主线的形成不是一天之功,也很难在一天内戛然而止。
第三,机构资金持股周期变短。根据调查,目前机构持股周期普遍低于一年,那么结构性行情就不难理解,机构会在这些板块里面调仓切换:
notion image
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导致这种结构性行情现象:在主线就是牛市,不在主线就无人问津,就是事实上的熊市。
那么,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个变化,跟随主线和识别主线,把握主线行情,就成为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摈弃噪音,只做主线,在主线里面轮动,就会成为创造高收益的最佳路径。
所以,要树立主线思维,要想提高投资和交易的效率,跟随主线是必须要融入你的体系的。换句话说,要先选板块,再选股方向只要对了,即便是选股差一点,收益也不会很差,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看上面我列举的那些主线行情,如果每年把握两波,同时控制住回撤,翻倍不难。因为这些行情都是可以识别的中级趋势行情,这种行情每年都会有。
那么,怎么才能把握住主线行情呢?
第一,思维上,你要认可跟随主线的模式。只有你认可了,才能围绕主线搭建自己的体系。主线之所以成为主线,肯定都是积累了一定涨幅的,低位趴着不动的板块根本无法成为主线。做主线就别想着抄底,所以,如果你总是认为主线是追高,那就无法用这个体系。你永远无法用你不相信的体系赚钱。
第二,如果你思维上认可主线模式,要解决的就是怎么识别和跟随主线的问题。
关于怎么识别和跟随主线的方法,我已经详细写在了《3L 交易体系构建》里面,大家可以移步去看。本文主要是讲思维模式的,我只强调几个主线的特征:
1、在弱势环境中,能率先创出新高。
2、向上趋势保持良好,创出新高有持续性,能在短期内不断新高。如果有一个阶段不创新高了,要确认趋势是不是保持,或者有没有新的主线出来替代;
3、在市场比较强势的时候,很多板块都能创新高的时候,最强的才是主线,也就是要涨幅居前。
按照以上的特征,其实每个阶段都能找到这种板块。这种板块的观察并不难,原理只要你明白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识别这种板块,并不需要多大的知识积累就可以做到。
难点在于,能不能保持空杯心态,做到客观地跟随。比如明明当前有个板块走势最强,屡创新高,趋势最好,但是你内心就是抗拒,不承认这个事实,这就是自己的主观作祟,无法做到空杯跟随。
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客观的反应市场的事实”,什么事实?那就是 K 线走势。无论你多么看好的板块,只要它不涨,那就是不好,无论你认为多么不好的板块,只要它符合上面的特征,那就是最好的。利弗莫尔曾经讲过:“在你的观点未经过市场证实之前,它一文不值”。
当然,主线策略并非是时时刻刻有效,因为主线有时候是不存在的。
市场也有某些阶段,主线缺失,或者处于“主线重置期”,这个时候,在识别主线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摩擦成本。这个阶段的市场,是非常容易亏钱的市场,体现出的特征就是板块轮动快,波动巨大,经常大涨大跌,如果这个阶段做反或者频繁交易,是很容易亏钱的。
可以这样说,“主线重置期”或者说“主线切换”的关键期,就是成本区,是体系的成本,无法避免。做主线,最难的就是这种时刻,非常容易产生摩擦成本。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抓住主线。哪能像是很多人想得那样,主线很强,来了拿钱就走?可能吗?只有理解了摩擦成本,并且坦然接受摩擦成本,建立概率思维,才能很好地识别和跟随主线。
同时,做主线要具备空杯心态和概率思维,内心毫无抵抗地跟随市场变化而快速变化,客观的反应市场的“事实”。该出手就出手,如果错了,该止损毫不犹豫。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要对风险实施管理,不任由扩大,都是可控的。不管理风险,才是要命的。做主线,一定有完善的退出策略,不能死扛。主线因为都是涨幅巨大的,如果死扛,很容易产生大亏。要内心做到毫无抵抗的按信号操作,买点来了买入,错了止损。如果内心有抵抗,市场明明变化了还被自己主观思维锚定,明明跌破了止损点还不退出,是很难做好主线的。
换句话说,抓住主线,是用了很多的试错成本堆积出来的,一旦抓住主线的趋势性机会,这些成本都不值一提。

10. 试错思维

《华尔街幽灵》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交易是失败者的游戏”
在失败者的游戏中,我们从一个试错的立场开始交易,直到这笔交易被证明是正确的以前,我们始终认为自己是错的。那么,怎么才能证明正确呢?很显然,你的仓位是不是能赚钱。只要你的仓位不赚钱,你就是错的。我们要让市场证明我们的仓位是正确的,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
当市场不能证明我们正确时,我们要及时减仓或清除仓位,不要让亏损放大,要截断亏损。因为你的交易是错误的,就算你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你的入场点位可能错了。
在这个思维模式下,我们的交易将是一次又一次地试错。
我们用小的试错成本(因为市场不能证明我们正确而止损产生的亏损),去捕捉一波大的移动。胜率不是关键,盈亏比才是。假如你做 5 笔交易,1 笔盈利 20 个点,剩余 4 笔如果亏 5 个点退出,在 20%的胜率下,你依然不亏(你也可以看作是分仓 5只,4 只错了 1 只对了)。如果你能做到 50%的胜率,你就会稳定盈利。
既然交易是从“错误”开始,止损会变得轻松且简单,自然而然。因为你的立场本身就是假设自己是错的,本来就是试错,退出交易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
当我们内心能毫无抵抗地做好止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待交易的心态和之前是不一样的。能顺畅的退出错误的交易,反而有利于自己进入良性循环。你会把交易看成一个又一个的闭环,你不会因为止损感到卖错或者卖飞什么的,你只是在按自己的纪律和计划交易。止损只是退出一笔错误的交易,这笔交易退出后,就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下一笔新的交易又开始了。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你能及时退出错误的交易,才能有资格(资金)去参与新的交易,如果你在错误的交易中越陷越深,其实不仅仅是亏钱的问题,还有巨大的机会成本,你失去了参与新的交易的机会。你没有办法让自己将交易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资金的周转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周转率”又是复利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总是能及时退出未被证明正确的交易,那么我们剩下的仓位将都是正确的仓位。我们通过不断的清除不能给我们带来利润的仓位,我们手里面保留的都是盈利的仓位。这说明了你和市场是同步的,恰恰是一种顺势而为的体现。
带着试错的立场进入交易,还有助于解决恐惧的心理。
很多人在入场前,还没有出手,就怕了。我经常听到有人在买入前就说,万一跌了怎么办?这种问题看似问的合理,其实根本原因是摆脱不掉恐惧心理的影响。“万一”这两个字,都是自己幻想、假设,说明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走不出来,是交易的大敌,而交易需要做的是尊重事实。我们不能还没出手就怕自己犯错,其实如果你选择做交易这条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市场是不停的波动的,在诸多变量影响下,市场怎么走都有可能,不确定性才是核心。在这种环境下,你会不断的犯错。
如果你把交易看作是“试错”,你就不会有“万一错了怎么办”的想法,因为你是从“错误”的立场和心态开始的交易,这样我们就能容忍自己犯错,坦然接受错误,坦然面对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就不会有恐惧的心理。既然你本身就是“错”的,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试错,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跟随之上的。不是我们主观地认为自己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交给市场判定,这又是“空杯思维”的体现。很多人做不到试错、止错、纠错,主要还是受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未来会发生什么,是涨还是跌,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也不必猜测和忧心,而是等待市场告诉我们。你一旦先入为主,就会带着立场和偏见看待市场。当市场走势和我们事先预设的立场不一致的时候,你就有内心充满抵抗,感觉到很煎熬。这是一个心理关。
任何好的交易体系,并非是体系本身的好和坏,而是能不能被你接受。好的体系,在执行的时候“不会和你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突”是核心,你要感觉到舒适。如果你执行体系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很别扭,内心总是有强大的力量去抵抗你,说明这个体系你驾驭不了。或者说,这个体系有你没能理解的东西,你的认知水平不能和体系相匹配。
《金融怪杰》的作者施瓦格书上曾经有一段话:“你在奋斗,挣扎,强迫自己做一项交易时,你是错误的,是不协调的。最好的交易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最好的交易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是因为都是由心而发的,你不必强制和刻意,你自己就是纪律。
交易到最后,就是简单一句话:买点来了买入,错了立即止损退出,对了等待止盈。
你不必刻意追求对错,只要你错了及时控制损失就好了。用利弗莫尔的话讲:“利润总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亏损永远不会自动了结。”如果你控制住了回撤,你的投资回报会超出你的想象。
交易是失败者的游戏,你必须学会如何去输,那些每次都输很少钱的交易者,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善输,你才能赢。

11. 随机收益效应

我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
在市场中,其实靠运气,不用任何体系,偶尔也是可以赚到钱的。市场有数千只股票,狗熊扔飞镖,都有可能扔中上涨的个股。所以,偶尔赚钱并不难,如果你遇到牛市,大部分个股都上涨,甚至都有可能大赚。
这种不靠体系赚到的钱,我称之为“随机收益”。
“随机收益”从本质来讲,不能算是真正的收益,反而是陷阱。为何?因为这不是靠规则赚到钱的,有运气成分,有随机成分,这种收益和交易行为是不可复制的。这次运气好扔飞镖扔对了,下次就有可能扔到下跌的股,导致亏损。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随机收益”会让你感觉理所应当,然后下次继续,最终会导致你违反自己的体系,知行不一,为长期失败埋下伏笔。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有一只个股,你非常看好,按照纪律,你应该等待关键点在出手买入。但是走势很强,你担心会错过,结果不到买点你就着急出手买入了。很幸运,这只个股继续上涨,你赚到了钱。这样就给你一个错觉,如果你等到买点再买入,就踏空了。没有执行自己的买点,反而赚了钱。你的交易就会变得很随意,体系都成了摆设。终于有一天,你因为追涨,会导致大亏(百分之百会遇到)。
在比如,你买入了一只个股,跌破了止损线,按纪律你该退出。结果你非常犹豫,没有止损。如果这只个股恰好刚刚跌破止损线又回升了,你就会感觉很庆幸,没有止损就对了。如果按照体系做,你这笔交易因为止损退出就会亏钱,没有执行体系,反而赚到了钱。你感觉很开心,感觉不执行体系也没事。然而,这种体系外的“随机收益”,这就给未来埋下隐患。终于有一次,因为你没有止损,出现了大亏(百分之百会遇到)。
这两个案例,都是我们会经常遇到的,甚至每天都会遇到的。
回归本质去看,“随机收益”是陷阱,会鼓励你不执行体系。因为有时候不执行体系会赚钱,执行体系反而会亏钱(或错过),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心理关,导致犹犹豫豫左右摇摆,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原则。
因此,不要让“随机收益”害了你,“随机收益”会纵容你不执行自己的体系和纪律,最终走向失败。
交易体系用一定的方法定义、量化并区分市场行为。因为市场表现出来的行为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其间既有机会,也有风险。交易体系只是关注特定的市场行为,这样我们的大脑就比较容易处理体系信号。
交易体系还能告诉我们在特定的市场状况中该如何行动。如果没有交易体系的话,交易者就会感觉像在看不见陆地的机会之海中漫无目的的漂流一样。
你要选择一个交易体系,这个交易体系能确定一种模式。这个体系最好是机械的,这样你就能在图表上看清市场行为。你的目标是了解这个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产生利润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回避其他可能性。
在所有可能的走势中,你要学会只关注一种走势。也就是说你要放弃所有的其他机会。等你能稳定掌握了一种模式之后,你再开始研究其他的走势。这对你的心理有几个好处:第一,你可以通过精准地分析来增强信心。如果市场无限的可能性没有让你感到头晕,那么你就容易增强信心。第二,通过放弃其他你不了解的机会,你就不会迫使自己去交易。冲动交易通常来自恐惧心理,恐惧心理会让你的行为不当。
市场有无数个可能,交易体系只捕捉有限的行为特征。
有时候体系给出的信号和你的逻辑分析完全相反,有时候体系会证明你的逻辑分析是错的,有时候你采用了体系的信号,结果又亏钱了。你要明白,交易体系并不是让你拿来猜的。我的意思是,它的信号不是绝对正确,交易体系只是通过分析过去的数据,从而给你一个有概率优势的可能的结果。
你在交易时信息满天飞,你根据某些信息对未来有一定的期望,但是你的交易体系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信息。如此一来,信息告诉你的结果和交易体系告诉你的结果是矛盾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难去执行技术交易体系的信号。人们没有用概率思维思考的习惯——我们从小到大并没有学过如何用数学公式来分析大众行为的概率。
读了这一段我们就明白了,要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交易体系有两个基本的作用:
1、从市场的角度,能让你在无序的市场中识别出有序。换句话说,交易体系就像是一个模板,我们在万千变化中,只做特定的符合这个模板的机会。其余的全部作为噪音过滤掉。
2、从个人的角度,交易体系能让你杜绝情绪的干扰,让你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冲动交易带来的亏损。
简单来说,有了交易体系,你就有了“锚”,这个锚可能因人而异不尽相同,有的人依据价值,有的人依据趋
势,不管是依据什么,都要让自己有“依据”。然后,选择了就始终如一地坚持住。否则,很容易被每天的波动带偏,陷入无休止的矛盾与纠结。
你要明白,短期的盈亏,也许会有一些运气因素,但是,能给你带来长期稳定盈利的,一定是有一个可以依据的体系,并且坚定地执行它。如果你没有一套体系,这些靠运气赚来的“随机收益”,早晚都会亏回去。也就是说,你只赚体系内的钱,这个体系内的钱才是符合你的认知水平的。同时,你的体系不仅仅是帮你赚钱的,也是帮你守住赚来的钱的。
如果按照体系交易导致了亏损,不要担心,因为这种体系内的亏损,就是成本,而不是错误。任何一种体系,都会有特定的成本,市场中没有包赚不赔的方法的,你要做的是,如果出现亏损,要防止亏损扩大,在盈利的时候,则尽可能有风使尽。只要你的体系能做到小亏大赢,长期看就一定是成功的。
关于在交易里面的亏损(或你认为的失败、错误),你要换个思维。在交易中,根本没有什么错误,都是市场给你反馈,市场对你的认知水平给出奖惩,你认知达到了,市场就会奖励你,否则,就会惩罚你。这样,你的心态就会轻松地接受亏损,同时对未来充满期待。
其实我在很多年以前,或者有某个阶我做得不好的时候,我总是在对自己说,这都是因为我的认知不够,导致的亏损。如果我不学习,不提高,不改变,即便是现在不亏,早晚都会亏。晚亏不如早亏,因为早点亏,自己年轻,资金量也少,亏得起,以后有的是翻身的机会。但是,如果你不能提高认知,到了后期再亏,可能就真的无法挽回了。
这样想,你就会放过自己,并且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坚持学习,坚持对反馈做出反应,找到自己的模式,才能赚到钱,最终守住钱。
《海龟交易法则》里面讲过一个观点:交易的全部秘诀,是始终如一地执行自己的交易体系。
所以,最后再次强调一遍:
长期来看,能在交易里面取得成功,一定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套可复制的体系的结果,别无他法。只要按照自己的纪律操作,都是对的,和结果(盈亏)无关。不执行体系,赚钱也是错的,因为你赚到钱的不是体系内的钱,从而陷入了“随机收益”的陷阱,进入知行不一的恶性循环,导致长期失败。
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体系,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不要动摇,心中要装着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挺过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逆境,才能把握顺境。否则,如果你摇摆了,就非常有可能错过你的顺境,导致左右挨打。

12. 有限注意力效应

很多人以为赚不到钱的原因是因为没机会,恰恰相反,是机会太多。
比如 2021 年,从指数的角度看,仿佛就是一个大区间的震荡,但是板块和个股机会多多。春节前的核心资产行情,5-7 月份的赛道方向的光伏、锂电池和半导体行情,三季度顺周期的煤炭钢铁有色的行情,都是中级趋势行情。这还是从较大的时间跨度去看,如果我们看的短一点,机会更多,几乎每个阶段都有领涨的板块。
这是市场的新常态。随着市场不断扩容,原来那种同涨同跌的市场仿佛越来越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阶段性行情和结构性行情。尤其是今年的行情,轮动非常快,持续性不足,导致领涨板块经常换。
这种环境,你会感觉到处都是机会。
就是因为机会太多,反而导致选择困难。你总是会有一种错觉,感觉好像每天机会一大把,但是就是自己把握不住,总是踏错节奏。为何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有限注意力”的心理效应。
“有限注意力”是心理学名词,用以说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我们在处理信息或执行多任务时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注意力变成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最容易引起注意的事情,而忽略一些平庸的平淡的事情。
在交易中,“有限注意力效应”会下意识促使我们关注涨幅最大的,成交量最大的,或者说是一些突发的重大概念等,就总是会使我们聚焦在少数表现优秀的领涨个股和板块上。换句话说,因为“有限注意力”,你看到的都是当下表现最好的,你的大脑不知不觉地就会和自己的交易对比,如果你没有买对,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岂不知,这些所谓的表现好的,也是上下起伏的,并非是一直表现好,只不过今天表现好的时候,因为你的有限注意力,你才注意到而已。
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在“有限注意力效应”下,你就会像是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闻到一点味道就要冲上去,就会导致你不断的抛售手里的个股(哪怕并没有明确的触发你的卖出条件),去追逐你注意到的所谓的机会。这就是追涨杀跌的根源。
很多人即便是在牛市也赚不到钱,就是这个原因。不是没机会,是机会太多了,导致你像一个掰玉米的狗熊。
因此,怎么去克服“有限注意力效应”对于我们交易的影响,让我们将“有限的注意力”聚焦在该聚焦的地方,就成了能不能稳定盈利的关键。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注意力回归到交易本身,回归到自己的体系中。
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体系的作用其实就是从无序的市场中筛选出自己理解的机会和符合你认知的机会,只做体系内的机会,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这些不属于你体系的机会,因为涨的好,会吸引你的有限注意力,但本质上都是噪音,都会成为扰乱你的心魔。只有有了体系,你看到的市场就是有规律的。
我们之所以需要体系,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冲突。比如上面讲的,在“有限注意力效应”下,你看到一些个股涨势强劲,但是你的股走势却很一般,这个时候你内心就会出产生冲突。真正优秀的交易者,内心是不应该有这种冲突的,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因为你内心不够强大,受贪婪和恐惧的影响,不够自律,认知有局限性。这个时候,体系就会帮助我们约束这种冲突,从而让自己的交易不会情绪化。
交易本身是极其简单的,等待信号——进场——出局,再等信号——进场——出局。只是个不断重复的一个过程。
导致很多做了很久的交易者或学习了很久的交易者,还是不能做到稳定的原因,是主观意识的复杂,使得交易复杂。很多交易者都在试图控制市场,或是分析市场,让市场走势跟自己的主观意愿相符合,或是与自己的分析相符合。越是想要了解市场和控制趋势,越会陷入混乱的泥潭的,造成主观交易、情绪化交易、逆势交易甚至是重仓交易。
可能最后的结果别说是稳定的获利,就是保住本金都很困难,亏损不断消耗你的资金甚至是理性的状态。
其实交易本身并不需要动脑,更不要复杂的分析和预测,就像是机场等行李箱,是你的箱子你顺手提起来就行了,不需要做一堆的分析和讨论,别人的箱子也不是你要关心的,别人箱子里的东西更不要你去做推理和判断。唯一需要的,只是有一点耐心就行了,等待有自己标记的箱子的到来,然后提起来,打开。里面可能装着 5 千元,也可能装着 1 万元,是多少就拿多少就行了。别人的箱子里哪怕装着 100 万、1000 万,那个不是你需要关心的。
交易不需要动脑,更不要你复杂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制定系统的目的就是使得操作简单化,等待那些稳定又熟悉的信号,仅此而已。更没有必要把交易神秘化,妖魔化。没有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更没有什么神奇不可掌握的神秘秘籍。
交易,只是一门简单的技艺,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在这个满地黄金的投资市场里,只要你愿意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那么你可以永久地拿下去。足够你生活富足,一生无忧。不要去想着创造什么传奇,超越什么大师,做投资界的英雄之类的。英雄是死了很多人,活下来那么一两个。那种小概率大风险事件,不是我们交易者要做的。我们只是稳定的投资人而已,不是大师,不是英雄更不是什么神话。我们只是做好了我们做的交易这件事情本身,希望大家更能注重交易本身,回归到做事情的基本心态上。
把有限注意力用在关注符合你的体系的稳定盈利的机会上,要比分析市场和猜测市场未来的走势重要得多的多。

13. 只盯着你的鱼漂

如果用一项休闲运动形容交易,钓鱼最为贴切。
钓鱼这项活动,修心养性,磨练耐心,钓鱼的整个过程,和交易的整个过程,几乎是一致的。
一、只在鱼群聚集的地方下杆
钓鱼第一件事情,是选择合适的水域下杆。
有些人来到水边,随意选择一个地方,兴冲冲地支上钓具,甩杆入水。其实,只有新手或者没有经验的人才会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下杆的地方,里面没鱼,哪怕你的技术再好,也不会钓到鱼。
因此,来到水边,不要急着下杆,应该先对这个水域有个“检查”,然后再做决定不迟。这个检查主要是为了确认有没有鱼,鱼多不多。比如:环境是不是嘈杂?水质如何?是流水还是死水?水草是不是适合?水边植被是不是规则生长?等等。只有确认了这片水域有丰富的鱼群活跃,才值得你下杆。否则,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会非常低。
交易的第一件事情,其实也是如此。
我们做交易,不是你到河里随便扔下鱼钩就行的,虽然也有可能会钓到,但是难度显然大很多。正确的做法是找到鱼群聚集的地方,钓到鱼的概率才会更大。而这个鱼群聚集的地方,在交易里,就是“主线”。
我们首先要找到“主线”,主线就是资金聚集的地方,是鱼群活跃的地方。
随着这两年扩容太快,市场标的越来越多,池子大了,并且非常快的扩大,如果钱跟不上、增量资金不能同步放大的话,以往那种同涨同跌的传统牛市或熊市越来越难以看到。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只有结构性行情的原因。
也就是说,机会是有,并且非常多,但都是结构性的、轮动性的。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只在鱼群活跃的主线下杆,更为重要。
因为一旦方向踏错,很难赚到钱。
只有资金认可,才有机会,做起来也会更加轻松,成功率才会更高一些。
二、只盯着你自己的鱼漂
选择适合的水域,算是准备工作,除了准备工作做充分外,你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渔具。这套渔具包括几个最基本构成:鱼钩、鱼漂、鱼线、鱼竿等,当然,还要有鱼饵。
一套完整的渔具,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等同于我们的交易体系。
鱼漂是这个体系的信号系统,用来观察是不是有鱼咬钩,只有鱼漂动了,我们才知道需要提竿。鱼漂不动,你乱提竿,不仅仅钓不到鱼,还会消耗很多体力,浪费很多时间成本。在鱼漂不动之前,你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耐心等待。
在你钓鱼的时候,水里有很多的鱼游来游去,这些鱼其实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应该是紧紧盯着你的鱼漂,而不是盯着水里的鱼让你分心。只有咬了你的鱼钩的鱼,才和你建立了关系。
鱼漂其实就是我们交易体系的信号系统。在交易中,只有出现了买入信号,才值得你下单。市场上有很多标的,每天其实都有上涨的个股,每天都有很多诱惑,就像是水里的鱼游来游去,应接不暇。但是,只要不符合你的信号,只要没有咬钩,鱼漂不动,本质上和你都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耐心等待,等待信号出现,等待鱼漂动作。如果你被每天游来游去的鱼诱惑,而不是聚焦在你的鱼漂,你会陷入每天的追涨杀跌,胡乱提竿,到头来你会发现,水里的鱼虽然多,但你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只盯着你的鱼漂,只关注咬钩的鱼,其实才是交易的大智慧。但是,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一个前提是:学会放弃。
放弃什么?就是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属于你体系的机会,无论涨的多好,本质上都是噪音,水里的鱼再多,只要鱼漂不动,都是扰乱你的心魔。
说完鱼漂,再说鱼饵。
鱼饵是我们的成本,是耗材。我们每下一次钩,都要投入一次鱼饵。鱼漂已经动了,我们提竿钓到鱼的概率就很大,但是仍旧有可能会有鱼脱钩,你就有可能会损失鱼饵。
鱼饵相当于我们交易中的止损成本。我们要在交易前,就明确自己的退出位置,万一错了,我在哪里退出。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只要不放任,在没有突发黑天鹅的情况下,你的亏损就是一个定额的幅度。我们交易中的每一笔买入,哪怕是市场已经给出了信号,也不能说 100%会获得成功,如果错了,要及时截断亏损,这些小的试错成本,就是我们投入的鱼饵。
如果你把止损成本,看做是钓鱼的鱼饵,其实内心很容易接受,投入鱼饵,只是为了钓到鱼,这些试错成本,都是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投入。哪怕损失数次鱼饵,只要能钓到一条大鱼,这些鱼饵都不值一提。
三、耐心
钓鱼是拼比耐心的游戏,有时候可能要等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鱼漂也不会动,而这个时候你看到水里的鱼游来游去就是不咬钩内心备受煎熬;有时候鱼漂动了你拉杆上来,发现损失的鱼饵鱼没有上钩,如此数次,会不断地消耗你的耐心和信心。
交易何尝不是如此?
有时候要等上很久才能出现交易信号,你等待的时候,发现很多个股都在不断上涨,内心十分煎熬,有时候等了好久才出现的信号,买入后发现错了,不得不止损出局,如此数次,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被消耗殆尽,于是开始违反自己的原则,陷入痛苦的循环。
你看,交易是不是真的就像是钓鱼?
1、要有一套完整的渔具——建立你的交易体系;
2、开始钓鱼前,选择鱼群活跃的水域——聚焦在主线和趋势股;
3、耐心等待
4、鱼漂动了再提竿——信号出现再行动;
5、鱼饵是钓鱼的成本——止损是交易的成本。
总结一下,交易就是选择一个鱼多的地方(主线或趋势股),把鱼饵放在鱼钩上(买入前确定这笔交易损失多少),扔钩入水,然后盯着自己的鱼漂(不要管水里其它的鱼,都是噪音),耐心等待鱼漂动作。鱼漂不动,你不要动。鱼漂动了,拉杆出水,如果掉到了鱼,就把鱼取下来放到水桶里,如果没有钓到损失了鱼饵,就重新装上鱼饵再来一次。
让自己内心简单纯粹,不要想太多,不断的重复这些动作。
按照上面几步钓鱼的程序去做交易,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道理很简单,交易并不复杂,我们之所以有时候做不好,关键是我们的内心太复杂,无法做到纯粹和聚焦。
举个例子,有时候止损是错误的,你止损后会发现股价又起来了,市场会鼓励我们不去止损,然而,终究有一天,当你心存侥幸的时候,导致大亏。有时候按照体系买的股,反而是下跌的,有时候随便买,反而是赚钱的。市场会鼓励你不按照体系给出的信号买入,也就是诱惑你舍弃鱼漂去关注水里到处游来游去的鱼。
当你有体系不执行的时候,相当于没有体系,市场又变成了随机的。有体系的人看到的波动,是有符合自己标准的规律的,没有体系的人,看到的波动,是无序的。
这是很多人都无法过去的心理关。如果这个心理关过不去,交易真的很难,你会发现,到处充满了陷阱。
交易的境界,更像是一个放弃的境界,水里面游来游去的鱼,无论有多大,只要没有咬钩,只要鱼漂没动,那本质上和你没有任何关系,都需要放弃但是,放弃这些诱惑,真的很难。首先,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游来游去的鱼是诱惑和陷阱,其次,即便是意识到了也很难去做到不受影响。真正能不受影响的仅仅是极少数人,只要做到了,只要只盯着自己的鱼漂,就和乌合大众划清了界限,领先了 90%的人了。
想做好交易,必须学会耐心等待,学会放弃,学会对诱惑无动于衷,学会接受交易失败,同时,要对自己保持足够的信心,不动摇。能做到这些的少之又少,所以,成功者寥寥无几。
交易进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这种寻找,并非是寻找所谓的方法上“圣杯”,因为一切方法的东西,其实都不是核心。就像是钓鱼一样,方法是外在的,很简单,只要你不是很愚钝,通过我们自己努力,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问题是能不能做到不受诱惑,能不能做到放弃,能不能做到时刻保持坚定的信念。
所以,我说的寻找,其实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一种能稳定盈利的“圣杯”,这个“圣杯”,一定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

14. 锚定效应和自我实现

大家在逛超市的时候,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包泡面,标建议零售价 12.8 元,实际售价 9.9 元;
一袋纸巾,上面写一个标价 28 元,但是用横线划掉,然后再写一个优惠价 18 元。
这种营销手段非常普遍,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想过,商家为何会这样做呢?这其实都是基于一个心理学名词:锚定效应。
我们肯定也有过这种经历:
在一个服装店,我们看到一件心仪的衣服,你问售货员价格,售货员告诉你 800 元。你很想买,于是你开始还价,你问售货员,700 元可不可以?售货员说,不行哦,700 元亏本,750 吧。于是成交。从你的心理角度,你自己认为便宜了 50 元,内心非常愉快地接受了。
但是呢,这件衣服成本可能就 300 元,你在还价的时候,明显受到了售货员告诉你的 800 元的卖价的影响。 售货员为了多赚钱,为了让你感觉赚便宜,故意提高了价格。你之所以感觉内心容易接受,甚至感觉赚了便宜,都是基于售货员告诉你的 800 元这个价格,你内心不知不觉有了比较。
上面的案例,方便面 12.8 元的标价、纸巾 28 元的标价、衣服 800 元的标价,都是锚定价,也就是基点。
在锚定效应下,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基点),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基点就像一只锚一样,不知不觉影响了你的判断,你可能还毫不知情。
锚定效应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卡尼曼教授讲到,人们在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锚的支配,以初始锚为参照点进行调整,但由于调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后判断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简单来讲,锚定效应就是一种认知偏见,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过分依赖之前轻易获得的信息。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一位大学教授曾经指导过一个十分有趣的营销策划。
教授首先把学生的冰激凌产品命名为“七个小蛋筒”,然而在生产包装时故意安放八个入一个包装袋。这样一来,有些细心的消费者购买后联系品名一数,“竟然”比约定的蛋筒多一枚。几次购买行为发生之后,不少有贪小便宜心思的消费者认定这批货“出了问题”,他们哪肯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反复的购买行为带动了当年“七个小蛋筒”的热销!
这就是典型的锚定效应。购买者锚定了“七个”小蛋筒,于是有了比较,当拿到“八个”的时候,感觉自己赚了便宜。试想,同样的价格,同样的冰激凌商品,如果老老实实地命名为“八个小蛋筒”,能出现这样的效果吗?
锚定效应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这种思考和行为,在交易市场中更加明显。如果我们理解了锚定效应,就可以加以利用。
当市场创出一个高点或者低点的时候,因为这个价格显而易见,容易被轻易识别,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觉将这个高点或者低点作为锚定价,之后的每一个价位都要根据这个锚来衡量和比较。新价格是高还是低,完全取决于它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锚定价。
我在 3L 体系教程里面做过推演,这里再重复讲一遍,便于大家理解锚定效应是如何影响交易行为的。
当股价运行到前低位置(区间底部),本身想卖出的交易者,会锚定前低这个价格作为参考(因为前低这个价格可以轻易获得,一眼就能看到),也就是基点。这个时候只要是股价稍微一停顿,卖出的交易者认为股价在前低位置获得了支撑,倾向于再观察一下,卖出的意愿就会降低。场外准备入场的交易者也是,看见股价停顿,认为前低的支撑起到了作用,倾向于在这里买入。于是,原本计划卖出的人卖出意愿降低,买入的人进场,股价就真的获得了支撑。很多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市场就真的这样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实现”。
反之亦然。股价运行到压力位置或者前高位置(区间顶部),本身想卖出的交易者,会锚定前高这个价格,这个时候只要是股价稍微一停顿,很多人就会认为这里有压力,股价过不去,卖出的意愿就会加强。场外准备入场的交易者也是,看见股价停顿,过不去前高,无法形成有效突破,倾向于在这里选择观望。原本计划买入的人买入意愿降低,卖出的人意愿加强,股价就自然而然地被压力位置压制,从而产生回落,需要重新蓄势。
这就是支撑位和阻力位的形成原理,支撑位和压力位会在前低和前高附近形成。近期的高价或低价之所以形成压力或者支撑的原因,正是因为锚定效应,因为很多人锚定了这个价格(锚定价)进行操作。参考的人越多,相信的人越多,就真的成为了事实——市场自我实现。
理解了这个层面,你就会发现,量价行为分析,本质上分析的是市场参与者的群体心理,而不是技术本身。很多价值投资者鄙视技术分析,其实是没有理解背后的逻辑形成。
锚定效应在交易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效应或者心理现象,如果我们能理解锚定效应,就可以利用以此而形成的规律,使我们的操作具备概率优势(注意,不是确定性,而是概率更高,当你拥有概率优势的时候,长期看就会获得成功)。很多好的交易机会,都产生在这些锚定价附近,一些关键点、买卖点,都在此形成。综上所述,我只在关键点交易,就是这个原因。

15. 沉默成本效应

2020 年国庆假期,我有一个亲戚举家搬迁到上海定居,老家的房子委托中介卖掉。在收拾旧房子的时候,有一个新买没多久的沙发,感觉丢了可惜,卖掉又不值钱,又不能带到上海去,于是就想把沙发送给自己的姐姐。
姐姐家也是新买的房子,家具也都是新的,其实并不缺沙发。但是也是和弟弟想法一样,认为丢了卖了都可惜。于是就找搬家公司把沙发运回自己的家里面,花了几百块的人工费。
为何要谈这个话题呢?
因为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和投资相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过往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历史成本。“沉没成本”与当前决策无关,当前决策应当考虑某件事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和未来所获得的收益,而不应该考虑过往已经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
从上面这个案例看,这个沙发无论你是要还是不要,都无法收回成本了,然而,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却被不能收回的成本影响,又多投入几百块的人工费,然后拉回家里还占了很大地方,但是却没有任何用处。很显然,这个不能收回的“沉没成本”影响了对未来的决策。
再举几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赌徒们亏损越大,越会加大赌资以期待翻本,过往亏损的赌资即为沉没成本。
企业投入研发费用,项目运转到一半发现最终研发的产品可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但还是会继续在该项目上投入,怕钱白花了,投入的研发费用即为沉没成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在已经面临巨大伤亡损失的情况下,纷纷以不能让已经牺牲了的士兵白白牺牲为由,将更多人送上了前线,已经牺牲的战士即为沉没成本。
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两个生活中的案例。
假设你花 50 元买了电影票,去看一场电影,看了半小时后,感觉这部电影实在是无聊透顶。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还是因为已经花了 50 元,怕白花了,一直坚持看到电影结束?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 50 元。这 50 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假设你去自助餐厅吃饭,每位 180 元,你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吃,还是因为自己已经花了
180 元,要多吃,甚至吃撑?否则就感觉自己亏了?这 180 元也是沉没成本,不管你吃多少,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对未来的决策形成掣肘和制约。在投资和交易中,沉没成本的影响更是巨大,如果不能克服,会严重影响到投资结果。
比如,大家可能都经历过,在买入一只个股后,这只个股走势不及预期,甚至你自己也认为买错了。但是由于个股下跌了被套牢,你往往不愿意及时止损,哪怕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还是倾向于说服自己,继续持有这只股票,而非卖掉股票换一只更有上涨潜力的股票,甚至还常发生补仓行为。前期股票投入成本即为沉没成本。很显然,浮亏这个沉没成本,影响到了对未来的决策。你眼睛看的是过去,过去已经亏了的钱,对你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这样说,那些愿意长期持有亏损股等着回本的人,那些对于“止损”内心充满抵抗的人,都是受了“沉没成本”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是有一只个股在你买入后走势不佳,你应该立足于交易本身,这只个股是不是符合你持有的条件,而不是考虑亏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符合条件就继续持有,否则就及时止损退出,换到新的交易机会里面。
忘掉沉没成本,是一个交易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印度的精神领袖甘地的故事,看看大人物是如何处理沉没成本的。
有一次,甘地要坐火车到外地,当他踏上火车时, 由于太拥挤,他的一只鞋子不小心掉到了车门外。
就在这个时候,甘地迅速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向刚才鞋子掉下的方向扔去。 身边的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甘地笑着回答说:“失去的鞋子已经不可能再得到了。我留着一只鞋子也没什么用,现在我把它扔下去,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那么我就又做了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划重点: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交易中,应该将决策的依据,放在某件事未来的意义上面,而不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

16. 77格击球区

泰德·威廉姆斯是过去 70 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 400 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
在《击球的科学》中,他阐述了他的技巧。他把击打区划分为 77 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即使他有可能因此而三振出局,因为挥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会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
泰德·威廉姆斯总是在等待,等待球进入 77 格才挥杆,为了提高成功率,他放弃了很多平庸的机会。这是他成功的核心。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情背后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利弗莫尔曾经讲过:
“交易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那种认为随时都要交易的人,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交易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客观的,适当的理由。除了设法决定如何赚钱之外,交易者必须也设法避免亏钱。知道什么应该做,跟知道什么不应该做几乎一样重要。”
“股票作手必须对抗内心中很多代价高昂的敌人。赚大钱要靠等待,而不是靠想。一定要等到所有因素都对你有利的时机。仔细地选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操之过急,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的损失完全是由于缺乏耐心造成的,没有耐心地等待恰当的时机来支持事先已经形成的看法和计划。要有耐心,等着恰当的关键点出现,等着恰当的交易时机。耐心、耐心、耐心——这就是我把握时机,获得成功的诀窍。赚钱的不是想法,而是等待。一个人需要做的只是观察市场正在告诉他什么,并对此做出反应。答案就在市场本身,挑战来自对呈现出来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解释。”
“交易者必须有耐心,要蓄势待发,要等待。关键点的定义是:进行交易的最恰当的心理时刻。我从来不在最低的价格时买进,也从不在最高的价格时卖出,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候买进,在恰当的时候卖出。”
“在很多时候,我是持币观望,直到恰当的行情出现在面前。我后来的交易理论的一个关键是:只在关键点上进行交易。只要我有耐心,在关键点上进行交易,我就总能赚到钱。”
查理·芒格曾也曾经讲过:
“在进行投资时,我向来认为,当你看到某样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你必须依照纪律去行动。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股票魔法师》的作者 Mark Minervini 在书中写道:
“尽管猎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并能在平原上抓住任何动物,但它在完全确定能抓住猎物之前会一直潜伏等待。它可能在树丛中藏身整整 7 天,等待正确的时机出现。它在等待一只幼小的羚羊,或者生病或跛脚的羚羊,只有在那时,在它不可能错失猎物时,才会发起进攻。对我来说,那就是职业交易的缩影。”
这对于我们的交易有什么启发?
尽管芒格、利弗莫尔、Mark Minervini 的投资方法不一样,有价值投资,有成长股投资,甚至还有投机,他们之所以在各自的投资方法中做到极致,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收益,都有一个共同点,其核心就是:放弃平庸的机会,耐心等待股价进入“击球区”。
所以,优秀的投资家、交易者,无一不是善于等待、善于放弃的。
耐心等待股价进入“击球区”,需要克服人性中“贪婪”的弱点。其实大部分人之所以收益率平庸,甚至很差,就是总认为时时刻刻都是机会,每天被市场的各种诱惑吸引,以至于总是深陷其中,随意出手,频繁交易,导致收益平庸。
交易者的工作就像是渔民出海打渔,但是渔民出海,也需要等到天气晴朗、海面平静、季节适宜(鱼群活跃)等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再出海。否则,如果时时刻刻都要出海打渔,不是打渔的效率很低,就是早晚会死在风浪中。
上面的道理如果能理解,就可以把它落实到我们的交易行为中。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格子”。也就是说,你要制定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选股和择时。用规则限制自己聚焦于适当的机会,放弃一些平庸的机会。(3L体系)
其次,有了“77 个格子”,就是耐心等待股价进入击球区。只有进入击球区的球,才值得你挥杆。
就像是利弗莫尔讲的,在大多数时候,你可以什么也不用做,只要注意观察等待就好了。每隔一段时间,你将会发现一个速度很慢、线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爱的格子中间的“好球”,那时你就全力出击。这样呢,不管你的天分如何,都能极大地提高你的成功率。
其实我们都明白,在交易中,好的机会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真正值得重仓出击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时时刻刻在场内,无休止地进行交易。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收益率很平庸甚至大幅亏损的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构建自己的“77 个格子”呢?
我们要首先理解交易的本质,就是供需格局原理。股票就是商品,供不应求就会上涨,供过于求就会下跌,无论是什么原因,无论是基本面原因还是任何消息刺激,都要体现在供需格局上。如果没有人愿意出钱买进,再好的股票也是一张废纸。供需格局不平衡,产生趋势。在实际走势中,基于锚定效应等心理因素,股价总会有些点位发生突破、反转或者无法突破、无法反转(中继点),这些位置就是关键点。
对于交易来讲,这些转折点,才是产生最佳交易时机的位置,因为在这些位置上,你是有概率优势的。所以,我们仅仅需要在这些位置,也就是“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下单,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但是,抓住这种“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谈何容易,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学会耐心等待。
“等待”是一种境界,不是学习任何方法就能替代的,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思维模式。
等待分为两种情况:
1、在入场前,耐心等待机会出现,耐心等待“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只在这种关键点下单。
2、买入后,耐心持有,等待退出条件出现。退出条件分为两个,止损或止盈。
最终,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关键的因素:我们只需要按信号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要等信号出现,做到内心纯粹简单。
“等待”的一个成本是,会错过一些机会。这个可能也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等待”的原因。市场的机会很多,如果我们总是“等待”到关键点下单,意味着你要放弃一些机会,要抵挡住一些诱惑,因为除了“关键点”外,市场也会向上或向下波动。比如你在看好一只个股的时候,它正在拉升,拉升说明在消耗需求,已经错过了供需格局逆转的点了,这种拉升可能到了中途,也可能到了尾声,如果你抵挡不住诱惑,你可能就会追高,很多人亏钱就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买点,也就是错过了关键点。这是一种诱惑,因为虽然它不处于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的位置,但是他正在上涨,你看着上涨会在你在心理上总是感觉遗憾,总是懊恼不已。所以,你就做不到“等待”。
无法等到“关键点”,本质上是一种贪婪的表现,总是不想错过每一次机会。
如果错过了关键点怎么办?答案是,继续等下一个机会,等下一个关键点出现,而不是逼迫自己强行交易。机会就像是公交车,错过一班下一班马上会到来,而不是追着公交车跑。如果我们总是能这么多,我想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追涨杀跌会大大减少。
最后我们再讲一个鳄鱼的故事。
鳄鱼行动看似比较迟钝,但却能捕捉到各种行动迅速甚至堪称灵敏的动物。在冰川世纪食物极度短缺时,鳄鱼凭借其运动量小、食量小、捕猎时用最少的体力消耗获得猎物等特点,得以逃脱了被灭绝的命运。而那些凶猛的霸王龙,虽然竭力奔跑追逐猎物,却因为获取的食物远不能满足其消耗,最终彻底灭绝。
鳄鱼的理性,表现在它绝对不去追逐很难得到的目标。鳄鱼通常处于平静状态中,像一节漂浮在水面上的树桩般纹丝不动,只露出一对鼻孔和眼睛,耐心地观察着水面和陆地上的动静,耐心等待猎物靠近。一旦发现猎物进入攻击区,鳄鱼在猎取目标的刹那间所爆发出的惊人速度和巨大爆发力,足以令其他生物措手不及。
可见,鳄鱼也只在“关键点”出击。
鳄鱼的捕猎方法从表面上看比较被动笨拙,但却可以用最少的体力获得食物,使自己尽可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境地,可谓大巧若拙。
作为恐龙的近亲,鳄鱼能奇迹般地顽强存活下来,其独特的生存本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鳄鱼之所以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凭借的是理性和耐心。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市场上的生存之道:立不败之地,攻可赢之敌

17. 顺应外部变量,约束内部变量

市场是由无数的变量组成的,这些变量大致可以归类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变量,一类是内部变量。
外部变量包括市场走势、信息、宏观环境、基本面、资金面等,是我们自身之外的东西,而内部变量来自于交易者自身,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变化组成,包括贪婪、恐惧、期望、侥幸等心理。
这两类变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两类变量搭配组合起来,会有无数种表现形式,对投资结果产生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心仪的一只个股,突然发布利好,业绩超预期,股价高开拉升,这是外部变量,此时,你内心会产生怕错过的想法,这是内部变量中的贪婪在起作用,外部变量影响了内部变量,如果无法克制变量的影响,产生的行为就是追高买入(因为它可能不符合你体系的买点,这个时候,你早就忘记了买点这个规则)。
从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的角度审视市场,你是无法判断下一步会“确定”怎么走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动态的。外部变量是不断变化的,你的内心也是随着外部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每一个时刻的行为。变量又衍生新的变量,周而复始。
理解了这一层,在市场追求“确定性”,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
认识市场“没有确定性”,“市场一切皆有可能”,是做好交易的核心基础。这个核心基础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交易体系建立在追求“确定性”和“市场没有确定性”之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看市场的视角存在巨大差异。
追求“确定性”的人,以自我想法为主,一般都会陷入“我执”,很难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转变观点。而认为“市场没有确定性”的人,则很容易随着市场变化而改变观点,顺应市场,从而很难被市场伤害。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迷惑茫,既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变化的,既然“市场没有确定性”,那是不是投资就没有办法获得稳定的回报了呢?是不是所有的投资和交易,都是在撞大运?
当然不是。
因为在变化的背后,是概率。任何投资行为以及和与之相关的体系,都是建立在“概率优势”之上。比如基本面投资,是通过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竞争优势等,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框架下追求高概率。技术分析以及趋势投资等,同样也是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通过走势和技术行为,追求高概率。比如趋势投资,在上升趋势中做多,获胜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简单一句话,投资和交易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通过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追求高概率。短期的成败或有运气因素,但是只要你具备了概率优势,长期看终究会成功。
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的影响下,怎么才能建立自己的“概率优势”。我们接下来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一、顺应外部变量
外部变量怎么发展,是我们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这一点我们要从内心接受。对付外部变量的唯一方法,就是“跟随”。而要做到跟随,做好跟随,就要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我们大部分人,入市接受的教育就是“市场先生会犯错”。先不说这种模式是对是错,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我”为导向的思维框架上,潜意识里就是,“我”不会错,“市场先生”会犯错。验证下来,当然不是“我”真的不会错,其实有时候“我”会对,有时候“市场先生”会对,这也是概率。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如果“我”错了,在“以我为主”的思维框架下,决定了很难纠错,就非常容易造成大亏。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利于交易的思维模式。
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模式,恰恰相反。在这种模式下,最高的境界是“无我”,就是完全遵循市场的变化,“市场先生”不会错,只有“我”会错。
举个例子,我想我们都遇到过,有时候市场走势和预期相差很大,我们在分析一个行业和个股的时候,你感觉逻辑很硬,甚至万事俱备,但是有时候股价就是不给正反馈,就是不涨。以“我”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坚持自己的逻辑,认为市场犯错,要抓住这样的市场先生犯错的机会。而以“市场变量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中,市场不会错,错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是遇到错误,以“我”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你越陷越深,而以“市场变量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因为是跟随市场,会及时纠错,很难造成大亏。
二、约束内部变量
外部变量虽然无法控制,但是内部变量是我们能控制的。真正优秀的交易者,是内心平静的面对各种情况,操作不变形,不受情绪影响。
换句话说,你要控制住“自己”这个内部变量。在所有的变量中,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有纪律,按章作业,从而降低内部变量的影响。当你将内部变量消除后,剩下的就只有外部变量。
简单总结下,外部变量无法改变,只能跟随、顺应和反应,而内部变量可以进行约束。这样,两个变量,一个虽然无法改变,但另一个则可以被我们约束,其实就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试想一下,外部变量本来就很复杂了,变化无常,如果你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也是没有规律的天马行空,你怎么可能成功呢?
最终,交易的核心就变成了:顺应外部变量,约束内部变量。
怎么约束内部变量?其实就是老生常谈,首先形成自己的体系,然后遵章作业,做到知行合一。
每个人,在交易的路上最终能走多远,本质来说,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因为决定一个人投资行为和投资体系的,是思维模式。所以,答案根本不在市场,不在于方法,这些都是表象。一直在方法上寻找答案,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没有性格的磨砺和心态的升华,并不能带给你成功。
所以能认识到内部变量对交易的影响并加以约束的,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外部变量只需要“看见”和“跟随”,而能不能控制住内部变量对你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18. 证实性偏见

战国《列子·说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这个故事,用现代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叫做:证实性偏见。
所谓证实性偏见,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先入为主,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证实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这个人的缺点和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人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越看越不顺眼;反之,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个人的优点,而对于其缺点,感觉很容易接受,或者视而不见,爱屋及乌。
下面举例说明证实性偏见对交易的影响。
当我们看好一只个股的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去搜集这只个股的利好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看好的观点,不断自我强化,对于利好消息很容易轻信和接受,而对于一些利空,总是下意识选择回避、轻视、合理化。反之,对于自己不喜欢或者看空的个股,即便是这只个股不断上涨,走出清晰的上升趋势,我们往往也会找一些负面消息支撑自己“不看好”的观点,比如会怪罪于市场炒作等等。
人们总是会坚持相信自己的观点或假设,即使这个观点或假设与证据相矛盾,哪怕是出现非常显著的反面证据,人们还是不愿意承认,从而去求证、解释自己的观点或假设才是正确的。
证实性偏见还可以解释趋势的力量。当市场上形成一种“股市将持续上涨”的信念时,投资者往往对有利的信息或证据特别敏感或容易接受,而对不利的信息或证据视而不见,从而继续买进并进一步推高股市。相反,当市场形成下跌或恐慌时,人们就只能看到不利于市场的信息了,对利好视而不见,以至于进一步推动股市下跌。
简单来说,证实性偏见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不一定是事实。在证实性偏见下,我们是主观的,会不知不觉地忽视、扭曲客观存在的事实。
可怕的是,这种情况是下意识发生的,除非你自己主动意识到证实性偏见的存在,否则,你被影响了还不知道。这会导致在交易里吃大亏。
如果你存在证实性偏见,当你持有的个股下跌的时候,你会不断地去寻找这只个股的利好,用以证实当前的下跌是错误的,从而支撑你的观点。然而,对于“正在下跌”这个事实,却忽略不见。你会搜集支撑你观点的证据,会说服自己,这只个股业绩这么好,景气度这么高,估值便宜,当前是被市场错杀了。而对于明显存在的利空,会不知不觉地回避掉,或者即便是知道,也不愿意承认。很多大亏,都是因为内心这种偏见式导致的。
可见,证实性偏见对于交易的危害是巨大的。
想消除内心存在的证实性偏见,非常难,甚至是一辈子的战斗。有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承认证实性偏见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里面,要理解这种偏见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要承认我们会受这种偏见的影响。承认它的存在,是第一步。试想,你都不知道证实性偏见的存在,那么,你犯了错误还茫然不知。你就是无知的。
其次,我们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审视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强制自己跳出自我,去看“我”。可以通过回溯分析自己失败的交易案例,去找原因。找到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客观,不知不觉地只关注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而下意识地忽略掉不利的信息,是不是给了“利好”信息太多的交易权重。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是看不清的,只有跳出自我,才能看到这些问题。
这两点做到了,经过慢慢训练思维方式,就可以逐步摆脱证实性偏见的影响。
当你不受证实性偏见的影响的时候,你的思维模式就上升了一个高度,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大众,你会发现,大部分人思维模式中的缺陷,是多么的明显。但是,在你还没有摆脱证实性偏见的影响之前,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曾经有一本书上,撒普博士讲到一个理论:你交易的仅仅是你有关市场的观点,而不是股票。其实,这句话背后的理论,就是证实性偏见。
无论你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还是其它任何一种交易模式,你交易的不是股票,而是你的观点。你认为股票低估,你买入,你认为低估了一定会价值回归,那就是你的观点,你在交易你的观点,而不是股票本身。而市场不一定这样认为,很多个股低估确实有低估的道理,有我们不知道的因素和黑箱。
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而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相信市场充满了陷阱和骗局,你看的只会是市场里的欺骗。你相信价值回归,你就会搜集有利于这方面的证据,你相信趋势延续,也会搜集有利于趋势延续的证据。
如何摆脱证实性偏见的影响,是让自己客观的前提,而让自己保持客观,又是交易成功的前提。

19. 后视偏差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和朋友一起开车外出,他建议走一条更近的路,不走高速,我建议走高速,但是更远一些,两条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其实差不多。后来他妥协了,我们选择从高速走。结果,麻烦来了,高速上遇到一个事故,导致堵了两个小时。他开始埋怨,你看,让你不听我的,我早知道高速上不好走,不如我说的路更快。
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这种事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后视偏差。我们不知不觉就会陷入这种后视偏差,比如,当事情发生了之后:
“我早知道这个方案不行”
“我早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我早该空仓”
“我早知道这只股会大涨”
……
所谓后视偏差,俗话讲就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或“事后预言家”,就是当我们得知结果后,才会从结果给出的线索去寻找论据,通过结果导向,给予支持当时观点的论据更多的决策权重,不知不觉地忽略掉相排斥的论据,从而证明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后视偏差导致往往在事情发生后,才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后见之明。
后视偏差潜伏在我们的意识里面,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对于交易危害巨大。
通常情况下,在交易中,我们都是根据历史信息或历史走势来做决策。一个信息发生了,一个走势出现了,就成了历史。我们通过这些历史信息和走势回看行情,感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简单顺畅。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在用上帝视角去观察市场,我在哪里进入,哪里卖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哪个事件刺激了上涨,哪个事件刺激的下跌,都是明明白白的,逻辑顺畅且精准的。
当市场大涨的时候,我们都能找出充分的逻辑去证明大涨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当市场大跌的时候,我们也能找出一万个理由证明大跌合情合理。我们不知不觉地去寻找“恰当”的逻辑去证明走势,忽略掉了相排斥的逻辑。这就是后验逻辑,找逻辑。事情发生了,再去找各种理由去解释、去拟合、去合理化。
后市偏差在交易中导致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我早该怎么样。如果市场走得很好,我早该买入,我早该重仓,如果市场走得很差,我早该离场,早该减仓。
然而,这是一种错觉,一种假象。往回看的时候历史仿佛看得清清楚楚,往前看的时候未来依然迷茫,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因为当我们事后回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知不觉地被“倒回去”修改过了,剔除掉了相排斥的想法和观点,你才会产生一种所谓“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先知心理。
事实上,如果再倒回你决策的时间点,你可能依然做出同样的选择,而不是事后看“正确”的选择。
如果不能克服后视偏差的影响,你将总是活在“后悔”中,后悔自己当时“明明知道”,为何没有这么做。这是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并且要努力克服的。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后市偏差”对交易的影响?有这么几条:
1、活在当下,只有当下发生的才是有意义的。不要为历史发生的后悔,更不要为尚未发生的担忧,只有当下的事实,才是决策的依据。
2、形成自己的体系,完全按体系操作,买点来了买入,卖点(包括止损和止盈)来了卖出,所有的盈亏,都是体系的产物,你只是按体系操作。并且,你要理解,只要完全按体系操作,你就是对的,亏钱也是对的(体系内的成本),如果不按体系操作,赚钱也是错的。不要有踏空和卖飞的想法,踏空和卖飞是典型的后视偏差,只要按体系操作,无所谓踏空和卖飞。
3、不要为下跌或者上涨找逻辑,找借口。市场永远是对的,存在即合理。
4、养成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下自己决策时候的想法,比如买入的时候,你买入的逻辑是什么。这样,我们事后回溯分析交易的时候,就能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只通过结果拟合相匹配的想法。因为当时买入的想法你已经清晰地记录了,就避免了事后找逻辑和合理化。
克服了后市偏差,不仅仅对交易有巨大积极作用,对于生活和工作更是如此,有助于培养我们活在当下的心态。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沉溺在“如果情况不同又会发生什么”的设想里面,绝对是让人精神失常的不二法门。——《莫斯科绅士》

20. 踏空和卖飞的本质

在交易中,只要我们出手,就有成本,甚至不出手,也有成本。
因为股价不是停顿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无论买入还是卖出,甚至你空仓等待,你都会面临两个基本的结果,对或错,就会存在所谓的踏空和卖飞。
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很多人都非常纠结踏空和卖飞,总是在里面走不出来,总是活在后悔和懊恼之中。
其实吧,每天纠结踏空和卖飞,会对自己的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你专注于执行自己的体系,买入卖出都按照体系去做,就不存在什么“踏空卖飞”。
什么意思?交易里面无所谓踏空,无所谓卖飞,只有是不是按体系操作。如果是都按照体系操作,谈何踏空卖飞呢?到了买点就买入,不到买点,上涨多少都和你没关系,不存在踏空;反之亦然,到了卖点就卖出,卖出后无论涨跌,都和你无关,谈何卖飞。
所以,内心总是有踏空卖飞的想法,本质上还是没有体系使然,或者说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有强大的抵抗。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你能做到按体系操作,凡事你认为的所谓“踏空和卖飞”的,都是你体系外的机会,超出了你的认知那不是你该赚的钱,你只需要赚你体系内的钱就好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如果这种思维模式能根植于心,做交易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和从容,错过也不会懊恼,卖出后也不会后悔,因为都是按体系操作,就不存在错误。这样想,你的内心会非常平静,这种平淡从容的心态,非常有利于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追涨杀跌”的可能性。追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怕错过,一旦追涨,就为杀跌买下了隐患。当你不应为怕踏空而追涨了,你就不会盲目地杀跌,一切迎刃而解。
有了这种思维模式,对于执行体系,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整个交易生涯,其实是由一笔又一笔的交易组成的,我们要聚焦在自己正在做的这比交易中,停留在当下,做一笔是一笔,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不好交易,就是因为外部吸引太多,导致你分心。比如,你持有的股走势正常,并没有出卖点,但是你发现你关注的另外一只股走势强劲,这个时候,总是感觉自己持有的股走势差,没买的反而更强,就有一种“踏空”的感觉,这个时候,“怕错过”的心理就会导致你换股去追涨。
事实上来讲,我们并不需要把握住所有的机会,并非是没买的都是“踏空”,我们也不需要强迫自己每一只股都卖在最高点,那是不可能的,“卖飞”才是常态,才是合理的,我们只需要做好当下的交易,按纪律买,按纪律卖,一笔一笔地积累复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反而要拥抱“踏空和卖飞“,为何呢?是因为我们等待符合自己体系的机会,等待正确的买点,你按纪律在等待,这就不是踏空;之所以”卖飞“,是因为我们将利润及时落袋,而不是反复坐过山车,这就不是卖飞。”卖飞“是稳定盈利的开始。
如果能控制住回撤,其实不需要多耀眼的个股,不需要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也不需要非常高的胜率,更不需要把握所有的机会,就能依靠复利实现超额收益。
将”踏空和卖飞“的思想从大脑中移除,只有”是不是遵守了买卖原则“,没有所谓”踏空和卖飞“,然后我们一笔一笔的按纪律做,积小胜为大胜,复利的威力,会让你吃惊。
这里面还涉及到是做短线还是长线的问题,也隐含了和”踏空卖飞“的关系。
从交易的角度来看,不要刚一开始,就给自己预设是做长线还是短线,这个非常重要。
你刚开始就预设是长线,当个股走势与预期不一致的时候,你就容易陷入”锚定思维“,导致有大的回落也死扛,内心不断说服自己做长线,说服自己如果卖出有可能就”卖飞“了,从而导致大亏。也许有一些个股是会涨回来,但是也有很多回不来,最难的是,短期巨大回撤会导致失去信心,对自己对个股产生怀疑,如果情绪控制不好,很容易割在地板上。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在买入一只股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做长线还是短线,如果走势很好,趋势持续向上拓展,没有出卖点,就是长线。如果个股走势不及预期,可能次日就止损掉了,就是短线。是长是短,不要自己预设,而是让市场告诉你,让信号引导你的交易,只要按信号做,就不存在”踏空卖飞“。
最后,做个重点总结:
1、你认为的”踏空和卖飞“都是你体系外的机会,如果你坚决按照体系买入和卖出,就不存在”踏空和卖飞“;
2、当你坦然接受了所谓的”踏空和卖飞“,内心没有任何抵抗,你会构建一个非常平淡从容的交易心态,有助于你看到真实的市场,也有助于你不带情绪的用平常心面对每一笔交易,这才是”赢家心态“。
3、谨慎出手,多些耐心,让每一笔交易都符合买入条件和退出条件,一笔一笔地做,做完一笔是一笔。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市场赚钱的机会很多,要经受住诱惑。机会就像是公交车,错过一班,下一班马上就会到来。
当你在交易甚至生活中总是成着冷静地、平淡从容的,你会无限接近你想要的东西。
 
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
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
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而如果过于使劲,
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
像一个小孩扯桌布,
结果一无所获,
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
永远也得不到了。
 
——卡夫卡《城堡》

21. 第一时间

交易就像是行军打仗,最忌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很多深套,很多追涨,都是因为“犹豫”错过最佳时机导致的.
现代决策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中,表明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最容易妥协,最容易拖拉,最容易知行不一.
举个例子.
当一只你心怡的个股出现机会(买点)的时候,有时候你会因为其他因素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宏观环境有一些变化,有个专家讲了对市场持悲观态度,地缘政治又紧张了等等,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就会很多,内心就有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点,导致犹豫不决.结果在你犹豫的时候你看到的股上涨了,越涨越犹豫,越不敢买,但是内心就是越不甘.出现信号的时候,如果错过,从心理上就是很难接受.最终,你的内心终于绷不住了,开始追涨买入.结果没多久,你发现你买在了高位,根本没有赚多少钱.甚至亏了钱.就是在你犹豫的时候,错过了第一时间.这种行为对信心的打击远比赚钱亏钱本身更大,更深远.几次下去,你就没有交易的信心了,后面再看到机会,会更加犹豫.第一次的”犹豫“,助长了以后的”犹豫“,所以如果错过第一时间再去买入需要克服的阻力会更大,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反之亦然.
当你持有的一只个股,出现明显的卖出信号,比如在趋势末端出现了趋势逆转的放量长阴,这个时候你要按信号果断离场,但是如果你内心犹豫,心存侥幸,希望趋势还会延续,想再等等看,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第一时间你走不掉,后面就难走掉了,如果后面继续跌,你需要克服的内心阻力会越来越大,应为你从情感上,就会陷入一个挣扎,就是不断地说服自己,都跌了这么多了,要等个反弹,或者说服自己去长期持有.总之,第一时间没走,后面就不好走了,甚至继续跌,你内心崩溃.下定决心割肉,结果发现割在了最底部(恐慌后见底).
这是我们很多人经历过最常犯的一个错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错过最佳离场时间,将自己陷入两难境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走了怕涨,不走怕跌.所以,我总结了一个口诀:高位不减,低位两难.
一定要切记,所有的买入或者卖出,第一时间才是最容易的,第一个信号出现的时候,你的心理压力最小,最轻松.如果错过第一时间,后面越涨或越跌,你就会陷入两难,你的心理压力会越大,追涨杀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但是有人会反驳说,如果我在这里买入后面跌了怎么办?如果这里卖出后面再涨了怎么办?岂不是错了?
这个问题正是你无法在第一时间执行交易的心理陷阱.
第一时间买入,确实有时会买错,没有100%成功的体系和信号,错了止损就是,你不会亏多少的,但是如果犹豫不决,错过了上涨,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形,为你未来的追涨埋下伏笔.
同理,第一时间卖出,有时候会买错,有时候卖出后股价会起来(百分百会遇到),这就让你内心容易产生懈怠和侥幸的根源,总是认为这次可能也没事,偏偏可能就是这次,导致你大亏.然而,交易盈利的核心原则就是控制回撤.如果因为侥幸心理产生了大亏,就违背了这个原则.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非常简单.
这一切的一切,如果落到实际操作中,核心点就是你有没有一个标准.就是体系.如果有标准,就要坚决执行,符合买入信号你就买入,符合卖出信号(包括止盈止损)你就卖出,信号什么时候出现就立刻行动,第一时间行动,不存在拖,只要是拖,就说明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信号来了,符合体系,你就该行动,为何行动不了?无非就是想法太多,导致有标准也不执行.当你有标准也不执行的时候,那你相当于没有标准,没有做到知行合一,那你依然停留在情绪化交易的最低层次.
说白了,策略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一句话:“按信号交易”,为何执行不了?不就是内心的问题么?而不是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很多时候,导致犹豫,都是因为自己内心想太多,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困难.交易中的很多想法,如果违背了信号,就会导致内心有巨大的抵抗,这就是“犹豫不决”的根源.“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是错过最佳买入时机和最佳离场时机的罪魁祸首.而解决“由于不接”的唯一方法就是按信号交易,让自己内心纯粹的只按信号交易.
综上所述,第一时间买入,才是最容易的买入,第一时间的卖出,才是最容易的卖出.错过第一时间,内心的抵抗就会 加大,就会把自己推入两难的境地.
 
 

22. 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演技高超,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演技团派他参加一次极为重要的演出。
瓦伦达深知该次演出的重要性,因为到场的观众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从开始到演出前,就一直在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想了无数次。
但是演出开始不久后,意外就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 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
事后,他的妻子回忆道:“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但这次瓦伦达太想成功,导致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太患得患失了。”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这种受过度关注目标导致行为失常的效应,叫做“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学名,叫做“目标颤抖”。
目标颤抖的大意是说,当你特别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者特别想做好某件事时,特别在意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太专注于目标和结果,反而得不到、做不好。也就是说,当你特别专注于目标和结果时,往往无法聚焦于过程,你想实现目标,却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瓦伦达效应”和交易有什么关系?我们来展开讲一下。
很多人在交易中有一个陋习,就是时不时打开自己的账户,看看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尤其是刚入市的新手,恨不得每分钟都要看看自己的账户数字变化。这是太在意结果(目标)的表现。
事实上,这种行为就像是瓦伦达一样,导致你无法聚焦在交易本身,从而影响了你的交易,转移你的注意力,放大了你对波动的心理反应。当账户波动大的时候,会导致你被情绪左右,做出错误的交易决定,比如割肉、死扛等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你买了一只个股,本来你应该聚焦在交易信号本身,包括买入信号,卖出信号,止盈止损信号,仓位管理信号等等,没有信号的时候就耐心等待,有了信号就立即行动。如果你太关注账户变化,当你买入后如果个股走势和预期相反,你本该止损,但是你看了账户有浮亏,心有不甘,想等回本就卖出,这就对执行止损造成了困扰。结果事与愿违,股价继续下行,你浮亏越来越大,越来越走不掉,就开始死扛。你每天看见亏损的数额,心情低落无疑,如果这个时候市场再有一个大幅波动,你看着亏损急剧放大,开始恐慌,很有可能割肉在最底部。所以,如果你的意志力不够强,账户的数字波动就是毒药,会牵引着你的情绪让你做出最为糟糕的决定。
还有很多情况,由于你太在意账户数字的波动,即便是盈利了,可能也拿不住股,怕转盈为亏,导致过早的离场。
正确的做法是,买入后忘记成本,不要看账户,而是把精力聚焦在交易本身,聚焦在你的止损点和止盈点上,也就是信号上,而不是盈亏的数字上。只要你有止损点,并能坚决执行,你的亏损都是恒定的,是自己提前可以预知的。更重要的是,不去关注账户波动,对于坚决执行买卖点信号(包括止损),会有很大的帮助,执行起来会更加顺畅,内心不会有巨大抵抗。
交易中,如果你总是盯的结果(盈亏),结果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如果注意力放在交易本身上,放在执行计划上,就容易赚钱,错的时候也容易止损,因为止损也是你计划的一部分。
换个角度理解,只要是执行了计划,无论赚亏,你都是赢家,因为你内心无比清楚,只要长期执行计划和体系,你终究会赚钱的,如果不能做到始终如一的执行计划,哪怕是偶尔赚了一笔,早晚也会亏回去。
其实,这也是芒格讲的“不要总是盯着记分牌”。打球的时候,你想让记分牌上的得分增加,就必须盯着球场,专注于比赛本身,而不是盯着记分牌,总是盯着记分牌会让你分心,无法聚焦在比赛上。当你一个球一个球地打好了,分数自然就增加了。你想让账户上的数字增加,就必须着眼于当下的交易,而不是账户的盈亏,当你一笔一笔地交易做好了,账户上的数字自然就增加了。
你想想交易中是不是这样?如果你太在意交易结果,太在意盈亏,你的注意力根本无法聚焦在“交易”这件事情本身,很容易导致交易变形,不是过早卖出,就是过晚卖出,变成了死扛。
所以,一定不要做交易中的“瓦伦达”,要忘记结果,专注于每一笔交易本身,总是这样思考,总是这样做,会让你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消除盈利和亏损带来的心理波动,从而能更加顺畅的执行你的体系,不受情绪摆布。
总结一下:
1、不要过度地关注盈利目标,甚至不必设置盈利目标,而是专注于每一笔交易;
2、一笔交易一旦买入后,要忘记成本,忘记盈利或者亏损,不要总是打开账户看结果,而是关注这笔交易的止损点和止盈点,一旦触发,就执行;
3、始终切记,交易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如何执行计划和规则,当你专注于执行交易计划和规则的时候,自然就盈利了。

23. “错误”是对你认知不够或者执行力不够的反馈

一笔交易亏钱了,“亏钱”是结果,很多人认为亏钱了,就推导出自己做错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思维陷阱。很容易导致盲目的自我否定。
亏钱并不代表一定犯错了,这是交易里面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很多人绕不过这个弯。
正确的交易不代表一定赚钱,而错误的交易也不代表一定亏钱。想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交易,什么才是错误的交易。
所谓正确的交易,就是完全按照体系做的交易,知行合一的交易。因为我们的交易体系都是建立在概率优势上的,有概率优势并不代表 100%会成功。很简单的例子,你买的一只股走势不及预期,如果你按照体系止损,这一笔交易虽然你亏钱了,但这是正确的交易,你的止损是按体系做的,是为了防止更大的风险。
所谓错误的交易,就是不按体系做的交易,不能知行合一的交易。同样的例子,这一笔交易你有止损却不执行,反而这只股在触发止损点后起来了,你没有执行体系,反而赚钱了。但是,虽然赚钱了,这是错误的交易,因为你违背了体系。如果总是纵容自己做错误的交易,总是向自己妥协,也许这一笔你赚钱了,但是你就失去了一致性的交易原则,你会陷入随意交易的陷阱,长期必定失败。
交易本身就是认知变现的过程,这里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知”,一个是“行”。
市场上有无数机会,市场赚钱的方法也有无数种,但是你只能赚符合自己认知的钱。构建体系,目的是定义和识别特定的机会,这个机会一定是自己能理解的机会,这是知的层面。你的“知”是有限的,你只知道这些。投资体系本质就是认知体系。
详细点说,我们的“知”,通过交易体系定义各种市场信号,这些信号是我们的操作依据,包括买入信号,卖出信号,止盈止损信号,仓位管理信号等等。如果你看好的股,或者持有的股,没有出现交易信号,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行动,否则就是情绪化交易,就是“知行不一”。
举个例子。打板是一种交易模式,只买涨停板,有人做打板能赚钱,但我们可能感觉“打板”模式是赌。我们对于“打板”的认知停留在“赌”的层面。但是,别人可能找到了打板的规律,并加以运用,这是别人的认知。所以,别人能赚这个钱,我们认知达不到,就赚不到这个钱。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认知,还在诱惑下强行去做打板,就是“知行不一”,亏钱是必然的。而具备了打板这种认知,又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可能就能赚打板的钱。
说到底,交易体系本身的知和行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知”构建了交易体系,而按体系执行交易,是“行”的层面。
“行”只有符合“知”,和“知”不背离,才有意义。否则,你就又陷入了没有原则的陷阱。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我们交易中犯的错误,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知行不一。反过来讲也讲得通,只要你做到知行合一了,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你知行合一了,你做的都是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谈何错误?这个时候如果说还有“错误”,都是因为当前认知不够,需要提高认知水平。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段话可能很难理解,我举个我们交易中每天都会经历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我们每个人都不断经历所谓的“踏空”和“卖飞”,不买怕“踏空”,买了怕下跌,卖了怕“卖飞”,不卖怕过山车,可以说这种情绪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上上演,很多人在这种情绪中左右摇摆,走不出来。恰恰,这种思维的掣肘,正是做不好交易的核心原因。
其实,只要按体系定义的信号交易,并不存在所谓的踏空卖飞。因为所谓的踏空和卖飞,都是你的“知”之外的部分,不属于你的认知层面。你需要等待买入信号,没有信号就不交易,谈何踏空?你需要按照止盈信号卖出,止盈信号出来了,你卖出了,谈何卖飞?
所以,所谓的踏空卖飞,都是庸人自扰,都是情绪化的表现,都是知行不一的表现。
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字典里面不应该存在“踏空卖飞”,只有是不是按信号交易。
同理,你的字典里,也不存在“割肉”一说,你按体系该止损就止损,谈何割肉?
你看,你犯的所有的错误,都是知行不一导致的。完全按信号交易,就知行合一,就没有错误,即便是亏钱了,也都是体系内的成本。
你如果能总是这样想,这样做,就会慢慢接近成功,也能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快乐——交易就会成为一种由心而发的享受。如果能做到不带任何情感的只是按信号交易,你距离成功非常近,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太多,超出了自己的认知,但行动却跟不上,导致知行不一。
很多人会说,我也想按体系交易,但是我的体系里面没有止盈点止损点,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买点,怎么执行?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知”的层面远远不够,认知达不到,还没有按照认知构建交易体系。一个成功的交易体系,必定包含几个基础部分:标的选择、择时(买卖点)、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这种情况,一定要想办法提升认知。
所以说,这里又有一个前提,知行合一的前置条件,是先由“知”构建体系,然后才能有“行”。有了标准,才能谈执行。而体系又是在“行”中不断通过实践去打磨和升华的,“知”为“行”定义标准,而“行”又提升“知”。
很多事情,我们当前不理解,做不到,看不惯,就是因为当前的认知水平达不到,等认知到了一定的层次,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我讲的这些,看似都是空话,其实是深层次地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交易,没有一定的经历,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可能很难理解。很多人说,交易不就是买入和卖出吗?干嘛搞得这么复杂?
其实,交易到最后,不是求财的过程,而是求道的过程。当你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了,且行动又能跟上,赚钱就是你知行合一的副产品。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没有任何迷茫,没有任何抵抗,即便是遇到困境,也都能坦然面对。
上面讲的如果都能理解了,就更容易接受“错误”,利用“错误”。
“错误”要么来自知行不一,要么来自认知不够。那么,不要陷入某一个“错误”无法自拔,当你修炼达不到的时候,市场会用“错误”提醒你,你知行不一了,或者你需要提高认知了,总是这样想,你就不会被错误压得喘不过气,你就会放过自己,反而会利用好“错误”。
王阳明曾经讲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这个道理。这不仅仅是东方人的智慧,西方人也是如此。
欧奈尔的徒弟,吉尔·莫拉雷斯曾经在书上写过:“如何通过把失误当作有效的市场反馈来获取知识,之后,这些失误也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它迫使我们制定解决方案,并改进我们的投资方法,以确保类似错误不再发生。通过把错误看成市场更大的反馈系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错误来构建更长期的优势,而不是让他们毁掉我们。”
利弗莫尔也曾经说过:“犯了错误不要找借口,坦白承认错误,尽可能从中汲取教益。”
所以,“错误”是对你认知不够或者执行力不够的反馈,请利用好交易中的每一次“错误”,把“错误”当做你前进的动力,自我提升的契机和鞭策你进步的工具。

24. 思维定式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认识一个人,研究能力很强,不是等闲之辈。2015 年,自己深入研究后,买入融创中国,当时价格 3 块多,大概 5 年时间,到了 2020 年,融创中
国最高涨到 43 元,这一笔投资最高赚了 14 倍,5 年 14 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投资。
然而,2020 年后,风云突变,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了防范地产盲目扩张盲目上杠杆的金融风险,出台了三条红线等政策,随后又有不少地产商债务违约暴雷,融创中国两年内跌至 2.9 元,从最高点下来跌幅达 93%。
这位曾经非常成功的投资者,却一路持有下来,14 倍的收益化为乌有,甚至转盈为亏。
notion image
为何会这样呢?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止盈,没有尊重趋势,但是为何不止盈?为何不尊重趋势?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思维定式”,方法问题只是表象,思维模式问题才是核心。
先解释下“思维定式”的定义,再来分析这个案例。
所谓思维定式,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思维定式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这种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会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从上面的定义理解,思维定式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褒义或者贬义词,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式形成的经验,有助于快速解决问题,但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式就会妨碍解决问题。
上面的案例,因为死拿融创中国让你赚过大钱,并且融创中国中间在 2017 年-2018 年有过一次 50%的大跌,后面却收复了,这形成了两个思维定式:
1、长期持有融创中国可以赚大钱;
2、有大跌也不怕,后面还能涨回去。
因此,在这两个思维定式的情况下,即便是后面很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基本面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你会忽略这些不利因素,甚至找理由说服自己持股(理由变成了赢家通吃,融创中国作为龙头,会兼并一些小地产公司,安然度过危机),说服自己它还会涨回来。
思维定式导致了严重的背离事实,忽略事实,扭曲事实。
思维定式是一种思维陷阱,对投资和交易的影响非常大,我们有时候会不知不觉掉入陷阱。
比如 2019 年-2020 年核心资产大涨,在思维定式下,因为在核心资产里面赚了大钱,很多人认为核心资产会一直大涨下去,结果 2021 年开始核心资产大跌,很多个股跌幅超过 60%,比如恒瑞医药、格力电器、中国中免等: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反之亦然。比如夕阳产业煤炭,在 2015 年牛市后就基本没怎么涨过,在很多人的思维中(包括我),对煤炭的印象就是落后产业的代表,结果,
2020 年 7 月开始,煤炭股开启一波行情,走了持续两年的牛市,成为 2021 年和 2022 年截至当前(2022 年 5 月底)涨幅居首的板块。很多人正是因为思维定式,导致错过煤炭股行情。
《缠论》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你的喜好,就是你的死亡陷阱”,其实这句话就是讲的思维定式的危害。你因为持股不动大赚过,因为在某个行业或个股中赚过大钱,形成了思维定式,就会因为持股不动亏回去。你因为对某个板块的偏见,形成思维定式,就会因为偏见错过机会。
所以,思维定式也是一种思维惰性,这种惰性很容易让我们沿着老路走“捷径”,我们通常喜欢买熟悉的股,熟悉的板块,排斥新的事物,就是思维惰性的表现。我们思想里面,认为过去成功了,未来这样做也会成功,认为过去赚钱的股,未来还会赚钱,这种思维惰性,阻碍了我们发现新机会的能力,也阻碍了我们反应最新变化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思维定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停留在过去的某种经验中,没有客观反映最新变化。这里面最要命的是,这些都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
上面融创中国的例子,旁观者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从基本面角度,政策环境恶化,从走势角度,趋势已经下行,趋势反映了基本面的一些变化,相互佐证,其实是很容易从融创中国中脱身的,毕竟已经赚了 14 倍,即便是不会在高点附近退出,在后面退出也能保留大部分利润。但是,在思维定式的情况下,导致自己无法看清事实,活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虚构的幻想中。
所以,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最危险的思维定式形成的经验,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最新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认知陷阱,还浑然不觉,自以为是。
这种思维模式下,对交易的危害,当然是巨大的。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交易中的思维定式?我认为,有下面核心的几点:
1、永远保持开放心态。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而开放的心态,是接纳外在事物的基础,也是接纳变化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态开放,才不会被自己的想法蒙蔽。
2、客观反映事实。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客观反映当下事实,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事实。
3、保持逆向思考的习惯。当一件事物正在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反向去思考一下可能性,因为物极必反是规律,所有事物都有周期性,经常保持逆向思考,就会避免危险来临时的措手不及和浑然不觉。
4、永远保持求知欲,学无止境。世界是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动的,无论你当前懂得多么多,你也是有局限性的。要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保持持续学习,才能跟上事物的发展。
佛语“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意思是,真正的世外高人们,方法是没有固定的,没有固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法则。其实,这不就是讲的要避免思维定式吗?
交易里面,我们既要坚持方法的一致性,避免方法的左右摇摆,又要防止掉入思维定式的经验主义陷阱,才是交易里面最难的。既矛盾,又统一,仅仅就这种辩证思维,就把那些想在市场中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简单方法和答案的人,挡在了大门之外。

25. 达克效应

1995 年,美国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麦克阿瑟·惠勒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
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
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
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
1999 年,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先让受试者完成“沃森四卡片选择作业”以区分出受试者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然后再选取一半的受试者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而另外一半则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邓宁和克鲁格要求受试者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
通过 4 个实验设计,系统地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首先让被试完成一套标准能力测试题目,然后让其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并预测相较于其他被试,自己的能力排名情况(用百分位数表示)。随后,研究者根据能力测试标准进行评分,把被试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并分为四个部分(用四分位数表示)。
结果显示,经过重复实验,个体能力的实测得分排名与预测能力排名(即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在对自己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时,实际测试中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第三四分位数位置的人,处在第三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处在第二四分位数的人,以此类推。这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绝对能力水平的评价比较准确。在比较个体的实际表现与预测表现的差异时,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实验结果说明: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的受试者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
此外,Kruger 和 Dunning 还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这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也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是一种认知偏差,从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能力不足的人,认知水平很低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反而有更高的自信,经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无法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评价。后来人们根据达克效应,把认知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达克效应和交易有什么关系?我们根据这四个阶段做一下分析。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面讲的抢劫银行的劫匪就是处于这个阶段。因为你的认知太狭窄,知识面太小,你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你总是会感觉自己掌握了方法,你看不到其他可能性,所以,这个阶段的人都非常自信。达尔文说曾经讲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在市场中,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阶段。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识别机会,不知道市场时时刻刻都蕴含着巨大风险,不知道看财务报表和图表,不知道管理仓位和资金,或者说,对于市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 (比如一个指标上,估值、均线等),一斑窥豹,看不到全貌。
认知水平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不可能在市场中长期赚钱,或许会因为运气好偶尔赚一点钱,但是终究会因为自己的认知水平还给市场。
当这部分人吃过亏,碰得头破血流后,开始逐步建立认知,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在第一阶段吃过亏后,开始有了敬畏之心,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性,有了学习求知的欲望。
市场中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大的亏损,摔了大跟头,才能认识自己,开始系统地学习方法,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亏损和失败,是无法建立健全的自己的认知的,而市场又是认知变现。所以,我经常说,在市场中,该走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
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终于,有一部分人找到了方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但是大部分人可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止步不前。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就是第一阶段的摔倒,和第二阶段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认知得到提升,并找到了事情的规律。
在市场中,到了第三阶段,就是赚自己认知的钱,因为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用概率思考问题,会在适宜的市场环境中赚到发挥体系的优势,同时,也知道了体系的局限性,知道体系的成本,会懂在没有概率优势的时候控制仓位,控制资金。
进入这个阶段,基本就是稳定盈利的阶段了。
第四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阶段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和空杯心态的结合体,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个阶段,就不需要任何方法,因为所有方法的东西都成了局限,所言所行皆为方法,一草一木皆能为我所用。这有点像“禅”,不可说,也说不清。有点像丁元英讲的,你不知道你是谁,所以你才是你,当你知道你是谁,你就不是你了。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层次,一般人很难达到,即便是通过后天努力,也就是能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层次,“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一种境界,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达到。
我不知道,写到这里,多少人能看懂。我们可以做个试验,看看你自己在哪个认知层次:
如果你认为我此文写的全部是废话,对不起,你的认知层次就停留在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最低阶段;如果你能理解并接受,你的认知层次至少到了第二或者第三阶段。
当我们在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会给这件事物打上“对”或者“错”的标签,你能理解的,你往往认为是“对”的,你不能理解的,往往认为是“错”的。
那么,你看不懂,理解不了,就是这件事情不正确吗?还是你自己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够?如果你马上就得出这件事物“不正确”的结论,很可能你就停留在认知的最低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虽然你当前不能理解,但如果你承认自己认知水平不够,那你就在第二个层次——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这件事物你能理解它的内在规律,明白优缺点,那你就在第三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所以,我们身边有些人,经常性的轻易就去否定一个人、一件事,基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认知层次很低,大概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水平。而认知层次很高的人,往往都是谦虚的,包容的,内心开放的,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的,因为他知道得多,越是知道得多,越会感觉自己渺小,人越是谦虚。
就像是罗翔老师所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交易和投资,其实就是认知变现的过程。有人认为市场上充满了陷阱和庄家,总是被陷害,这就是他的认知;有人认为市场好坏都是监管的问题,能不能赚钱关键看政策,这也是他的认知;有人认为可以选择和有价值的起来一起成长,买股不是买股票,而是买企业,这也是认知;有人认为股票是商品,只有买供不应求的股才能赚钱,这同样是认知。我们最终赚的钱,并不是市场的钱,而是认知的钱,是自己的观点的钱。我们本质上交易的不是股票,而是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很好理解,为何一只股上面,有人赚钱有人亏钱?这只股本身并不产生“钱”,而是你自己入场出场的决定,让你赚钱或者亏钱,这就是认知。
通过此文,我们学习了达克效应,目的是明白我们赚钱或者亏钱,是自己认知水平决定的,而不是其它。短期也许有运气成分,但是靠运气赚的钱,最终会通过认知不够亏回去。
从而,想在市场存活,活得好,就要时刻保持内心开放,只有内心开放了,你才能看到其他可能性,才能明白自己的局限性,才能不去轻易否定一件自己认知能力之外的事物。知道自己渺小,才能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当你认知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钱就是认知的副产品。这一点,能不能理解,也是你的认知。
“聪明人总是充满疑惑,而傻子却坚信不疑”——罗素
 

26. 知止不殆

在诸多亏钱的原因之中,有一种是“过山车”,因为贪婪舍不得卖出,导致利润回吐殆尽,最终亏损;在诸多大亏的原因之中,有一种是“逆势死扛”,因为对“价值”的错判或笃信“坚定”持有,想等反弹或价值兑现,越等越亏。
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不知道及时切断交易导致的。
其实,在一只股上面,赚 20%并不难。我相信大家每年(或者每个很短的阶段)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很容易就选到短期涨二三十个点的股,也就是说,持有的股在某个阶段涨 20%很稀松平常。但是,一年下来,赚 20%却非常困难,就连巴菲特年化其实也就是 20%多,能稳定实现 20%年化复利的,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为何一只股在某个波段赚 20%很容易,但常年实现盈利却很难?归根结底,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在恰当的位置卖出。一涨起来,贪婪作祟,就希望涨更多,总是担心卖飞;而一旦回落,又感觉自己没能在高点卖出,比较吃亏,相等股价在回到高点再卖,结果越等越跌,就更加卖不出去,导致一笔好端端的盈利的交易,变成亏损,最后扛不住压力割肉出局。
这是大部分人的宿命,大部分人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讲,何时退出一笔交易,比何时开始一笔交易,更为关键。
一个交易闭环,必定以“卖出”作为结束。无论你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亦或是量化交易等等,买了就是为了卖。不卖出的交易,不是一笔完整的交易。
卖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止损,一种是止盈。
止损贵在及时,如果市场走势不及预期,要第一时间退出亏损的交易,这样,风险总是可控的,你就难有单笔交易的大亏。止盈更是一种艺术,要结合市场环境,强势市场,个股的持续性好,要懂得让利润奔跑,而弱势市场,因为难有大趋势,要适度收紧止盈,及时退出盈利的交易,否则可能就是过山车。
这就是盈利的最底层逻辑:止损持盈。尽可能让亏损的交易少亏一些,尽可能让盈利的交易多赚一点。长期看,只要你盈利大于亏损,就是成功的。
无论是止损还是止盈,核心都在一个“止”字上。知止,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行为,更是一种心态,体现的是一种不贪婪、知进退的境界;而不知止,就是放任,就是随波逐流,是情绪化的表现。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不会遇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就可以活得长久。这简直就是交易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在市场里面赚不到钱,不是因为买不到牛股,而是因为在牛股大涨的时候,内心贪婪,不知止,不知道及时退出交易,赚了 20%还想赚 50%,翻一倍还想翻两倍,结果导致来来回回过山车。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周期的,个股也是如此,盛极必衰,不知道在盈利的时候及时退出交易,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盈利变亏损。
很多人(尤其是价值投资者)在思维里面总是有“长拿”或者“死拿”的想法,尤其是一被套住,就开始死拿不动,美其名曰等价值兑现。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大亏的思维陷阱。很多大亏,都是因为“长拿”或者“死拿”导致的,因为没有尊重最新的事实,都是不知道基于变化采取行动的表现。“长拿”或者“死拿”是死扛的基因。
所以,“知止”才是交易的最高境界,知道停止才不会将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索罗斯的原也是这样讲的,他在书上讲到:“交易的最高境界,是适可而止”。
另外一个层面,从资金利用的角度讲,只有卖出了,才能解除资金占用,才能开始一笔新的交易,这是“周转率”概念在交易里面的体现。所以说,你不卖出,你就没有资格(资金)开始一笔新的交易。尤其是亏损的交易一直死扛,不仅仅是这一笔交易亏钱的问题,还会有非常多的机会成本,因为你同时错过了很多的机会。
所以,“止”又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
韩愈《原道》中有句话:“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停止,就没有办法开始,停止,是下一次的开始。
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在一笔交易中纠结,任岁月蹉跎。然而,如果你能及时截断亏损的交易,控制住损失,又可以开始一笔新的交易,说不定下一笔就把之前的亏损补回来了。盈利的交易亦是如此,如果一只个股让你赚了钱,但是已经明显的加速,从量价行为的角度讲,加速是快速透支需求的表现,调整的概率开始加大,这个时候,理性的操作应该是减仓或者清仓,因为概率已经对你不利,清仓后不是不交易了,而是重新开始一笔有概率优势的交易。这样,就完全循环起来了,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
有人会问,卖出后涨了(卖飞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经典,这就是大部分人做不到“知止”的原因。很多人不愿意退出交易,就是侥幸心理使然。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股,你买入后大涨 50%,已经明显加速,按照我们的体系,加速后下跌的概率加大,要减仓或者清仓,于是你选择卖出。但是,这只股走出了小概率行为,你清仓后继续上涨 10%,你感觉踏空了。单纯的看这一笔交易,你仿佛是吃亏了,因为踏空,没有赚到后面的 10%。但是呢,你是通过概率去做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加速后明显是风险更大。同时,如果用系统性思维看,你在清仓后,又去买别的符合买点的有更好的概率优势的股了,你可能在别的股上面,又赚了 10%甚至更多。
这样理解交易,就是系统性思维,把交易变成了“一笔+一笔”的不断循环,而不是单纯的只看一笔交易,停留在一笔交易上的“踏空”或“卖飞”上。你总是在逐步兑现掉加速的股(概率劣势),把仓位换到符合买点的股(概率优势),这一卖一买,都是基于概率做出的决策,卖掉风险,买入机会。
如果你总是和概率优势站在一起,短期或许因为运气因素吃点亏,但是长期看,概率会使你成功。
“知止”也是一种清零思维。在交易中,清零思维非常重要。一笔交易只要你退出了,无论盈亏,都过去了,下一笔交易又是独立的开始,我们要将思维中的情绪清零,不能带着这一笔交易中盈利的兴奋或者亏损的遗憾进入下一笔,会对下一笔交易产生干扰。很多人在之前的一笔交易中亏钱了,总是带着翻本或者报复的心理进入下一笔交易,结果导致不理性,重仓盲目出击,错上加错。所以,一定要切记,每一笔交易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所有的这一切,都要从“知止”开始。
“知止”是一种思维模式,总是养成“知止”的习惯,很难有大亏,很难有过山车,没有了大亏,其实靠着复利积累,赚钱非常快。这样,你就形成有利于积累复利的交易习惯,单笔大亏,单笔过山车,就会远离你。
所以,切记,知止不殆,不止不行:
1、在交易中,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
2、在交易中,知道停止,才有资格开始。
 

27. 线性思维

很多人都知道,喝红酒有利于健康。
不少科学研究,也确实能证明这一点。有专业机构,对于经常和红酒的人进行长期跟踪,对比有喝红酒习惯的人和从不喝红酒的人,发现经常和红酒的人,其健康水平更好,寿命更长。
于是,对于红酒,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基本认知:经常喝红酒,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
这看似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是经过了事实检验的,但深入分析你会发现,隐含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
红酒的确有些成分有利于身体健康,不过,另一个事实是,由于红酒普遍价格较高,以及消费习惯等原因,并不是人人都能喝上红酒。
那么,什么样的人有长期喝红酒的习惯呢?答案是,有钱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生活有品位的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这是红酒的受众群体,是红酒消费者的画像。这些人生活条件更好,更爱学习,更喜欢体育运动,更自律,有更好的锻炼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
很显然,当专业机构对长期喝红酒的人进行跟踪调查的时候,本身就是在调查那部分身体条件相对更加健康的人,自然而然得出“喝红酒更有利于健康”的结论。然而,真相是什么呢?不是喝红酒的人更健康,而是长期喝红酒的受众群体,因为本身生活习惯和医疗条件更好,其健康条件更好。
如果我们思维层面上,想到“喝红酒”,就联系到“有利于健康”,而无视“红酒的受众群体本身就是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等其它条件,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
由 A 直接推导出 B,而没有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这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叫做线性思维。线性思维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简单唯一的因果关系,而无法认识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
线性思维是我们最常用的思考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有走捷径的倾向,所以就是不知不觉调动出来线性思维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比如:
你是东北人,酒量一定会非常好;
只要我的一举一动像西施一样,大家肯定也会像喜欢西施一样喜欢我(东施效颦);
只要我对他好,他一定也会对我好;
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男人和女人打架,一定是男人在欺负女;
……
这些都是典型的线性思维,认为一旦具备了某种条件,就一定能得到某种必然的结果。归因过于单一,因为 A,所以 B,然后不再思考C 或者 D。
因为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在思考的时候,有节约我们大脑的资源,减少思维损耗的倾向,能简单解决的问题就不会也不想去做过多的动脑,所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调动的就是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会束缚我们,看到其它的可能性。
在交易和投资中,线性思维的影响,是致命的。举几个常见的在交易中的线性思维的案例:看到一个利空,就立马想到会大跌;
一只个股发布预告,业绩超预期,立马想到会大涨;低估,一定上涨;
上涨了,一定有风险;
加息,股市一定跌,降息,股市一定涨;
美股跌,A 股也要跌;美股涨,A 股也要涨……
这都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甚至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下意识地就被自己的线性思维影响了。然而,事实是怎么样呢?利好不一定就上涨,因为有可能是利好出尽变成了利空,利空也不一定就下跌,因为利空出尽不能再坏了,就变成了利好。
想理解这些问题,想提高交易水平,我们就要摈弃线性思维,采用非线性思维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其它可能性。
我们举例说明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下对同一个事件的反应和应对。
假如,我们心仪的一只个股,晚上突然发布了一个利好,打入了知名企业的供应链,拿到了一个订单,这对于公司应该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看看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如何思考这个利好消息的。
线性思维:这是一个巨大利好,会拉动业绩大幅增长,未来空间巨大,明天要大涨了,不买就会错过几个亿。
非线性思维:这是一个巨大利好,但是,股价已经上涨了很多了,尤其是这两天明显大涨,是不是已经提前反映了这个利好?要做下测算,看看打入供应链,能带来多少利润增长?天花板是多少?当前是不是高估了?。
你看,不同的思维模式,面对同一个好消息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很显然,线性思维更加简单直接,很容易就导致次日冲进去,越是大涨越会冲进去,因为越是大涨越感觉自己错过了。而非线性思维更加理性,虽然是利好,但是如果市场已经透支了利好,那就变成了利空,所以要测算清楚长期影响再做决定。
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利好不涨甚至反跌,都是这个原因。利弗莫尔就是利用利好出货的鼻祖,他曾经在书上讲过,只有在利好消息出现的时候,公众大举买入,流动性才最好,才有利于大资金出货。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线性思维,就会被利用,就成了接盘侠。
反之亦然。近期的美股,因为通胀数据不断超预期,导致加息力度加大,美股不断下跌创出新低,然而,我们自 2022 年 4 月 27 日以来至今(写文章的日期 2022 年 6 月 19 日),就一直不跌反涨,根本不理会美股的下跌。如果是线性思维,认为美股跌我们也会跌,就会错失这段强劲的行情。
可见,线性思维对交易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人性中走捷径的特点,会导致线性思维第一个站出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把我们带入单一的判断。所以,要想做好交易,我们首先要摈弃的就是线性思维,避免自己简单化地思考问题。
避免交易中线性思维的影响,有两个基本原则:
1、事实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一个逻辑再强劲,一个想法再好,也要看事实是如何,能不能验证这个逻辑或者想法,如果能验证,就说明逻辑或想法是成立的,如果不能验证,那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线性思维认为猪肉股的投资价值来临,然而,事实可能是,猪肉价格上涨,导致养猪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加剧。最终,逻辑是不是对,需要看市场是不是认可,也就是走势能不能印证逻辑。
2、反向检验
当一个利好消息出现的时候,理应上涨,但是涨了吗?如果没涨,那就说明有问题。反之亦然,当一个利空消息出现的时候,理应下跌,但是跌了吗?如果没跌,那也说明有问题。该涨不涨就是弱,该跌不跌就是强,该干什么没有干什么,就要往反方向去思考。利好出尽,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只能往差的方向发展了,而利空出尽,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自然后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事实检验”和“反向检验”两个基本原则只要把握好,当利空或者利好消息出现的时候,或者一个逻辑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套入这两个原则,检验一下,这样,基本就杜绝了线性思维的影响。长期坚持这两个原则,这种思考方式,就会深入大脑,从而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久而久之,不必刻意去控制,也不会受线性思维的影响了。

28. 辩证思维

我们前面讲了思维定式和线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都会对交易产生不利影响,而真正对交易有利的思维,是辩证思维。
根据百度百科中的解释,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
辩证思维既不同于那种将对象看作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也不同于那种把思维形式看作是既成的、确定的形式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是以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简单来说,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不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而是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亦对亦错”、“亦黑亦白”。
这是非常适合交易的思维模式,因为交易里面根本就没有确定性可言,根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单纯从概念上理解,可能并不容易,我们还是回归到交易中,从实际问题去思考。
问题一:止损,到底是错的还是对的?
我们都知道止损非常重要,很多知名交易大师将“止损”作为交易的第一原则,比如欧奈尔、利弗莫尔等。但是,如果孤立地看待止损这个问题,并非所有的止损都“对”。我们止损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损失,但是确实有很多时候,止损后又涨了起来,止损反而导致了亏损,不止损就不会亏钱。
于是乎,经历过几次止损后又涨了起来,你就会得出结论,止损不对,还不如死扛,死扛可能又会涨回来。很多人就是这个原因导致无法执行止损,市场用这种方式诱惑你,让你不止损。终于有一天,你因为死扛亏损,导致大亏。
这就是将“止损”看做一个孤立的事件导致的结果。如果用辩证思维看,某些时候确实是止损导致卖在最低点,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及时止损避免了大亏。一只股,如果在亏 10%的时候止损退出交易,未来你赢回来非常容易,但是,如果你不止损,遇到了 50%的大亏,想翻身就太难了,需要 100%的盈利才能回本。
做到了能内心毫无抵抗的“及时止损”,是交易成功的第一步,然后进入第二步就是“持盈”。这样,我们做到了“止损持盈”,就掌握了盈利法则,也就是盈利的核心原理: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从系统的角度辩证地看,交易盈利的核心之一,就是及时止损。你会发现,止损虽然有时候会“错”,但是,止损的优点更多,可以防止大亏,没有大亏了,就很容易积累复利。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止损的时候内心抗拒,心存侥幸,本质就是缺乏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让利润奔跑,到底是错的还是对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让利润奔跑,发现经常出现过山车。赚了 20%没有卖出,结果又回到了原地。本来想让利润奔跑,结果盈利变成了亏损。于是,很多人就得出结论,让利润奔跑不对,应该有点盈利就卖出。
如果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考虑更多的因素,在强势市场,让利润奔跑,确实是赚大钱的最佳法则,但是,一旦市场转为弱势,再让利润奔跑,就成了伪命题,因为市场弱势,趋势很难有持续性。
所以,让利润奔跑,到底是错的还是对的?正确的答案是,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应该结合市场背景,强势市场让利润奔跑,而弱势市场,要收紧止盈。
问题三:“加速无买点”,到底是错的还是对的?
“加速无买点”这五个字,是我原创的。根据量价原理,加速快速消耗了需求,那么,站在场外有买入意愿的人就少了。同时,获利盘增加了,兑现意愿的人就增加了。此时,供需格局天平开始倾斜,下跌的概率加大。换句话说,该买的都买了,潜在的卖盘就大于买盘了,这些买盘随时都会变成卖盘,股价开始变得不稳定。
个股明显加速后,往往都是高点,这个再去买入,赚钱难度很大,盈亏概率对自己非常不利。所以,如果我们能做到在加速后不盲目入场,就会减少亏损,提高胜率。
但是,“加速无买点”,一定是对的吗?
很显然,不是。很多股会加速后继续加速上涨,如果你孤立地拿出这些加速后继续上涨的案例去看待,你就无法接受“加速无买点”的观点,因为你可以用少数的加速后继续加速的案例,证明“加速无买点”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加速无买点”有对有错,但是很明显的是,加速后调整的概率更大,加速后追涨,弄不好就是大亏,因为加速后很容易急跌。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不会纠结于少数的加速后继续上涨的个股,而且能坦然地接受错过或卖飞,而不是用少数案例去反驳。
问题四:符合买点形态,一定会上涨吗?
在交易中,我们都会等待正确的买点入场。买点有很多种,但是买点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我在这个位置买入,未来(根据你的交易周期,或长线或短线)有没有机会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如果有,这就是一个正确的买点。
很多人在正确地买点入场,结果发现,市场走势相悖,买点失败了。于是就开始疑惑,明明自己是在正确的买点入场,为何还亏钱呢?
如果用辩证思维去思考,买点出现说明我们入场有概率优势,但并不是百分之百,市场是动态发展的,很可能在买点出现后发生一些新的事件,改变了之前的条件,之前的逻辑可能就不成立了,这个时候,既然买点失败,就要及时退出交易,因为市场已经证明你是错的了。如果你还是坚持之前是正确的买点的观点,就很容易导致死扛。
所以,辩证思维下,“符合买点形态”和“一定会上涨”没有任何必然关系。
问题五:亏钱的交易,一定是错误的交易吗?赚钱的交易,一定是正确的交易吗?
很多人会用亏钱或者赚钱来衡量交易是错的还是对的。这是结果导向,用结果倒推过程。
我们有时候随意交易,胡乱买,也能赚到钱,有时候我们严格遵循买卖点,严格遵循体系,反而会亏钱(比如止损,就是按纪律的亏钱交易)。这是交易里面最容易让人迷惑的地方,也是让很多人过不去的坎,你会有种错觉,有没有原则和标准都一样,没有标准也能偶尔赚到钱,有了标准一样会亏钱。
所有的策略,你每次下单,就会面对两个结果,赚钱或者亏钱。因为交易本身就是概率游戏,不是亏,就是赚。只是说,我们按照体系交易,长期看,是具备概率优势的。所以,你坚持按体系交易,长期成功的概率更大。
但是回归到每一笔交易孤立地看,因为短期运气因素,很可能导致你随意交易也能赚钱,你按体系交易也可能亏钱,这就需要从辩证思维角度去理解。
要让自己做正确的交易,但是正确的交易不代表一定赚钱;要让自己远离错误的交易,错误的交易不代表一定亏钱。正确地交易,就是按体系做的交易,知行合一的交易,这是长期成功的核心。如果总是纵容自己的做错误的交易,总是向自己妥协,也许这一笔你赚钱了,但是长期看,必定失败。
以上五个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在交易中会遇到非常多的类似问题。这五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拿出其中一部分孤立地看待,得到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都是错误的。唯有从辩证思维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而在真正理解这些问题之前(认知未达到),你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盈利状态的。
交易里面很难给别人讲清道理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和策略,都可以找到正例去证实,也可以找到反例来反驳,不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人,因为他一直在使用看到即所得的结果偏好的思维模式,就很难深度思考和理解背后的逻辑。而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人,很多问题我们不必过多解释,他也能理解,因为辩证思维本身就有利于你自己从多方思考,寻找答案。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经历,在经历中接受、感悟。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思考,就像是天道里面讲的:“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拿不住又何需去拿? 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通过辩证思维去看待交易,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稳赚不赔的交易策略,也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确定性”的盈利机会,无所谓对,无所谓错,很多问题,单纯从表面上很难找到答案,或者说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这些问题想要想明白,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解决,
很多人认为交易是求财的过程,其实不然,交易本质是求道的过程,求财只是表象,求道才是根本,道到了,财自然而来。

29. 价格发现机制

有一天,我女儿的朋友,到我家里来玩,两个孩子做游戏,爱人和她妈妈闲聊。女人吗,到一起无非是聊聊家常,聊到买什么样的西瓜好吃,怎么挑选西瓜等等。
我随口插了一句:最贵的最好吃,不要这么麻烦,直接买最贵的,想追求物美价廉,不是没有,是太少了,哪有这么多便宜让人占?又好吃又不贵?如果一个东西确实又好又便宜,很快就会被价格填上。价格是最好的分层工具,好的东西,实际上都通过价格给你分出来了。
由此,联系到市场,股市也是如此。
真正好的股,一般情况来说,都会通过走势区分出来了,既便宜又好的股,其实很少见,除非是市场极端下行的普跌,泥沙俱下,好股会被错杀。但是不久后,又会通过走势(资金)把好股区分出来。
这就是“价格发现机制”。
“价格发现机制”的传统定义来源于期货市场,特指通过公开竞价而形成的能够表明现货市场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功能与机制。
其实,这些定义并不重要,我们不是做学术研究,而是想通过“价格发现机制”,识别市场的某种运动规律。
证券投资,本质都是在交易预期,是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期反应,然后用资金去投票。我们之所以愿意去买一只股,是因为预期这只股会变好(纵向比),或者说比其它的股好(横向比),如果你明明知道这只股未来会越来越差,或者说在同行业中是最差的,你肯定不会买。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一轮大熊市中,泥沙俱下,几乎没有个股可以幸免。在熊市过后,市场慢慢进入复苏,那么,同样两只个股放在你面前,有一只增速非常高的高景气方向的优质股,一只毫无亮点的甚至业绩亏损的股,你会选择哪个呢?肯定你会选“好股”。所以,“好股”总会率先复苏,会先于市场上涨,这是“价格发现机制”在起作用。
所以,在价格发现机制下,同等条件,聪明资金,一定会选择在比价效应下更有“价值”的目标,填平所谓的价值洼地,促使价值回归。这些都会体现在“价格”的变化上。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了,在“价格发现机制”的逻辑下,走势就是最好的选股工具,价格(走势)会自动把股票分出来“好坏”。
当然,有人这里会抬杠,很多商品虚假包装或者弄一个好听的名头价格炒作很高并不一定好吃,垃圾股有时候也会被炒作的时候但它并不是“好股”,这些案例并不能体现出“价格发现”的功能。是的,这些说的都对。所以,这里又要回归到概率思维去理解,回归到我们讲的辩证思维去思考,脱离辩证思维,在市场中寸步难行。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在先于市场上涨的股票群体中或上升趋势中选到好股的概率更大,在价格高的商品中选到好东西的概率更大,而不是绝对。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和规律,但并非真理。用辩证思维,就很容易去理解和接受(理解不了的,建议去看看《辩证思维》那一节)。
当我们理解了“价格发现机制”的原理,很多人经常疑惑的一个问题,就有了答案。这个问题是:到底是该买已经走出强劲趋势被市场证明了的股,还是买那些看起来位置更低的更“安全”的股?
很明显,在“价格发现机制”下,在走势更强的股中选中好股的概率更大,而所谓更低的股并非更“安全”,而是隐含各种坑的概率更大。
然而,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因为人性骨子里的缺点,有“便宜”偏好,导致大部分人更加喜欢关注“便宜”的股,“还没涨”的股,不知不觉地就去选择一些所谓的位置更低看起来更“安全”的股。根据欧奈尔的调查,98%的人,不喜欢买入新高附近的强势股。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那些创新高的股会不断创出新高,强者恒强,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那些看起来位置“安全”还没涨的落后股,却弱者恒弱,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这是很多人非常难以扭转的思维,所以,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理解“价格发现机制”的原理后,能有所改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落后股都没有机会。
如果整体市场很强,在前排的“好股”涨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地,后排的落后股会开始有了机会,所谓“补涨”。这里面的逻辑依然是“价格发现机制”在起作用。因为前排的个股涨得太多了,太高了,打出了空间,溢价太高,后排股就体现出了“价值洼地”的效应,资金就会开始流入洼地,再次把洼地填平。
所以,市场一般的上涨顺序,“好股”一定会先涨(被价格发现),次股补涨要等好股拉出空间,等次股都涨了一遍,行情就到了尾声了,调整(普跌)开始,然后再次轮回。
板块也是如此。一个板块的行情中,逻辑强大的优质龙头股会先涨(被价格发现),等龙头股涨到一定的高度,打开空间后,资金开始挖掘后排股的机会,当板块里面的二三线个股都涨了一遍后,洼地都填平了,板块差不多就见顶了,至少要调整后,再去重新开始一轮。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规律后,就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市场和板块见顶(调整)的一种预兆。
从整体市场角度讲,当领导板块涨完一轮,市场内的逻辑较弱的板块以及垃圾股都开始满天飞的时候,往往就是市场的高潮,是调整的前兆;从板块角度讲,当优质龙头都涨了一遍,二三线个股都被挖掘后,就是板块调整的预兆。
虽然这个并不能精准预测见顶或调整,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线索观察,然后结合量价行为,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总结一下,“价格发现机制”是市场的一种运行规律,可以给我们如下揭示:
1、走势是最好的选股工具;
2、“好股”先被价格发现,往往会先于市场上涨;
3、落后股坑更多,往往隐含很多基本面问题;
4、“好股”打出空间,后排股有补涨需求;
5、后排股补涨,填平“价值洼地”,往往是市场或板块见顶(或调整)的先兆。
请记住,用辩证思维思考,这些是普遍规律,并非绝对真理。从交易的角度,我们只需要有概率优势就足够了,这些规律足以帮我们建立概率优势了。

30. 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

随着市场容量越来越大,新股发行的越来越多,最近几年,难有传统意义上的同涨同跌的牛市或熊市,大部分时候,都是“结构性”的。
所谓“结构性”,简单地理解就是同一时段有涨的也有跌的,或者说是轮着来的。比如,过去两年,医药、消费、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煤炭、有色等等,都曾经在某个阶段,有过持续几个月的上涨行情。这些板块上涨的时候,并非市场全部都上涨的,其它板块可能就是下跌或者弱势震荡。
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主要原因是新股不断增加,但是钱增加有限,导致僧多粥少,很难同时发动行情,于是就呈现出板块轮动特征,这是市场生态的一种变化。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方向就尤其重要,因为一旦踏错方向,就是牛熊之别,方向对就是牛市,方向错就是熊市。
要想做好交易,在短期取得更好的收益,就要适应这种市场生态的变化,尽可能地让自己把握主线行情,摈弃一些非主线机会。
所谓“主线”,其实就是当前被市场证明了的有共识的最强方向,并且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不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你自己认为好的方向和个股,只要是没有被市场证明,那就不能称之为“好”。
所以,跟随市场的选择,才是核心。
跟随市场,选择被市场证明了的股,那就说明它已经脱颖而出了,或者已经走出趋势了,这种股就是强势股。还是那句话,强势股不是我们说它强它就强的,而是市场证明了它强。而弱势股,恰恰相反,就是没有被市场证明的股。
选择已经被市场走势证明的强势股,还是选择趴在地上的弱势股,其背后是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的体现。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看市场的角度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选择的标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收益率的不同。
强势思维,是跟随思维,是右侧思维,因为“强”是你能看到的事实,所以你尊重了事实,利用了价格发现机制,选择已经被市场证明了的股(已经涨起来了);而弱势思维,是预测思维,是左侧思维,当前它走得比较弱,甚至落后于大盘,你之所以选择弱势股,是因为你主观“预测”它会上涨,会后来居上。
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导致的交易行为和结果,差异巨大!
下面举两个例子,看一下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面对同样的个股走势,是什么样的思考和反应。
案例一:一只个股走出强劲的趋势,一个月涨了 30%,明显跑赢同期大盘指数涨幅。
强势思维:这只股走出了趋势,说明逻辑被市场认可,向上的概率更高,可以持股或者择机入场,顺势而为。
弱势思维:一个月涨了 30%了,涨幅太大了,不能碰了。
案例二:一只股近期连续逆势下跌,一个月跌了 30%,明显跑输同期大盘指数涨幅。
强势思维:个股逆势下跌,可能是出现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基本面问题,不能碰。
弱势思维:被市场错杀了,估值这么便宜,简直是天山掉馅饼,机会来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在面对同样的走势的时候,思考的重点和做出的决策是不一样的。
我们把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的反应模式做一个对比:
强势思维
弱势思维
选最强主线,选强势股,顺势而为
选尚未上涨方向和趴在地上的股,无趋势概念
基本面好的股,要被市场证明才能说“好”
估值越低,位置越低,越是安全,无市场验证概念
上涨不言顶(不预测)
涨太多了,要调整(先入为主)
上升趋势的每次回踩都是低吸机会
上升趋势的每次回踩,终于开始割韭菜了
先涨的、抗跌的强势的更加值得关注
先涨的、抗跌的,强势的更容易补跌
大幅下跌,可能是基本面出了问题
大幅下跌,机会来了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强势思维更强调的是客观事实,更讲“证据”,而弱势思维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这是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强势思维,总是能选到被市场验证的强势股,更容易把握到大牛股,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生态变化的情况,强势思维更容易踏准方向;而弱势思维,总是去选择那些不被市场认可的股,经常会因为一些股所谓的“涨多了”,而错过一些牛股,也经常踏错方向,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上涨趋势不言顶,下跌趋势不言底,涨跌一般都会过头,强势思维就很容易把握住上涨的阶段,而弱势思维很容易抄底吃套。强势思维造就强者,弱势思维造就弱者。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基本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强势思维其实更加适合交易。
强势思维的优点有很多,那么,强势思维一定是“对”的吗?这又要回到我们反复讲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在辩证思维下,并不能说强势思维一定是正确的。
在强势市场,市场有持续性,强者恒强,这个时候,强势思维如鱼得水,更容易把握最强的方向,每一次回踩都是机会,可以快速实现收益率增长。所以,在强势市场,要匹配强势思维。而弱势市场,因为市场持续性不够,主线不够清晰,如果再采用强势思维,很容易导致短期吃大亏。所以,思维模式要匹配特定的环境,才能有好的效果。
那么,反过来思考,既然强势市场要匹配强势思维,那么,弱势市场,是不是应该采取弱势思维呢?也不是。
在弱势市场,因为市场持续性不够,很多强势股很容易快速回撤,而很多弱势股,只会更弱。所以,在弱势市场,正确做法不是去匹配弱势思维,最好的方法,是减少交易,控仓休息。
还有一个特殊的时候,也是很多人最容易迷惑和吃亏的时候,就是市场由强转弱和由弱转强的时候。
市场由强转弱伊始,大部分人被市场的强势洗了脑,不相信市场会转弱,这个时候,还是持有强势股,就很容易在强势股调整的时候产生大幅回撤,强势股在市场强转弱的时候,跌幅最大。很多高手,都是在这个位置折戟沉沙。
反之亦然。市场由弱势转为强势伊始,大部分人被市场教育的还是弱势思维,总是担心回调,即便是有小的上涨,也认为是熊市的反弹,认为没有持续性。于是,大部分人就错过了行情的第一波。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熊市反转的第一波行情,一定是在犹豫中上涨的,就是因为很多人依然是弱势思维,刚刚被弱势市场洗脑,不会相信有行情,导致犹犹豫豫,错过机会。
所以,强势思维与弱势思维,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强势思维也并非永远都对的,弱势市场也会偶尔有春天,正确的做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要恰恰如其分地切换,和环境相匹配。
很多人都是走了大量的弯路才能理解,在市场中做好交易,并没有一个精准地标准答案,这也是很多人很难在交易里面成功的原因。所以,我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回归到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市场中,不要试图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你找不到的,这里并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交易是艺术,而非精准的科学。
综上所述,本节的结论:
1、市场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构性行情会是常态,同涨同跌的传统牛市或熊市,越来越少出现;
2、在市场生态变化下,踏准方向尤其重要,方向对就是牛市,方向错就是熊市;
3、踏准方向要采取正确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要和市场环境相匹配;
4、强势市场要用强势思维,才更容易选到市场最强的方向和个股,否则,很容易选到弱股,跑不赢市场平均;
5、而弱势市场,并不是要匹配弱势思维,最好是减少交易,因为市场弱持续性不够,很容易导致短期快速回撤;
6、无论是强势市场还是弱势市场,都要摈弃弱势思维,弱势思维很容易选到基本面有问题的股,且无论是在强势市场和弱势市场中,弱势思维都是吃亏的;
7、最关键的时候,是市场由强转弱或者有弱转强的时候,很容易导致短期大幅回撤或者踏空。这里的解决方法,依然是跟随市场,及时反映市场的最新变化,快速切换思维,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市场之上,尊重趋势,看见信号(买点信号、止损止盈信号)立即行动,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意淫。
方法的问题,从来不是核心,正确的思维模式才是。

31. 系统性思维

一只股票的价格运行周期,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
1、长期横盘调整,构筑底部
2、脱离底部,进入上行周期
3、筑顶阶段
4、进入下行周期
这也是股票魔法师中将股价分的四个阶段:
notion image
那么,从这个图上看,你愿意买第几阶段的股呢?很显然,最好做的最容易赚钱的阶段,是第二阶段,股价上行周期。
然而,市场变化多端,扰动太多,夹杂着我们自己情绪的变化,就很难让我们清晰的看清楚所处的阶段,或者说即便是看清楚,也很容易受到突发信息以及自己主观情绪的影响,先入为主的对抗走势。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更喜欢买“看起来便宜”的股,所谓“看起来便宜”,就是视觉上的“低位股”,这些股往往是一些弱势的跌跌不休的股。按照上面的阶段划分,这些股一般都处于第一阶段。当股价处于第二阶段的时候,都已经脱离底部了,股价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个阶段,股价都“看起来不便宜”了。于是,很多人会纠结,在第二阶段,股价已经涨了一截了,是不是不安全了?
这就要引入一个系统性思考的理念,看你到底是赚的什么钱。我们今天就用底部反转策略、趋势策略和基本面策略,来讲解一下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
如上图的股价运行周期,假设一只股从 5 元涨到 10 元,再跌回 5 元,对于任何一种策略来讲,都只能赚其中
的一部分。底部反转策略赚 5 元到 7 元的钱,因为底部反转策略,捕捉的就是股价在 5 元位置的反转点;趋势
策略赚 7 元到 10 元的钱,因为涨到 7 元才能形成趋势;基本面策略可能会赚到 5 元到 8 元的钱,因为 5 元的时候低估,8 元可能就高估了,但是如果不知道退出交易,可能又会跌回 5 元,因为越跌越低估,便不舍得卖出。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种策略,都有存活的空间,都能赚其中一部分钱。
明明这只股票从 5 元涨到了 10 元,都翻倍了,中间给了你赚钱的机会啊?但是为何还有很多人赚不到钱呢?就是因为自己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赚什么钱,或者说什么钱都想赚,又想做趋势,又想买在底部,又想卖在最高点,最终什么都做不好。
其实,赚其中的一部分钱就可以了,哪种策略都给了你赚钱的机会,但是关键是策略的底层逻辑要自洽,要前后一致,入口和出口要匹配。简单来说,基本面策略更加看重估值,低估买入,那么,卖出的理由就是高估,这样就前后一致了,而趋势不应该是你考虑的问题。而趋势投资,趋势确立才入场,趋势终结就要退出,千万不能趋势终结了又去考虑估值,感觉估值便宜可以继续持有,这样就是前后矛盾了,导致策略无法执行。
如果你选择做趋势交易,顺势而为,那自然不可能买在最低点,因为最低点显然是没有形成上升趋势的(最低点也无法自证是最低点,只有后面涨起来了,有了参照和比较,才能证明前面的位置是最低点)。只有趋势走出来,我们才能确认趋势,因此趋势策略必须舍弃掉鱼头,否则就不是趋势策略。舍弃鱼头,这是体系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做趋势,还总是想着买在最低点,这就是缺乏系统性思考,存在巨大的逻辑漏洞和前后矛盾。
从本质来讲,交易的思维和投资的思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只看其中一部分,甚至混淆条件,你就会充满矛盾,充满内心抵抗,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
交易只需要概率优势,不需要所谓的牛市环境。也就是说,别管市场现在怎么走,只要是上升概率大于下跌的概率,对于交易来讲,都是适宜的环境。理解不了这一点,脱离了概率,就很难做好交易。只要具备这种思维,对于交易来讲,机会时时刻刻都有。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稳定的牛市环境,当然,有牛市环境更好,概率优势会大大提升。即便是没牛市环境,只要是把握住短期的概率高的位置,都可以实现赚钱。
从控制回撤的角度来看基本面策略和趋势策略,亦是如此。
做基本面投资的,一般都不太讲究控制回撤,一般不设置止损点,因为做基本面投资的口号是“和企业一起成长”。不参与回撤,有时候确实很难抓到长牛股。因此,做基本面投资经常的结果,经常是随着行情波动收益大幅起伏,即便是很优秀的个股,也会受行情影响有较大波动。这是基本面投资需要承担的成本。所以,在遇到极端行情的时候,基本面投资都要承担巨大的回撤压力,即便是茅台这种长期牛股,也有回调 40%的时候。
这是基本面投资的基本思维模式,不设置止损点,忍受短期波动,换来长期和优秀企业一起成长。
而做交易的,核心就是控制回撤,要严格执行止损。因为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止损持盈,即让对的交易赚的钱,覆盖错的交易止损的钱,所以,如果不止损,任由亏损扩大,就违背了“止损持盈”的原则,你就不可能成功。
你看,如果你做基本面投资,是要考虑估值的高低、位置的高低,因为你的策略里面没有止损保护,买在相对低估或者低位就是你的安全措施。而如果你做交易,还需要考虑估值吗?还需要买在最低吗?不需要。你只需要买在正确的位置(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就行了,也就是每一个关键点。因为你有止损保护,其实所谓的高位和低位,就是伪命题,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买入,你都能知道会亏损多少,因为买入前,你就界定了损失(制定了止损位置)。你只需要买在概率对你最有利的位置。如果买入后持续走趋势,没有明显的加速,就可以一直持有,如果市场证明你错了就立即止损退出,没有主观的“目标位”,都是市场告诉你,该走还是该留。
所以,到底该不该设置止损?“止损”到底对还是不对?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要看具体的策略。对于基本面投资策略来说,不设置止损也没什么,但是对于交易来讲,没有止损就无法成功。这就是系统性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拿出一个点来看,脱离了体系和环境,去讨论任何一个点的对错,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趋势策略该思考什么,基本面策略该思考什么,以及其它任何一种策略该思考什么,都要系统性思考,系统性的构建条件,这些条件之间绝对不能相互矛盾,否则你就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执行原则。比如,基本面投资认为最低点估值低,最便宜,这是你的条件,是符合你的体系的,你可以买入,而趋势投资认为最低点无法确认趋势,是不符合条件的,是不可以买入的;基本面投资可以不考虑止损点的设置,但是做交易不考虑就不行。如果不能系统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和条件,不做取舍,你就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执行标准,你一会估值,一会趋势,一会止损,一会不止损,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矛盾,会导致你的精髓分裂,怎么可能赚钱呢?
大部分人赚不到钱,就是缺乏系统性思维能力,单纯地在某一个点(比如是不是止损)上纠结,而没有站在更高一层通盘考虑各种条件之间的自洽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比基本面策略和趋势策略(交易),来说明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对于交易体系和方法的建立,以及日常的交易行为,系统性思考是非常关键的。总结如下:
1、系统性思维是构建交易策略的核心思维,会使你站在更高一层思考体系中各个条件的自洽关系;
2、无论选择什么体系或策略,入口和出口要一致,之间的各种条件不能互斥,不能有逻辑漏洞(比如做趋势策略还想买在最低点就是逻辑漏洞,趋势策略跌破了趋势又去考虑估值也是逻辑漏洞);
3、在你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赚钱方法之前,不要多策略并行,因为不同的方法有些条件是相互矛盾的,最好是坚持一个方法,不要在方法之间左右摇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条路走到黑是最好的选择;
4、任何方法或体系,都是赚特定的钱,都有其存活的空间,也都有不应期,系统性思维决定了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策略的优势,也要坦然接受策略的成本,否则在困难时期,就会导致你自我怀疑,从而没办法坚持体系。
系统性思维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交易策略的全貌,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很多人都陷入细节无法自拔,导致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那么,有可能就是你想的和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抵触的,单独拿出一个来看仿佛都对,但是放在一起却相互矛盾,唯有跳出来思考,站得更高,才能看明白,看清楚,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系统性思维。

32. 交易者的三个层次

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目标都是相同的,就是从市场中赚钱。
但是呢,基于交易是零和游戏的本质,有人赚钱,就一定会有人亏钱。这就注定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实现赚钱的目标。甚至,实现赚钱目标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成了炮灰,要不然,怎么会有“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呢?70%的人亏的钱,让10%的人赚走了。
成为赢家的人,只是少数。
很多人都梦想自己是那10%的人。于是,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就盲目进入市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市场进入的门槛太低了,只需要一台电脑,少许本金,就可以开始自己赚大钱实现人生逆袭的春秋大梦。
然而,一旦进入市场,经历几次挫折,人们才明白,原来看似进入门槛很低的市场,要想实现稳定盈利,门槛实在是太高了。交易这个行业,淘汰率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这样说并不过分。你在其它行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不一定做到顶尖,但是慢慢积累,小有成就或者持续有收获,是可以期待的。比如,你做个教师,医生,乃至工厂的工人,你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慢慢积累经验,从普通教师进阶到高级教师,从普通医生进阶到主治医师或专家,从普通工人进阶到车间主任等。这些行业你一进入就会有收获,至少会有工资,退一步讲,即便是你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养家糊口没问题。持续的收获(工资或者职业追求)让你感觉不到煎熬和痛苦。但是交易完全不同,交易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在你没有稳定盈利之前,交易不会给你持续的收获(类似工资)安慰你的内心或者保障你的生活。
为何很多人在交易里面感觉到非常痛苦呢?就是因为你尽管非常的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甚至多年看不到一点希望,那种对未来的未知和无力感,让人绝望。
然而,并不是在交易里面经历过绝望的人都会涅槃重生,大部分人注定是失败的命运,这是零和游戏和“七亏二平一赚”的本质决定的。几乎所有的人,进入市场,都有三个层次(阶段)等待着你跨越,只有极少数交易者能进阶到第二或者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个层次是情绪化交易阶段;第二个层次是机械化交易阶段;第三个层次是直觉化交易阶段。
先说第一个层次,情绪化交易。所谓情绪化交易,很好理解,就是每天跟着市场情绪走,没有自己的规则,看见上涨就兴奋追涨,看见下跌就恐慌割肉,内心完全被贪婪和恐惧控制。这是大部分乌合之众的写照。
刚一进入市场的人,必定是从这一个阶段开始的,经常看到一个消息就被吸引,经常听见某位朋友讲就无脑买入。这个阶段是“条件反射”阶段,没有自己的规则,就是快速地对自己获取的消息线性反应。
这个阶段当然很难持续稳定赚钱,可能会偶尔运气好赚了一笔,比如遇到了牛市,瞎买也能赚钱,然后没多久,会凭自己的实力亏回去。
有人在市场中亏钱,不找自身原因,总是把责任归结到市场因素、监管因素、内幕交易等等,其实呢,市场规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何有人能在市场中赚到钱呢?仅仅是因为他神通广大,有内幕消息?
如果总是把亏钱的原因推给市场,那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我认为,不排除有些地方是有内幕交易,有些人有信息优势,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市场是公平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参与者来讲,我们面对的规则都是一样的,并非所有赚钱的人,都是因为他享受了特殊的规则和待遇。
能赚钱的人,一定是在认知上和大多数人是不同的,或者说在执行力上超越了大多数人。
所以,每个交易者,必定是从亏钱开始的。只不过不同的是,有人亏了钱埋怨市场,推卸责任,有人亏了钱,却能反思自我,不断借此提升自己。
这部分有自我觉醒意识的人,经历过大幅亏损的痛苦后,开始痛定思痛,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开始寻找方法,慢慢形成自己的规则,进入第二个层次。机械化交易。所谓机械化交易,就是吸取了情绪化变易阶段的教训,认为不能总是拍脑袋,于是制定出一整套规则,包括选股、买卖点选择、风险管理、仓位管理等,然后遵照执行。这个阶段,就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所学的知识,分化成为价值投资者、趋势投资者、短线交易者等等。成为什么样的交易者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阶段,你有了可以依据的规则。知道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要性,不会再对市场应激反应。
进入第二层次的人里面,会有少数人成功,就是能做到坚持自己规则,知行合一的人。有了规则只代表“知道”,能不能“做到”才是核心。做不到的认知,本质都是伪认知,那部分有了规则但是不执行的人,其实还是在第一个层次情绪化交易的中。
第二个层次中极少数成功的人,会有一部分人会进阶到第三个层次,就是直觉化交易。
怎么理解直觉化交易?就是你所有的规则都已经融入你的内心,你的心就是体系,买卖都毫无抵抗,不需要刻意地去参照规则,因为你的心就是规则。到了买点就买入,错了就是止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也是著名的交易大师杰克斯瓦格讲的:“你在奋斗,挣扎,强迫自己做一项交易时,你是错误的,是不协调的。最好的交易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也就是我们武侠小说里面讲的“人剑合一”的境界。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没有人能直接进入第三个层次,所有的人都是从第一层次开始的,能不能进阶,取决于自己。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之间徘徊,一辈子走不进稳定盈利的大门,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最终进阶到第三层次。
理解了这三个层次,你就会明白,任何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他们必定在认知层面以及执行力层面,有过人之处。也许他们天赋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比常人更加努力的,一定是爱学习,爱思考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到达稳定盈利的层次。
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每天沉迷于所谓的代码,沉迷于市场的涨跌,以及一个消息引起的波动,亏了就埋怨市场,埋怨他人。这些都是非常低层次的表象,深层次的东西在于规则层面,而规则的执行又在于自我约束层面,而自我约束又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执行力息息相关。所以,交易能不能成功,表面看是一个代码,一个买点的选择,深层次看,是支配你做出决定的思维模式和内心。
看完此文,我想告诉你,也许你当前没有到达第二或者第三个层次,但你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为提升你的认知做铺垫的,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推卸责任,不要让你的经历和痛苦自费,而要把它作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以此提升认知和执行力。
当你的认知和执行力到达了一定的层次,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答案究竟在哪里?就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在市场中。交易是向内求的过程。

33. 交易中常见的错误

我经常给大家讲,一个人要想在交易里面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诚实”。这里讲的“诚实’并非单纯地指人与人交流之间的对别人诚实,更重要的是诚实的面对市场,诚实地面对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
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改变和提高的前提。很多人连自己的错误都认识不到,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是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不敢面对,刻意回避,其实,这就阻碍了你的成长。错误并不可怕,不知道自己错了或者知错不改放纵错发展才可怕。然而,如果能利用好错误,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错误反而成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下在交易中常犯的错误,大家对号入座:
1、 情绪化交易
如果评选交易者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情绪化交易应该能排第一位,几乎每个人都是从情绪化交易过来的,甚至不少老手,毕其一生也无法摆脱情绪化交易的影响。
所谓情结化交易,就是自己的买卖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看到一个利好或各利空消息,就不假思索的产生应激反应。看到哪个板快(或个股)涨起来,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兴奋,生怕自己错过,于是就情结化地追涨;反之亦然,看到板块(或个股),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割肉卖出。追涨杀跌就是由此而来。
人为何会情绪化交易呢?是人性使然。贪婪和恐惧是我们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些本能之所以存在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正因为有了贪梦,人类才拥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正因为有了恐惧,人类才拥有了主动规避和逃离危险的能力。这些本能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趋利避害。然而,带到交易中,贪愁和恐惧却成了巨大的制约,贪婪会导致我们追涨(怕错过机会)、导致我们赚了还想赚更多(不知道及时止盈),恐惧会导致我们杀跌(害怕继续跌)、导致我们在明显有价值的时候不敢入场。
如果不加以控制,贪婪和恐惧就会导致我们情绪化交易。
控制情结化交易的核心,是要建立一套行动准则(交易体系),然后遵章行事。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规则来,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有一套应对规则,情绪化交易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
2、 没有交易标准(信号)
没有交易标准,其实和情结化交易是一对孪生兄弟。正是因为你没有提作标准,所以你才情绪化交易,正是因为你没有交易计划,所以一切都是临时起意。
没有一套标准,你的行为就是随机的,就很容易情绪化,就很难成功。
当你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在建立交易体系上付出努力。交易标准包括选股、择时(买卖时机)、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几部分,目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识别出一套符合自己认知和性格的可复制的模式,然后机械化执行。
这样,有了交易标准,始终按信号交易,就可以约束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的行为有规法,可复制,从而就摆脱盲目的漫无目的情绪化交易。
3.缺乏耐心
有了标准,却无法耐心等到信号出现,不是早行动了,就是晚行动了,这是知行不一的体现。
本质上来讲,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正确的交易时机,依然是贪婪和恐惧在作祟,你之所以早行动,就是害怕机会溜走(贪梦),你之所以晚行动,内心犹豫,可能就是心存恐惧,不敢出手。
耐心在交易里面是弥足珍贵的,是成功的基石。有太多的交易大师将“耐心”作为交易成功的首要条件。
利弗莫尔曾经讲过,“耐心比任何其它因素更为重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汤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的,总能赚到钱。
还有很多交易大师用猎豹捕着来形容交易,比如三届全美交易大赛冠军马克·米勒维尼 (《股票魔法师》系列作者)和创造连续1000多个交易日盈利的温斯坦,他们讲:“虽然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够捕捉草原上的任何动物,但是它会等到完全有把握时才会捕捉猎物,它可以躲在树丛中等上一周,就是等那正确的一刻,而且它等待捕捉的并不是任何一只小羚羊,而是一只有病的或跛脚的小羚羊,只有当万无一失的时候,它才会去捕捉。这就真正专业的交易方式的缩影。”
所以,耐心等待,是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
  • 习惯性做鸵鸟
一旦交易没有按照预期地方向走,就像驼鸟一样把头扎进沙地,不闻不问。
很多人就是这样亏大钱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亏损扩大,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态向不利方向发展,甚至索性关闭账户,眼不见心不烦,寄希望于市场自己再涨回来。
长期看,这种“把命运交给别人”的消极交易行为和习惯,很难成功。也许偶尔你会因为运气好,账户又回升回来,但是在交易中面对亏损总是放任,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市场的走势上,而不是自己对风险的主动管控上,不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长期看必定会遇到大亏。你不可能每次都因为运气好股票都涨回来了,很多时候股票会陷入漫长的下跌,好多年都无法回本。改变这个状态其实得简单,就是让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风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定要切记,几乎所有的大亏,都是从一个小亏开始的,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在小亏的时候就截断亏损,自己牢牢地掌握主动权。
  • 交易系统过于复杂
很多人在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也建立了交易体系,但是交易体系过于复杂,信号和指标过于繁琐,导致执行中产生很多的自相矛盾。
比如,很多人非常看中市盈率这个指标,同时又非常看中趋势这个信号。于是就把市盈率和趋势同时作为自己交易体系的条件。但是,问题来了。当一只个股下跌的时候,趋势下行,按照趋势条件是不能进行交易的,但是越跌市盈率却越便宜,按照市盈率条件却要进行买入。请问,你该怎么办呢?
再比如,很多人会用多个周期,又看同线又看日说,在周线上看,可能是正常走势,波澜不惊,但是从日线上体现出来的可能就是狂风暴雨,有可作日线结构破坏了。日线和周线产生打架和矛盾。
你体系里面的两个条件相互抵触,这就会导致你无所适从。这就相当于是带着两块手表,当两个手表的指针不同的时候,你是无法知道当前的正确时间的,这就给自己造成了困扰。
很多矛盾和内心的纠结,都是由此而产生。
很多人都认为要用多个指标去相互确认,提升确定性。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事实上,很多指标之间,会发出相互矛盾的信号。
交易体系的目的,是使复杂的市场变化变简单,过滤出来符合自己认知的机会,你要想明白,无论你采用任问一种体系,任何一种指标,你仅仅是在捕捉其中的一种盈利模式,同时你会错过很多其它的模式,你不可能把市场所有的赚钱模式都一网打尽,更不要自己反复调整指标去拟合市场,那么你又回到了“没有标准”的原点。
交易体系中的指标并非我多接好,最基本的原叫长要逻辑自洽,不能相互抵触。
6、 内心有巨大的冲突和抵抗
在执行交易的时候,内心存在巨大的冲突和抵抗。比如,一只个股触发了你的止损条件,按照体系你应该无条件退出交易,但这个时候,你的想法来了,“万一这里止损了股价涨回来怎么办?”于是你内心开始矛盾,陷入剧烈的挣扎中,感觉到非常痛苦。
你要想明白,无论你怎么设置止损位置,都是为了给自己制定一个退出交易的条性,这个位置是证明你错的位置,无论你怎么设置止损位置,无论是被放宽到多大,你终究会遇到一些你止损了之后又涨回来的情况,但是,你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止损后大跌的情况。如果你存在侥幸心理,你早晚会吃大亏。你不止损,遇到一次大亏,翻身就难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按体系止损,由于你内心想法太多,导致失心产生巨大的抵抗,从而无法执行。如里有什损你不能执行,那为何要制定止损规则呢?制定止损规则的目的不就是防止大亏吗?
交易里面很多痛苦,很多抵抗,都是想于自己想法太多,这些想法背离了你的体系,于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突。
之所以会有抵抗和冲突,本质是知和行无法统一,或者说是自己认知不够的体现,认知水平和修炼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这种情况需要不断地在交易实践中去磨炼,去提升认知水平,多做几次成功的交易,信心上来了,就慢慢解决了。
7、推卸责任
推却责任是另外一个常见的错误。很多人在市场里面亏钱,不去反思自己的原因,而是埋怨市场,埋怨庄家、埋怨主力,埋想监管,埋怨别人,总是找理由推脱。
你有没有想明白,做交易的人是谁?是自己。有人刀架脖子上强迫你必须买入吗?有人摁住你的手不让你卖出吗?并没有。做决定的人是你自己,当你错了,你完全可以第一时间脱身(止损),保存实力等待下一次机会,但是你为何没有应对呢?你为何反而在埋怨别人,推卸责任呢?
在市场中推即责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为零。因为推卸责任意味着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谈何改正?你只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市场是零和游戏,市场本身不额外产生多余的钱(分红什么的忽略不计),有人赚钱,必定有人亏钱,你亏钱了,钱去哪里了?最后,钱都被有纪律、认知水平高、知行合一的人赚走了。他们能赚走你的钱,必定在某些方面是超过你的,你只要能做到有纪律,知行合一,不贫不惧,你也可以成为那部分赚钱的人,这一切,都要从为自己的交易行为承担责任开始。
  • 活在自己的幻想和意淫中
当一只个股下破了,总是寻找利好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这只股多好多好,而不是采取应对措施;当一只个股上涨了,总是想着能涨更多,赚了 50%还想翻倍,翻倍了还想翻两倍,而不是从逻辑、趋势以及基本面等方面出发做科学分析。这都是自己的幻想占据内心的表现。
欧奈尔曾经讲过,一只个股,如果它不能,就是不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你认为的它好,它为何跌跌不休呢?那就是不好。或许有你看不到的问题。或许有些不为人知的瑕疵,都反映到走势上了,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内心的幻想和意淫,很容易导致交易走入死胡同。
所以,要放弃幻想和意淫,活在当下,反映当下走势,尊重事实。“事实”才是交易体系建议的基石,而不是自己的幻想。
  • 消极悲观地看待市场很多人的思想特别得悲观消极,总是带着悲观消极的情绪去看市场。认为市场充满了内幕,认为市场充满了操纵。
当你消极悲观的时候,你关注的都是市场的阴暗面,你会不知不觉地回避好的方面,只看差的方面,回避利好,只看利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来看到的。
消极悲观的交易者,在出现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很雅把握住,因为他总是往坏的方面想,这决定了他在操作的时候缩手缩脚。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样子,大部分超成功者都是积极乐观地看待世界的。
  • 抗压能力差
交易环境不同于其它的工作环境,因为市场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导致我们时常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我们的决策直接和真金白银挂钩,你的一个决策可能会导致你大赚,或者大亏。
我们捕捉机会和应对风险,这些交易中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市场重大变动的时候做出的,而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往往也是交易者压力最大的时候。比如恐慌的时候,高潮的时候,往往都会产生一些反转,这个时候人的压力也最大。
所以,你要明白,交易的性质决定了,你的很多重要决策,必定都要在压力下做出。
因此,抗压能力是衡量一个交易者的重要指标,很多优秀的交易者,能在压力下做出理性的决策,或者通过自己的一些规则,去降低压力(比如分仓),而一些抗压能力差的交易者,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不知所措,甚至失去纪律件,导致随波逐流。
如是在交易中,你经常带着巨大的压力,是做不好交易的,压力会导致你的操作变形,导致体系情错化交易,导致体系无法执行。
你要想办法去克服压力,抗压能力和性格有关,有些是天生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和认知水平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有关。抗压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提高的,比如通过纪律约束,采取分仓分步的模式降低压力,还可以在生话中去缓解和释放压力,比如运动等。
当你认知提高了,变得自律,行动有原则性,经历得多了,做了很多成功的交易,面对压力就会临危不乱了。
11、 没有风险意识
一个优秀的交易者,必定是一个好的风险管理者。在市场里面赚钱能力只是其一,赚到钱之后,能守住钱,才是核心。
其实,你只要是能够管控生风险,每年不需要很多机会,把握住少数几次机会,就可以超越市场上95%的人。然而,大部分交易者是没有风险管理意识的,不管市场状态如何,时时刻刻时时刻刻满仓交易,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不知道应对,错了不知道止拐截断交易,这就导致了亏的时候亏很多,赚钱的时候反而畏手畏脚。
盈利的底层逻辑,就是“止损持盈”亏的时候一定要小,只要赚的钱能覆盖亏损,长期看就是成功的。是这个角度理部交易,交易与其说是抓住机会的游戏,不如说是风险管理的游戏,因为当你没有了大亏,靠着复利原理,其实赚钱并不难,很小的复利长期积累都能成为一大笔盈利。然而,大部分人只看“机会",不看“风险”,所以,七亏二平一赚,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面讲了11个交易者常见的错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的是,有些人克服掉了,在错说中成长,而有些人不断地重蹈覆辙。还有一些人更悲哀,甚至连自己的错误在那里都不知道。所以面对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导致的结局自然不同。
那么,成功的交易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著名的交易心理学家范K控普博十曾经研究过大量的优秀交易者,虽然这些交易者采取的交易方法和策略不尽相同,但他总结这些成功的交易者具备她下共同特征
  • 个人生活均衡,自律
  • 具备积极的态度
  • 没有人格冲突
  • 对自己的交易结果负责;
  • 牢固掌握一套分析和交易方法;
  • 能够不存在普遍的偏见,保持客观理性,从而制定正确合理的决策;
  • 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具备优秀的风险控制能力;
  • 具备保持耐心的能力。
你可以看到这几条,和上面我们讲的交易中常犯的错误,恰恰是相反的,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功,并非一开始就成功,而是他们解决了自身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了成功。
另外一点,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很多错误,并非完全是方法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想办法从“内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错误”这个表象。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改掉了一个错误,可能另外一个错误又来了,很多人陷入这种恶性着环,不断的改正错误寻找答案,又不断地出现新的错误。
一定要切记,股票是自我控制的游戏,只要你不了场,就没有人能伤害到你,就没有任何人能赚走伤的钱。交易中真正的对手是你自己,是你内心的贪婪和恐惧。
不要一亏了就去埋怨,扪心自问,为什么你会亏?是别人的原因吗?还是你的欲望远远超越你的能力?为什么你一直喜欢追涨杀跌?是不是因为你想要赚快钱?是不是一涨你就怕错过?是不是因为你内心的贪婪作祟?
为什么持仓稍微一跌你就怕?是不是因为你追涨的点位太高导致掌不住?是不是因为你没有在正确的买点入场?是不是稍微一跌你就感觉世界要毁灭了?

34. 交易痛苦的根源

一旦进入市场,让人愉悦的时候不多,我们会经历各种痛苦,甚至一些痛苦会痛彻心扉。
很多人认为交易里面的痛苦源自于亏钱,其实不然。亏钱只是表象而已。交易里面的痛苦,深层次源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你不知道怎么做。你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方法或规则,你总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今天做价值投资,明天做趋势投资,今天感觉应该止损,明天感觉不必止损,今天感觉错过了医药消费,明天又感觉错过了新能源,左右摇摆。你没有建立一个可以让你稳健盈利的体系。
第二个方面,是你知道怎么做,也知道赚钱的方法,但是你做不到。这就是知和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很多人知道怎么赚钱,知道怎么控制损失,但是就是做不到,缺乏自律,经常失去纪律性。
这两点,才是你感觉痛苦的根源,而不是因为亏钱。
这两点解决不掉,当亏钱的时候,你会非常迷茫,你对未来会有恐惧,内心会左右摇摆,这种迷茫、恐惧和摇摆会让你感觉到痛苦挣扎。如果这两点都解决了,亏钱你也不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你知道亏钱是暂时的,你知道怎么再赚回来,你是有信心的,你也能明白,很多亏损都是体系内的成本,无法避免,要坦然接受。
很多人在第一个问题上,蹉跎一辈子,找不到一致性的方法,左右摇摆,风格漂移;另外一部分人。找到了方法,但是用了一辈子,没有学会知行合一。就像是著名的期货交易员青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讲的那句话一样: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在交易中成功,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赚钱的方法,而是因为我没有做到。
可见,想在交易里面成功,到底有多难。别想着靠一波行情或者一个代码致富,不可能 的,这些问题解决不掉,亏损是必然的,即便是运气好偶然赚了钱,终究会靠实力亏回去的。
当你想明白这些问题,其实亏损并不可怕,甚至亏损是一个交易者的必经之路。
我认识非常多的做交易很成功的朋友,有的人几万几十万起步,做到百万千万,甚至也有上亿的,几乎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大亏,甚至不乏经历过破产的。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身边成功的交易者有这种大亏的经历,你看很多交易的书,讲的一些大师,也都经历过大亏,或者经历过非常艰难的逆境。比如利弗莫尔,一生数次破产,东山再起。另外如欧奈尔、费雪、格雷厄姆、理查德丹尼斯(海龟)、马克米勒维尼(魔法师)等等,都经历过大亏。
为何会这样?可以这样说,“大亏”是所有交易者的成人礼,没有经历过大亏的,就没有深入灵魂的领悟,就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没有足够的阅历和领悟,即便是前期运气好赚了钱,最后还是要亏回去的。
所以,想成功,“大亏”这一关,几乎必定要过的。
你也可以这样想,在你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之前,你所有的亏损,都是学费。这个学费是必不可少的,从来没有人不交学费就能直接进入稳定盈利阶段。你付出学费,学习怎么存活,学习怎么建立认知。当然,因为自身资质因素,有的人学习只需要很短时间,有的人学习用了一辈子,有的人考上了清华北大,有的人辍学回家。
过去了这个“交学费”的阶段,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一致性的体系,你依然会有亏损。这个时候你亏损的原因和意义,和上一个阶段截然不同。上一个阶段你的亏损是随机的,是没有原因和规律的(上面讲到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做,所以你会非常的痛苦),而这个阶段,你的亏损会是明明白白的。因为你有了一致性的体系,你知道哪里会有成本(比如止损),你就可以坦然接受。还有就是,你这个阶段,还会亏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钱,你违反了纪 律,市场就会用“亏钱”给你反馈和纠正(你知道怎么做,但是你做不到,依然会有痛苦)。
交易里面的痛苦想完全消失,从外部几乎无法找到答案。外部无非就是方法的问题,而能不能做到,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其实是内部(内心)问题。因为交易的世界里面充满了矛盾和对立,这些矛眉和对立唯有从内心才能解决,唯有改变自己看待市场的方式才能解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突破,有时候会成功,有时候会失败,低吸也是,也有成功,也有失败。止损也是,有时候止损控制住了损失,有时候止损后却发现卖在了最低点,反而创造了亏损。买了怕跌,卖了怕涨,这种矛盾几乎天天都有。是市场自己产生了矛盾吗?不是的,是你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导致了矛盾。如果你缺乏用概率思维思考,而是选择性的,只看到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然后以此为依据,思维就会走入死胡同。
最终问题的解决,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一切皆有可能”,建立概率思维,从内部入手。当有一天,你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达到了,内心的矛盾和抵抗才有可能完全消失,这不是靠一个规则或者强制性要求自己怎么做能够改变的,这种外力的改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或者说是,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想彻底解决,唯有向内心寻找答案。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先“经历”,是第一步,经历过大亏,有了痛苦的体验,才能有深入、彻底地领悟。
“知道”是第二步,这个过程包括了解市场,了解自己,“知道”相当于建立了认知,或者说建立了盈利的一致性的方法。
最终,“做到”才是核心,从“知道”到“做到”有巨大的鸿沟,需要一辈子的修炼,而当你做到了,又会反哺“知道”,“知”和“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这就是一个交易者成长必需的三步:经历→知道→做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跨过第一步直接到第三步。经过痛苦,才能大彻大悟,这个过程,没有人能代替你。然后有了自己的认知,形成方法和体系,并且能做到,交易就没有这么难了。你会发现,利润就是“知行合一”的副产品,你不必刻意追求利润,利润自己就会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你当下正在经历痛苦,说明你还在第一步徘徊。那么,不要辜负了你的痛苦经历,请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坦然接受,你要理解,每一次 痛苦都是为了提高你的认知,你要吸取教训,在痛苦中成长,不要放弃,不要沉沦。

35. 立不败之地,胜可胜之敌

一、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我经常在想,假设市场上只有一只个股,一只基本面好业绩好逻辑好的股,我们没得选,只能做这一只个股,我们该怎么去做。我想,我们一定会控制自己,有意识地选择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在相对的低点买入,涨太多就卖出,一个波段一个液段的做,没有买点的时候或者概率不利的时候,会安心等待。
当然,我们不可能只做一只股,首先市场容量非常大,标的非常多,其次还要考虑分散风险、流动性等问题,于是,我们的选择就多了。
就是因为我们选择多了,感觉到处是机会,应接不暇,反而忘了初心,让自己变得很浮躁。到处是机会,就导致你总是感觉自己手里的股比别的慢。为何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 “有限注意力”的心理效应,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就总是会聚焦在少数表现优秀的个股和板块上,换句话说,你看到的都是当下表现最好的,岂不知,这些所谓的表现好的,也是上下起伏的,并非一直表现好,只不过今天表现好的时候,你才注意到而已(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很多的股,都是涨起来你才注意到它)。
所以,很多人在市场赚不到钱,认为是没有机会,真的是这样吗?恰恰相反,赚不到钱,反而是因为机会太多了。
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应接不暇”的机会,就会导致你不断地地售手里的个股(哪怕并没有明确的触发你的卖出条件),去追逐你注意到的所谓的机会,这就是追涨杀跌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就是因为可选择的太多,我们反而不会等待了。如果只有一只股可做,你没有别的选择,走下降趋势的时候或者没有买点的时候只能等待,而有其它选择的时候,你就很难安放躁动的心。
“只能做一只个股”,并非真的是让大家只做一只个股,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会聚焦和放弃的大智慧。之所以这样讲,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交易并非机机会的游戏,并非比谁抓住的机会多,其实能赚钱,反而不需要太多机会,一年下来把握几次有限的机会,也能获得不错的回报(前提是控制住回撤,而控制回撤的核心又是聚焦和放弃)。反而是哪个机会都想把握住,精力分散,导致了没有重点,导致了这山望着那山高,变感了狗熊能玉米,什么也没做好。
以上思维,换一种说法,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可以识别的有把握的交易机会,放弃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机会,放弃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交易。集中优势兵力,精准出击。
《孙子兵法·九变》中有云:“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的道路不能走,有的故军不能去攻击,有些城池不可以去占领,有的地域不能去争夺。
《孙子兵法·形篇》中又有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善战者,是战胜自己容易打败的敌人,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都不是一战成名,而是经过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上面两段话,即聚焦和放弃的智慧。
用在交易里面的意思,有些交易可以做,有些交易不能做,你不必强制做自己不擅长的,也不必通过一只个股或者一波行情一战盈利多少,而是知己知彼,去把握容易获胜的机会,把简单的题都做对,一点点地积累复利,就足以取得好成绩了。
二、积极掌握主动权
交易,就像是行军打仗,我们就是指挥打仗的将军,资金就是我们的兵力。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选择战略战术,有时候我们要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这就是分仓,根据环境,有时候要潜伏(低吸),有时候要迎头狙击(突破),有时候打了败仗,要及时撤退(止损)。如果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很难打常胜。
所谓积极主动,就是让自己站在主导地位,掌握行动的控制权,是进还是退,都是自己说了算。交易里面的积极主动,表现为主动的控制仓位,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地选择买卖点等。
所请被动挨打,就是疲于应付,总是按敌人的节奏走。交易里面的被动挨打,表现为被动买入(明显拉升后因为贪梦和诱惑强行买入)和被动卖出(没有第一时间止损最终导致大亏被迫割肉)。
同样是交易,同样是买入和卖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结果会大相径庭。
当我们主动去做交易的时候,一切都是有章法的,都是按计划的,进攻和撤退都是战略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是站在主导地位的。此时的买入都是符合买点的,卖出是符台卖点的。而没有计划的买入就是随意交易的情绪化操作,没有计划的撤退不叫撤退,叫做溃败。有计划地撤退之后可以选择时机再反攻,但溃败的军队基本没有反攻的机会,因为士气大伤,再者可能就被俘房了。
交易中按计划止损是策略的一部分,但等到大亏的时候再不得不退出交易就不叫止损了,叫割肉,如果总是出现大亏不得不退出交易,首先是自己的信心受到影响,其次是反攻难度越来越大(本金越来越少)。
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同样是一笔亏损的交易,主动选择承担小亏,和被逼无亲不得不割肉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差异(主动止损是承担小亏,而被动割肉往往已经到了大亏的时候了),更是心理上的差异。主动止损的人,虽然也亏钱了,但是心理上是有优势的,因为止损本身就是你计划的一部分,而被动割肉的人,心理上是崩溃的。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反击,一目了然。
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要有绝对控制权,随波逐流处处披动是打不赢战斗的。要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无论买入还是卖出,是止损还是止盈,让自己控制,信号出现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不是任其发展,等局面无法控制才想起来被动应对。
让自己掌握控制权,是交易成功的关键。
三、自我控制
无论是上面第一条讲的“聚生和放弃“"还是第二条讲的“积极掌握主动权”,核心落脚点都是四个字:自我控制。
交易里面的自我控制,包括:控制欲望,控制情绪、控制不切实际的想法、控制交易范围、控制买卖点、控制仓位、控制风险、控制不受噪音干扰等。这些方面,都是通过我们努力,可以去控制的,都属于自己行为的范略。
你一定要理解,在市场中,外部环境不随着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市场。市场的走向,就在那里,它有时候涨,有时候跌,不是你想让它怎么走就会怎么走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市场屈从于我们,而是我们时时刻刻眼随市场,和市场合拍。很多人之所以对杭市场,逆势而行,就是因为内心认为市场可以接照我们的意愿走,心存幻想,尽管你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实此时的你,幻想已经控制了你的行为。
当我们能做到了自我控制,事实上我们就做到了聚焦和放弃。当我们学会了聚焦和放弃,聚焦在自己能理解的机会,放弃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机会,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或者反过来也讲得通,当我们掌程了主动权,我们就可以实现聚焦和放弃,事实上做到了自我控制。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反馈的过程。
自我控制和自我放纵,会是两种不同交易结果,甚至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每个人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选择,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举个例子,有人存钱是一种乐趣,他看着账户里面的钱不断增加,感觉内心满足;有人花钱是一种乐趣,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感觉到满足;有人吃是一种乐趣,不吃就难受,吃到美食感觉满足;有人控制吃是一种乐趣,通过节食让自己内心获得满足;有些人通过放纵自己获得乐趣,有些人通过控制自己获得乐趣。
很显然,在交易中,放纵自己,不断地搏杀,没有规则情绪化的随意交易,很难成功。因为市场是多变的,如果你的行为也是多变的,没有一致性,做不到自我控制,那么,多变的市场叠加你自己多变的行为,整个交易活动都会是失控的,这种失控局面下,怎么可能仅得好的交易绩效呢?很多人体会不到那种在市场中控制的乐趣的,比如,一只心仪的股,你非常想买,但是你控制自己耐心等到了低风险买点,获得了成功,那是一种巨大的乐趣,控制会给你带来满足。
控制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心理训练和生理训练,我们日常要养成自律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跑步,坚持合理控制饮食,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控制力,这个很难有人理解,认为交易和这些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关系很大。你的性格因素,会带入交易,交易本质是你性格和认知的变现。
当你学会了自我控制,你会发现,交易带来的满足感,远远不是一笔交易赚多少钱那么肤浅。那种对于局面的掌控,对于自己欲望的克制、以及对自己内心控制,对不切实际想法的约束,会让你感受到精神上的愉说。
就像是利弗莫尔讲的,赚钱是市场对你自我控制的奖赏,当你失去控制,自然就会遭受到市场的惩罚。
本节讲的内容,都不是技法上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思维层面的问题,也许你今天无法产生共鸣,但是我想在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终究会遇到这些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今天讲的几个关键:
  • 学会聚焦和放弃,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和符合自己认知的机会,主动放弃一些没有把得的可做可不做的机会;
  • 积极主动地掌握主导权,让每一比交易行为只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包括仓位控制,买卖,风险管理)等,绝不随波逐流,总是疲于应付无法成功;
  • 上两条实现的关键是四个字:自我控制。
不要停留在是不是赚钱的表象,不要陷入一笔交易的得失无法自拔,要努力追求知行合一,追求自我约束和控制,把主动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然后聚焦在有概率优势的机会中,放弃一些平庸的和没有把提的机会,当你这些都做好了,市场自然会奖励你,生活也会奖励你。
所谓:立不败之地,胜可胜之敌。

36. 事上练

很多人经常讲,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交易的理论都明白,甚至也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一到执行层面,就完全变了样。
其实,这个困扰如何解决,早在500多年前,心学大师王阳明就给出了答案。 下面是《传习录》中记载的一段师生对话: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通译成现代文大致的意思如下:
陆澄问:“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什么缘故?”
王阳明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情,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 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这就是“事上练”的来历。
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仅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而不是去实践中磨练,很难让自己进步,也很难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事情只有经历过,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被捅了一刀,旁观者都只是会很疼,但是这种疼到底是什么样的,能达到什么程度,唯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他人对于疼的这种认知,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要想理起这种疼,必须自己挨一刀,这才是建立认知的核心。
交易如此,生活亦如此。
因此,想做好交易,必须要“事上练”。我理解的“事上练”,分为两个层面,下面分别讲一下。
一、在交易中磨练自己任何一个人,刚刚进入市场,对市场的认知都是浅显而片面的,或者说都是有限的(尽管你自己认为知道的很多了,此时你的状态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层次)。有可能你是因为别人的赚钱效应(牛市来了)被吸引入场,也有可能因为你拥有经济学背景,“学成”之后想要去市场大星身手。不管你是因为什么进入市场,你在入市之前,都已经建立了自己对市场的看法,或浅或深,你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维入市的。
不出意外,市场会开始教训你,你所有的认为原本正确的观点和想法,在市场中都会受到冲击,除非你已经建立辩证思维和概率思维。但是在入市前就能能用辩证思维和概率思维去看待市场的,可能性很小。你只有在碰破了头之后,才能慢慢理解概率的意义,才能理起市场中并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观点、想法和策略,放到市场中,在某些时候是对的,会得到市场验证,但是在另外的时间可能就是错的,会被市场证伪。这是市场“不确定性”的特殊性,所有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基于此,所有的策格,都能找到正例,也都可以找到反例。一味地去寻找一个“唯一”的答案,是徒劳的。终究有一天,当你认知到了一定的层次,你会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市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才会理解“概率”二字的意义。
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征说明了,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不去实践,是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因为你的想法,一旦用到市场里面,基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的有时候对有时候错,会让你非常的迷茫,甚至割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西方的一些非常成功的交易大师,都讲突被是一轮行情的开始(比如欧奈尔),但是,突破一定会成功吗?很显然不是,突破有时候对,有时候错。你会发现,你有时候买突破,赚了钱,有时候买突破又会亏得体无完肤。你仅仅因为有时候突破会失败,就得出“突破"策略不对吗?毕竟人家用这个策略赚了非常多的钱。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用突破?什么时候不能用?并没有标准答案。再举一个例子,止损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止损是控制大亏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呢,有时候止损确实控制了损失,避免了大亏,也有很多时候,你刚一止损,市场就反向运动了,导 致你止损在了最低点。那么,止损到底是对是错?下一次,到底还应不应该止损?
很多人就是在这种问题中让自己内心充满矛后,挣扎和抵抗,走不出来。
总是想在市场中找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不归路。这些问题想要里清,想要想明白,必须到实践中去解决。你需要在市场中不断地去尝试,和市场之间的不断沟通、相互反馈,当你做对了,市场会给你积极的反馈,当你做错了,市场会给你消极的反馈,经过长久的磨练,你和市场之间就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建立在概率思推和辩证思维上的,这是你需要在实 践中得到的认知提升,用你自己的方式和市场匹配,是你和市场之间沟通的桥梁。
这个桥梁是唯一的,只适合你,别人无法使用,因为这是你个人在实践中反复磨练得到的,这个过程属于你,且仅仅厕于你,所以只有你才能够理解其意义,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给你夺走。
实践这个过程,也就是“事上练”的这个过程,是认知提升的过程,不可替代,不可省略。
因此,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为何仅仅靠抄作业做不好交易。《海龟交易法则》里面曾经讲过,即便是将交易方法毫无保留地刊登在报纸上,大部分人依然无法用它赚钱,就是这个愿因。仅仅靠复制别人的体系,没有经过“事上练”,就没有自己的理解,是做不好交易,因为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锤炼,你才能真正领悟。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认知作为保障,一切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是没有根基的,自然容易倾倒。
所以,想要做好交易,不要空想,而是下场去做,“事上练"是必经之路,交易体系也是在“事上练”的基础上打磨成功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不要怕亏,不要未战先败,“亏”也是“事上练”的一部分,也是市场给你的反馈。 终于有一天,这一切经历和过程,无论盈亏,都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二、在生活中磨练自己
除了交易中的“事上练”,生活中的“事上练”也依然重要,会培养你的习惯和第二天性。
大家都知道股神巴菲特非常成功,但大家谈及往往都是他赚多少钱,很少人谈及他的生活习惯。巴菲特有两个常年坚持的生活习惯:阅读和长跑。
曾经,有人私底下询问巴菲特,为什么他的眼光如此精准,能将许多企业的本质看透,看穿其价值底蕴?巴菲特对此的回应十分简单,他随手拿起一堆资料,回答道“我每天都阅读 500 页以上的资料,让我的知识慢慢积累,就像复利一般增长。”
另外,巴菲特一直坚持着跑步,从未放弃过,对于长跑,巴菲特讲过,他在其中发现了投资的心得:“长跑的过程并不会一直带给人愉悦感,因为肉体的苦楚和精神上的乏味会让人容易放弃,可是,当坚持下来再回头展望时,就会让自己无比的欣慰。投资也是这样,无论好坏,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收益。”
巴菲特在给女儿的七条人生建议中,第一条就是“终身阅读”,第二条就是“终身运动”。
所以,很多人看到了巴菲特成功的光环,但是并没有看到巴菲特这种成功者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都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带入投资和交易中。其实,我身边有不少投资和交易都做得不错的朋友,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运动和阅读。
我相信这不是偶然,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事上练”,人生无处不交易。
运动可以让你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长期坚持运动还可以磨练意志力和坚韧的性格,而阅读,可以汲取知识,提升认知。在投资这条路上,阅读可以看作是对信息的吸收,除了可以拓宽知识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有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多了,自然思维层面也更容易找到方向,这个对于做好投资和交易,至关重要。
另外,运动使人更加健康阳光,阅读使人更加有知识和思想,这都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
这两件事情,做一天两天你看不到效果,做一年两年甚至效果也微乎其微,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五年十年,你的人生会有巨大改变。你想啊,当一个人具备强健的体魄,坚韧不屈的性格、丰富的认知水平以及强大的自信心的时候,你做什么事情,都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不仅仅是投资和交易。
长期坚持运动和阅读,会使自己变得更加自律,这些自律都会折射在交易中,你会发现,交易是认知的变现,也是习惯的变现。
所以,我建议大家选一个自己身体适应的喜爱的运动,每天抽出来一个小时去锻炼,然后每天抽出来半小时到一小时读书。如果读书和运动这两个习惯,都能常年坚持下来,你的人生绝对会有改变。
很多人说我没有这么多时间,我太忙,其实不是没有时间,是你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浪费了,或者是消耗在了低价值的地方。举个例子,早是醒来不想起,翻翻手机,半小时根本感觉不到就过去了,这个时间是不是就可以随步或者读书呢?这半小时用来跑步的话,大概可以跑5公里,一周按照4天算,就是20公里,一年就可以跑1000多公里。这半小时用来读书的话,应该可以读20-30页,两周大概就可以读完一本书,一年下来大概就可以读20本书。如果我们再每天读一篇研究报告,大将用 5 分钟,一年下来,你能读 300 多篇报告,你可能就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了。另外,地铁上、班车上、上班途中,会消耗掉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去读书或者听书。
当你一年可以跑 1000 公里,可以读 20 本书的时候,你的人生将会发生巨大改变。你会在身体上和思想上感受到双重税变。常年坚持,你将会有感受到积累的力量。
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大到你无法想象。所有的大事,都要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小事不断积累,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人事。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事上练”的意义所在,可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吧,不限于投资,各个行业应该都离不开这个定律。
积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你我都知道,但是做到者寥寥。什么原因呢,就是自律。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长期坚持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很难。大部分人做不到自律。比如看书,刚一开始还饶有兴趣,看了几十页就丢到一边了,比如去健身房锻炼,办了年卡,刚一开始信心十足,坚持不了三天半,就给自己找借口不去了。这都是无法做到自律。可以说,自往这一条,区分了99%的人。投资和交易中尤其需要自律,不仅仅是对学习的自律,更需要对交易体系坚持的自律。投资中,有一半人的亏损原因是没有一个交易体系,没有自己的操作原则,而另一半亏损人,是因为有了体系无法坚持。自律,可以说是盈利与否的直接因素。
有了积累和自律,接下来你收获的就是复利。书读得多了,你的思想自然与众不同,各类积累做得多了,你的经验和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为你在各种环境下成长提供力量。你的自律,又会给你提供持续坚持的力量。叠加起来,你会慢慢收获人生的复利,这个复利,其实不仅仅是投资结果(金钱和物质)上的,会贯穿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一再告诚自己,坚持把手头的小事情做好,坚持做有意义的事情,坚持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每天运动和读书。当你把小事情做好了,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你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有一些投资的新手,会经常问到我,不知道从那里开始。我一直都是说,先从看一篇研报、读一页书,研究一个公司开始,从早起,跑 1 公里开始,从每天为此投入 10 分钟开始,这 10 分钟放在一天不起眼,关键是,要能坚持一年,甚至10年,你就养成了自律的习惯,这些习惯,都会变现。
这就是生活中的“事上练”,不知不觉,就区分了人生。
长期来看,到最后,你能不能赚钱,你能赚多少钱,都是你认知水平、性格、意志力的体现,至于一天抓住哪个股,抓住哪个板块,都是皮手而已,深层次的东西,在你心中。
所以,无论做交易,还是人生,要向内寻找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存在于我们心中。而所有一切物质的东西,你有或者没有,你能不能得到,都只不过是我们向自己内心寻找答案的外在表现而已。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孩之贼,三贼皆破,万事皆成。——王阳明

37. 反者道之动

万物皆周期,股市也不例外,这一节,我们就从周期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运动的本质。
股价的波动,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钟摆效应,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周而复始。从大的方面讲,牛市的时候可以涨的鸡犬升天,估值可以扩张到正常情况的数倍,熊市的时候可以跌得一地鸡毛,估值低到令人咋舌也无人问津。市场就是在牛市和熊市之间呈现钟摆效应,周期轮回。
请正视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大部分人入市,是在“牛市”的后半段入市的(我们可以从开户数据、基金申购等方面印证,越是疯狂的时候,开户数据越高,基金越是大卖)。为何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人“贪婪”的人性弱点,看身边的朋友、亲戚在牛市都赚钱了,赚钱效应如病毒一样传播,导致扛不住诱惑,在顶部附近入市,结局可想而知。当入市的人足够多,需求被严重透支后(该开户的都开了),后续资金跟不上,市场进入需求衰竭阶段,牛市终结,陷入漫漫熊途。这差不多是大部分散户的宿命。
上面是从牛熊周期的大方面看,小的方面亦是如此。小到股价的波动,也是呈现周期规律的。股价往往是波段式演绎的,区别在于有的时候是大波段,有的时候是小波段。在波段演绎过程中,需求和供应不断切换身份,当需求主导行情时(供不应求),股价上涨,上涨消耗需求,随着需求耗尽,股价开始调整,这个时候切换为供应主导行情(供过于求),股价下跌,下跌消耗供应,随着供应耗尽,供需双方再次切换身份,调整充分后,又开始拉升。
这种“物极必反”的周期规律,在市场中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道德经》,主要就是讲解了这种周期转化的规律,我们今天就从《道德经》入手,去构建“周期”思维模式。下面的引用皆来自《道德经》的内容,后面的解释是我个人的理解。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受了一些委曲才会保全,屈枉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直伸;低洼的地方才会得到充盈,陈旧的东西才会被更新;越少越容易获得,贪多便会迷惑,这是高境界的人坚守的观察天下事物的原则。
市场(或个股)调整久了,就会开始回升,涨的久了,就会开始调整。现代经济学里面这个概念叫做“均值回归”。所谓“均值回归”,是市场运行的普遍规律,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最终一定会反向运动,向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少则得,多则惑”在交易里面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每天关注非常多的信息,一会看美股、一会看地缘政治、一会又有突发消息影响,如果你对每一个消息都反应,你很难做好投资,因为每天发生的事件太多了。反而,不如让自己简单的回归到个股的内在价值(价值派)或走势(技术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简单。再比如,有些人把交易系统弄得非常复杂,多周期信号叠加,甚至多种技术指标同时观察,导致很多信号相互矛盾,就无法给出正确的决策依据,反而不如只看一两个核心指标更简单高效。所以,交易里面,你体悟得越深,你越会发现,反而越简单的体系和思维越容易赚钱。“少则得,多则惑”,是非常伟大的交易哲学和人生哲学。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手里的东西持续的加满,不如适时停止;已经显露锋芒再磨锋利,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很难长期守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成功之后,就要含藏收敛,适时隐退,这才是恒久的道理。
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我们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欲望。在交易里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和人性的两大弱点“贪婪和恐惧”战斗。当我们赚钱的时候,还想赚更多,然而,不管环境的变化不停地交易,持续保持赚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在不适宜的环境中适度的停止和休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我们做得顺的时候,会以为自己了不起,往往很容易情绪高昂,产生骄傲和懈怠,从而导致栽跟头。有交易大师分析过,很多大亏其实都源自于这种“顺”的时候,因为此时你的心态是放松的,且你的仓位是重的,你经过一段时间的盈利,积累的资金更多,所以,心理的放松加上重仓,很容易产生大亏。所以,要学会在交易中适度地“功遂身退”,这才是交易的大智慧。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了。
交易里面,其实最难的就是“知止”。大部分人不是在市场里面赚不到钱,而是经常性地赚了钱又回吐了,这就是不知道适可而止,赚了20%还想赚30%,翻了一倍还想翻两倍,最后在贪婪的驱使下,导致到嘴的肉又吐了回去。可以说,不知足,不知道退出交易,总是怕自己卖了之后继续涨,这是人性的贪婪导致的,这种心理就是想无限地赚钱下去,而没有考虑到市场周期运行的规律,再强的趋势再好的股也有终结的时候。不知止,是大多数人无法实现稳定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无法站立太久;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持续远行。从行情走势层面理解,一只个股,一旦进入加速上涨(迈大步)的阶段,差不多就到了尾声了,这种加速上涨透支了需求,很难一直持续下去,这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从个人交易心态方面,加速上涨是一种诱惑,因为从感官上会感觉很刺激,错过这种“大涨”会很遗憾。这个时候,如果管控不住自己的贪婪,总是在这种“迈大步”后入场,其实大部分都到了鱼尾阶段。市场每天都有很多加速的股、妖股,如果总是被吸引去追涨,长期看,很难持续稳定盈利。如果能理解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就会理解每一次的大涨其实都是一个波段的末端,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就不会盲目的追涨了。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成就了事物,“无”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音符中间的空白,造就了音乐,没有空白,就没有优美的旋律。我们很多时候,只注意了音符,却忽略了空白,如果空白全部被音符填满,那就不叫音乐了,可能就是噪声。交易亦如此。交易里面的等待,成就了交易,没有等待,就没有办法选择恰当的入场和退出时机。所以,等待就是交易中的“无”,就是交易中的“空白”。我们有时候太注重技巧,反而忽略了“无为” 的作用。
交易之道在于,耐心等待机会,耐心等待最有利的风险报酬比,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掉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微妙而又显明的道理,柔弱会战胜刚强。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牛市总是产生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而在大众癫狂中落幕。如果理解了这一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我们可以利用市场的供应衰竭布局,利用市场的需求衰竭退出,反其道而行之。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天下柔弱者莫如水,上善若水。水顺势而为,能完全顺应和贴合外物,不抗争,遇到阻碍知道低头,完全和外界合为一体。交易的最高境界,亦如水,至阴至柔,能顺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完全反映市场的客观事实,和市场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心理抵抗,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东西,而看得见的东西又产生于不可见的东西。
“反者道之动”,仅仅五个字,讲解了事物运行的周期规律,也是市场的运行的周期规律。
行情总是从从“无”到“有”,“有”到“无”周而复始的发展。
市场的运行很显然是符合事物的周期规律的,让人感觉震撼的是,这种规律,早在2000 多年前的《道德经》里面,就能有详尽的讲解。当然,如果单纯地用《道德经》去解释市场规律,显然是大材小用的,《道德经》是顶级人生大智慧,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本文的内容,仅仅引用了几小段,并不能概括老子思维的智慧,仅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写此文,我内心诚惶诚恐,因为我的解读可能是多余的,我无法找到精准的词语去阐述这种大智慧。
很多思维层面的东西,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只能用心去体悟,去感知,唯有你发自内心地真正理解,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就像《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一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可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道,就称不上是真正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之名。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统一规律,其的层次非常高,无法表述,如果用“有”和“无”去概括,只能传达出“道”的外在体现,并不能传达出本质。
“道”是一种既不能用语言表述,也不能给它定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道”是抽象的,是无形的,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不确定的。
这不就是交易吗?

38.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本系列的最后一节,我们来讲一下,一个交易者,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如果要用一个词或者一段话来形容交易的最高境界,我唯一能想到的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是这种境界又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它应该是在交易中身心合一、与市场完全合拍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觉悟。
根据我浅显的理解,我认为在交易中要想接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这种状态,要将内部和外部调和一致。
所谓“内部”,指是我们自己,包括内心的想法、认知水平、情绪等。所谓“外部”,是指我们内部之外的所有东西,包括信息、市场走势等。
“市场”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总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我们的观点也是不断随着变化而变化的。我们认识市场的过程,就是内部和外部建立联系的过程(认识世界亦是如此,当你要学习的时候,内部和外部就在建立联系)。由于内部和外部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总是会产生一些“不一致”。
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我身上发生的,当时我年龄很小。
我很小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有一天,我看别人骑三轮车,以为三轮车比自行车多了一个轮子,更加稳定了,还不是上去就可以骑?我当时潜意识的认知就是,骑三轮车比骑自行车更加简单,根本不必额外去学习什么技能,可以上手就来。因为三轮车比自行车多一个轮子,停在那里自己都不会倒,并没有什么危险。
结果,危险真的来了。当我带着信心去骑三轮车的时候,却把三轮车骑到沟里,导致摔伤。从此,我对三轮车产生了心理阴影。
小时候不理解,长大了才慢慢明白,问题就是内部和外部没有调和一致。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内外部是怎么产生矛盾的。
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自己无法站立,要想不摔倒,我们需要靠着身体和双手去掌握平衡,这就是我自己内部建立的习惯和环境,我的身体已经习惯了通过自己的某种行为去掌控它,以获得平衡。当我带着这种“规则”去骑三轮车的时候,我把骑自行车的习惯和经验,带入到骑三轮车中,原有的“认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就会形成障碍。因为外部环境已经变化了——自行车换成了三轮车,三轮车有三个轮子,并不要你用身体或者把手去掌握平衡,它自带平衡——而我还是用原来的骑自行车的技能去骑三轮车,总是想通过身体和双手控制平衡,结果和三轮车的自带平衡产生冲突,导致总是不听使唤,掉入沟里。
我骑自行车的信念和习惯越是强烈,越是不愿意放弃,就越是难骑好三轮车。这就是内部和外部不一致导致了障碍,对我们客观认识新事物产生影响。当内部和外部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痛苦的情绪,想消除这种情绪,要么是外部环境变化,变得和内部一致,要么就是我们内部变化,变得和外部一致。
事实上,外部环境并不随着我们的意志而转移,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改变内部。比如,三轮车是外部环境,三轮车就是三轮车,不可能一下子变成自行车,你唯有改变自己的骑行方法,才是适应外部环境,才能驾驭它。
最终,我们要想把自行车和三轮车都骑好,那就是骑自行车的时候用自行车的控制平衡的方法,骑三轮车的时候用三轮车的控制平衡的方法。我们要通过修正和改变自己的内部去适应外部的环境。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在交易中几乎每天都发生,最悲哀的是,很多人根本认识不到危害性。
当我们自己的观点和市场走势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导致内部和外部的冲突,比如,我们内心一直看多,但市场走势却非常差,我们就会充满大量的抵抗和矛盾。这个时候,要想消除这种抵抗和矛盾,要么外部发生了变化,和内部一致了,比如市场开始转好,走势开始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你内心的抵抗会消失,如果市场不改变,要想减少内心抵抗,我们就要改变自己,去顺从市场。
事实是,市场不会总是向我们期望的那样发展,所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去顺应市场,就成了衡量一个交易者是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总是能做到不断地修正自己以达到和市场合拍的目的,把这种自我修正变成第二天性,当我们发现和市场有矛盾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去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策略,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心理顺境,也就是《亚当理论》里面描述的那种状态:
“如果我逆流而上,河流就好像残酷的敌人,不停的冲击我,阻挠我。然而河流并不对抗任何人,它以亘古不变的方式流淌。如果我能融入河流的旋律,顺从它,以它的方式行事,那么生命或者交易,就会成为轻松、安详、美丽的漂流。”
“为了在市场上成功,我们必须投降。向市场投降,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放弃。这表示我们要放弃对市场怀有的一切意见、判断和结论。这件事情之所以这么难以做到,是因为我们经年累月花费无数心血研究市场,才积累下来这些自以为与众不同的意见。”
《亚当理论》里面讲的核心思维是,要想成功,我们要一无所知地接触市场。
你可能会想,在市场中,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呢?怎么可能轻易向市场投降呢?“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成功呢?
这里讲的“投降”、“一无所知”、“放自己的判断”,并非字面意思要表达的意义,其核心就是我们不能对抗市场,不能先入为主地带着自己的观点去看市场,我们要和市场保持一致。在交易中,我们为何会感觉很难?为何会感觉市场时时刻刻和我们作对?是市场给了你这个感觉吗?显然不是。市场走势一直在那里,它本身不产生任何感觉和观点,是你自己的观点和市场冲突,从而导致内心的挣扎,或者换句话说,你带着情感看问题,带着立场看问题,就不知不觉偏离了事实。
最终你会明白,交易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自己。交易中的很多痛苦,都源自于内心的这些抵抗,而这些抵抗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和外部的不一致。
想要消除这种“不一致”,消除内心的“抵抗”,不是每天去期望市场(外部)改变,期望市场顺从我们的意志,而是需要改变自己看待市场的方式,让自己去顺应市场(改变内部)。 你要明白,你是无法改变市场的,你只能改变自己。
当我们自己看待市场的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变了之后,看待同一件事情,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不喜欢市场调整,当市场调整的时候,内心就会很难受,因为你的钱会在调整中缩水。然而,哪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呢?市场一直是波动运行的,有涨有跌都正常。那么,你为何不喜欢调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调整的时候你在场,你仓位过重,更严重的,是你在高位追涨了,所以调整你会感觉到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空仓的人来讲,对于一个持币等待的人来讲,调整不仅仅感觉不到痛苦,反而还感觉到机会来了。
你看,对于一只你心仪股,你重仓持有它的时候,和你持有现金等待买入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心态的。你重仓持有,只要一跌,你会非常难受,如果跌得多导致你亏损较大,你可能会情绪化地卖出,这个时候你是恐慌的。
而如果你空仓等买的时候,你巴不得跌下来,越跌你越是两眼放光,这个时候你反而有点兴奋。
是市场自身产生了让你痛苦或者让你兴奋的感觉吗?没有吧?是你自己的行为(重仓持股或持币等买),让自己陷入了痛苦或兴奋,市场一直在那里,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你自己产生什么感觉,完全取决于你的行为,取决于你看待市场的方式。
类似的心理痛苦或抵抗非常的多,你会感觉交易里面充满了磨难,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抵抗,无处不在,如该止损的时候,总是下不来决心无法止损,总是担心止损后会涨起来,该止盈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卖飞。
买了难受,怕跌,不买也难受,怕错过,卖了难受,怕卖飞,不卖也难受,怕跌回来。 很多人就是在这种问题上蹉跎一辈子,永远进不了稳定盈利的大门。
这些问题,都是源于自己看待市场的方式和行为习惯有问题。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者,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市场,而是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心理构架和行为习惯。因为即便是你对市场分析得再好,如果总是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干扰,总是带着立场和情绪操作,内心就会产生抵抗,很容易偏离事实。
这就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我们为何要建立交易体系。
我们之所以建立交易体系,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市场给我们的干扰,让我们产生一些“痛苦”或者“兴奋”的感觉。交易体系为我们规定了遇到了什么情况该怎么做,这样就避免了自己情绪化的胡思乱想。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你有了交易体系,并且能严格按照交易体系操作,一切就会变得简单。
比如,如果你持股,市场发生调整,你没有必要认为要世界末日了,因为你的体系里面有规定,如果跌破了某个价位,就触发了止损,退出交易即可,既然这样,既然你有止损保护,你为何要“害怕”?这个时候,你根本不必多想,触发了止损,就退出交易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去想该不该止损,只要有这个想法,你就输了,说明你内心纠结,内心有抵抗。反之亦然,如果你持币等待,遇到市场调整,到了你的买点,你就顺其自然地入场了,这个时候你也不必犹豫是不是该入场,因为你的入场信号出现了,你要做的就是执行信号,你一旦有犹豫的想法,就输了,说明内心不够纯粹,依然有抵抗。
一个优秀的交易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内心毫无杂念,任何一点杂念都是不够纯粹和有抵抗的表现。
买点来了就买入,卖点(包括止损止盈)来了就卖出,不带任何情感,看见信号立即行动,没有信号不要自己创造信号,更不要强行找理由说服自己违背体系操作,错了止损,对了持有,触发卖点卖出。只有你变得纯粹得像一个孩子,才能贴近市场的脉搏,才能完全和市场合拍。立足点一定不要放在一笔交易是赚是亏上面,而是立足在心态和对体系的执行上。你只要心态平稳,能没有偏差的执行你的体系,你就无限接近赚钱,无限接近成功,赚钱都是你认知水平和行动力的副产品。
如此,我们就接近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我们能和市场完全合拍,内心能毫无抵抗地执行规则,没有任何杂念。甚至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已经不需要任何“规则”,因为“规则”已经融入你的内心,你的所思所想所做,都不会偏离你的内心。你不需要刻意地去执行什么,但是你的行为又完全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注意我的用词,是“接近”,而不是“达到”。因为我们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情感,只要有情感,就很难完全做到心无旁骛。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我们毕其一生,只能接近,不可到达。
这是一个交易者的终极境界,自己随心所欲的交易,内心纯粹,没有丝毫抵抗的感觉,但是又不违背规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达到人剑合一。人就是剑(规则),剑(规则)就是人。
心安即是归途。

39. 成功交易者的人格特质

本来交易思维模式更新完毕了,但是感觉还是有东西要写,今天补充一篇。
很多人都认为,成为一名成功的交易者,需要一套完美的方法。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和习惯作为保障,依然很难稳定获利。偶尔盈利一次不算什么,甚至连续盈利几个月或一两年,也不算什么,短期盈利都有一定的运气因素,比如,如果你赶上一两年的牛市,傻子都能赚钱。而拉长时间,又和运气完全无关。如果非要找成功交易者的共同点,那些真正常年能稳定盈利,能穿越牛熊的。他们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往往都具备共同的人格特质。
今天,就来明理一下成功交易者的人格特质。
1、 坚韧
所有的交易者,注意,是所有,都是从失败开始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会做交易。之所以会从失败开始,是因为市场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们进入市场之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一些认知和习惯,会成为交易的挈肘,你入市之初,哪怕你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实践也会不断地颠覆你的认知。这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策略,都能找到对的证据印证,也能找到不对的证据去证伪。比如,你认为估值低的会有均值回归。是的,在有些时候是对的,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估值越低越是不断下跌,跌得让你怀疑人生。这些都需要重新建立认知。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交易体系,每个人对于交易的领悟。都要从一次次的传境观念的颠覆中建立起来,要从失败中建立起来。没有经历过失败,就没有深入灵魂的领悟,就很难找到直正话合自己的方法,因为没有足够的阅历和领悟,即便是前期运气好赚了钱,最后还是要亏回去的。
即便是你有个一套体系,你依然会有失败。市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符合你的体系,市场更不可能每一次都按照你的预期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理解,“失败”几乎伴随着一个交易者的终身。
那么,面对失败的态度,就决定了一个交易者是不是能够成功。
有一种人,能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自己,不气馁,不摇摆,不放弃,有毅力,他们具备了一种特质–-坚韧。
凡是成功的交易者,都具备了坚韧的性格,无一例外。一个坚韧的交易者,在面对连续亏损的时候可以坚持自己的体系不动摇,在逆境当中不会轻易放弃,只有这样的性格,然后配备上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成功。仅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因为市场中并没有能完美适应所有行情的方法,任何方法都会存不应期。坚韧的性格,可以让你度过不应期而不会产生摇摆。而那些一辈子徘徊在稳定盈利大门之外的人,就是一遇到困唯,就轻易放弃和否决了自己的方法,哪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只是你没有坚持到正确的时机。为何同样一种方法,有人能赚钱,有人却不能?一切皆缘于此。本质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在该减持的时候,你轻易地放弃了。然后你会去寻找其它的方法,去拟合市场短期风格,结果,其它的方法也会有不应期,就后你又放弃了。如此,你始终走在“寻找方法”的路上,恶性循环。这是大部分失败者的特征,只是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曾经用3000美金创造52亿盈利的交易大师布鲁斯▪柯凡纳曾经讲过一段话:“我从麦可 ▪马可斯身上除了学到交易要有节制外,另一件丰常重要的事是,你必须学会接受失败。失败并没有什么了不得。马可斯教我必须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交易的决定。如果判新错误,再接再厉。只要你能完全投入,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坚韧的性格,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候最好的朋友。除非你自己认输,除非你自己轻易地否定自己,并没有人能宣告你彻底失败。无论曾经遭遇多少次亏损,你只要能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保持交易信心,你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
2、 果断
能不能把握住正确的交易时机,直接决定了这一笔交易的成功与否。而正确的交易时机往往很短暂,转瞬即逝,想在交易中把握好这些时机,就要果出击,不能拖泥带水。
比如,你观察了好久的一只个股,出现了符合体系的买点,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果断买入,因为他已经特合你的交易体系了。而如果你总是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买入后担心“万一跌了怎么办”,你就有可能失去这次交易机会。更有甚者,你错过了这次交易机会也没什么,耐心等下一次就是,但是这只个股后续真的如你判断涨了。此时如果你心态不好,“错过”会让你耿敢于怀,很容易追涨,陷入追涨杀跌的恶习。这就是因为自己不够果断,埋下的隐患。
再比如,像买入一只个服的同时,按照体系设置了止损点,但是当触发了止提点的时候,你总是犹犹豫豫下不了手,错过第一时间退出交易的时机,而导致了大亏。如果第一时间没有止提,后面越来越难,你的心理抵抗会越来越大。
你看,一个良好的交易体系,因为你的不够果断,导致无法执行。这是方法问题吗?显然不是。
孙子兵法里面曾经讲过:“其痴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段话其中一部分的意思是,进攻和撤退的时候要迅速行动,动作要快,不能拖泥带水;在行军的时候,要缓缓移动,像树林一样齐整;而在潜伏和等特的时候,要稳如秦山(下面我们要讲的耐心)。
3、 专注
市场中,能赚钱的方法太多了。基本直投资能,短找打板能,顺势策略能,逆势策略也能,热门强势股能,冷门股也能。但是,你会发现,无论你选择任何一种策略,你只能赚那段适宜行情(符合你策略)的钱。并没有那种完美适合所有行情的策略和体系,让你把所有的机会都一网打尽。
所以,真正成功的交易者,都能理解,哪怕是自己能力再强,也只是赚市场中的一部分钱,只能把握其中的一部分机会,也就是自己理解的机会,适合自己体系的机会,行情有急有缓,有长有短,有始有终,不可能将所有行情都揽入怀中,选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操作体系,但然接受“错过”,便是最佳选择。
这就意味着,专注是一个交易者成功的核心。专注于自己的体系,只做自己理解的机会,放弃一些诱惑,短期看或许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长期正是因为你的专注,你会把握一个又一个你擅长的机会。
因此,专注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懂得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触日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正是因为你的放弃,才成就了你的专注。专注于自己的范围,让自己简单而纯粹,是对付混乱的市场最好的办法。行情很复杂,市场很复杂,你简单了,交易就简单了。
六祖慧能大师最初拜五祖弘忍为师时,还完全没有顿悟禅机,然而却有一颗求证大道的直心,弘忍大师叫他天天去砍柴、挑水,做饭。一段时间后,年轻的慧能就忍不住问五祖弘忍:您证道之前,做什么?
五祖弘忍回答:砍柴担水做饭。慧能又问:证道之后又做什么?五祖弘忍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慧能迷感地再问:那样怎么能证得大道?
五祖弘忍说:我证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证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五祖弘忍所说的意思是,得证大道前,心不专一,杂念丛生,证道后,便开悟了一颗“直心”,得道就是专注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一语道破“禅机”认认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件事情便是得道。
你的策略是最重要的。手中当前的交易是最重要的,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专注于当下才是得道。
4、 独立思考
市场是由乌台之众组成,我们都是其中一员。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快速获取。作为交易者的我们,每天会被信息包围,比如会有大量的卖方推荐报告,朋友圈的“牛股”分享、地缘政治信息冲击、全球市场走势影响、个股的利好利空信息等等。在这些信息轰炸之下,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出理性的决策,如果你定力不够,很容易被市场带情绪。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小作文”,就是在一只个股明显大涨之后,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编撰利好,散布出来,不明真相的群众赶去接盘。主力借机出货。
想躲开这一切影响,就有不了独立思考。没有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不是独立思考的。市场零和游戏的特征,决定了“七亏二平一感”的事实,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和大众在一起,总是被舆论带情绪,长期看只能成为那个“七”,要想成为那个“一”,必须做一个独立思考者。
让自己的决策基于“事实”,而不是你身边的“声音”,有时候“声音”太大,掩盖了事实和真相,你要不断提醒自己回归常识和事实去思考问题,保持客观理性,不从众。
5、 耐心
“优秀的投机家们总是在等待,总是有耐心,等待着市场证实他们的判断。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场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的,总能赚到钱。在交易中,除了知识以外,耐心比任何其它因素更为重要。”
上面这段话是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大师利弗莫尔讲的,他认为在交易中,耐心比其它任何因素都重要。
大家也会发现,在操作中最容易亏钱的因素之一,就是追涨。追涨的原因,就是因为贪婪导致自己失去了耐心,没有等到正确的入场时机。很多频繁止损,都是因为买点不对导致的。
所以,一个正现的买点,是盈利的关键,是整个游戏的入口,只要入口对了,能解决
80%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耐心”去承载。
优秀的交易者都是有耐心的,马克▪魏恩斯坦,他在国际金融界一直是一个种话。在他进行炒汇的几千个交易日里,一井只有17个交易日是亏报的,其中9次还是系统故障引起,成功率几乎近于99%,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的确又是事实。马克▪魏恩斯坦说:“我的交易很少遭逢亏损,是因为我总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场。大部分的人都不会等到市场明朗才进场。他们总是在黑夜中进入森林,然而我则是等到天亮才进去。印度豹虽然是世界上的得最快的动物,可以追得上大平原上的任何动物。可是,它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把握捕捉到猎物之后,才会发动攻击。它也许会在草丛中躲藏一个星期,等待适当的猎物与适当的时机出现。
选择与等待万无一失的时机发动攻击,就是我的交易原则之一。”
最佳买入时机终究回来,关键是你能不能等到。这是优秀交易者和平庸交易者的核心分水岭。
6、自信
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交易,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自信的人,带着一份笃定,相信自己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自信的人,做事情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而这恰恰是交易的大敌。交易最怕犹豫不决。
把自信的高度再上升一点,就是信仰。几乎所有的交易大师。都会讲到要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保持足够的信仰,因为没有信仰,你就会犹豫和摇摆,不断地变换方法,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行情(100%会遇到,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法会适应所有的行情,都有不应期),就会导致你违背自己的原则和体系。当你不按照自己的体系和原则交易的时候,你将和情绪化的初级交易者没有任何区别。
另外一点,白信的人往往都乐观积极。他们能坦然面对失败,坦然面对亏损,因为他们相信终究会赚回来,而不是自暴白弃。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当你有了一套方法,然后按照方法做几次成功的交易,自信心就提升了,而自信心的提升,又会使你更加相信自己的体系,如此不断的正反馈和强化,你就越来越成功。
7、 自省
虽然"自信"是优秀交易者的特征之一,但自信并非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就变成了自大,区分是不是盲目自信的,就是看会不会自省。
自省也是一个交易者成功的关键。自省意味着会不断的反思和寻找自己的不足,只有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方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从具体交易的层面来讲,对于交易者来说,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是纠错的能力。在市场中,我们不可能总是正确,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及时改正,而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这一点非常关键。就像是索罗斯讲的:“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当你正确的时候,你获得了多大利润,当你错误的时候,你是不是只有小的亏损”,纠错能力,就是确保自己在错误的时候,只有小的亏损。
自信和自省并不矛居。自省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坦然地接受和面对错误,总结错误,这反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一定是勇于认错,善于总结的。
  • 诚实
诚实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诚实看似和交易无关,其实不然。
一个总是欺骗别人的人,是不可能做好交易的,因为欺骗他人,也会欺骗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就会不断地始自己找惜口,推卸责任,无法认清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诚实地面对对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认清楚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改变。一个都不敢面对自己弱点的人,谈何找到解决的办法呢?
所以,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必须对人对己诚实,要以追求真得和真相为目标。他应该具备透过假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以及直奔问题本质提炼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归纳能力。
  • 心态平和 平和的心态,处变不惊,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从没有见到一个长期成功的交易者每天像个无头的苍蝇,被市场带着情堵走的。我们人性中具备两大天生弱点,贪婪和恐惧,这两个弱点,就是情绪化的根源。当你看到一只个股快速拉升的时候,为何你会追涨?不就是怕错过吗?这一瞬间,你的内心已经被贪婪控制了,反之亦然,当你持有的个股快速下跌的时候,你为何会慌不择路?不就是怕继续大跌吗?这一瞬间,你的内心已经被恐惧控制了。
如果不能超然地看待涨跌,理解不了股价波动的本质,你就会不断地被情绪左右,这样下去,长期看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个优秀的交易者,必定也是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大师。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涨跌。一切回归到自己的交易原则中去做决策。
  • 勤奋好学
交易的世界,和其它事业一样,勤奋好学的人,总会比其他人更加接近成功。
勤奋好学,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坚持复盘、学习大量交易理论、阅读海量的研究报告、财务报告等等。很多人来到市场里面,这些事情都不做的。仅仅靠着道听途说一个代码,就盲目入场,运气好赚一笔,但长期看,你都没有做功课,你甚至都不知道你买的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怎么可能成功呢?
中国有句古话,读书万变其义自见。假如你每天读一份行业研报,你一年就能读 300 多份研报。你将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而这些,只需要每天付出10分钟时间,如果你能每天津读一个小时研报,你的知识量以及对行业逻辑和个股逻辑的理解,将鹤立鸡群。
想在交易里面有一席之地,付出的努力,不会比其它任何一个行业少,甚至要更加努力才行。因为交易是零和游戏,你不努力,原地踏步就是退步,总有比你优秀的人超过你,赚走你的钱。
  • 谦虚低调
成功的交易者,往往都是谦虚的,为人低调。因为一个谦虚的交易者,才能少犯错,才能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交易在做顺的时候,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自己可以控制市场,而这种自大肯非常容易导致在接下来操作中栽跟头,产生大亏。所以,保持一贯的谦虚谨慎并不容易,而这恰恰是一个交易者持续成功,不断前进的重要原因。
  • 自律
自律的重要性,讲一万遍都不为过。
所有的规则,所有的体系,所有的纪律,能不能得到毫无偏差地执行,全部都在于自律。换句话说,良好的执行力,是整个体系运行的核心,如果不能得到执行,你的体系设计得再好,也是毫无用处的。而执行力的核心,就是自律。自律不仅仅局限在交易里面,自律会渗透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为自律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带入交易。一个优秀的交易者是要好习惯的产物。一个在生活中没有自制力的人,生活糜烂的人,不可能在交易中取得多么瞩目的成就的。因为你的习惯,会导致你违背交易原则。
所以,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严格的自律,是关健中的关键。
以上就是成功交易者的12种人格特质。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他们比你运气好,长期看和运气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比常人努力,确实具备了一些成功者的优秀特质。
从这些人格特质中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当一个人具备了上述特征,就具备了常人难以比拟的优势,不仅仅是在交易中,在任何事业中,成功的概率都会大大提高。
但是呢,上面讲的这些优势,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你是难以理解的,如果你的认知水平达不到,你会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在交易里面成功,肯定有什么秘籍,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方法,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成功的交易者,其实方法都非常简单,这个游戏根本不是方法的比拼,任何方法中都有成功者,也都有大量的失败者,核心还是人性、心理、性格和习惯的差异。
如果你天生就具备上述人格特质中的几种,那么苦喜你,你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如果你不是备,也不要灰心,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具备各种优点,大部分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首先,你要认识到性格因素和习惯远比方法重要这果店后的果地展面的认知,是出发点,如果你的出发点就错了,可能会越走欢说。
其次,那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才能去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对自己做一个评估,根据日常交易中自己的反应,记录下来自己的缺点,然后有目的地去改善。比如,你看见一只股,仅仅是听人说一下有利好,多么地看好,就忍不住要买,这里面显示出来的性格缺陷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学习的能力,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楚,因为你都没有搞清楚这只个股的逻辑,你甚至都不知道这家公司是然什么的,就因为“怕错过赚钱的机会”就道听途说就买入了,长期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成功呢?不亏掉裤子才怪。所叫,你针对这个问题制定整个措施,比如去刻意地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学习的习惯。别人说了之后,你要找相关研报,财报去验证他们说得对不对,然后,如果逻辑得到验证,下一步就是验证是不是符合你的交易休系,符会体系符合买点你就买入,不符合就等待或者放弃。这样,谁还能影响你呢?坚持这样做几笔成功的交易,这种习惯就会内化于心了。
切记,没有人天生就是成功者,成功者需要后天的努力和磨练,不要仅仅停留在“想” 的层面,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下场去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去弥补。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进入知和行的正态反馈,以此不断提升自己。
理解了此文讲的内容,你也会理解,为何在所有行业中,真正成功的交易者少之又少。,因为成功是实践科学,它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交易里面更是如此。想在交易里面取得成功,你需要修炼的地方非常得多。
交易,即人生。

40. 近因效应

大成是职业交易者,从事股票交易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年化回报。
大成有一个由20多只个股组成的股池,他通过基本面分析,把符合自己条件的优质股纳入股池,然后等待交易时机出现。每日,大成紧盯盘面,耐心等待交易机会。终于,发现股池里面的一只个股,出现了完全符合自己交易模式的买点,他仔细观察走势图形后得出结论:“这里买入是一笔不错的交易,大概率可以实现盈利”。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只个股就快速上涨,完全符合大成的判断,当日就封涨停板,短短三个交易日,就大涨20%多。
然而,大成却一分钱也没赚到。
因为大成根本没有下单交易,只是在观望。他事后分析说:“因为前两天刚刚做了一笔类似的交易,走势和买点完全和这次一样,但是那笔交易失败了,被迫止损出局。所以,当再次出现同样的买入机会时,担心此次也会失败,就内心犹豫不决,导致机会溜走。”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大成此次完全判断对了行情,也出现了完全符合体系标准的买点信号,为何大成却没能把握住机会呢?很显然,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判断力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大成在出现交易信号的一瞬间,明显受到了上一笔交易失败的影响,产生了恐惧和犹豫。这在心理学称之为“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就是指人们最近获得的事物信息。“近因效应”,就是指最近获得的事物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要大。近因效应强调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印象主要由新近接触的事物决定,它取决于时间的先后性,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最近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上面的案例,大成很明显是受到了最后一次交易失败的影响,他过于看重新近信息(钱了),并下意识地以此为依据对新的一笔交易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忽略了自己的规则,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待当下的交易。
不仅仅是交易中,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夫妻双方吵架的时候,彼此都会忘记对方的优点,只记住了刚刚吵架中对方的不好,这就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导致以偏概全,无法对对方做出客观的评价。西汉时期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讲述了汉武帝的妃子是如何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的。
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病重,汉武帝前来看望,而李夫人却用被子蒙住头死活不让见。其他人对她的做法感到很奇怪,纷纷责怪她不该这样对待汉武帝。李夫人却说:“以容貌侍奉人的女人,一旦没有了姿色,别人对她的爱恋也会随之消退,没了爱恋,往日的恩义也就忘了。现在我病着,容颜憔悴,皇帝见了一定嫌弃,就不会再想起当初的恩爱。只有不见皇帝,我的兄弟和孩子才有可能在我死之后长久地得到他的恩惠和照顾。” 于是,李夫人直到死都没让汉武帝见到。果然,在她死后,汉武帝对她思念万分,念着李夫人倾国倾城的美丽容貌,就一直重用她的哥哥弟弟,恩惠整个李氏家族。在这个故事里面,李夫人很好地避免了近因效应带来的影响,给汉武帝留下的是之前的美好的形象。
在交易中,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你是不是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在连续几笔交易失败后,自信心明显下降,开始畏畏缩缩,不敢下单,甚至看到了明显的机会也变得十分犹豫和谨慎;而在获胜之后,或者近期大赚一笔之后,胆子明显变大,自信心爆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开始过量交易、鲁莽交易,甚至出现违背规则的交易,这都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往大了说,近因效应还可以解释市场为何总是涨过头和跌过头。当牛市来临的时候,投资者最近感受到的“近因”都是积极的信息,比如强劲的上升趋势、明显的赚钱效应等,在近因效应下,投资者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地加入交易活动,于是导致市场成交量放大,促进市场继续上涨,强者恒强。反之亦然,熊市环境下,投资者感受到的“近因”往往都是消极的信息,所以变得更加谨慎,交易欲望降低,成交量萎缩,市场低迷,弱者恒弱。所以,强者恒强和弱者恒弱在某种程度上,和近因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近因效应对交易有很强的危害性,如果不能有效克服,会对我们的交易决策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如何克服近因效应对交易的影响?我总结了如下三条。
  • 思维层面及时清零。不要将上一笔交易的情绪带入下一笔,无论是盈利的喜悦还是亏损的沮丧。在开始新一笔交易之前,都要丢弃掉。不要将上一个交易日的情绪带入下一个交易日,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宠辱不惊地面对每一笔交易,面对每一个交易日。不要因为自己近期交易做得顺就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近期交易做得不好就沮丧失落,无论是骄傲还是沮丧。都会影响你的决策。所以,思维层面,要笔笔清零,日日清零,周周清零,月月清零,让自己总是从零开始,不要有任何的负担。
  • 独立地看待每一笔交易。在掷硬币的游戏中每掷一次都是独立的,哪怕是你之前连续掷了九次反面朝上,第十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依然是50%,而不是10%。这就是赌徒谬误的思维陷阱。当前这一笔交易,和上一笔没有任何关系,和你近期的连续赢或者连续输也没有任何关系,当前的交易是独立的,只要是符合你的体系和原则的,获胜的概率和之前的输赢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所以,要专注于当下这一笔独立的交易。
  • 系统性地看待交易体系。除了要独立地看待每一笔交易之外,还要系统性地、全面地看待交易体系。虽然每一笔交易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你的交易体系是系统性的,是经过你长期打磨验证的,具备概率优势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情况下,你连续做了几笔交易都亏钱了,但是只要你不违背体系的原则,只要做得足够多,具备概率优势的体系终究会让你赚钱。在上面的掷硬币游戏中,即便是你连续掷了九次反面朝上,只要是你掷的次数足够多,终究会向50%的概率回归。这就是每一笔交易概率的独立性和整个体系概率的优势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即便是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交易体系要保持足够的信心,要相信自己的体系。理解了这三条,就克服了近因效应对交易的影响了。

41. 好公司和好投资的混淆思维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投资者,对下面的问题非常迷茫:
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基本面非常好的公司,就是不涨?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公司跑不赢市场平均水平?甚至跑不赢一些看起来基本面并不是多么优秀的个股?
这些投资者很难理解和接受,看起来的“绩优股”跑不赢“绩差股”的现象,他们认为 “好公司”一定上涨,“不好的公司”不应该比“好公司”走得更强,在潜意识里面,他们认为是市场错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是自己混淆了“好公司”和“好投资”的区别。
所谓好公司,普遍的定义,就是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比如收入规模较大、有稳定的或者
快速的销售增长、优秀的管理团队、良好的企业治理、健康的财务指标、强大的竞争力等。
所谓好的投资,一言蔽之,就是能让你赚钱的投资。
那么,好公司一定是好的投资吗?答案是否定的。
依据上面对好公司的定义,当我们去界定“好公司”的时候,就要分析上述指标,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当这些指标反映出来,让我们看到的时候,都已经成为历史。换句话说,当我们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是在分析历史,我们在用这家公司的历史指标,线性外推,推导出这家公司未来也会很好。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永远能保持高增长,也许当下你分析的“优秀”数据,已经是成长周期的顶点,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同时,由于它的历史指标优秀,是众所周知的“好公司”,被投资者推崇,股价也会越涨越高,“优秀的数据”可能已经被市场充分定价了。除非这只个股在某些方面继续超预期,否则,这种“好”早已反映在了股价里面。那么,未来如果增速稍微下降或者不及预期,股价有可能就会大跌。
这里隐含了一个概念:“预期被充分反映”和“预期差”。
我们做投资,本质是投资的未来,也就是预期。如果大众都知道一家公司很好,就会用资金对这家公司投票,把股价拉高,这家公司的好,就会全部体现在强劲的股价上,这个时候,“这是一家好公司”的预期就被充分反映了,甚至反映过头了。当这种预期被充分反映后,除非再出现超预期事件刺激,否则股价就很难继续大涨,因为没有了预期差。很多时候,股价的上涨,是因为预期差的存在,比如这家公司虽然很好,但是并没有被大众充分认知,也就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怀疑它是好公司,这就存在预期差,当这种预期逐步兑现的时候,也就是填平预期差的过程,股价就会有积极的正反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讲一个经典案例。
2020年2月份,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医疗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一次性手套龙头企业英科医疗(300677.SZ)充分受益,净利润爆发式增长:
notion image
净利润的爆发,带来了股价的大幅上涨,英科医疗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25日股价大涨近20倍,英科医疗“业绩爆发,是一家好公司”的预期被充分反映,市场充分定价:
notion image
如果我们回到2021年1月份,处在当时的时点,如果看财务报表和销售情况,英科医疗创出了历史最好业绩,2020年4季度以及2021年1季度,增速分别高达5731%和2881% (当时不断地有事件催化),但是,如果你当时依据这个数据投资,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自 2021年1月25日见顶后,股价开始一路下跌,一年多的时间,股价跌幅达到了85%:
notion image
在2021年1月份,英科医疗无疑是我们讲的好公司,具备高速增长的报表,但是在2021 年1月买入英科医疗,显然不是好的投资,因为股价已经上涨了20倍,充分反映了英科医疗强劲的增长率,已经没有了预期差。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以及一次性手套的产能释放, 2021年一季度,已经是英科医疗最高光的时候了,也就是周期的顶点了。资金是很聪明的,在一季报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资金已经先行撤退了,股价先于历史最好业绩的财务报表见顶。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我们经常看到一个高增长高景气的板块或者个股,因为出色的增长数据,股价大幅上涨,然而到了次年,虽然看起来增速依然不错,但股票却变得很平庸,就是因为这种“高景气高成长”已经被市场充分反映甚至过度定价了,已经没有了预期差。除非接下来继续有超预期的增长数据表现(重新出现预期差),否则,一旦业绩不及预期(出现反向预期差),就会引发调整或者大跌。 反之亦然。有些板块或者个股,当前业绩很差,如果股价也充分反映了这种差,未来只要是不继续变差,或者开始转好,股价通常就会有非常积极的反馈,虽然基本面看起来并不是十分优秀,但股价却表现不俗,这就是“困境反转”策略和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彼得林奇有个著名的观点,周期股要买在高市盈率(最差的时候),卖在低市盈率(最好的时候)。2021年和2022年涨幅最好的板块煤炭,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notion image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以上规律:好得不能再好了,即为周期的顶点,因为未来只可能变差,如果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这种“好”,就没有了预期差,未来股价只能是用下跌来反映“变差”这个变化。反之亦然,差得不能再差了,即为周期的低点,因为未来只可能变好,如果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这种“差”,而大众还停留在“差”的认知,就会出现预期差,未来股价只能是用上涨来反映“变好”这个变化。
“好”或者“差”只是静态的,这种静态已经成为历史,或许已经被市场充分定价,而 “变好”或者“变差”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是预期,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买的不是股票,而是“变化”。当这种“变化”未被大众充分认知,存在预期差的时候,将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而当这种“变化”众所周知,被市场充分定价的时候,预期差消失,就不再是好的投资机会了,很容易出现调整或者下跌,我们应该选择观望或回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难理解,为何好公司并不一定就是好投资。就是因为好公司的“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要买的不是好公司,而是未来能“变好”且未被大众充分认知和市场充分定价的公司。
由此,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我们选股的底层逻辑,或者说选股标准:
  • 当前好,未来会更好,对应的就是成长股。
  • 当前虽然不好,但是差得不能再差了,未来会变好,对应的就是困境反转股、周期股。
上面两条,是可以“变好”的逻辑,而我们要回避的,是“变差”的逻辑:
  • 当前好,但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未来只能变差。
  • 当前不好,且依然没有变好的迹象,未来可能继续更差。
如果我们的选股标准以“变化”为核心,我们看待市场也是用动态的眼光和思维,我们就会理解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比如文头的问题,为何一些看起来基本面非常好的公司,就是不涨?理解了“变化”以及是不是被市场“充分定价”(预期差),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另外一点,除了上述的原则之外,实践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走势去验证公司是“好”还是“不好”。欧奈尔有句话,再好的公司,如果它不涨,那就是不好。换句话说,逻辑只有被市场走势验证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总是坚持用走势验证逻辑的原则,就不会逆势交易,不会对抗市场,不会在持仓股一路下跌的时候,还不断地去找理由去说服自己继续死扛。

42. 自我归因

2019年7月,小李重仓买入CX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603259.SH),一直耐心持有,2021 年7月,两年内药明康德大涨3倍多,小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单纯看这两年,这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通过基本面分析,抓住了CXO高景气和快速成长的两年:
notion image
这一笔投资大赚,让小李非常自信,他认为这笔投资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自己具备了非常出色的基本面分析能力以及择时能力。
然而,2021年7月之后,风云突变,药明康德见顶后开始大跌,一年多的时间,跌幅近60%,导致小李的盈利大幅缩水:
notion image
在盈利大幅缩水后,小李非常后悔,认为本可以拿走三倍多盈利的,但是自己运气不好,赶上了市场调整。小李把利润回吐归结为市场原因和自己的运气不好。我们来分析下小李这个案例。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药明康德大涨3倍,一是因为药明康德所处的CXO行业,恰好是高景气的两年,二是当时的市场风格是中国核心资产备受追捧,同期的贵州茅台、爱尔眼科、海天味业等行业龙头,都是大涨数倍。小李恰好踏准了风口,事实上,那个阶段,只要是和核心资产沾边的,都大涨。而在2021年7月之后,不仅仅是药明康德,整个核心资产涨多了,都开始大幅调整,这个时候,市场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后的大盘指数也是一路震荡下跌的。
小李将市场风格和行业周期带来的上涨,错误地归功于自己出色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并不认为是环境造就了自己,陷入过度自信,从而忽视了风险,导致在市场风格和行业景气度转变的时候,没能及时退出投资,使盈利大幅缩水。而在自己的盈利回吐后,却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市场不好。
成,是自己的功劳,败,是市场的原因。小李陷入典型的“自我归因”的心理陷阱。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件的原因时,往往有两种方法——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而当获得成功的时候,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简而言之,个人在归因的过程中,倾向于将成功的事情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失败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环境。
自我归因是一种难以觉察的心理捷径(内心也会走捷径,不知不觉就这样想了),在生活中和工作普遍存在。比如,当一项工作出了问题,我们一般很难去承认自己错误,而是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去辩解,会罗列出诸多外部影响因素,而当一项工作获得成功的时候,却喜欢将功劳归因于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付出的努力换来的,往往忽略外部环境的作用。
这种归因模式,是我们下意识完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在生活和工作中或许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良后果,然而,当发生在交易者身上的时候,影响却是巨大的。当一个交易决策是正确的,因此而赚了钱,在自我归因的思维陷阱下,交易者往往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当一个交易决策是错误的,因此亏了钱,交易者往往归因于运气太差、环境不好、庄太狡猾、听了某人的推荐等。
错误的归因,实质上对交易会产生如下两个巨大影响:
1、在盈利的时候,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会导致错误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陷入过度自信。此时,会忽视环境因素,对市场的变化出现误判,对风险出现误判,出现过量交易、莽撞交易、即兴交易、过度持仓、忽视风险等危险交易行为,对交易绩效产生巨大影响。可能很多人会有这种经历,就是在做得不错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大幅回撤,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导致的。 2、在亏损的时候,归因于外部环境,认为亏钱都是市场造成的,推卸责任,从而不能认识到自身原因。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市场的错,不能正视自身原因,就会不停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你想,你都不知道自己有错误,自然就无法做出改进,就无法成长。
上面小李的案例,就是在赚钱的时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错误地评估了自己水平,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观察市场形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操作,从而在后面市场环境变化的时候又回吐利润。而在盈利大幅回撤后,又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原因,把责任推卸给市场,这就是为下次再犯埋下了祸根。
不能正确地归因,就会错误的把运气(外部环境)当作能力,然后当运气不站在你这一边的时候,靠运气赚的钱,然后通过自己的真实能力亏回去,小李就是如此。错误的归因短期看限制了小李的评估形势的能力,长期看限制了小李的成长。
很多时候,自我归因是在个人不易觉察的时候发生的,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达克效应”吗?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你可以评估一下你是不是有这种倾向。当你赚钱的时候,是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有一种自己可以控制市场的错觉?当你亏钱的时候,是不是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都是市场因素,甚至认为是自己运气太差?如果你有这种倾向,你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我归因” 的陷阱。
那么,如何避免错误的归因对交易的影响,有下面几点经验:
  • 首先要认识到“自我归因”是一种思维陷阱,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假设你都不知道“自我归因”陷阱的存在,或者认为自己不可能有这种情况,自然也不会去改变,它影响了你也不知道。所以,“知”是第一位的。
  • 任何一笔交易、一个决策,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盈利还是亏损,都两方面找原因。首先分析外部原因,寻找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次分析内部原因,也就是自己的决策。只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同时分析,才能让自己客观。
  • 谦虚、戒骄戒躁、内心平静。顺境不骄傲、逆境不气馁,要从一个长远的角度审视交易,不要被某一笔或者一个阶段的交易结果影响,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能理解整个交易事业的长期性,又能认真地对待每一笔交易,这样会让自己保持谦虚和平稳的心态,从而避免归因的片面性。
  • 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在交易之前,记录下交易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个股基本面、走势等,内部因素就是自己在买入时的判断和想法。在这一笔交易结束后,无论赚钱还是亏钱,你可以回溯记录,找到当时决策时的内外因素,从而避免了盈利后的盲目自信,和亏损后的推卸责任。做记录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手段,尤其是对一个新手来说。下面的表格可以作为参考:
    • notion image

43. 无我心理

老张是一位老股民,久经沙场,有自己成熟的体系和模式。近期,老张正在观察中国软件(600536.SH)的买入机会。2022年9月16日,中国软件放量向上突破,随后出现两次缩量回试,在2022年9月30日出现符合老张模式的买点,老张制定了交易计划,果断买入,买入的同时,老张在第一次回试的低点设置了止损位,如果股价跌破这个位置,老张将退出交易。
在买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中国软件股价回落,向下波动,虽然当日最大跌幅超过5%,不过并没有触发老张设置的止损位。然而,老张却在波动中担心股价继续下跌,心生恐惧,终止了交易,这笔交易以老张的止损结束。就在老张退出交易的第二天,中国软件放量涨停,在随后的半个月,股价大涨70%,老张捶胸顿足,悔青了肠子。
为何老张看对了行情,也选对了买点,但却错失了大好行情,与赚钱无缘?
很显然,老张违背了自己的交易计划,在向下波动的时候担心股价进一步下跌,没有等到止损位被触发就提前止损,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如果从深层次找原因,很显然,“提前止损”这个行为的背后,是老张出现了“情绪劫持”。
情绪劫持是心理学名词,由心理学家大卫·戈尔曼在1995年提出,也叫做“杏仁核劫持”。杏仁核是大脑中的情绪中心,它可以记住过去经验的结果,并做出判断跟分析,让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绪直接做出反应,这些情绪可以称为“生存直觉”。杏仁核最直接的情绪是生气、害怕、难过,所以做出的反应分别有战斗、呆滞、逃跑等。
在老张的操作中,价格走势稍微向不利的方向波动了一下,内心出现恐惧(担心继续下跌),劫持了老张的情绪,导致老张不能理智的思考,完全抛弃(或忘记)了自己的交易计划,下意识的做出了逃跑(卖出)反应。
类似的例子还非常多,我相信你也一定遇到过。比如你看好的一只个股,并没有出现你的入场信号,股价向上拉升了一下,你担心错过机会,被“贪婪”的情绪劫持,从而出现了违背原则(并没有出现买点)的追高买入。再比如,你看好的一只个股,明明出现了完全符合你体系的入场信号,但是你担心买入后“万一跌了怎么办”的想法,被“恐惧”的情绪劫持,从而导致错过机会,不能有效的执行交易体系。
然而,这些情绪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老张在面对波动时产生的“恐惧”感,并不是市场真实发生的事实,因为价格走势并没有脱离老张的计划,仅仅是计划内的波动,并没有触发止损条件,如果换一个心理素质更强的能做到执行合一的交易者,坚持按计划不触发止损点就不卖出,这笔交易将非常成功,老张因为自己的“感觉”导致交易失败。
交易者的最大心理障碍在于,我们经常将一些不存在的内在问题,比如自己想法、感受(恐惧和贪婪),当做实际问题去对待和处理。“万一跌了”、“早该买入”、“早知道就卖出了”等这些想法,它们都是不存在的东西,是你自己根据环境或者经验教训(有过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臆想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实,而你自己在行为层面却兴师动众,宁肯违背自己的计划,去迎合这些并不存在的感觉。
这类似于“另外一个我”,总是在交易里面和“我”对话,不断的干扰“我”的决策。 “另外一个我”一会冒出一个想法,担心这笔交易亏了,一会又认为这笔交易能大赚,随着行情的波动,“另外一个我”不断的冒出各种方法,促使你脱离当下发生的事实,影响你的交易。
上面的案例,老张心中的“另外一个我”发出“万一继续跌”的声音,不断的向“我” 喊话,从而导致违背计划提前退出交易,被恐惧的情绪劫持,错过了大笔利润。事后看,如果你是老张,内心会是什么感觉?一定会感觉自己实在是太蠢了,明明一笔完全符合体系的交易,做的这么差,陷入深深的自责。几次下来,心态完全就搞坏了。
交易情绪源自人性,老张之所以在稍微一波动就做出违背计划的行为,很可能是老张过去有过类似失败的经历,他的心理自动联想到了失败的经历,担心这次再重演,从而调动了自我保护功能,这是一种本能。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被蛇咬过一次,下次见到蛇就会调动保护机制,内心出现“恐惧”的感觉,所以有句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别说看到蛇,看到井绳你都害怕。这种恐惧事实上是一种生存直觉,会让我们产生逃跑的快速反应。然而,人性中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却成了无法执行交易计划的最大障碍。老张的卖出,就是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老张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惧心理,迎合自己的感觉,做出了逃跑的交易决策,而不是理性的有利于交易的决策。
所以,交易中,很多的问题,背后都是心理问题,而非交易策略本身。心理问题解决不掉,再好的方法也无法让你成功。
那么,既然情绪劫持是对交易有害的,怎么才能消除或者缓解交易中的情绪劫持呢?
假如老张下次在遇到一个类似的场景,又出现一次买入机会,老张会想,上次因为害怕继续跌,导致过早卖出,这次一定不能恐惧,不能再犯类似错误。这看似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可能陷入另外一个误区。老张过度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不能恐惧”的感觉上,就会陷入和“另外一个我”的抗争,导致非常紧张,总是想着“我不能再犯错”,反而不能脱离了交易本身。
这是一个悖论,越是想努力消除情绪劫持,越容易被情绪劫持,陷入两个我的对抗。这也是很多人解决不了情绪问题的根源。正确的做法,是要学会和“另外一个我”共存,无视它。当“另外一个我”在交易里面跳出来刷存在感,不断的根据记忆给我们提供“建议”时,我们越是努力说服对方,越会出现抗争,越是强制要解决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越是突出,就忘记了交易计划本身,本来我们想克制情绪有利于交易,却适得其反。所以,和“另外一个我”对抗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学会放下,学会忽略,学会共存。
我们要成为自己想法和感觉的观察者,而不是被感觉和想法绑架,也就是要做到“无我”。
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因为“另外一个我”产生的感觉和想法不受我们控制,他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走,并不给我们商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前的交易中。
也就是说,当“另外一个我”出来讲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和他争辩,因为越是争辩,就陷入了情绪对抗,而是让他讲,等他讲完,你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问他:“你讲完了吗?讲完了可以走了”,然后把自己带回当下,带回事件(交易)本身。
举个例子,运动员打球的时候,一个球没有投进去,另外一个我会出来说:“你看记分牌,我们落后了”,这会让你陷入自责和紧张,导致总是盯着记分牌,不能专注于打球本身,就很难打好球,正确的做法就是忽略自己的感觉,回到打球本身,努力投好下一个球;歌唱家演出的时候,总是观察观众的反应,不能沉浸在歌唱本身,就很难唱好歌。这些都是和做交易相通的。
想要取得成功,要持续的专注于交易本身,并采取行动,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上,并努力去纠正这些想法和感觉、与之抗争,这只能让你分心,从而失去对交易本身的把握。而这中忽略自己的感觉,聚焦在事件(交易)本身的能力,就是“无我”。
无我,就是做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的观察者。当你不再努力寻找对抗自己的想法,而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你就可以变得更加客观。比如,老张的例子,在买入后股价向下波动了一下,老张内心恐惧在没有触发止损点的时候着急止损,导致交易失败。你作为旁观者,其实看的很清晰,只需要执行自己的计划,这笔交易就会非常成功。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请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观察一下,有助于自己冷静下来,从而避免情绪劫持。
曾经有心理学家讲过,心理困扰主要是由于与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抗争引起的。交易里面,这种心理抗争非常普遍,几乎每天都有,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交易就是和自己的战争,每天都是血雨腥风。所以说,怎么消除内心的抗争,是你在交易事业中能不能成功的关键,至于交易策略层面的方法问题,都只是表象而已。
“无我”心理,是消除一切内心挣扎的根源,这是一把打开交易大门的钥匙。

44. 交易中的全局思维(20230708)

下面的人物“大刘”是我虚构的,可能就是说的你。
大刘做股票好几年了,但是依然会受到一些脉冲的影响,哪个板块稍微拉升一下,都会被吸引走。比如,盘中房地产板块拉升一下,大刘怕错过,就会赶紧去买房地产的股票,白酒拉升一下,就会赶紧去买白酒的股票。
大刘的这种操作,偶尔遇到有持续性的行情时,也能赚一笔,但是在板块快速轮动的结构性行情中,不仅仅赚不到钱,还会导致追涨杀跌。因为弱势环境下,大部分板块脉冲一下,就会回落。更关键的是,这样做导致大刘每天高度紧张,每天盯盘一天后,感觉身心疲惫。
为此,大刘很是苦恼。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认为这是一种对市场的跟随。
关于“跟随思维”,我们在之前讲过,就是要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确实,大刘仿佛是在“跟随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然而,这种对市场波动的过度敏感,事实上是一种没有原则的跟随,是缺乏大局观的跟随。
我们讲的跟随,分三个层次:
1、最低层次的跟随,对趋势的跟随;
2、中间层次的跟随,对政策的跟随;
3、最高层次的跟随,对时代的跟随。
如果你每天都对波动特别敏感,稍微有个拉升你就立即做出反应,这连最低层次的跟随都算不上。反而,这种所谓的跟随,成了追涨杀跌的根源。你看见一个拉升,就要去追涨,看见一个下跌,就要卖出,这不就是追涨杀跌吗?
要想做到正确地跟随,不把“跟随”做成追涨杀跌,就要建立“全局思维”。在“全局思维”下的跟随,才是一种科学和恰当的跟随。
所谓“全局思维”,是一种统筹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先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放大格局去思考,从微观延伸到宏观,再由面及线,由线及点,从宏观聚焦到微观的思维过程。
全局思维的好处,是能帮我们透过表象去抓问题的本质,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问题,看清问题全貌,避免“一叶障目”的干扰,避免了“见树不见林”。具备全局思维的人,在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在空间上,将点、线、面融为一体,而不具备全局思维的人,只看眼前,只看一点。
交易里面的全局思维,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选股要有全局思维
一个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业,很显然比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行业更有前途。在选股过程中,如果只盯着眼前,只看个股本身,而不能契合全局,就无法选到最好的股票。
所以,我们在选股中,要有全局思维,要从战略高度,选择符合时代发展的、符合科技和生产力进步的、有巨大空间的行业。比如二十年前的房地产行业,正是赶上了中国城镇化的时代发展需求,万丈高楼平地起,催生了地产的十几年的黄金期。再比如2015年前后的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电动汽车开始替代燃油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红利,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下,出现了大批10倍股甚至百倍股。
选股选在这样的板块中,就是一种大局观,是一种“全局思维”。
而当时代的浪潮逐步退却,你再去做他们,就是一种逆势而为了。比如,当下的地产,长期看面临着人口下滑、城市化到了高位等诸多不利,短期看又面临国家政策调控、销量萎靡、二手房挂牌屡创历史新高等利空,这个时候,你不考虑长期逻辑,而是去思考房地产复苏的短期逻辑,这就是缺乏“全局思维”的表现。本质上,弃大局于不顾,只看眼前,是一种逆大势的行为。
而全局思维选股,是一种顺大势的表现,这个势,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经济周期运行,符合生产率和科技进步方向,符合政策导向。
2、对于当下走势所处的位置要有全局思维
为何很多人会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呢?就是因为对于当下所处的位置,没有全局思维。
一只个股出现一根放量阴线,很多人惴惴不安,甚至情绪化地操作,但是,这根阴线出现在什么位置,是代表了不同的意义的。如果这根阴线出现在明显的高位(尤其是加速后),可能就是一种风险,有可能导致上涨势头的终结,引发较大调整,而如果这根阴线出现在相对低位,或者趋势的早期,可能就是一次正常波动。反之亦然,一根放量阳线,在低位可能意味着突破或者反转,在高位反而代表了需求的透支,可能是见顶前兆。
可见,对于一个波动过度反应,而不能从全局去看问题,很容易导致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技术分析中的全局思维,就是定位当前局部走势在全局走势中的位置,跳出波动看整体市场,识别出当前处于整体趋势的什么阶段,是早期还是后期。
具备了全局思维,你就能从容面对波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下降趋势中的反弹,如果你只看到某一日的反弹,而忽略了大趋势向下,这就是“见树不见林”,这会导致你逆势交易。同理,一个上升趋势中的调整,或者一个短期利空,如果你只看到这个调整或者利空,忽略了大趋势向上,就会坐立不安,被这个短期事件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操作。当你具备了全局思维,能从整体走势的角度去看短期波动,或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短期利空,你就能理性地面对这一切。在全局思维下,一个大趋势向上的个股,在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回调下来不就是机会吗?
3、对于单笔盈亏要有全局思维
交易是由一笔一笔组成的,因为我们的一生,要做无数笔交易,任何一笔交易,都是这无数笔交易中的一笔。
一笔交易的盈亏,放在整个交易生涯来讲,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长期来看,我们的盈利来自交易体系的概率优势,如果我们的交易体系胜率为51%,在不考虑盈亏比的情况下,长期看你就可以成功。但是回归到任何一笔交易去看,至于是赚是亏,并不重要。
所以,为何很多人沉浸在一笔交易中的盈亏无法自拔呢?为何很多事喜欢死扛一只亏损股几年不动呢?就是因为缺乏了全局思维,不能从整体去审视交易,而是太在意一笔交易的得失。
当你具备了全局思维,去看你的交易体系,应该是这样的:单纯地从任何一笔交易来看,其结果都是随机的,因为你买入后是赚钱还是亏钱,是不确定的,但是从交易体系的全局去看,长期又是有概率优势的,比如51%的胜率下,做100笔交易,有51笔是赚钱的。如此,你还会为一笔交易的得失陷入精神内耗吗?
当你具备了全局思维,看待任何一笔交易,内心都会非常轻松,不会赋予过多的情感寄托,更不会傻傻的拿着一只亏损股等待解套,你会及时按照体系止损退出交易,然后自然而然的开始下一笔交易。这种轻松自然地心态,反而有利于做好交易,进退从容自如。
所以说,为何很多人做不好投资和交易呢?就是太执着于表象,没有思考背后的本质,这和方法无关,只和格局有关。同样是做价值投资,为何你选的股不行?巴菲特选的就行?可能就是你把价值投资定义在了一个季度的指标上,只看短期的财务数据,感觉报表很漂亮,你认为这是价值投资,而巴菲特看的是商业模式,护城河和长期的竞争力。同样是做趋势投资,为何你的股趋势刚一形成就终结了,别人选的却趋势强劲?可能你只是看了图表上的短期走势,认为形成了趋势,而别人可能分析了驱动趋势运行的长期推动力和长期环境,比如不断超预期的业绩。所以,有没有全局思维,差异是巨大的,具备全局思维的人,对不具备全局思维的人,是一种降维打击。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局思维其实也是一种聚焦和舍弃的大智慧。全局思维意味着我们要着眼于更大的局,那么一些小来小去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吸引到我们,当我们不被这些鸡毛蒜皮影响的时候,反而能让自己更加聚焦在大机会上。
所以,在交易中建立全局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选股中,还是在技术分析中,都要融入全局思维,从大到小看问题,看清全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代《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评论